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如果你是师范院校毕业,你应接受过专业培养,但如果你非专业,那么可以告诉你的是,教案基本有下面几个部分构成:一、教学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流程安排,三、教学过程设计,四教学反思。
其中,教学过程设计是重点,即这一节你是如何设计各个环节的。有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常用的是:情境导入、探究发现、知识运用、巩固提高、反思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❷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怎样写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它进行求角的度数的计算。
2.通过让学生猜测并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1.每人用纸剪三个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并找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中点,在中点处用笔点一个点,作上记号。
2.量出剪的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并记在相应角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导入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师指课件: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板书:内角)。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个)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内角和的意义:
1.师出示两个直角三角板,问:这两个三角板是什么形状?(三角形)
❸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怎么写
《初中数学全套》网络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MdckpJFgofTy7syZsfx7yg
初中数学全套|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9年级下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9年级上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8年级下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8年级上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7年级下册.pdf|新人教版初中数学 7年级上册.pdf
❹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7-138页,练习三十一的第12-15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它进行求角的度数的计算。
2.通过让学生猜测并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1.每人用纸剪三个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并找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中点,在中点处用笔点一个点,作上记号。
2.量出剪的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并记在相应角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导入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师指课件: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板书:内角)。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个)
二.探究新知:
(一)三角形内角和的意义:
1.师出示两个直角三角板,问:这两个三角板是什么形状?(三角形)
我们量过这两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谁能说出各是多少度吗?(生说度数,师课件上在相应角出示度数:①90°、60°、30°,②90°、45°、45°)。
2.师指第1个三角形:谁来计算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总度数?
(生回答,师课件板书:(1)90°+60°+30°=180°)
师指上面算式: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总度数是180°,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总度数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二)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1.那么第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回答,师课件板书:(2)90°+45°+45°=180°)
我们还认识了等边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
(生回答,师课件板书:(3)60°+60°60°=180°)
2.观察、发现、猜测:
(1)观察以上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什么发现?(内角和都是180°)
(2)由此你想到什么?(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那现在我们来猜测一下,认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请举手。认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都是180°的请举手。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两种猜测,那么究竟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怎么办? (想办法证明)
(三)操作、验证
1.计算法证明: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3个三角形纸片,分别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出来,然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内角和的度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内角和的结果(如果有实物投影仪,最好把生量、算的情况投出来更好)。
(3)观察:从大家量、算的结果中,你发现什么?
(4)归纳: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或接近180°(有的大于180°,有的小于180°,但都很接近180°)
(5)进一步思考、讨论:
你认为以上计算结果,能否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生两种意见:一是能,计算结果不正好得180°的,是量、算度数时出现了点偏差,如果没有偏差,应该正好是180°;另一种是还不能,因为结果不都正好是180°,还不能使人信服,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2.折叠法证明:
(1)师: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而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偏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也就是不准确了。所以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结果有差别,用这种方法证明也就不能很让人信服了。那么我们能不能不用量、算度数的方法,而是换一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呢?请同学们拿出你剪的三角形,小组同学共同来研究、研究吧。
(2)生小组探究活动,师巡视过程中加入探究、指导(如生有困难,师可引导、提示:想一想,怎样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三个内角能拼成一个什么角?)
(3)生汇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
a.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有实物投影,直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最好)。
方法如下 :图1、图2两种。
或
图1折法中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图2折法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说说道理。
从图2折法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180°。
b.验证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折法同上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
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c.验证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折一折,如下图所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提问:刚才我们验证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
引导学生明确:由于这三种三角形包括了所有的三角形,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
1.第138页的例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试做。
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
(1)∠3=180°-78°-44°=58°
(2)∠3=180°-(78°+44°)=58°
2.完成第138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生独立完成,汇报时对第2种做法要说出根据并提出表扬:
(1)180°-90°-65°=25°或180°-(90°+65°)=25°
(2)90°-65°=25°
三.拓展、提高。
1.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是50°,求顶角的度数。
2.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顶角是50°,求一个底角的度数。
以上两题生独立完成,再指生汇报说怎样想的(有困难可小组交流)。
3.练习三十一的第16题。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明根据: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90°×4=360°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是:180°×2=360°
其中第2种方法是:连接长方形、正方形一组对角顶点,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内角和。
4. 练习三十一的第17题。
生小组探究试做,汇报时说理由:
四边形内角和:180°×2=360°
六边形内角和:180°×4=720°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2)验证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1+∠2+∠3=?
(3)验证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1)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附:评价表。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是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进行选择。
我在上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活动评价表:
表一(自评)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猜想、验证的探究能力
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
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
表二(小组互评)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提出问题的能力
独立探究能力
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这样设计的自评与互评表,不但评知识的掌握,而且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等。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❺ 如何写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内容可以有以下几块
一。基本信息
1。课题
(教材版本名称、章、节名称)
2。作者及工作单位
二。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三。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四。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一)教学环节 (二)教师活动 (三) 预设学生行为 (四) 设计意图
七。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八。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❻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我整理了初中数学教案模板范文,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多了2人。设男生x人,*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多2人且男*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
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
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
3.我们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
说明: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
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所需特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点分析】
(1)考查不等式组的概念;
(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
(3)考查不等式组的特解问题;
(4)确定字母的取值。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误区】
(1)思维误区,不等式与等式混淆;
(2)不能正确地确定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解集时,混淆界点的表示方法;
(4)考虑不周,漏掉隐含条件;
(5)当有多个限制条件时,对不等式关系的发掘不全面,导致未知数范围扩大;
(6)对含字母的不等式,没有对字母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❼ 求教师资格考试中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初中数学说课教案范例:
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法,属课前说课。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数学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我打算分四课时完成,去括号、加法计算、减法计算、加减法混合计算。下面我就从以下六个方面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小节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
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
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
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
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
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❽ 教师资格考试中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教师资格考试中初中数学教案需要按照以下格式来写:
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
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