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激发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的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只有教师的教妙趣横生,学生的学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二、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例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这样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颗不可攀登的旗杆,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以图文并茂、声形同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的长度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很清楚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的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四、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会富有生命力。巧妙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问题情境,创设自主参与的条件,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乐意的投入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抽象、枯燥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我先将学生分为8组,给每组准备了足够的一元和两元的纸币,看看共有几种方法能凑够十元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老师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而课堂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主阵地”,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⑵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兴趣
一、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巧设提问,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提供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提供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的学习,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先提问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学生先是回答:是。然后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棒,让他们动手操作,学生很是感兴趣,在他们的动手实践中找到了否定的答案。 这是一个以数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
二、注重直观,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来就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老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乱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发现知识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多边形内角和”时,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四个多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如何把这四个多边形按四种不同方法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探究如何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1)、取一个点在多边形内,该点分别与各顶点连接,这样可把n边形分割成n个三角形。(2)、取一个顶点,分别与其余不相邻的顶点连接,这样可以把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3)、在一边上取任一点(除两个端点外),分别与其余不相邻的顶点连接,这样可以把n边形分割成(n-1)个三角形。(4)、思考:取一个点在多边形外,该点分别与各顶点连接,可以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又如何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以上几种分法都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通过推导和计算就可以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这样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自己发现知识规律,得出结论,自己也感到高兴自豪,推导出的结论经过加强训练巩固,应用于有关计算,更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这种教法,我欣慰地看到学生对数学课从“不大感兴趣”到“十分有兴趣”,从而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干劲很高。
四、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1、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实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位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先让学生量出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和,或者用剪刀把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观察能否组成平角,然后提出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你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从理论上给予证明,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数学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较多,教师要善于发掘。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主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倡导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精心设置好一个个的问题链,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喜欢上数学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寻找丰富的背景资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⑶ 浅谈初中数学怎样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参与到学习中来,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数学书本知识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的认知局限在抽象思维中,与学生的感性认知存在距离,会产生认知障碍,自然会让学生们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学科,难免丧失学习的兴趣。现代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出发,实现书本理论知识和生活感性知识的统一,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事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去补充讲解。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学生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让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同时我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做到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总之,学生具有浓厚的学数学的兴趣,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则在学习数学中显得主动,学得愉快,利于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成绩,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其内部的驱动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⑷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从教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懂得,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把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例1:丢番图是古希腊的大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记载着:“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他结了婚,又度过了人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悲痛的度过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问题:你知道丢番图的寿命及丢番图开始当爸爸的年龄,儿子死时丢番图的年龄吗?
分析:本题初看无法入手,但如果从“年龄数”这个量入手,不难发现幸福的童年等这些隐含量都必须是整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丢番图的年龄数能被2,6,7,12整除,因此,这样的数有84,168,252……最后通过验证得出丢番图的年龄是84岁,
点评:这是着名的毕达哥拉斯问题,如果简单的通过列方程解这道题,学生很难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奥秘。
二、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潜在的数学兴趣
漫步奉新步行街,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词:“优惠大酬宾,7折优惠!”有的甚至更有吸引力:"跳楼价,3折起"这些广告词都隐含了很多数学问题。
例2:(2010年长沙市)长沙市某楼盘准备以每平方米5000元的均价对外销售,由于国务院有关地产的新政策出台后,购房者持币观望,为了加快资金周转,房地产开发商对价格经过两次调后,决定以每平方米4050元的均价销售。
(1)求平均每次下调的百分率;
(2)某人准备以开盘均价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开发商还给予以下两种优惠方案以供选择:1打9.8折销售;2不打折,送两年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费是每平方米每月1.5元。请问哪种方案更优惠?
⑸ 怎么提高初中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教师在课后要和学生多接触,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这样对于自己的学科上课也有帮助。特别是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并且老师要对学生多些耐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二、在教学中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具有情绪不稳定,爱好不持久,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了长期保持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于当堂课的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浓厚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每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之前的导入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或者例举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之上
,课堂教学的时间在整堂课中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应把握好,在教授同学们知识的同时,也尽量穿插着培养同学们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地讲有关题目的小插曲,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教师讲课要有激情,声音要洪亮,讲课也要有点幽默感,要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另外,在课堂上可以利用一些技巧,比如可以通过设陷阱,故意引学生上当出现错误,让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错误的根源。数学是抽象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投影或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把抽象变为形象,认腐朽为神奇,从而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上数学课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了。并且老师讲课时应该注重知识结构的构造,重难点突出,让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不要让学生有厌烦心理。
四、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用激励性语言,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活动,双边互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动”中进行学习,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应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立足于学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例如: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剪、折、画、证明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积极找出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会举一反三。也可分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创设竞争性情境,实行加分制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大多数学生都会积极思考问题、参加讨论,回答问题。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兴趣。
五、设置多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学习数学不应依靠在题海中的遨游,而是要掌握规律,理解知识,形成能力,对学生应该采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态度。在课后要加强培优补差的辅导,或者通过生生互助的形式,不要让学生落下太多,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⑹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
如何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中学课程中的最重要学科之一。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先要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必须的工具。可以说,没有数学,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学科;其次必须有钻研的精神,有非学好不可的韧劲,在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就可以 略到数学的奥妙,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取成功的喜悦。长久下去,自然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出学好数学的高度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尤为重要,下面就此问题谈谈。
一、提高教师自身数学功底
作为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其数学功底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专业知识的了解,二是实施中学数学教育的能力。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素质,陶冶情操。然而,事实上,目前教师掌握的数学应用知识寥寥无几,他们大多数只能在口头上向学生保证“数学是有用的”,努力规劝学生勤奋学习,却不能指明数学之用在何处,因而往往缺乏证据的空洞说教。有些教师至连书本出现的应用题都分析、解释不清楚,或者搞得很繁杂,致使学生一见应用题就害怕,一和实际联系就手足无措,更别提对数学的兴趣了。所以我们要作一名有着好的数学功底的教师,对教学满腔热情,对数学有执着追求,才能让学生喜爱数学,更能让学生领略数学,领略人生。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喜欢“严肃”的教师,因而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理解和关心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他们明白老师的一片真诚。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教师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成果?”“谁想说一说?”“哪位同学愿意资源共享一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如:“你和老师的想法相同”“很有创造性,真好”等等,这样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再给予一些提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才敢想、敢问,从而激发他们继续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质疑,释疑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搞活,从而提高数学课堂质量。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当我讲完了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只学会计算这几种图形的面积,但实际生活中遇到许多图形并不单是上述几种图形,如农村的田地,把它们看成几何图形来解决,就是一些不规则的多边形。我们如何来计算这些田地的面积呢?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再适时诱导,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四、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活动的形式串起来是实践活动的根本,在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学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阶段常用的实践活动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手做的活动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动手做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使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家中或班级中坏了的课桌椅等);教学图形的全等之后,让学生制作进行图案的设计等。这些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简单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游戏竞赛活动
初中生虽然已经不是小学生了,但仍然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游戏公平吗”一课时,开展小小的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游戏者,体验转盘﹑掷立方体﹑摸球等游戏的过程,理解游戏为什么不公平或者为什么是公平的。
(三)实际测量活动
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等。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学校内两个花坛之间两端的距离及两幢教学楼两端的距离,当然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测量。
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教师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对于不同条件的学生方法都不尽相同,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究。
⑺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记住这句话。做好以下四点:
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搞好"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光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但要求老师要有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人曾形象地说,教师自己拥有一桶水,给予学生的那一杯水才会有分量和质量。所以,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如心理学、教育学、文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等;关心时事学习,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中,既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由于数学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问题联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生活热点、焦点问题,如果老师能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理解这些生活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相反,如果老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一问三不知,或者采取回避、敷衍的方法,这个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了。学生在学习中最反感的简单说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知识的单薄和陈旧。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数学课蕴含着的生活美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实践的实质其实就是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良好,自然接触的较多,学生和老师之间也会有更多的交流。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见识和评判也有限,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这样少了课堂学习的压抑性,让学生感觉像是在"玩",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有了这些感性方面的认识,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 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在数学教学中,一场"游戏""玩"得好,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兴奋点,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精心创设认知冲突,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索、评判,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除些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做"的机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求函数( )的值域时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单纯从代数方面去思考,无论怎么都感到难办。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将( )看成是a(x,0),b(0,2)两点距离,( )看成是a(x,0),c(-1,-3)距离,再结合图形,用解析几何知识便很容易解决(y=|ab|+|ac|≤|bc|= )。通过这个认识过程,学生马上感觉到这种解法很美,而且体现了代数与几何的有机结合的美,并且对诸如:求(y= );(y= )的值域这类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数学体系都显得无与伦比的和谐优美的统一,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材中感受美,提炼美,将教材中美育因素融化在教案之中,创造出最佳的教学境界,使学生领略到数学中特有的美的风采,激发学生学习的无穷乐趣和欲望。
数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把生活和数学紧密结合起来,抓住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那么我们一定能让学生学好数学。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从尊重、爱护、体贴学生的角度给以引导,将失败的阴影消除,将成功的喜悦放大,将好奇的心理引导至主动探索,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只要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把握学生心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内化过程中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条性、经典性的内容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刻意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来优化学生的知识功能,优化教育功能。g.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这就需要教师时刻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的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仅凭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反映在课上,教师要多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产生思维热点,不断使你的课产生高潮。当学生在挑战中找到乐趣,在积极思维中培养了思维的坚韧性,在"无疑"处发现疑问,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⑻ 如何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只能是消极厌学的情绪,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数学本身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很多学科都离不开数学知识,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例如学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的内容后,可让学生练习制作正方体纸盒等活动。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中的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一,涉及的量有五个之多,学生往往记住定理,记不住定理的推论,但认真分析,其中是有规律的:五个量(垂直与弦、过圆心、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知二推三。学生掌握这一规律记起来就容易多了,从而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建立师生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习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是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的。对中学生来说,教师的举动或表情都会引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变化。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就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板、严励的印象,学生不喜欢严肃的教师,因而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和蔼可亲,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教学活动的朋友。教师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愿意跟大 家分享一下他的果?谁想说一说?哪位同学愿意资源共享一下?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如:你和老师的想法相同 很有创造性,真好等等,这样做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胆量,再给予一些提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才敢想、敢问,从而激发他们继续主动参与的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引入环节
从心里学角度讲,人处于兴奋的环境中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以兴奋点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身临其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如讲《用字母表示数》设计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的音乐并配以画面,这首儿歌学生熟悉,和着音乐大家唱起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师不失时机提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和谐宽松的氛围、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精神亢奋、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2、注重直观教学,引导动手操作
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加强直观,引导动手操作,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化抽象为具体,使生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 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 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任课老师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监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教师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教师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从而印象深刻,记得牢,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从探究、发现、尝试中找到规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⑼ 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课伊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此时,学生忍不住问教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呀!”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孙悟空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看这两道题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即:3-1=2,11x2=22,311-89=222,48-1=47,13x2=26,4813-87=4726。”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
四、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
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5x3=( ),学生算出结果是15,然后再出示50x3:( ),500x3=( ),0.5x3=( ),5x0.03=( ),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六、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