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数学与生活可以怎么做

数学与生活可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2-12-19 16:30:49

1.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一、 走进生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二、 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1、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上“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内容时,我用CAI课件演示王玉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失 物 招 领 李蕾同学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 校少先队大队部 2002.3 学生惊奇于数学课上老师怎么讲起了失物招领的事呢?我和学生通过分析讨论A元所表示的意义,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3:还可以是85元,表示拾到8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及组合图形的计算后,我尝试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老师家有一间两室一厅的住房,如图:你能帮帮他算一算这两室一厅的住的面积有多大?要计算面积有多大我们先要测量哪些长度的面积?在给出一定的数据后让学生们计算;接下来我还让学生们回家测算一下自己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一个实际测算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实际测量、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三、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两步应用题之后的教学,我让学生“创作”应用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有什么应用

如下:

第一,骑自行车的时候你有想过用脚蹬一圈脚踏板自行车行走了多少米吗?我们可以去测量车轮的半径,再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来。

或者是用一条绳子铺在地上测量,或者你还有其他的办法。然后你看到旁边的同学骑自行车比你骑得快,你有想过你是怎么判断谁快谁慢吗?相同的速度比较路程?还是相同的路程比较速度?当然都可以。

第二,由于数学在构成方面具有的本源性质,导致世界上大部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数学,这一点在同样需要严谨思维的建筑学领域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建筑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于自然也回报与自然,达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

传统建筑学是最早应用数学理论的,而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黄金分割”。例如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其高和宽的比保持在0.618,后世的建筑师发现按照这样的比例来设计建筑物,建筑物也会更加的美观漂亮。

对于现代的建筑领域来说,应用数学是完美的设定工具,可以在最大程度避免人们产生不必要的误差。古今中外的建筑师将建筑学知识与自身的数学思维相结合,这样我们才得以在今天看到各种宏伟的建筑。

第三,今天上学的这段路程,你知道到底是在哪一段花的时间最多吗?画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离家的路程,就能一目了然。

第四,迟到的时候需要在执勤人员那里登记,要求写下年级班级姓名。这样学校就会知道这个星期哪个班的迟到人数最多,哪个班迟到人数最少。也是简单的统计学问题。

3. 小学数学如何跟生活相结合

1. 导入生活化,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类似的学习对象容易被学生感知,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生活情境导入课堂,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广角——搭配(一)”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一个外出春游的活动,外出时出示红白两件上衣和黑绿蓝三件裤子让学生搭配出不同的穿法去游玩。不同的学生会搭配出不同的套装,有的学生喜欢白上衣和黑裤子、有的喜欢白上衣和绿裤子、有的喜欢红上衣和黑裤子等。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喜好出发,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识。

2.教学生活化,结合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目。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动手制作或者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长方体盒子,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这些长方体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从而概括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玩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而学到的知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知识生活化,从虚拟化到现实化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数学化,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的认识时,教具准备了学生们所熟知的“一盒牛奶250mL、一瓶矿泉水550mL、一桶桶装水25L”这些不同的实物。通过这一系列的实物,让学生看到了、摸到了升、毫升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大小。最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体积可以用大约1L、100mL、500mL、50L来做单位。这样,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讨论、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取了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认识及其进率的转换,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1、骑自行车的时候用脚蹬一圈脚踏板自行车行走的米数。我们可以去测量车轮的半径,再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来。

2、面积的计算。自家的住房面积,公园的占地面积,操场的活动面积等等。

3、工资的计算。财务收入与支出,日常的消费管理等等。

4、数学加减乘除的计算。如商品的买卖,日期的计算,时间的计算。

5、家庭生活成本计算,学习了数学以后就会在生活中不由自主的使用。经常被使用的是统筹方法,如煮饭过程中的一系列事物先后安排,都是有数学科学上的学问的。

数学的相关名言:

万物皆数。——毕达哥拉斯

几何无王者之道。——欧几里德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伽利略

5. 如何使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而在生活中又应注重“数学化”培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强调生活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溶进生活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想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浅谈一下这方面的几点想法:
一、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培养学生对数学情感的需要。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例如“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的教学,教材虽然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但是静态的画面哪有动态的游戏、竞赛更让学生感兴趣的呢?而且这部分知识安排了5个活动场景,如果一个个去解决,时间也不够。因此,在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我整合了教材内容,选取了适合室内活动的套圈比赛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先结合套圈选手的队列训练,复习“几”和“第几”的知识;接着通过每人所套的3个圈的得分,来训练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然后在成绩的统计中评出冠亚军,并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其余4个活动场景的内容。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
又如在“0的加减法”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图讲“小猫吃鱼”的故事,在故事中体会“相同的数相减得0”;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通过排队来感受“几”和“第几”的区别;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又让学生们利用摆小棒来经历“凑十”的过程,等等。总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讲故事、做游戏、动手操作和现场表演等形式,整合本课时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感受一些数学现象,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如在“比一比”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在练习中,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题材或有趣的情景,如设计一个小魔术:把一长一短两支铅笔握在手里(使长的那支短些,短的那支长些),先让学生比出长短,再张开手给他们看,让学生感受到魔术中也有数学。
二、把卡通人物引入到课堂
教材中有一些情景虽从生活中来,但又远离生活。学生很喜欢远离现实的童话中的主角,这些主角的出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解决数学问题。因此以此为切入口,安排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和他们一起学习,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提炼生活。如:在“十几减8、十几减7”的练习中,我就出示了聪明猴,让它来安排课堂活动,让它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两队“松鼠队”和“小熊队”进行夺红旗的比赛,哪一队获胜,哪一队就会获得“蓝猫”标志,由于有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参加,因此课堂上童趣缭绕。最后的环节中,聪明猴认为两队的小朋友都很出色,因此带大家来到果园摘水果,先选择你喜欢的水果,再回答上面的口算题,这个水果就是奖给你的。学生此时小手都举得高高的,都想获得其中的水果,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真有趣,真快乐。
三、把课堂上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新课的内容,让学生每天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记下来。比如教完“认位置”后,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自己小房间的布置。
如教完“时间”后,我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并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贴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执行。
又如在教完“分类”以后,我结合品德课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整理书包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不仅调动了积极性,而且深刻的感觉到只有合理的分类以后才能将书包整理的更好。
总之,教学中应该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6.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工资的计算、数学加减乘除的计算、面积的计算、家庭生活成本计算、程序的计算。

一、工资的计算

计算机相关工作者,数学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C语言写程序,就需要运用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基数排序,希尔排序,桶排序,锦标赛排序等等,如果掌握《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7. 数学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数学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也会让我们的生活做出改变。如果一个人有数学思维,有管理数字的能力,那么生活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让原本杂乱无章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也可以让每个月都做月光族的人,慢慢积攒下一笔积蓄,这些都是跟数学有关系的问题。数学学得好,有一种理性的数学思维,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有条有理了。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于一些工作的安排,轻重缓急等等,同样的也是数学问题,能处理好的话,做事就会事半功倍。

8. 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如:在进行“平面镶嵌”的概念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见到的“瓷砖铺设”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争先恐后的说出家庭铺的地板砖、街道上铺的彩砖、浴室里的墙砖……我又接着问学生:“你知道工人师傅在铺时是遵循什么规则吗?”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平面镶嵌”的概念,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大有裨益。

2、精心设计练习,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更应应用于生活。如: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我们精心设计了以下习题:一所学校在直线l上的A点处,在直线l上离学校A处180米的B处有一条公路m与直线l相交成30°,一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已知拖拉机行驶时周围100米的圆形区域内会受到噪音影响。⑴请问学校是否会受到该拖拉机噪音影响?并说明理由。⑵如果你是该学校中的一名学生,你会有何想法?这样一来,能使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拖拉机等的噪音对人们的危害,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如:“一次函数的应用”中有例题:A城有肥料200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是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用总运费最少?在教学时,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⑴影响总运费的变量有哪些?⑵由A、B城分别运往C、D两乡的肥料量共有几个量?⑶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这三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建立总运费与其中一条运输路线上的肥料运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从而利用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其实,在解应用题时,特别是解综合性比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构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建模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拓展生活实践,为学生打造运用数学知识的平台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从生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汇报课上争先恐后的情形别提有多热闹了。再如,在教学“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搜集一下我国2006年经济普查数据,制成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的中间,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5、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的适应生活,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想去发现、去创造,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总而言之,数学应用的基本素质,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都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会学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怎样把数学成绩提上来

1.建立错题本,平时多看,多问问题

2.回归课本多看看定理或例题,或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万变不离其宗,课本上的定理或例题非常重要,很多高考题都是从它们演变而来。考生在前段时间的复习中大量做题,可能对这些内容反而疏远了,在考前必须重新温习一下。

3.熟悉各类题型和答题节奏,保持好状态。在试题的难度选择上,应该选择比平时习题简单一些的,这样利于恢复信心。

对于复习重点来说,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这几部分内容是最容易出中档题的,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可以侧重这几方面试题的练习。

很多学生在数学考试时常常会因为一道题卡壳,产生慌乱,进而影响到其他题的解答。因此,最好给自己制订一个临场心理预案,对考场上可能碰到的坏情形都一一想好对策,做好充足心理准备。

9. 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

一、利用直接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有效“对接”
直接数学活动经验就是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逐渐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能实现有效“对接”。
例如:教学一年级教材中“认识人民币”一课,在导入时,教师出示超市购物图,说:“超市我们都去过,买东西要用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导入,利用学生对钱的直接生活经验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电脑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讲解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其次,在模拟购物的游戏环节,教师出示货架物品,包括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铅笔(每枝3角)和尺(每把7角),问:“1元钱可以买哪几件物品?1元钱买一支铅笔,应找回多少钱?请小朋友分组用1元钱模拟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活动中,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正是利用了学生平时和父母购物的生活经验,才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对话,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二、利用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有效“对接”
间接数学活动经验是创设实际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经验。
三年级教材中,“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它不像认识“时、分、秒”时学生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要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学时,笔者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先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10月1日是国庆节,再到明年的10月1日,就是一年。”“1月1日到2月1日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基础。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笔者也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妈妈今年36岁,但她只过了10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调动好奇心,使他们能积极投入到平年和闰年的判断学习中,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激发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有效“对接”
教材是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对教学环节的处理,都影响着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与积累。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意识地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原始的活动经验可能是新经验的有效支撑。
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接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学习了画图、列表、列举、倒推、假设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五年级(上)“找规律”(第二课时)的例2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18只兔子分成这样的几组?”教师接着问,“老师想知道,照这样排列,18只兔子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呢?你能想出几种办法帮小猴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讨论出有以下三种:(1)列举:3只为一组,每组里有1只灰兔、2只白兔;两组里就有2只灰兔、4只白兔;三组里有3只灰兔、6只白兔……18只兔子一共可以分成6组,那么6组里有6只灰兔、12只白兔。(2)画图:用不同的符号分别代表灰兔和白兔,按规律画足18只,再数一数灰兔、白兔各有几只?(3)计算:先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18÷3=6(组),18只兔子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所以灰兔:1×6=6(只),白兔:2×6=12(只)。而本节课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周期现象的排列规律,能熟练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从教材上看,整个过程又有列举策略和画图策略存在于其中。可见,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也有内在的联系,我们应找准新旧数学活动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迁移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到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灵活运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做铺垫。
四、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有效“对接”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课时,笔者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教学从这里开始。例题的图画里,女孩向着太阳走在上学路上,“茄子”卡通的提问“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意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创设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看着图画在教材上分别填出小明的后面、右面和左面各是什么方向。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他的双臂平伸,图画里还标出了东、南、西、北,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地填出各个方向。教材精心安排填方向的次序,前面是东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左面是北,能方便学生记忆这四个方向。这样,学生认识了平面的方向标。但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学方向不是为了纸上谈兵,于是笔者让学生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生活中的方向,结合教材中的“试一试”在教室里活动。先面向东(由教师告诉学生东面)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面的方向。再“试一试”面向南、西站立时,既要说右面的方向,也要说左面的方向;当面向北站立时,说出背后的方向。这些都让学生深刻体会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也有助于记忆和辨认方向。
学生从经历了“太阳从东边升起”的实际经验,到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到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的经验得到了丰富,他们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对接”。
五、优化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实现有效“对接”
在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中,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初步学习了收集、记录、分类整理信息以及用简单的表格或涂颜色的方块表示统计结果的方法,在这一单元继续学习“可能性”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记录信息采用教材提供的两种统计图,左边一种是以前学过的方块图,右边一种把方格连成了条形,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记录。
例如:让学生玩摸球游戏,首先明确游戏方法——每次摸1个球,摸出以后把球放回口袋,一共摸40次。笔者让学生分组进行记录,活动结束后汇报结果。有学生以前用画“√”的方法进行记录,也有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结合“摸球结果记录表”让学生观察,摸了40次以后,分别统计摸到红球、黄球的次数,画“√”和画“正”字。学生讨论发现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好,能很快、很清楚地知道结果,不需要一个个地数。统计方法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上得到了优化,实现了有效“对接”。
学生有着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努力找到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桥梁与纽带,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鲜活、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经验的有效“对接”。

阅读全文

与数学与生活可以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9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4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0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3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5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7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7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6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