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有哪些
好的教学手段可以带来高效率的课堂质量,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呢?我将带来以下七种数学常见的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有哪些
一、数与代数
在数与代数中常用的教具有:情境图、计数器、计数棒,磁贴(书写数字磁贴、计算数字磁贴、数学符号磁贴),乘法口诀磁性卡片、钟表模型、分数演示器、天平、数字转盘、七巧板等。
情境图,在数与代数乃至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的都非常广泛。很多考生都很纠结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想要生动形象的导入,但是又无奈与大脑中素材积累有限,尤其是在考试短短20分钟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出既生动有形象,还要与所教授内容相关的导入确实是难为广大考生。要想在试讲中取得好的成绩,导入除了要形象生动有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数学的学科特色,数学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在试讲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就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时就可以利用情境图来导入,给学生展示情境图并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呢?”待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发现规律,进而顺利成章的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数棒在小学数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学生刚刚学习数数、刚刚学会简单的加减法时,教师往往都是通过让学生来数计数棒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此外,在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竖式乘除法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借助计数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时,教师就是借用计数棒来帮助学生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的。
在教小学生学会数数和认数的过程中,除了用上述的计数棒之外,计数器也会起到异曲同工的作用,因此如果在教数数和认数的试讲中二选一即可。但是计数器的在教学生认识计数单位或十进制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下册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就会用到计数器。
二、图形与几何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具有:常见立体图形、常见平面图形、七巧板、多用三角板、抽拉式活动角、方格演示图、三角形内角和演示器、圆周率演示器、圆的面积推导演示器等等。
常见立体、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教学图形认识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当学生初步了解完常见图形的特征之后,就可以把磁性图形的模型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或者让学生找出图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有助于广大考生在考试中博得头筹。
七巧板是由一个正方形、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七个小纸片(或小木片、塑料片等)。七巧板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知识和技巧,它可以摆出千姿百态的图形,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七巧板在图形的认识、角的认识、面积的教学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七巧板,让学生说出其中图形的一块图形或者几块拼成的图形的名称;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之后,可以试着让学生找出七巧板中的直角、锐角或钝角。学生在感受七巧板好玩的同时,也可以巩固所学内容。除此之外,七巧板在数与代数的分数教学过程中也有所运用。
什么是 教学 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 经验 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实习法是学生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❷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思维导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十分广泛,我经常使用思维导图局爱你过我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重点绘制出来,下面我将方法和你说下;
一.创建中心主题
每一个思维导图都有一个中心主题,它是思维导图的核心价值,就好比一篇文章的标题,其意义不言而喻;
五.导出与保存
这时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其进行导出,点击画布右上角【导出】在弹出的菜单栏中选择需要的格式进行导出即可;
以上是我用思维导图对数学进行的归纳,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❸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学习
数学属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学科,但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孩子们来讲学习起来有些吃力。看看自己的孩子,打游戏时,那操作都可厉害了,这也不笨呀,可一学起数学来,你千百次的问,他总以沉默对待。辅导孩子写数学作业,宛如一次小规模的对抗战。
孩子对数学“不开窍”,主要原因是学习过程中缺少“打辅助”的工具,来帮助孩子更好的获取知识,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爱上学习。
使用iMindMap制作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锻炼逻辑思维、记忆等能力。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思维导图在学习与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吧。
一、小学数学思维导图的作用
图4:知识整理界面
数学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由点到线,线形成面,面面结合成导图体的一种展现方式。制作思维导图时充分利用了右脑对图像的超强记忆能力,从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总体规划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短期复习和冲刺效果非常显着。
❹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画图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清楚看出不同的拿法。此题一共有不重复的7种拿法。
从以上各例题中可看出:解题时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我们不妨在解题中广泛使用。
❺ 小学数学如何运用思维导图
1
小学 数学如何使用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富有趣味性,使课堂效率也能够得到较快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利用思维导图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每一名优秀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探究,可以到黑板上进行实践填写,使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首先,教师讲授一下认识钟表的技巧,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黑板前利用思维导图将认识时间的过程画出来,学生会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认真地进行思索,教师需要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完成之前布置的任务,让其他的学生一同进行审查。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与合作,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需注意问题探讨
对思维导图进行灵活的运用,能够使教学效率得到较快的提升,使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有较少的冗余信息量,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就需要在图形中保证简洁的文字,但是也不能罗列描述语句在中心主题周围位置;其次,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简单且完整,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对知识点实施分离以及整合处理,从而实现简化结构,但需保证完整性;第三,能够促进思维以及记忆能力的养成,在教学中,对图形、色彩、空间感以及节奏感进行综合利用,能够有效提高思维以及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缺少色彩以及图形的应用,单纯的知识黑色文字,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大脑的正常运作。第四,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上需要对高效工具软件进行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Inspiration,Mindmanager,Map-Maker,CmapTool,ThinkMaps以及MindMapper等软件是较为常见的工具,借助对以上工具的应用,可以将教学方式进行拓展,不再局限于纸张或者黑板的大小,对图形等能够实现任意修改,加之一定的彩图以及色彩,使思维导图的设计以及应用得到优化,使制作过程也能够得以优化并加快。
4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
要在知识的发生过程,渗透数学思维。
由于数学思维往往蕴涵在具体知识之中,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应用过程中,学生掌握数学思维与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并不同步,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较长过程,因此,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比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加困难。尽管如此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是中学数学教师应当掌握的。
譬如,实施数学思维教学应遵循以渗透为主线,结合反复性、系统性、化隐为显、循序渐进、学生参与的原则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规律。总之,挖掘、提炼和概括教材知识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并将其教给学生,确实体现出某些规律性。但也应看到,数学思维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因而,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反复渗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领会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
在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许多教师往往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不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不知所措,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
因此,在数学问题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维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维,逐步形成用数学思维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维解题的意识,注意分析探求解题思路时数学思维的运用,注意数学思维在解决典型问题中的运用。
❻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怎么做
数学思维导图步骤如下:
1、新建思维导图在页面中会展示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心主题延伸到子主题,再根据分支主题衍生新的子主题。
2、双击可以对内容进行编辑使用,围绕小学数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对思维导图内容进行丰富使用。
3、在外观栏目中可以对节点背景,框架结构样式,颜色等进行修改使用,可以使思维导图更加丰富。
4、绘制思维导图时可以选择新建空白图表,也可以选择一套模板进行编辑使用,在第一步操作中新建之后会出现很多模板,点击进去就可以直接编辑使用。
5、在绘制的过程中要记得随手保存,防止数据丢失,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作品绘制成功之后就可以导出进行编辑使用了,选择需要格式一键导出。在导出路径中进行查看即可完成操作。
❼ 小学数学认识图形的情境导入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中情境导入时应注意什么?
答: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二、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❽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优质课
一堂优质课的诞生肯定非一日之功。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和积累。对所授课题的熟悉,烂熟于心
这是必须的。
精炼的语言(不宜过多)
导入要足够新颖,能抓住孩子们的心,让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
得当的提问(问题要有阶段性,生生都有机会回答,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少讲多练(该孩子,充分的练习时间)
即时纠错
对突发课堂生成的处理,老师的应变能力
一切从孩子出发,在课堂上切实让孩子有所得有所进。
❾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学校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习,同时,还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订阅一本教育刊物,精读一本课改书籍,摘写一本读书笔记,交流一次学习心得体会。课题组老师除了要求摘抄笔记外,还要求结合学习和教学撰写写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教研,增强了教师课程改革的自觉性,丰富了“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机制”的先进理论,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明确法则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课前导入要做到以下几点(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突出一个“趣”字。(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5)、导入要有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3、组内分析寻找问题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导入设计不好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公开交流课,课题组教师根据听课情况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导入常见的几个问题:
(1)、谈话导入过于繁琐
有位老师执教《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开始的: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师:喜欢吃什么水果?(由于前面的引导,许多学生说喜欢吃西瓜。)师:还有吗?(终于有个学生说喜欢吃苹果。)师:老师也喜欢吃苹果。如果有两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样分?生:一人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课题)。老师用了7个问题,将近5分钟的时间才引出了课题。老实说,我们开始没听明白老师想问什么问题。在小学课堂,一节课一共40分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课堂前半段的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导入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会使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而且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繁琐的问话,离题远,问题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所以,谈话导入要力求简洁,指向明确,避免繁琐。
(2)、情境导入过于生硬
我们有位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2008年要在北京举办哪个盛会?全班学生只有2名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说那个五环旗了。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显得太过陌生。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的情境导入课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3)、多媒体导入过于杂乱
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凡事都要讲个度,工具手段都有个适用的范围,超越了这个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等量代换》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想出了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创意,可是老师选用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切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4)、活动导入过于形式 学习本身就是活动,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师在用活动导入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合理,难度不宜过大,活动时间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要与后续的教学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提炼出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4、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学校每个实验阶段都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交流、总结。大家认为课堂导入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下面就几个实例具体得谈一谈:
(1)、简介导入力求真实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利用问题巧导新知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如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被如何“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一问题牢牢吸引,积极动脑,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借助故事趣导新知
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上课伊始,只见屏幕上正播映着歌曲《三个和尚》,正当大家听得正入神的时候,歌曲突然中断了,随之传来了一阵争吵声,是怎么回事呢?乍一看,原来是三个小和尚因分东西而争吵。只见他们都抢着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着教师伺机设置了疑念‘三个小和尚所抢的那份是否真的最大呢?大家能不能帮他们证明?’由此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此导入使学生在故事里尽情畅游。进入故事也就进入课堂,进入了课堂也就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5)设置悬念诱导新知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观导入引导探究
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出示“7.00元”,移动小数点,让分别读出所表示的实际钱数,使体会到小数点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再设问引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