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
1、创设有新意的“开场白”
一节课的开场白好比是一首乐曲的前奏,前奏旋律优美,给听者的感觉是享受和欣赏。一段巧妙的开场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想听、想学。那些老套的开场白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设计一些独具匠心、形式多样的开场白,比如: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种游戏,一种活动,一幅图画,一段音乐等等都可作为一节课的开场白。
2、巧妙安排课堂内容,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
把数学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符合学生的口味,利用课间休息与学生聊天,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投其所好,把课堂尽可能融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的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获得数学知识。思考过程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的,无形之中学生会感觉数学是那么有魅力。
3、锤炼数学语言,产生情感效应
语言应该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悲伤哀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声慢语。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个个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定律像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欢快地跳出,跃然纸上。这样的语言,有利于良好情感氛围的创设,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初中数学课如何体现数学味扩展阅读:
快乐教学法就是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现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快乐的情绪感染人,以快乐的氛围熏陶人,以快乐的理念开导人,以快乐的内容启迪人,以快乐的方法培养人,使学生乐而有度,乐中受益。实施快乐教学法必须遵循下列原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原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是有效实施快乐教育的法宝。学生都喜欢微笑的快乐的老师。快乐的教学氛围容易让老师的创造性和主导作用得以最大的发挥,更容易让学生增强自信力,激发想象力,激活创造力。教师应当用快乐的语言开导学生,用快乐的行动影响学生,注重言传身教。
尊重个体,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斯宾塞主张永远把孩子作为一个主体,并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诱导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承认个性差异,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在实施快乐教育时,不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说笑上,不能无视他人的自尊和人格,应特别注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进取心,体现出爱心不论亲疏,教育不分种群。
理解宽容,巧妙暗示的原则,“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样东西总是目不转睛。”“看看,这孩子的精力多好,总是手脚不停。”“唉呀,这孩子力气真大呀,这么重的东西他都拿得起来。”……这样饱含情感、带着宽容和赞美的暗示,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在这样的暗示下,孩子一定会表现得很出色。这种暗示运用到我们的学生身上,也一定会让学生欣喜不已。
❷ 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
众所周知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一节好的数学课肯定有着浓浓的“数学味”。什么是“数学味”?也就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要求人们在想问题和做事时追求数量精确性、过程严谨性、条理简约性,数学问题的有效又合乎逻辑,思考与表达的高度概括性,数学概念高度的抽象性,这些都是数学味。说到底数学味就是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它就是数学美的所在。数学课该如何来上出“数学味”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有时候数学课堂上出现缺失“数学味”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出现偏差,或者是教师本身数学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的。毫无疑问,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要发挥育人的功能。但由于认识的肤浅,教师往往不是从数学教学的内部去挖掘教育因素,而是以简单的方式从外部添加,结果导致“数学味”淡化。郑毓信指出:“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可以使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风格;可以使学生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可以使学生具有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等等”。这些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只有或主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才能逐步培养形成的。显然,这些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也是构成“数学味”的重要元素,是当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认真挖掘和努力体现的。这需要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领会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善于提炼具有数学本质的材料
翻开现在小学课本,图片丰富,形象生动,不管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十分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生动的教材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图文并茂的设计对还处在形象发展时期的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然而有数学味的数学语言和思考在书上却不多。数学学科有着独特的数学魅力,“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魅力要比一堂热热闹闹的数学生活化的课有意义得多”。例如:数学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想象能力,在学习之初可借助实物,但是渐渐地要学会脱离实物来进行思考,如果始终需要借助实物来思考问题的话,就忽略了数学的简约、抽象的特点,教学中的“数学味”被浓重的“生活味”掩盖住了,学生也无法体会数学的简单、抽象的美了。如在分数初步认识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在课上设计切割物体的情景,比如让学生分月饼、吃月饼或分西瓜、吃西瓜,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数学生活化”就应该得到质疑。因为学生在切月饼和西瓜时,他们的数学思考已经淹没在月饼、西瓜等色香味引起的其他想象中了,而把“平均”之类的数学思考抛在一边。
三、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排除课上“非数学”的干扰
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数学味,学生怎么想、怎么说,与教师设计的问题很有关系。例如:在看一副小鸡图的时候,我不是笼统地提出:“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因为这样学生难以想到要说数学方面的内容,于是我会问:“请用一个算式表示图中小鸡的数量”,学生就会往算式上想,也就是要学习的内容。也许现在,有些数学教师会认为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就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开放性应该是数学问题的开放性,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现,强调的是数学思维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课堂所设计的操作活动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现在,数学课堂内大量运用活动形式开展数学内容的学习,这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是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活动的内容不是数学所关注的,那么对学习数学没有半点帮助。如果一堂数学课这样的活动多了,那就不是数学课了,数学课也就是失去了数学味。一堂数学课不能承载太多的额外任务。有些与数学无关的内容不是不要,而是要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之中。数学课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这个大前提下,将相关的内容渗透在数学材料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与领悟,准确把握数学术语的含义。否则,数学课就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强调观察、实验、猜测等探索性活动,部分教师由于不能把握数学上观察、猜测的意义,将猜谜语式的活动也认为是数学上的猜测或猜想,误导了学生,以致学生在课堂上尽是毫无目的地说出许多与数学毫不相干的东西。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只有在体现数学上下功夫,才会有精彩的课堂。任何热闹、哗众取宠的数学课是达不到数学教育应有的目标的。我们只有认真研读数学教育理论,不断探索数学教育实践,才能上出有数学味的数学课。
四、让学生熟悉数学语言,逐渐规范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的应用,也体现了学习数学的程度和对数学的理解程度。例如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平行、垂直,正三角形,正多边形,循环小数,分数中的平均分,除法的意义中的包含除、平均除等等。这些在小学数学中的数学专用词汇,不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得精准、恰当,而且还要让学生也学会运用这些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
首先,教学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系统、完整的掌握。符号是数学语言的基本词汇,定律、法则、公式和特定的表达程式构成了数学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好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学中要不断地引导帮助学生将他的表达向更简洁、更科学、更符号化的方向发展,即向符号语言与图式语言靠拢,而不是停留在繁琐的描述或浅层的心理感受上。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数学语言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数学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上课要用规范严谨的数学语言,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
五、学生会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笛卡尔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数学思想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斯苗儿指出:“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以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得和反复的操练,贯穿始终的还有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上,应该努力向抽象概括思维迈进。
关注数学味,决不意味着否定数学需要生活化,恰恰相反,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肯定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一部分学生有更高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传承优良的数学传统,避免数学学习处于“浏览”层面,我们必须让数学课堂回归科学与本质。
❸ 初中数学听课反思心得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的意义并不止于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更在于听者要 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经过反思整合课堂生成。下面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听课反思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听课反思心得篇一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互 相学 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我有幸去日照市实验二中听了“2013年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现在我把听课后的 心得体会 作一下整理:
(一)还数学课堂以安静氛围听完数学优质课听课活动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次优质课跟以往不同,以前的大型公开课在我眼里是热闹有加,整堂课如雷贯耳的掌声、赞扬声、小组合作讨论声,游戏高兴地叫喊声,真的声声入耳,还有那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一个比一个美,让我们可望不可即。而这次的课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课堂返璞归真,已经安静了很多,留给学生安静思考时间,回归数学课堂抽象性或逻辑性。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正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一节课下来,精彩纷呈,演化缭乱。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贴近生活,源于教材,选材恰当,过度自然,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只重形式,淡化实质,只重结果,淡化过程,只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二是重视学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重数学的 抽象思维 和具象思维的培养,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多媒体的大量运用最后我简单地说一说有关多媒体的运用,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堂上运用课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时间,二是直观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次的课件制作水平相当高,很真实,而且使用效果好,克服以前课件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专着力只在课件表面的画面上,没有起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课件成了摆设。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为教学服务,不能主次颠倒。以上是我这次听课后的感受。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已经由当初的不知所措,人云亦云,逐渐成熟起来,冷寂下来。课改教学的思路逐渐清晰,课改的理念逐渐形成,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总之教学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模式,依托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健康自由的成长。最后,也祝愿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园地这块实验田里结出丰硕的果实。
初中数学听课反思心得篇二
20____年1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港区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研活动,学习了高港中学两位老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他们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那份勇气,这是我最弱的方面。他们,给了我也想讲课的欲望,有了想跟他们比一比,看看自己差在哪的想法。
两节课的共同点是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打破了以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非常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借助讲学稿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课上得有声有色,这些太值得我学习了。
这两节公开课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此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一、讲学稿的使用
讲学稿是我们高港区正在大力推行的“教学助手”,我校初一数学组正在使用讲学稿,这个“新型的助手”带给我们很多的帮助,让我们觉得课上45分钟更有紧迫感,更有效率。例如课前的预习。 课前预习 是学新课的前提。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 教育 不只重视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预习是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前预习尤为重要。使用讲学稿后,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习,完成好讲学稿上的预习题,使预习效果更佳。高港中学的两位老师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
两位老师上的都是初三的复习课,都注意到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第一位老师由一个抛物线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一拓展开,提出关于该抛物线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连贯性;第二位老师在讲“求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的面积”时,问学生有哪些 方法 ,还有哪些四边形的面积可用这些方法。初三复习课更是要注意知识点的相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将相关知识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习习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从这两节课来看,高港中学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如何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育是不断发展、改革着的。我需要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每天都要思索,怎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怎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促进学习;怎样适应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达到共同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数学听课反思心得篇三
本月聆听了数学组教师的课,他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完美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情景创设走入数学世界
教师在一堂课中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与生活情景相连的导入,便能使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商”,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奥秘与乐趣。如:在听初一数学第六章第一节有序数对中,教师把学生所在位置用行与列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在熟悉周围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有序数对及它的作用与意义就呈现出来。
反思:把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引入数学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所学知识更易理解。
二、由点及面,扩展式教学益处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现有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想思考,把问题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如:初三复习课中《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问题》,教师给出例题:已知函数y=__^2-6__+8交于__轴于A(2,0)B(4,0)两点,与y轴交于C点,求三角形ABC面积?在此题的基础上,教师拓展了三个问题(1)求顶点P及三角形ABP面积?(2)抛物线(除C)是否存在点P使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BD面积相等?(3)抛物线(除P)是否存在点Q是三角形ABQ与三角形ABP面积相等?反思: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三、由考点出发,实用性强,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学生,教师从往年常见考点出发,把问题分类研究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归纳 总结 的能力。如:初三复习课《二次函数十大考点》一课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时提出十种类型题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1、求顶点坐标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交点坐标
3、判a,b,c及代数式的符号
4、一线四点
5、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
6、借助抛物线性质求系数值
7、根据函数图象获取信息
8、二次函数求最值
9、二次函数考点应用
10、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存在性问题
反思:用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体系,明确考点,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实际走入数学,后再投入回实际
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提出各式问题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决后再用于生活,这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如:初二《函数及其图象》一节中,教师从一句描述新疆气候的俗语中引出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之后同学生一同研究了如银行存款等生活问题,体验了函数自变量与变量概念的产生过程。最后用新学知识把先前的问题一一解决,首尾照应。
反思:数学课堂上不应该只关心数字,更应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多地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节课,我们都能上,但不是所有人都会上。一节课的教学质量高低,不仅仅是与一名老师有关,它更关系到那些学子们。通过这次听评课,让我反思良久,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各位教师优秀的授课模式与技巧恰倒好处的运用到我的课堂中去,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更多的莘莘学子服务.
初中数学听课反思心得相关 文章 :
★ 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4篇
★ 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5篇
★ 初中数学课听课心得体会3篇
★ 初中数学听评课反思 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
★ 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3篇
★ 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5篇(2)
★ 初中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范文5篇
★ 初中数学优质课听课心得3篇
★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反思
★ 关于听初中数学课学习心得体会5篇
❹ 如何把初中数学课上得有趣且有效率
怎样使初中数学课堂更有趣?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相关的方法。
首先,我们在备课时要让教学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为只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体念到数学不是枯燥的。然后,注意新课的导入。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故事背景,比如用讲故事导入新课,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怎样使初中数学课堂更有趣
其次,别忘了课堂上运用诙谐幽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应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教学时我经常给学生加一些趣味数学的内容。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数学故事,穿插一些笑话和谜语。比如,我在讲授乘法的时候,就出了一则谜语:“五湖四海皆兄弟”,我问学生:“你能编出一道乘法算式题吗?”学生答:“能”,随后我让他记住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所以,学生只有被数学的好玩、有趣所吸引,才能真正的认可数学,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创造出妙趣横生的数学课堂,创造出让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乐观、开朗的性格是创造教学幽默的基础。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教师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用情感诉诸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用幽默的语言、表情、动作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❺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展现数学的魅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展现数学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讲个生活小故事,组织数学游戏,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教学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为此,我经常了解学生中最近“流行”什么,然后创设好导入情境。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看一些学校里的照片,给他们创设介绍新朋友的情境,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红领巾、椅子、剪刀、闹钟、三角尺等,初步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接着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实践证明新课导入的成功,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从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因此,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的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让学生准备纸盘和9颗糖果,同桌之间做“分糖果”的操作,经历平均分有分不完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
三、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大量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都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小学数学教学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在教学中巧妙地提出问题,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教学“平年和闰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许多学生都纷纷说:“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这时我抓住契机说“可是小兰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
四、设计游戏化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游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若把练习融入游戏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计算练习课时,我经常把学生进行分组组织“登山”、“过河”、“摘桃子”比赛,第一名的小组三颗星,第二名两颗星,第三名一颗星。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还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如:“找朋友”、“对口令”、“出示手指”、“帮小动物找家”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学生的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学生在玩耍中,不仅轻松愉快地获取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数学能力。
五、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例如:教学米和千米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10米有多长,是自己的几步,100米、1千米有多长?回家的路上再数一数走了多少步,这样就知道了家离学校大概有多远。学生都特别激动,数得特别认真。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既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常法。”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❻ 怎样让数学课上出“数学味”
目前,人们看一节课是否成功,更多的是看学生表现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可以说在不同的课上,学生的发展应有所侧重,数学课则应注重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即数学思维是否得到充分发展,离开这个前提,数学课也就失去其独特的价值了。
在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多数学生都会表现出兴奋、活跃的状态,随之思维也积极地运作起来。这只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数学课还应更多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数学化”。数学思维是“动”的数学,而数学知识本身是“静”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应该看成是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维结果这二者的结合。
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开始走向活跃,我们同时还应该时刻意识到这种活跃,实质上应是数学思维的激活,而不是一般情感上的宽松和学生毫无意义的回答。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材内容的安排不作处理而是直截了当第呈现在学生面前,则会掩盖学习数学知识中的思维过程。只有当数学思维过程充分展开之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数学化”上,使数学课真正上出数学课的味儿来!现在就如何把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来我就谈谈几点看法
一 、制造认知冲突,诱发探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如:12÷6+3.6÷6 1÷6+2÷6,学生能够很快的利用旧知算出得数,但第二小题却难住了学生,这时我问:第二题能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吗?为什么?那怎么办?通过问题情境制造了认知的冲突,使学生深深被课堂吸引,快速投入到学习中来。又如当学生说出1/6 +2/6 =3/6 时,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小部分学生说:我认为1/6 +2/6 = 1/ 2,教师紧接着提出:到底哪个答案正确呢?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善于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重视操作实践,主动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让不同的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小棒、数位表等结构性强的材料开展探究性的学习,真心实意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在小组交流找出被3整除的特征,同时提供思维含量较高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
1.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
2.小棒的根数与所摆的 数有什么联系?
3.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
4.写几个数验证你的结论。
3、加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课改后,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他们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交流的实效性,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给予了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实现了表现自我的欲望,课堂顿时成为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4、 关注情感态度,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作为四大总体目标之一,是因为把数学课堂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克服困难的信心。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可以采取不同的表扬激励手段,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不是马上告知答案,而是一起研究探索寻求答案,从而最终解决问题,体验成功。
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那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掌握的过程,则是发展学生主体性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我们只有通过数学活动,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不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逻辑美,进而形成一种求真、求实、求美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