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多彩的生活融入培智数学课堂有哪些

多彩的生活融入培智数学课堂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1-27 09:56:37

① 如何提高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对于我们这些特教人来说,让智障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唯一的目的,我们更要注重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将课本知识熟练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教学的几条途径。
一、合理改编教材,做足准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教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1、对于教材中的内容,应不拘形式的灵活而有效地将之教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对于刚开始学习加减法的学生来说,加法和减法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而在教材中,小鸟飞来了、气球飞走了等图画形象而生动的表明了运算的含义。我们不妨将之合理利用,多花些时间在图画内容的讲解上,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深刻明了图画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
2、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应该大胆改革,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之有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的时候,总是机械的借助教具或者课本上的图画进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将例题改编成“我们班有8个人,隔壁班有11个人,两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人?”通过将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引入课堂,变成习题,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我也会要求他们自己动脑想一想,如果我们班有一个人没来,两个班的人数是多少?通过不断变换已知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3、对于教材中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可适当扩展。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们对不同币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可以找一些纸币模型,在课堂中让学生实际操作,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了人民币。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无可否认的。智障学生的认知、理解等能力较差,这使得他们对数学这门相对枯燥的课程难以产生好感。由此看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步就是激发起智障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巧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一味单纯的说教,师生间缺乏交流互动,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有效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巧妙引入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当他们看到生活中很多麻烦的问题到了数学课上就可以轻松的解决,也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在认识数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把班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由两组的学生互相数一数对方的组里有学生几人,记录到本子上,然后再把某一位或者两位学生由其中一组抽调到另外一组,再让学生数一数现在两组的人数分别是多少。这样,通过直观而形象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数字的概念。
2、动手操作,直观感受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教师不仅仅是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给学生,更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智障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比较差,有时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可能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不妨尝试一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
最初教学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由于学生不能理解进位的含义,总是忘记把进位的数加到十位上去或者不需要进位时反倒进了位。这样,不妨事先准备一些计数棒,并十个为一组捆成了若干捆。在讲解习题时,要求学生在竖式旁边用计数棒先把竖式表示出来,并通过计数棒的个数,来体验“进位”这一过程。如:在“26+19=”这个算式中,6与9的和是15,也就是竖式中个位上的计数棒是15根,很直观的看到应该把15根计数棒中的10根捆为一组“进位”到十位上。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学生能很明了的“看”到运算过程,很快就掌握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3、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智障学生思维比较刻板,要使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必须为他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借助对形象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商店里有5个篮球,每个篮球2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时 ,利用多媒体,可以很直观的把篮球的价格、数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了。
4、巧妙练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除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我又带着学生做了一些练习,问:“你们能找一找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习的这些形状吗?”因为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们很积极的回答我的问题,并在教室里指给我看。我一一肯定了他们的回答,并让他们想一想,教室外面还哪些物品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形状?随后,出示事先在校园里拍摄的视频,当看到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居然可以与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联系起来时,学生们表现的尤为兴奋,一直指指点点的说他见过,他知道。最后,我又给他们留了课下作业,回家时去找找家里有哪些物品是今天学习的形状,及时巩固练习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将数学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联系起来
1、将数学与语文结合,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智障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普遍比较差,尤其在做应用题时,常常因为读不懂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而弄错题意。因此,在初步接触应用题时,应该侧重于培养他们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读懂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同样是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可以利用图画来辅助教学,除了借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直观的理解题目要求外,我还会在出示图画的同时写出相应的已知条件,并让学生读一读。眼睛看、嘴巴读、脑子想,“三管齐下”,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将数学与美工课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外,也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尤其长时间的数学学习可能会使智障学生感到疲劳,这时,我们可以将美工课的内容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比如,在图形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将低年级美工教学中练习画圆、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练习引入到课堂中来。先让学生自己画好基本图形,然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动手将之剪下来,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并有效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缓解了数学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最后,通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小作品的活动形式,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这些基本图形特点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但是,剪图形时教师一定要在旁指导,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

总之,在有效教学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作为特教学校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探索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聋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②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见解:
一、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导入。
有些教师在课堂的引入中墨守成规,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问题的引入机械、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从生活事例中自然过渡到数学课堂中来,将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那么神秘、难懂。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自行车、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我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其它形状的呢?”学生众说纷纷,知道了做成圆的车轮滚动起来才会平稳。这时,我又追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才会平稳呢?”这时学生已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研究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把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更好地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直观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的生活实践进入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比较、分析等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我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妈妈买来10个苹果,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又如,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测量工具到操场测量操场的长、宽,跑道的长;又量出10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实践一下10米的距离自己正常走几步,再算出各人的步长多少,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和应用能力。通过以上这些实践活动,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经事实证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应用数学。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的这样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学的改革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都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让学生到学校各科任老师中调查某班学生某次测评的成绩,让学生分别算出测评的及格率、优秀率、不及格率;又在当天,让学生到各班级调查算出各班学生的出勤率。通过这些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如,在教学了有关的面积应用题之后,我让学生量一量指定的窗户的长和宽,让他们算出窗户的面积,讨论做这个窗户的窗帘要用多少布。这就应让学生考虑到生活的实际问题了,他们各有看法,最后得出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要活用知识。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和实际测量之后,我告诉学生:你们身上都隐藏着几把尺子,就是可以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之长、两手臂之间的距离,然后用来测量别的物体的长度,我让学生用自身的尺子量量教室里黑板的长,课桌,讲台的长、宽大约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这些较为抽象的长度单位,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陶行知早就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好办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最为鲜活的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来,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家庭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社区情境中、以及工作岗位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③ 如何实现培智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浅谈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苏州市平江区培智学校倪文霞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受关注,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对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原则也提出了要求:“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即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而且将原来的《数学》学科改名为《生活数学》,并提出要求“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要如何做到真正将生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或者说如何做到教学过程更显生活性,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方法。作为一名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师,所要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要教会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运用知识”,对于后一个要求用纯粹的书本知识很难使智障学生学会,这是他们的生理缺陷使然,但是如果把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和场景与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很快掌握其中的奥秘了。

一、用生活场景替代现有的教学环境

四四方方的大教室里,只有冷冰冰的桌子和椅子,及一些简单的墙面布置,学生每天身处在一尘不变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会觉得很无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是很不利的。我们不妨在课前多准备一些教具或课件,将生活中的场景放置到教室中来,在新鲜感的促使下进行教学,不光会让学生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会让教师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人民币的使用》时,将教室的一角分割出来变成一个“超市角”,利用区域功能将超市搬到了教室中来,将准备好的“商品”、“价格牌”、“人民币”、“收银台”等放在相应的位置,这样一个超市就准备好了。教师在准备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来参与,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实这是在帮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到自己的超市来进行一次购物之旅,同时将数学教学融入其中,让智障学生学会看价格牌、学会付钱、学会计算找零等等……一堂生活化的数学课,在师生的互动结束了,学习环境的变化会让学生变得兴致高昂,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学生相关的数学知识,会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活用知识。这种看似寓教于乐的方法很适合培智学校的数学教学。

二、生动的生活语言替代生涩的教学语言

教师很多时候为了解释一些知识、讲明一个数学公式,会说出一些让学生完全无法理解的语言,这些语言只适合出现在书本中,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智障学生是很不适用的。当然,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语言表述时确实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解释说明这些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智障学生所能理解的事物来举例讲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用生活中的物品可以让智障学生知道什么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例如,圆圆的大饼或饼干,可用来教学生认识圆形;红领巾、三角板,可用来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再如书本、铅笔盒、尺子这类具有长方形特征的物品,可以用来教学长方形的认识等等。

由于智障学生的大脑发育不完全,所以在理解时,只能做出形象记忆,假如我们要他们去记住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来学会分辨这几种基本图形的话,对于中重度学生来说是一件很完成的作业。所以我们只有用简单的语言来教学,如“圆圆的大饼是圆形,长长的尺子是长方形,有角的红领巾是三角形、方方的手帕是正方形”,这样的话可以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有利用理解,用语言描述和形象记忆来帮助智障学生认识图形,双重方法只为达到一个目标。

三、生活化的游戏替代枯燥的习题作业

数学课上完后,教师总会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做,作为巩固知识的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方法。智障学生由于思维缓慢,发散性思维能力差,在做数学习题时,只是按着教学例题的解答方法来完成,如果题目稍有变动,他们还是会出错,特别是中重度智障学生更是如此。这些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让他们去做习题,而忽略了他们“是否理解”这一层,那么不论学生做多少题,教师批改多少次,他们仍是不会做或总是做错。因此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时,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法——生活化的游戏。

我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利用学生经常玩的串珠游戏进行教学:给每个学生一根绳子和若干珠子,让一个学生A把9个珠子穿在线上,学生B再穿上1个珠子,这时就引出问题:学生A穿了9个珠子,学生B穿了1个珠子,线上一共有几个珠子?在知道运用加法计算的时候,学生可以再穿一次珠子来加深影响:9个珠子和1个珠子放在一起变成了10个珠子。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实物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认识:

(板书)9个珠子和1个珠子放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9个珠子+1个珠子=10个珠子

9+1=10(引出加法公式)

知道结果了,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来穿一次珠子,表面上可以说“大家一起来检查一下算得对不对?”其实是让学生再一次进行操作练习,巩固9+1=10这个知识。在这样的反复情况之下,学生便能基本掌握知识了。利用学生对于游戏的热爱,加上他们对于比赛获胜的可望,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游戏中做到真正的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了。

四、生活化的解题方法替代公式化的解题方法

数学学科其实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但往往我们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却忘记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了解题而解题了。其实有时候我们把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可以很快的就迎刃而解。

在教学《应用题》时,智障学生因为不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变得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将题目语言换成生活中的语言来提问,例如要解答这样一个应用题“小红今年12岁,小林今年18岁,小红比小林小几岁?”,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人物换成班里的同学,用他们自己年龄来设计一个题目,让他们知道如何来解答比较大小、多少的问题,再将自行设计的题目换到前面的习题,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也就不会做错了!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的,我们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场景,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型的生活环境,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指导下和生活化游戏的配合下,用生活化的解题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可以让智障学生不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件快乐的过程,纯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不能给学生带来一丝快乐的,但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自主地学习。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给智障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也让教师的课堂教学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2、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3、张宁生周仁来着:《同在蓝天下》,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④ 从生活中培养数学能力方法有哪些

一、让孩子在课堂外学会观察,培养数学思维
1、在购物中形成数字观念。长期以来,数学学习一直困扰着师生,教者认为难教、学者觉得难学,家长认为难管。其实生活当中就有许多数学的培训方式:如身上有多少钱,要去超市买东西,如何做计划,能买什么,不能买什么。如买冰棍花了8元,数量有12根,那单价是多少?这些就是身边的数学。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培养孩子数的概念,学会比较,学会计算等。
2、在观察事物中培养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意识需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逐步培养,数学能力的关键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尽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孩子意识到在他们周围存在着很多有趣的数学,并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逐步形成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的意识倾向,养成观察、分析的思维习惯。
3、在娱乐中养成数学思维习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所以要取得比赛的胜利,我们要尽可能走直线。在所有的娱乐方式中,都有数学的影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娱乐,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形成数学思维习惯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关键。
二、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思考,领悟数学方法
1、用游戏的手段培养孩子数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能诱发孩子数学兴趣,将数学教育的内容游戏化,让孩子在各类游戏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将数学融入各类游戏中。让孩子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时理解数学,积累数学经验,巩固数学方法,领悟数学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摆跳棋、量量小手和小脚、认识形状、比高矮等游戏中,让孩子学习分类、点数、比较、运算等基本的数学能力等。
2、兴趣是孩子学好数学的第一老师。自然界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家长经常为孩子提供展开数学想象的奇趣空间,就会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让孩子说出小三角形面积是大三角形面积的几分之几?这个题目告诉孩子变形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过分数以后,给孩子出一个经典的数学趣题:有位农夫共有11匹马,他临死的时候留下一份遗嘱:将财产的二分之一分给小儿子,将财产的四分之一分给小女儿,将财产的六分之一分给大女儿。农夫死后儿女们为分割财产伤透了脑筋,怎么办呢?最后还是一位邻居牵来自家的一匹马帮忙解决了这个难题,你知道是怎样解决的吗?对于孩子来说,11不能够被6、4、2整除,这个问题难就难在这里。不过可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算一算如果加上邻居的一匹马,是否很容易就将马匹分开了?
3、数学方法的形成是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的核心。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逻辑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精确性等特点。首先要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对公式、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不能模糊。其次要按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思考。每次游戏时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还有哪些解决办法?养成习惯,结合条件不断变化结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一百分,而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有一颗聪明的大脑。
三、让孩子在问题中形成创新的数学思维习惯
1、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思维。我们要为孩子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在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孩子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孩子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培养孩子敢于打破传统,开启孩子“智慧之门”。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疑问是思维的开始,疑问是创造的动力,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作为师长要有意识的为孩子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3、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求异思维,大胆创新。引导孩子在问题中积极求异,在学习中变换叙述方式,在计算中采用多种算法,在应用题解决中采用“一题多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比”、“一题多问”、“一题多改”、“一题多条件”等,不断激励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培养学好数学知识的行为习惯。
四、让孩子在表达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一种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高级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数学交流是孩子必备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阅读并理解数学课本,并把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向别人表达,包括读、写、说的能力。
1、培养数学“读”的能力。让阅读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习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促学,才能正确理解和解决问题。通过阅读教材,使孩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
2、注重数学“写”的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数学表达,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提倡记“数学小日记”,介绍对数学和数学问题的理解、用数学知识的经历。这种“小日记”自然、真切,写的是数学活动后孩子们最想说的,因此它最能激发孩子们数学学习情感、引导孩子们深刻反思学习、体会数学学习价值的有效方式。
3、突出数学“说”的能力。数学语言表达方式是世界上最准确的、最简洁的,让孩子用数学语言进行大胆的表达,能引导孩子自主探究、发现生活中有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让熟悉的环境、亲近的素材帮助孩子们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燃起主动探索、勇于挑战数学问题的欲望。
五、让孩子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技能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行动。”通过孩子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样使他们的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之外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1、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符合了中国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理念:生活即是教育,在做中教乃是真教,在做中学乃是真学。
2、让孩子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活动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教师在课外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孩子的兴趣,保持他们稳定的注意力。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孩子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状态最佳,有了好的思维习惯,数学知识就能运用自如。
3、让孩子在探索中掌握数学规律。孩子亲自操作的过程,是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孩子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数学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体,重视孩子的实践活动,给他们探索的机会,不仅让他们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说,进行积极探索,体验成功。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堂内外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启迪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习惯;为他们创设宽松、民主、和谐、丰富多彩的气氛,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最大空间;引导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探究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维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⑤ 浅谈如何打造趣味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在教学中加入生活素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搜集身边和生活中的例子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了“跳蚤市场”的活动。在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套币学具和一个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购物的情景,学生可以卖掉自己的玩具,去买自己喜欢的其他同学的玩具。通过“买卖”玩具的活动,孩子们认识了币,学会了简单的使用币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在课堂上,使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是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学习变得有乐趣。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全部调动不起来,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分礼物游戏,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请长打开礼物箱,将本组的礼物平均分给组里的4个同学。学生分完后发现:8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支;9块橡皮,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块,多了1块;11个本子,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个,多了3个……这个活动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1,有时多3呢?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样,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学生的心中对“余数”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三、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改革提倡课堂教学师生的民主平等。师生共同参与创设和谐课堂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投入更能体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融入教学活动,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抽出一张“2”字牌,并问:“谁和我是好朋友,我们一起组成10?”学生则举出“8”的字牌,并抢答:“我和你是好朋友,2和8组成10。
”随后,我再换一张字牌找朋友。找完以后,又请一名同学任意抽出1张牌,同上面一样,边问,边答,边出牌,慢慢把游戏由师生找朋友拓展到生生找朋友,使得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因为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教学活动,所以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师生一起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因此而显得和谐生动,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⑥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一课中,我利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厘米的知识,让学生用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都感觉很为难,因为用尺来测量教室是很困难的,尺太短,教室太长。这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疑问,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该如何做呢?我立刻引入米,出示米尺,介绍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常常用米来做单位,并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这样提问:“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被除数一样,除数大商反而小的题目时,我就引入学生熟悉的肯德基的例子。两个小朋友都去吃肯德基,他们都有10元钱,一个吃汉堡包只能吃一个,另一个吃上校鸡块能吃5块,为什么?因为一个汉堡包10元,一块上校鸡块2元,同样多的钱买贵的物品数量就少,买便宜的物品数量就多。这样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统计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模仿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去统计小组中每个成员对各门课程的喜欢,并把统计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出来以后,学生发现喜欢上体育课和艺术 的同学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析认为这两门课比较有意思,学起来很轻松愉快。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⑦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方法

导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幼儿园数学教育。那该如何做好幼儿园数学教育呢?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方法

一、将数学教育随机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寓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使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数学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每周一两次的数学集体活动,而是将数学教育随机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午餐时值日生的分发碗筷、吃点心时的分发饼干、饼干变形游戏,排队洗手时的排序倒顺数,以及散步时的规律排序等;在游戏活动结束收活动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感知集合、分类的概念。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让幼儿从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让他们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二、重视与环境、区域的相互作用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每一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素材。充分利用园内的各个活动场所,多感官的刺激幼儿进行数学探究活动。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发展他们的数概念。

1.活动室:室内墙面有大有小充分利用成为互动墙面并在下方设有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活动时选择、操作。

2.室外瓷砖墙面:利用装饰墙面用剩的海绵纸、卡纸剪成各种图形供幼儿粘贴,刚开始幼儿只是无目的地把各种图形往墙面上贴着玩,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有目的、有主题地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拼贴、排序、分类、比较大小以及加减运算等活动。

3.班级活动区角:班内数学活动角的开设拓宽了教学活动以外的幼儿数学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在数学角的内容、材料的设定和投放上我们做到既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不断的进行更新,使之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

4.楼梯:我们在楼梯上设计了各种颜色的数字、图片及与之相对应的圆点,让幼儿有意无意地去感知数序、序数、相邻数及数与量的对应。同时还把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及按规律排序等方面的知识也融到其中,幼儿在进进出出、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力。

三、创新材料的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操作、游戏活动

皮亚杰认为“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不是从课题本身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的”。重视活动材料的投放,将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物品都转化为幼儿开展数学活动的材料。

分层次的提供难易度不同、繁简不同的各类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的、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充分放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探究、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多种规律排序的探究活动。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数学知识丰富了数的经验。

四、大胆实践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孩子越小情境性越明显,所以应加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与真实世界间的联系。

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

在《看电影》系列活动中通过对电影院的内部环境的模拟展现,利用电影票进行序数的学习及二次对应以及单双数和倒顺数的数学活动,孩子们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感知、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对我们生活的场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初步学习运用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验了活动的乐趣!

陶行知还指出:“应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看事实,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教师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

在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结合我园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我们去秋游》活动,设计了“乘公交车去”的情节,引导幼儿学会看“路线图”,比较路线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乘车路线;在购买“车票”的活动环节中,巩固数的组、分成,练习应用数的加减。生活化的情景教学可以促使幼儿学会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有助于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从最初正规化的课堂教学到如今强调创设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强调儿童为主体,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多元化的自主活动。“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在新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适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然而,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如何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 数学离不开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进生活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操作: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为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 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景出发,即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好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三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针对学习内容,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例如:在上《6和7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演示出一副美丽的郊外园,告诉学生:“秋天到了,图画里秀丽的乡村风光多美丽啊!老师带领大家和图画里的小朋友一块玩玩,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孩子的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面生,学习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表现在:
(1)、师生平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争议权.
(2)、注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不怕被他们问倒,就怕他们不问”的心态,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毕竟,“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

⑨ 数学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化中融入数学教学法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素质,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如何抽象化的数学让学生形象地去理解和接受。一个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2、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学数学,增添学习的趣味,达到相得益彰。
二、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才会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小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小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学了数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能力。如,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学生学会量窗户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而后再导入生活,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面对拉,要照原样配一块该怎么办?在没有尺的情况下,应带哪块玻璃?还是两块都带去?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⑩ 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数学教学中

一、生活中数数的经验与技能是数与计算知识的生长点
孩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最早始于小手刚刚灵活的时候。面对摆在面前的一个物体,他已经能够从妈妈那里学会用一个手指表示它的数量了。这时,“一个物体”与“一个手指”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他能够吃力的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两个大苹果时,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过程让孩子在“一个手指”与“两个手指”的不同中,体会“1”与“2”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认识发展更为迅速。因此,当他们在课堂上学习这些数字时,吱吱喳喳地想要表达他们的认识,从而增加了教师操纵课堂的难度。教师要能理解,他们这时的感觉不是陌生,而是亲切的,同时也是信心十足的。在学习时,常常与自己以往的体验相联系,将老师引导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相对照,加深了对数的理解和体验。可见,孩子是带着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走入课堂的。比如,我在教“8的认识”的时候,问学生:“8像什么?”。有的说像眼镜、有的说:“我爸爸在考汽车驾驶证时要开车绕8字。”、有的还说:“我的电子表上的8字跟这个不同的。”还有的说:“老师,我能用一根橡皮筋做出一个8字。”……事实上,学生在入学前,早已对“8”有所了解和认识,不过他们想到的可真多,有点让我意想不到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重从一事一物的认识中培养他们的数感和数理。多开展一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关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有价值的讨论学习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与学的创造性。
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和数字符号及其运算规律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下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就必需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和数感相结合。数字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之所以要进行大小比较,是因为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就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如数字“1和2”,如果当它们只是表示物体的数量时,1就是比2少;而当它们表示比赛名次时,第一名又比第二名要大要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学生已有的数数的经验和数感为基础,用生活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学习数学要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数学就是他已有经验的升华,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消除对学习数学的畏惧感。
二、相对位置关系,对称、角、平移与旋转等经验是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生长点
空间观念是一个人在对周围环境和实物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去感知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长短及其所处的方位,初步认识物体的视图,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从而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这对以后进入高年级学习几何知识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低年级学生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尤其是对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学习,更容易产生疲劳,因而影响学习效果。有关几何方面的知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懂。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学习情景,从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让学生具体感知几何图形在实物中的立体形状。从立体图形过渡到平面图形,学生会较易理解。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置于一种愉快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活动本身产生很大的兴趣,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生活中分类、收集数据以及无法预知一些现象是否发生等经验是统计与概率知识的生长点
统计图和统计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很常见,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对已有数据或根据要求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然后作出决策。另外,对事物不确定性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人们更好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处理思想的熏陶,让他们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一二年级我们都有学习简单统计图表的知识,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让学生根据本班实际信息编制全班同学参加学校兴趣班人数的统计表,改变了以往从课本到作业本的传统作业模式,让学生对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材料进行处理,开放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开展实际锻炼,收集信息,调查本班参加兴趣班的人数。然后制成相应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尽可能正确、规范,利用数学课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讲评,从中选择一部分优秀作业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进行展示。而且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学习延伸,对统计知识长期积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提出让学生对往后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作一个真实的记录,然后编成统计表、画统计图。由于作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很有特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了体现,自觉地参与知识的应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自觉性。只要持之以恒,长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培养。
事实上,只要我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认真地收集素材,我们就能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很多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体会、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实在是太丰富了,我们要把这样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避免把数学的面孔搞得太严肃,与生活太格格不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使他们走出对数学理解的种种误区,还数学一个真实的面目,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认识数学、运用数学为自已和社会服务。

阅读全文

与多彩的生活融入培智数学课堂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8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