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突出数学题都很难理解题意
因为有些数学题,内容抽象,关系复杂,给理解题意增添了困难,常常会由于题目的抽象性和复杂性,使正常的思维难以进行到底。
理解能力差的解决办法
生活即数学,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提高信息理解能力。
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应用题目前在小学教材称为问题解决,意思一样,只是换了名称,而应用题主要来源就是生活实际。涉及问题面很多,如打折问题、钟面问题、年龄问题、行程问题、比多少、倍数关系等问题都存在我们的身边,家长要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提高理解能力。
如:三年级有个游泳来回的问题,游泳池长200米,游戏三个来回多少米?有的孩子就会求3个200米,即600米,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不理解“来回”的含义,其实,“来回”的含义很好理解,一来一回两次,孩子在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家长就会说“走过去,走回来。”
这不就是一个来回,如果家长跟一句,”走过去,走回来,一来一回真会走“,孩子不就初步建立”来回“的印象么?可是遗憾的是有不少孩子在做这个题目,就是不理解”来回“的含义。
又如,到超市购物,不是让孩子东看西望,而是带着做个有心人带着问题思考。从价格的标签的写法、降价打折、买一送一等实际生活都是应用题编题的来源,家长带孩子超市购物,不仅仅是让孩子挑好吃的,而是要在购物中的过程中让孩子观察、计算、估计,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提升孩子理解能力。
2.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题意
理解题意比分析数量关系更重要——谈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与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每次练习或测试时,有不少学生倒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怎样攻破这个难点?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办法。不少教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找出其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找出重难点就是分析数量关系。从理论上说,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无非是给出一些已知量,要求未知量。而已知量之间、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把它们一一弄清楚,未知量就会水落石出了。然而,教学实践的结果果真如此吗?
通常我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读题和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读题和审题通常很简单,一般都是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重头戏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教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找关键词、画线段图等),对数量关系一步一步地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甚至画出“方框图”用箭头表示推理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
笔者也教学了十几年的解决问题,通常也是按这种模式教学,表面上看效果还不错,但考试的结果往往令人吃惊:课堂上多次讲过的同类型的试题,考试时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做得不对。原因何在?学生是怎样解题的?他们真正难点是分析数量关系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之所以不会解决问题,竟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他们不能把一句话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更不能前后连贯地、系统地全面理解题意。
与大师所见略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家邱学华
先生也曾指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其实,理解题意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题意不清楚,数量关系从何谈起?题意理解不透,数量关系怎能分析正确?
其实,理解题意的关键就是“审题”,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地读一遍,然后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学生将题目中的有数据的句子找出来也就是已知条件,将有问号句子找出来就是问题,教师也就认为学生“理解”了题意。整个过程也就一分钟左右。如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相遇问题”的公开课,在教学完例题后出示一道练习题: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11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60米,乙队每天修70米,甲对先修120米,修完共需几天?在学生做这道题前,教师还是像教学例题一样,让学生进行了“审题”,问了“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一位优等生上台板演,结果这位学生列式是:(1160—120)÷(60+70)=8(天)。显然这位同学所算的时间没有包括甲先修120米
的时间,因而不合题意。这充分说明了能答出“问题”是什么,并不见得就理解了“问题”。正确的应该是(1160—120)÷(60+70)+ 120÷60 = 10(天)。
笔者今年所带五年级两个班,所任教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我在两个班进行实验教学,一班采用理解题意的方法,二班采用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实际问题时,我采用以下教学:
一班:
1. 把题目默读几遍。
2. 不看题目,在脑子里回忆这道题。
3. 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
4. 尽量画一张图来表示题意(只要求画出表示题意就行)。
二班:
1. 把题目读一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 分析数量关系(重点)。
3. 列式计算并解答。
在教学“实际问题与方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尝试让学生在对比中(方程法和算术法)理解题意。找出算术法和方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即区别在哪?联系在哪?哪些题适合用方程解,哪些题适合用算术解?具体如下表:
方 程 法
算 术 法
例1
解:设学校原纪录为x米。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成绩
x +0.06 = 4.21
小明成绩—超出部分=原纪录
4.21—0.06=4.15(米)
例2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块数
2x—4 = 20
(白色皮块数+4)÷2=黑色皮块数
(20+4)÷2 = 12(块)
例3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x + 2.8×2 = 10.4
或(x + 2.8)×2 = 10.4
(总价钱—梨的总价)÷苹果的数量 =苹果的单价
(10.4—2.8×2)÷2 = 2.4(元)
例4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则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x + 2.4x = 5.1
地球表面积÷(1+2.4)=陆地面积
(把陆地面积看成单位“1”)
陆地:5.1 ÷(1+2.4)=1.5(亿平方千米)
海洋:1.5×2.4=3.6(亿平方千米)
或5.1—1.5 =3.6(亿平方千米)
例5
解:设两人x分钟后相遇。
小琳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0.25x + 0.2x = 4.5
总路程÷速度和 = 相遇时间
4.5÷(0.25 + 0.2)=10(分钟)
教学时,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顺着题的思路去理解,中间过程中有未知量就可以用方程解决,列方程时,等量关系是不变的。在教学完方程后,我特意增加了一节课,专门和学生探讨算术法和方程法解法的区别。如出示一组题:
1.老师买了一支钢笔花了15元,买一本书花了12元,一共花了多少元?
2.老师带了27元,买了一本书后还剩15元,一本书多少元?
我让学生顺着思路去理解,怎么理解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的式子是:1. 12+15 = 27, 15+12 = x。2. 25—15 = 12, 25— x = 15。
在期末测试中,一班的平均成绩明显要比二班平均成绩高,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均分就要高4分。而在最后一道试题第(2)和(3)小题比较难,一班得分率比二班得分率明显高好几个百分点。试题如下:2012年7月1日起
铜陵市实施阶梯电价,收费标准如下:
类别
用电量(千瓦时/户·月)
电价标准(元/千瓦时)
一档
180以内
0.56
二档
180—350
0.61
三档
350以上
0.86
(1)小明家上月用电量为25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2)小丽家上月用电量为400千瓦时,电费是多少元?
(3)小刚家上月交电费是230.3元,他家上月用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第(1)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二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250—180)×0.61=143.5元;第(2)小题的题意是小明家用电量为三级阶梯,电费是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三档部分价格,列算式为180×0.56 +(350—180)×0.61 +(400—350)×0.86=247.5元;而第(3)小题则是知道电费算用电量,理解此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电费230.3元的用电量是几级阶梯,那就要先算出一档全部价格+二档全部价格:180×0.56 +(350—180)×0.61=204.5元,而230.3元>204.5元,也就是230.3元的用电量是三级阶梯,一档用电量+二档用电量+三档部分,算式为:180+170+(230.3—204.5)÷0.86 = 380(千瓦时)。
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一班的孩子大都不需要老师分析数量关系就能解出题目。他们在解答实际问题时,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并不是分开的,而是互相融合的。而这一过程的基础就是他们能正确地、熟练地理解题意。
教学实践表明:理解题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应重点放在理解题意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方式。
3. 怎样才能清楚的理解应用题
在小学的考试中,应用题的分值占很高,所以一般到高年级,应用题往往可以决定考试的成绩。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我的教学中应用题我是放在首要位置。在这我说下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应用题其实就是考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那么理解题目的意思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你可以把题目所讲述的事情当成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也就是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题目而是当成一件事情去理解。当你明白了事情讲的是什么,这时就要你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你已经是6年级的学生那么学过的数量关系式或者是等量关系式都比较多了,比如问题是求时间,那么求时间必须知道路程和速度,你就到条件中找这两个量,如果这两个量里又有未知的,比如这两个量中的速度不知道,那你又得去找有关于速度的条件,求出速度,这样一步步的推。当所有的量都知道了这时你就按照你的推算过程倒着做最后算出的也就是你第一次列出的数量关系式,这样题目就解决了。
在很多小学生眼里对应用题有的是没有做就开始怕,其实应用题就像一团弄乱了的线,你得先找到线头,再一点一点的整理。也就是说在心理上不要先怕,越怕越做不出来。刚才我上面所说的这种方法是从问题出发去分析应用题,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如果你是从条件出发去分析应用题那一般用于方程解答应用题。
记住,应用题不要怕,而是当成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去看,去理解。比如6年级常做的相遇问题,你就可以把两地相距看成是你家到某个同学家,把它看得离我们生活近一些你们。就好像这件事情在自己的眼前。
4. 做数学题时怎样才能最好的理解题意
做数学题时,要准确地理解题意,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你可以把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与身边 或 生活中你所熟悉的事例进行对比.
因为你对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理解深刻,
这样可以帮助你正确理解题意,并能进一步帮助你建立起正确的解题思路.
希望以上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5. 老师说要好好理解数学题,理解是指理解什么,我每次学数学总感觉我是在背题,不是在理解,我该怎么理解呢
理解的意思是说,题目里提供了哪些已知的条件,要求的是什么,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量之间有什么联系,还有哪些是可以由已知的条件运算或推导出来的。
其实数学的解题就是从已经给出的条件里推出或是计算出要求的结果。
由于你没有给出具体的问题,只能这样帮你分析。
你可以补充一个具体的问题。
6. 怎么理解这道数学题的题意
显然第二种比较靠近出题人的意思,他说的是小明和小军的身高数据中含有下面数字中的三个数字,而你的1.51则只含有其中的两个数字1和5,显然就不太合乎题意了~
7. 怎样理解数学题意
数学要建立思维体系,将题目列入自己体系中进行解答。注重双基,发散思维,集中注意力,可以画画图
可能刚开始有点不习惯转化成数学语言
这是很正常的
你要有信心
不要急于求成
练习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成效的
加油
8. 数学题,求解释题目的意思,以及方法
题目的意思就是在y=4的直线上选择一个点P,使得这个到M(2,3)和N(1,-2)的距离相等。
设P的坐标为(x,4),那么|PM|=根号((x-2)^2+(4-3)^2)= 根号(x^2-4x+5)
|PN|=根号((x-1)^2+(4+2)^2)= 根号(x^2-2x+37)
因为|PM|=|PN|,所以根号(x^2-4x+5)=根号(x^2-2x+37),解得x=-16
即P点坐标为(-16,4)。
另外还有一种解题方法就是先算出MN两点的垂直平分线,该垂直平分线和y=4相交的点就是解。
9. 怎样更充分的理解数学题目
一定要知道数学题目里的废话很少,基本10个字左右就会是做题要用到的一个条件!要细读细品!尽可能找全所有的条件!
读题要结合图像、没图像要回自己画!读题要想学过的知识点!尽可能拿笔记下,因为想到的会被用到的可能性最大!
看问题的时候必须浏览全,然后先不要急着动笔做,把所有思路尽可能的想清楚、理清楚思路,再下笔(至少有80%的把握动笔最佳)
学会积累题型、要有纠错本、慢慢会发现出题人的套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的要扎实、不会的一定要问老师问同学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定要有自信!要把数学看成你的初恋!这样考满分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