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是什么意思
纵向是一个学科内部的联系,而横向是学科之间的联系。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学习时要注意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网络,用的时候一扯一串,而且横向纵向的知识联系也可能激发起一些别样的灵感
⑵ 高三了数学该怎么系统复习平时都是在做题…该如何抓基础
很多的学生到了初中之后,发现自己的分数会有一定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上初中之后数学科目的难度加大,所以分数会有一定的降低,那么初中数学应该怎样学?应该使用什么方式哪?
知识点
当老师在讲完内容之后会讲一些课外的内容,一般是定理、概念等等,会让你对这些知识更加的了解,所以如果对这类题目有问题的同学可以多看一些课外的题目,当然想要提升分数是离不开练习题的,想要多好就需要多做一些习题,但是不可以过多,需要边做边思考才可以,这样所学的知识就会运用出来.
以上就是初中数学应该怎样学习的内容,如果在这个阶段对自己分数不满意的同学可以借鉴一下以上的内容,或许会对你有一定的帮助,将自身的分数提升.
⑶ 什么是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1、纵向结构或称序列结构,是指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
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就是纵向结构。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都是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地组织课程内容。
泰勒的连续性原则也包含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意味。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课程论学者的一贯主张。上世纪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关纵向结构的新认识。
例如,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皮亚杰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
2、横向结构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这种结构形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这是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流,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日趋综合的趋势相顺应的。一些主张横向结构的学者认为,应从较为广泛的知识范围来编制课程,而不仅限于某一项知识范围。
正如克尔认为,“如果我们组织的课程旨在达到业已明确规定了的目标,或者是要赋予各个学习领域中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与方法的经验的话,那么,学校中彼此孤立的学科设置就是一个问题了。使知识渐次走向更广泛的综合化,才是合乎理想的。”
这就是说,学习者的生活原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完整的经验分成不同的学科领域,把他们完整的生活割裂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几大板块。如果要使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具有意义,就必须用一些融合的形式使各科课程内容要素有效地联系起来。
(3)数学知识横向联系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选择准则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到学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的平衡。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即使在选择学术性学科的内容时,也应该尽可能地联系社会的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此外,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3)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择的。因此,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能够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学校学习形成良好的态度。
⑷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横向联系
这里所说的横向联系,是指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不同课文篇目或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但就所学知识的先后来说,又是纵向联系。不论纵向联系还是横向联系,都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认识、理解、强化和巩固。教学中,我注意了语文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横向联系可以贯穿于各项内容的教学过程。比如词语知识、文体知识、文章的结构方式。题材特点、作家风格等等。
1、教学词语知识的横向联系。讲《活板》一文,其中“火烧令坚”里的“令”字当“使(使动词)”讲,便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所见过的‘令’字有哪一个意义同此?”同学们便可举出例子来:“令人高兴”、“令人 满意”、“责令赔偿”中的“令”字。这时还可启发学生联想数学中解方程用到的“令”字。这样就使“令”字作使动词这一用法得到了理解、巩固和掌握。这时,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令”字是否还有其他意思?通过引导,学生还能举例:《周处》一文“何忧令名不彰邪”的“令”作“美好”讲。与此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人民常说的“令尊”,“令郎”的“令”,也当“美好”讲。这样,通过多方联系,学生便可掌握“令”字的几种意义和用法。同样,讲《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中的“稍”(做“渐渐“讲”)字时,可让学生联系柳宗元《黔之驴》中的“稍近,益狎”中的“稍”。讲《活板》“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中的“止”(作为“只”讲),可联系《狼》一文的“止有剩骨”的“止”。讲《沁园春.雪》,其中“稍逊风骚”的“逊”(作差讲),可联系《死海不死》中“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的“逊”。同时举出“逊”字的另一种意义“谦逊”,《滕野》先生中的“不逊”一词和《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谦逊”一词,来加深理解。而讲介词“于”的用法时,可举“霜叶红于二月花”及数学中“ a大于 b小于c ”的“于”字,便可理解和掌握“于”作比较的用法。
2、辨别词的构成方式的横向联系。讲《社戏》时遇到“凫水”一词,可以向学生讲明“凫”是名词“水鸭子”的意思,“水”作动词“游水”解,但这里的“凫”不是“水”陈述的对象,而是用来修饰“水”字的,所以,“凫水”不是陈述式合成词,而是偏正式合成词。可解释为“像水鸭子那样游水”。这样,还可以举出其他相同结构的词让学生去联系,去理解。如“蜂拥”(而至),“鱼贯”(而入),“蚕食”,“狼吞虎咽”等等。
3、辨别形声字的横向联系。如“题”是一个形声字,可以通过“额”、“颜”、“颔”等字来确定“题”字的形旁为“页”,声旁为“是”。同样,讲“江”字的声旁“工”时,可联系“缸”,“杠”“扛”等同声旁的字。讲“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联系“辨”、“辫”、“瓣”等字来确定其声旁为“辡”。
4、教学文体知识的横向联系。在讲议论文的三要素时,可以联系数学上几何证明题:“求证”的内容及论点,题中提供的条件和证明过程中用到的定理,公式等是论据,而证明的过程和方式便是论证。这样把语文和数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得以加深理解。在讲《捕蛇者说》中的“说”时,可以联系《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马说》等,便于较好地掌握“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5、教学作家作品的横向联系。在讲吴伯萧《菜园小记》时,就联系《记一辆纺车》,在讲杨朔的《荔枝蜜》时,就联系《香山红叶》和《茶花赋》,使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所反映的同一主题,使用的同一题材,应用的同一手法,表现的同一风格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讲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可联系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讲老舍的话剧《龙须沟》,可联系《济南的冬天》、《小麻雀》等,这样可使文学常识的记忆更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横向联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应用,受益必深。
⑸ 浅谈如何挖掘数学知识中横向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有着纵横之间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重在让学生把握住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培养起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善于思考和发现的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挖掘知识横向间的联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知识之间的转化,达到由此及彼的目的,从而对知识的形成及结果进一步升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数学知识横向间的联系体现了直线前进与台阶发展的作用,能使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的保证,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转化思想”在横向知识联系中的应用
转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在知识的横向联系中,转化思想起到了将知识联系到一起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知识的学习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从而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清了这一点也就能够使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即在学习新知识时,先找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从而横向进行比较,在旧的基础上明确新的点,抓住这一点也就能够彻底掌握新知识,实现由旧到新的进步。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我们可以按照数的学习顺序和学生已有的整数乘除法的经验,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小数乘除法的内容转化为已学过的整数乘除法的知识进行解决,找到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如计算10.35×2.04,学生就会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每一个因数都扩大100倍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再将所得的积缩小10000倍求出结果,并且可以看出扩大与缩小就是移动小数点,这样也就初步理解了小数乘除法其实就是通过移动小数点将因数转化为整数,再将积的小数点反向移回来,当末尾是0时需要划去。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用更规范的语言得出小数乘除法的算理与法则,即一算、二数、三点、四划。
二、“由此及彼”是实现横向联系的至关点
小学数学中,知识的呈现基本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进行设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这一规律,在为学生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让学生按照这条主线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由此及彼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清学习的思路,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还要求学生要有所提高与创新,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知识的横向联系的本质下,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从而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在已经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对于梯形面积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的思路与方法自主进行。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有的学生先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得出方法: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类比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有的学生通过将梯形进行分割、拼补的方法来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如将梯形沿两腰的中点剪开,拼成一个梯形;将梯形沿一个顶点与另一腰的中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等,并相互验证公式。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方法,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知识迁移”是对横向联系的升华和提高
把握数学知识横向间联系的重点在于实现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转化、类比的思想来更深层次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小学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太难,学生掌握起来应该很容易,但是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数学思想与方法并以此指导下一步的学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则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达到不仅“学会”,还能“会学”。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铺垫,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如教学《方程》时,对于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解方程既是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由原来学习的知识顺利迁移过来是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在刚开始学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原来学习的加减乘除计算,利用倒推的方法让学生得出结果,但这种方法对于以后要学习的解复杂的方程却不实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让学生摆脱对倒推的依赖,逐步调整到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必然道路上来。如在解x+2=5时,刚开始很多同学都会用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的方法得出x=3,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想,学生在刚学等式性质的基础上自然会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2得出x=3。这样的思考更直接,学生慢慢也就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也为以后学习开好了头,避免了学生停留在对算式倒推的依赖上。
总之,在教学时让学生把握好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深度挖掘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才能使分散在各册、各单元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总体上的感知与掌握,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从而实现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⑹ 横向联系
这是就人际关系(社会组织)角度上讲的,扯不上哲学、数学。
如学校同学校,就是横向;学校同教育局就是纵向;以此类推……
⑺ 如何把握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一、强化一题多解,拓宽思维广度
一题多解,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问题,这样群体中就会出现多种解题方法,而后,在集体中对各种方法进行汇报、 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获得了问题的解 决,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思维得到深化。更重要的是,在各自的 方法交流、汇报过程中,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获得了多种解 题方法,促进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拓展了 学生思维的广度。 在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选择素材,便于学生获得多样的解题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 拓展。
二、重视一题多变,促进思维的广度的发展
一题多变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化。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考 的方向、角度、技巧,根据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发生变化,从多个角度寻找解决 问题的新方向、新方法。 例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求这个多边形的度数? 变式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度数? 变式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是8,求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变式3,已知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等于45,求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 变式4,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与某一个外角的度数总和等于1180,求这 个多边形的边数? 通过一题多变,为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 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定势,获得更广阔的发展非常有价值。
三、培养追根溯源的习惯,发展思维的深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善于思考,多问“为什么”,才能掌握其 内在规律。多问,古往今来就受到很多先哲的重视。陶行知在诗中说:“何事, 何故,何人,何时,何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 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着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 先生在国内的多次演讲中也提出学习不应是“学答”,而是“学问”,即首先得 “学会问”。 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等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背得烂熟 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要真正理解它们。怎样才算真正理解它们?不仅要弄懂它们 的内涵和外延,还要了解引入的必要性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等。做题时同样要 多问“为什么”,不能做完题就了事,还要知道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还 可以怎么做,本题的分析方法、解法在其它问题中是否用到过等。只有多问为什 么,才不会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和肤浅的理解,真正把握知识本质,发展学生的思 维深度。
四、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拓展思维的深度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的 纵向联系和各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善于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从系 统的高度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 与已经学过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类比,很容易得到圆与 圆的位置关系。把知识放在系统中学习,方便记忆,便于理解。最重要的是,在 把知识进行分类、梳理、综合、寻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又有研究发现数 学的思维品质以深刻性和广阔性为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 知识这一载体,创造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
⑻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四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知识点
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5、亿以上数的读法:
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6、亿以上数的写法:
①从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7、比较数的大小:
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少的那个数小。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位开始比较,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直至比较出大小。
8、数的改写:
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先画分级线,将整万的数或整亿的数每四位分一级,再将个级的4个0省略换成“万”字,或把个级和万级的8个0省略,换成“亿”字。
9、求近似数: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位上的数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小于5就舍去尾数,改写成相应个数的0;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也改写成相应个数的0。
10、表示物体个数:1,2,3,4,5,6,7,8,9,10,…….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计算器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
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DEL:清除刚输入的错误数字或运算符号。
13、算盘上1颗上珠表示5,1颗下珠表示1。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方法归类
一、交换律(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适用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例:256+78-56=256-56+78=200+78=278 450×9÷50=450÷50×9=9×9=81
二、结合律
(一)加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即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345-67-33=345-(67+33)=345-100=245 789-133+33=789-(133-33)=789-100=689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即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510÷17 ÷3=51÷(17×3)=510÷51=10 1200÷48×4=1200÷(48÷4)=1200÷12=100
(二)去括号法
1.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加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加现在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将减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2.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将乘号后面的括号直接去掉,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将除号后面的括号去掉时,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 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现在没有括号了,可以带符号搬家了哈) (注:去掉括号是添加括号的逆运算)
三、乘法分配律
1.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45×(10+2)=45×10+45×2=450+90=540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35×78+22×35=35×(78+22)=35×100=3500 这里35是相同因数。
3.注意构造,让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例:45×99+45=45×99+45×1=45×(99+1)=45×100=4500
四、借来还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例:9999+999+99+9=10000+1000+100+10-4=11110-4=11106
五、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
例:32×125×25=8×4×125×25=(8×125)×(4×25)=1000×100=100000 125×88=125×(8×11)=125×8 ×11=1000×8=8000 36×25=9×4×25=9×(4×25)=9×100=900 综上所述,要教好简便计算,使学生达到计算的时候又快又对,不仅正确无误,方法还很合理、样式灵活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熟知有关内容并绰绰有余,其次对教材还要像导演使用剧本一样,都有一个创造的过程,做探求教法的有心人。在练习设计上除了做到内容要精选,有层次,题形多样,还要有训练智力与非智力技能的价值。
四年级数学 复习方法
一、教材说明
本学期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和总复习。共分为四部分: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植树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 反思 的意识和能力。
三、复习 措施 :
这部分内容可分为5块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等,整队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中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效率,既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弥补知识缺漏,又要注意满足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进一步需要。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加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即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四、复习安排:
1.前一周时间主要以分单元复习为主,帮助学生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注意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衔接。结合书本、练习册、总复习试卷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易错部分知识,将单元试卷以板书的形式分别呈现,再次考核,找出学生错误的根源,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 总结 。
2.在后一周时间里主要以综合复习为主,在总结分单元复习中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历年来期末试题题型,进行重点复习。加大对典型题型的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3.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心理的调适,对于班上学困生的辅导上,鼓励班上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进行互帮互助;同时进行个别辅导,针对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查漏补缺;并联系其家长,进行家校联合,限度的帮助他们迎头赶上。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做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 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 四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
★ 四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⑼ 数学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是什么 举个例子
我想横向应该是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纵向应该是知识的提高和发展
⑽ 数学目标的横向维度是什么
第一条是总纲,它明确了数学课程的作用和任务,强调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照顾学生的差异。第二条阐述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要反映社会的需要,要反映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处理好数学课程内容中的几个关系;强调了课程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第三条阐述了数学教与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强调的数学活动的实质。第四条集中对学习评价提出了要求,主要论述了学习评价的目的、方法和注意的要点,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第五条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验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