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出现哪些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差,课堂上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一旦离开了教室,知识就抛之脑后。这样的学习不仅效率低,而且师生双方都容易产生教学疲劳。或许有的教室懂得通过一些笑话、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习惯,甚至专注于此而忘记学习本身。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也是大多数老师所困惑的地方。
二、教师教学理念上的问题
许多老一辈教师,教了几十年书,用的同一套方法,也许曾出过优秀的学生,但在如今,却很有可能是行不通的。他们的教学手段相对陈旧,教学方式也很封闭,甚至仍有教师使用“填鸭式”教学,这与课改初衷相悖,也不适用于现代全面的素质教学。又或许有的教师是给出题目让学生自己求答案,自己动脑解决问题,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并没有改变一个思路上的桎梏,学生依然是按着老师的路子来走,这样的教学是走不出发散性、创新性思维的。
三、学习过程中“会学不会做”的问题
老师讲的时候明白,一旦换一种形式就不会做了,这样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很多教师都面临过这样的烦心事,明明自己在课堂上讲的十分清楚,却偏偏有一些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时候面对题目无从下笔。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反映过,也有老师专门思考过,但真正碰到的时候,往往就让人感到棘手。究竟该如何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能举一反三,学会做题呢?
四、“优差生”分级造成的问题
有的班上同学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分数的差异造成了学生之间分成两派——“优等生”和“差等生”。这也是许多教师所默认的,认为“优等生”就该聚在一起讨论学习,而“差等生”则随便教教就算了,千万不要影响了“优等生”。
这样的分化是扭曲、错误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及学生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都不存在着优和差的隔阂,课堂上师生平等,教学上民主同思,才是能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受益的良好氛围。
2. 小学数学难题有那几个
小学数学重点有三个(本人认为)
一个是代数,第二个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第三个是统计与一些杂题。
代数主要包括方程,还有一些数学的基础,例如什么质数合数什么的。特别是方程,要重点复习。
平面几何主要包括小学学的基础图形,还要记住基础概念,例如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形,还要背公式,最总要的一点是灵活灵用。
立体几何,这是小学的难点,建议多做题。
统计等,这些都很简单,可以简要看一看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Ѕ=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积=底面积×高 V=Sh
希望能给你帮助! 谢谢....
3. 小学数学专题有哪些
一、如果按照教材分类可以分为如下四个专题
1、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探索规律
2、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测 量、图形和变换、图形与位置
3、统计与概率:数据统计初步、不确定现象、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运用
二、如果按照思维训练分类可以分为如下五个专题
1、计算:速算与巧算、数字谜、数列求和、数的拆分、定义新运算、比较和估算
2、应用题综合:植树问题、盈亏问题、行程问题 、平均数问题、浓度问题、牛吃草问题、年龄问题、经济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工程问题、分数百分数问题、差倍问题
3、数论综合:质数与合数、约数与倍数、数的整除性、数的进制、奇数与偶数、个位律、带余除法
4、几何图形:直线型面积、曲线型面积 、立体几何
5、几个数学专题:智巧趣题、统筹优化、容斥原理、逻辑推理、计数问题 、构造与论证、抽屉原理、操作问题(策略、染色)
4. 小学数学研学问题有哪些
《新课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际应用能力和提高创新精神。教师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达到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目的和要求。
5.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哪些
手脑并用是提高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标,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这项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符合国家关于活动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辅助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师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优化教学模式,深化创新意识培养: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几个重要的环节一般是: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多年的改进,形式虽然有变化,但实质却没有什么改动。其实,课堂不必套用这个模式,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学词汇—创设情境来表示和演绎,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必然会起到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再比如:新授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改成探索与讨论,而巩固环节可以换成实践与反思等等,这些改变并不是换换词语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这些改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
小学数学方法二
动手操作的策略: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围,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即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课前有一部分学生就能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但是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不是仅仅知道这个结论而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我在教《梯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硬纸片的梯形学具,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学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进行推导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索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将它剪为两个三角形;有的通过割、补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不仅有可能获得问题解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 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提出及分析
我这几年任教的是农村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对提问概念比较陌生,对看图提问的能力也偏差。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教学8加几的计算后,有一节课是图文应用题向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贴图,左边有一群白兔和灰兔共10只,其中白兔几只,灰兔几只,右边一群,白兔几,灰兔几只,老师们:“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接着思考、讨论、汇报。
学生A:有白兔10只。
学生B:有两群兔子。
学生C:有灰兔5只。
学生D: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五花八门,但是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很少能提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从教十几年了,我觉得有几方面的原因:
1. 农村幼儿教育的水平偏差
一年级的小朋友到目前来说在小学中只学了四个多月,他们以前大部分的时间在幼儿园就读,农村幼儿园条件不太好,对学生的学前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他们数学方面大部分学习的是简单的加减计算,没有深入去调动学生思维,我班62人,刚开学竟有22人不会减法计算,这给我们一年级的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 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孩缺少家庭指导
现在我们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平时间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家长进行指导,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质量的方面上在打折扣,导致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下降。
3. 教师在教学中可能对学提出自己提出问题的这种意识没有认识到位,农村的教育条件有一定的差距,对学生开发智力,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变成老师提问-----学生解决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我们农村老师应改变这种状况应做到下面几点:
1. 平时间要多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有能力并主动提出问题,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 提问要有针对性和有价值,也就是不能文不对题的现象 。
3. 老师应蹲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他们不惧怕教师,大胆地质疑,大胆猜想,从而验证猜想、探索数学知识。
4.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有一些学生提问的练习题,从小让他们从小就有提问题的意识,培养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小学数学中有哪些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难题
找规律的题,还有求面积,体积,变个方法,找个稀奇古怪的形状,只要你能拼接,会计算,细心就好了..
相遇,相向问题.
浓度题.
8. 小学数学难题大全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二、单位换算(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5)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三、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四、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五、特殊问题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3)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1)一般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浓度问题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工程问题 (1)一般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方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9.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有哪些问题
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的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变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问题,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就像涂长顺老师说的,由原来的“填鸭子”到现在的“问鸭子”了。
问题四:评价形式失真,缺少个性化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表扬他!”“棒,棒,你真棒!”的表扬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