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它,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一、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时,我将例题巧作变动,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大家想不想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啊?
生:想!
师:我这儿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分别出示红、白、黑三个盒子),盒子里分别装了一些硬币。现在,我请你猜一猜,红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硬币?
生:(七嘴八舌乱猜)
师:大家都没有猜对。在你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之前,你能一下子准确地猜出红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硬币吗?
生:不能。
师:那我给你一个信息:黑盒子里有15个硬币。依靠这个信息,你能准确猜出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吗?为什么?
生:不能。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与黑盒子无关。
师:我再给你一个信息:白盒子里有10个硬币。现在,你能不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为什么?
生:还是不能。因为红盒子里的个数与白盒子的个数无关。
师:知道了这两个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方面的信息就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了?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通过交流,归纳出如果再知道一个能把红盒子与白盒子和黑盒子里的个数联系起来的信息,就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学生举例: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比黑(白)盒子多(少)多少个;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是黑(白)盒子的多少倍;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比黑盒子和白盒子的总数多(少)多少个;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是黑盒子和白盒子的总数的多少倍等等。这时,引导比较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有的只需一步计算,有的却需两步计算。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两步计算。在提出问题、比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而且对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选择有了初步的定位。教师最后出示相关信息,学生终于顺利猜出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互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用数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教材第45页,应用题例1是这样的: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枯燥得很,离学生比较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不能产生探究的兴趣。我对此题做了如下改动:
(1)课件展示情境或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客户:周厂长,你好!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2)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出示的例1。
(3)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
生:略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也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决方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造成解题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轻松掌握解题方法。
4、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可在课外探究学习中面对更多的是如何搜集处理信息怎样与人合作。为此要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若自己拥有材料正是别人急需的,能成全他人的计划,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三、激活求异思维,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比如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变通思维:
学校组织师生看电影。学生950人,教师27人。影剧院售票处写着:
今日放映
《宇宙与人》
成人票: 每张8元
学生票: 每张4元
团体票: 每张6元
(30人或3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
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以下是 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1:827+4950=4016(元)
方法2:(27+950)6=5862(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3人,和教师组成一个团体。
306+9474=3968(元)
……
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自主探究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择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1、迁移例题解法。
如讲授了植树问题后,可建议学生去步行街上走一走,数一数步行街上有多少个垃圾桶,目测一下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算一算从起始的垃圾桶到最后一个垃圾桶之间的总长度约是多少米?
2、结合生活热点。
国庆、元旦等节日期间,许多商店推出打折的促销手段,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购物,看看商品的原价是多少,打几折,打折以后的价钱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记录下你的考察结果。返校后可组织讨论:商店利用打折的手段促销商品,它是赚多了,还是赚少了?会不会亏本?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3、加强专题实践。
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后,就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给家设计一些装修方案。比如: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算一算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购买地板的话,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再去市场了解地板的价格,选择合适的价位,进行购买,大约需要支出多少。
这样开放的作业内容,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书写一个创造的人生。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它,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我坚信,只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要解决 的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问题解决才有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方法。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教学。
㈡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
一、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鼓励学生参与合作,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用数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也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2、提供自由选择主动探究空间。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决方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
三、激活求异思维,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自主探究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择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其内容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书写一个创造的人生。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要解决 的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问题解决才有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方法。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教学。
㈢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它,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长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在今天更需要我们极力改变学习方式,而探究即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要讲究自主探究的学习策略,使之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把他们心灵深处被压抑的个性释放出来。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更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一、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教学时,我将例题巧作变动,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师:大家想不想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啊?
生:想!
师:我这儿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盒子(分别出示红、白、黑三个盒子),盒子里分别装了一些硬币。现在,我请你猜一猜,红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硬币?
生:(七嘴八舌乱猜)
师:大家都没有猜对。在你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之前,你能一下子准确地猜出红盒子里装了多少个硬币吗?
生:不能。
师:那我给你一个信息:黑盒子里有15个硬币。依靠这个信息,你能准确猜出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吗?为什么?
生:不能。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与黑盒子无关。
师:我再给你一个信息:白盒子里有10个硬币。现在,你能不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为什么?
生:还是不能。因为红盒子里的个数与白盒子的个数无关。
师:知道了这两个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方面的信息就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了?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通过交流,归纳出如果再知道一个能把红盒子与白盒子和黑盒子里的个数联系起来的信息,就能猜出红盒子里硬币的个数。学生举例: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比黑(白)盒子多(少)多少个;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是黑(白)盒子的多少倍;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比黑盒子和白盒子的总数多(少)多少个;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是黑盒子和白盒子的总数的多少倍等等。这时,引导比较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发现有的只需一步计算,有的却需两步计算。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两步计算。在提出问题、比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两步解决问题的结构,而且对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选择有了初步的定位。教师最后出示相关信息,学生终于顺利猜出红盒子里的硬币个数。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之目的。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互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如给数学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 “用数学”。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教材第45页,应用题例1是这样的: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这种类型的解决问题枯燥得很,离学生比较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没有了兴趣不能产生探究的兴趣。我对此题做了如下改动:
(1)课件展示情境或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表演。
客户:周厂长,你好!我们订做的660套衣服,生产得怎么样了?
厂长: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
客户:我们等着要货,你们3天之内能完成了吗?
厂长:能。
(2)师:同学们!你们根据厂长、客户提供的信息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以上出示的例1。
(3)师:你们会解答吗?如果不会,可以小组讨论。
生:略
这种方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和“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两大方面,将学习活动置于社会生活问题之中,巧妙地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对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这样的数学,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也为他们以后到社会上去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
2、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决方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解决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等,最后要求每一组设计组名、组标,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造成解题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轻松掌握解题方法。
4、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可在课外探究学习中面对更多的是如何搜集处理信息怎样与人合作。为此要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若自己拥有材料正是别人急需的,能成全他人的计划,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三、激活求异思维,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比如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设计了一道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开放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变通思维:
学校组织师生看电影。学生950人,教师27人。影剧院售票处写着:
今日放映
《宇宙与人》
成人票: 每张8元
学生票: 每张4元
团体票: 每张6元
(30人或30人以上可购买团体票)
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并算出购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有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以下是 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1:827+4950=4016(元)
方法2:(27+950)6=5862(元)
方法3:从学生人数中拿出3人,和教师组成一个团体。
306+9474=3968(元)
……
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自主探究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择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1、迁移例题解法。
如讲授了植树问题后,可建议学生去步行街上走一走,数一数步行街上有多少个垃圾桶,目测一下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算一算从起始的垃圾桶到最后一个垃圾桶之间的总长度约是多少米?
2、结合生活热点。
国庆、元旦等节日期间,许多商店推出打折的促销手段,可以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购物,看看商品的原价是多少,打几折,打折以后的价钱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记录下你的考察结果。返校后可组织讨论:商店利用打折的手段促销商品,它是赚多了,还是赚少了?会不会亏本?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3、加强专题实践。
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后,就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给家设计一些装修方案。比如:量一量房间的长和宽,算一算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如果购买地板的话,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再去市场了解地板的价格,选择合适的价位,进行购买,大约需要支出多少。
这样开放的作业内容,既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空间,在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书写一个创造的人生。
解决问题的教学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喜欢它,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但我坚信,只要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觉得要解决 的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问题解决才有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解决方法。达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教学。
㈣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解决问题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怎样进行解决问题教学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 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学的学科价值,它通过情景的展开,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而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翻开教科书,“解决问题”教学部分,在情景图中经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它有时会带来一条信息;有时会提出一个问题;有时会讲解解题思路;有时对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小精灵所带来的一切,只是教材呈现形式的变化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从字里行间读懂教材的编排如何与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需要读透教材,真正理解教材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有效教学,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既要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学习数学,在开放的课堂中经历合作、探究实践等,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让学生在比较、反思、梳理中学会数学思考,形成解题策略。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关注学生评价反思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地评价学生的想法,注意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地回顾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策略
四、注重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亲密接触中,学会阅读生活,学会数学应用。而投身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随时结合教材进行。
1、抓住生活契机学会数学关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作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借助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抓住生活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关注。“解决问题”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限于课堂,应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敞开生活空间,引领学生投身现实世界,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让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随着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一下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如鱼得水。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依托孩子身边的生活资源,依托合作的力量(同学、父母)。如结合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和父母一起的)购物活动。学生经历了购物、付款、找零等活动,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再在父母的协助下,整理有关信息,此时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觉应用求和求差的综合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就水到渠成了。而这种实践活动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不断拓展空间, 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解决问题”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它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话题,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新的观念,积极的心态,去继承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宝贵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
㈤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
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⑴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⑵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比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又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等等。学生从中都能领悟到一些规律。
数学中解决问题还需要用运用各种能力:如理解问题的能力,空间思维的想象能力,新旧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切入点等。但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问题的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原有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㈥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
数学基础——“打地基”
教辅机构广告横行,各种案例宣传,给焦虑的家长心口泼上一桶油,于是更多的孩子便涌入课外辅导班这个大漩涡。其实很多家长,包括孩子自己,都确定是否已经掌握基本的书本知识。
真正搞懂课本知识和例题,并运用当前书本知识做课后习题。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质上是检查孩子是否真的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
基本知识点,含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这些都在课本里,真正将这些学明白,孩子根本不需要课外辅导班。而且辅导班根本不会把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只是拓展更难跟刁钻的题,试问连基础都没打牢的孩子,如何消化这些课外辅导内容?
学习攻略
首先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明确学习目标;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认真执行;及时梳理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劳逸结合。
培养质疑的习惯
家庭教育中,不用刻意去辅导孩子学习,最好的方法是通过游戏等启蒙孩子思考和学习,家长还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引导孩子发现和思考,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和反省,并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立自信的习惯。
举一反三
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会做同类题就是掌握了吗?并不是,当孩子能够灵活思考,并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题目上,在未来更复杂的题目里,能够提取到这个关键知识点,才是真正的掌握。
花更多精力补习,刷更多的题,往往不如夯实基础知识来得有效。单纯记住知识点,不能打开思路,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看透事物本质,才能触类旁通。
错题本
错题本除了总结和归纳,还有提醒的作用。错题本不是为了抄错题而抄,否则就沦为背书,失去了错题本的意义。错题本是为了记录解题思路和感想,及时总结和思考。
针对错题,还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讲题。家长陪伴孩子学习的时候,如果在难题上和孩子一起费了番功夫,不妨在作业结束后,像孩子表明“不会做”,引导孩子孩子讲解难题,鼓励他像老师一样授课,这是对难题思路的理顺,对难点的复习。如果孩子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提高听课效率
学习期间,课堂时间占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听课效率,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
说起来,提高听课效率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都是老生常谈了。首先是有针对性地预习,预习中发现难点,才能抓住听课重点;听课时跟随老师思路,眼耳口心都要投入,全神贯注;课后及时复习,查漏补缺,对新旧知识进行交叉比较,是否有关联之处,发散思路。
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最重要的就是思维。认真把握好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数学学习方法,实现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感兴趣的主题和游戏,从具体到抽象,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让每个孩子都爱数学!
㈦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怎样才能提高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在教学中,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杨晶晶老师在教学《买文具》时,创设了文具店开业情景,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币离我们并不遥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
“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作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
三、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怎样丰富学生“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在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尽量使每位学生发挥其思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方法。我校张老师在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是这样设计的: “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学生有了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其次,可建立学习小组。学生的发展存在者不平衡性,无论哪个班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所具有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生活、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如杨晶晶老师执教《买文具》一课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适时的合作交流,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提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探索中解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探究而获得。如杨晶晶老师执教《买文具》一课,在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换钱游戏的环节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换算,解决了买东西怎样付钱和找钱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从实
㈧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如何教更有效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如分析法、归纳法、倒推法等等,应灵活应用。常用的方法是前两种,但分析法较为常见,我们都叫它为顺藤摸瓜法,即从问题入手,根据问题找条件。倒推法是指有些问题顺向无法解决,只有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如:一堆煤,第一天烧了它的1/7,第二天烧了剩下的1/5,第三天烧了剩下的1/3,第四天烧了剩下的1/2,还剩6吨,这堆煤一共多少吨?
无论什么法,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