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在实际生活寻找数学,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俗话说:“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如饥似渴投入到学习中。经过实践,教师与其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不如让学生轻轻愉快地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从中体现到感知数学的地位与价值。为此,要求每个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记录自己或别人应用数学的情况,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并及时加以记录和整理。
有一次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日记部”中记录应用数学知识的问题向同学汇报,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她买洗衣粉用去12元,买苹果用去18元,买猪肉用去23元,共用人民币53元。学生的踊跃发言,扩大学生信息交流,扩大学生的信息储备,从中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会议室长是8.3米,宽是7.5米,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学生设计用40c m× 40c m、50c m× 50c m、60c m×60c m、70c m×70c m等规格的方砖来铺地的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交流和优化,最后选出用50c m×50c m的方砖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块的方砖,既美观,又不造成浪费,比较经济实惠。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识识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信息中学会做数学,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学习是新新课程的要求,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时,教师不光从数学角度还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取舍这些信息,让学生运用这些正确的信息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有一位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编了一道题:星期天我们全家去运河商场买东西,爸爸买了一包4元钱的红梅烟,妈妈花5元钱买了一袋花生,我买了一本词典和两本书,一共用了45元钱。我花的钱是爸爸妈妈花的和的几倍?他列式为:45÷(4+5),计算结果等于9。这个学生做出这样的结果使我心中受到触动,我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还有什么话要补充的?”这时,有的学生说:“这个学生用的钱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舍不得花钱,我们也不能太浪费,应该向他爸爸妈妈学习”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让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我们要更加认真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他们”……这些话不正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数学知识的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把学校的篮球场面积计算出来,在第三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求让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告诉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我丈量出篮球场长是56米,宽45米,根据长方形公式=长Ⅹ宽,即是56Ⅹ45=2520平方米、;有的学生说我尺来量出来;由于学生通过亲自的丈量,并通过计算,把学校的一块空地计算出来,学生能够计算出来,这表现了学生不但能够亲自实践,而且在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让学生在开发性的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利用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敏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生学习“10的加减法”时,教材上有一副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知道画的是8个小朋友,10把椅子,教师启发学生:“小朋友坐下来后,还有2把椅子是空着的?”学生经地思考,有的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答方法。张小明同学提出的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个人和一把椅子相连,最后还有两把椅子没有人相连,就有两个椅子是空着。”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其它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各种数学运算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全国数学管理者大会(NCSM)把解决问题定义为:将先前已获得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况的过程。这一理念用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就是指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但小学生受年龄所限,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均不丰富,我们该如何培养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善于提问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问题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提问行为、怀疑和批判精神等进行表扬和鼓励,从而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学会正确审题——精准分析
众所周知,“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解决问题的难度是由问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得认真审题。审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题意,即理解问题的情节部分,知道问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已知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读、找、圈、想、算”五步解题法,即
❸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注重数学问题人文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这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所提出的问题有意识的、巧妙的融入到符合实际的基础知识中,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算旗杆的高度、河的宽度等一些列与实际密切的联系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精心设计问题,使设计的问题更有价值。
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既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障碍和可接受性,即所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是一看就知道结果的问题,也要有可探究的价值,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借助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要素。
数学教学活动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学中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练,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的产生、发展与解决方法。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尝试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些小木棒量出长度,看看那些可以搭出三角形;在探究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用线条和刻度尺来测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通过列表画图的方法去理解函数的性质等等。
四、问题诱导、用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与技巧。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和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弄不清知识的运用是不是准确,方法是不是合理有效,问题的解决是不是准确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这里做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仔细审题,首先明白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一个已知条件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再把所有的结论结合起来,再弄清这道题要求什么?要知道这样的结果就必须知道什么,然后学生把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结合在一起,这道题基本就可以解决了。在教学中,也可以多提一些问题,(一题多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得以解决问题,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自主解决,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长远利益。
要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思维方法,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多次的反复进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作为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在课堂中不断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意识,并非是教会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教会学生解决一类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学会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推理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再尝试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应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总之,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❹ 如何培养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置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载体,而设计一个好问题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再通过释疑、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
二、引导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鼓励学生思考,让他们自由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现代教学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传输信息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激发他们猜想更好的方法。
2.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在数学教学中,一般可采用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和锻炼思维的发散性。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增强思维发散性的辐射力。此外,一题多变、一空多填等训练,同样也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
3.通过猜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巧妙地构造某个数学对象,迂回转化;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和方式,找出解题的各种途径。
三、新旧联系,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
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在此类知识教学中要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成多样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等,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是“解答问题”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过程的“评估”。
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并不是以“答案”为惟一目标的。
反思重点主要是针对如何“考核”解答问题的“进行程序”。
具体说来,反思内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讨论利用某种计算方法的理由;是否能找出其他更快捷的解题步骤;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式?是否能简化一些步骤?是否有更好更有趣的解题方式?对于整个解决问题方案,若用另一种方式的话,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解题过程中的关键重点在哪里?解题过程中是否有些“误导”的想法,值得提醒别人不要重蹈覆辙。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❺ 数学课上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是贯穿全部小学数学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促进各领域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的数据和关键字,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2.要求学生分析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这个三位数减去6后,还是一个三位数,新的三位数数字和是5,原来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关键的词:三位数、数字、原来、新的,并加以理解,在这里原来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数字是一个新词,不好理解,我就反复引导学生读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当连续读2遍后,还是不清楚,我又指着数字和问是什么意思?是谁的和?数字又指的什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个位、十位、百位,这时一位同学举手了,并且说:我知道了,数字指的是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当我用赞称的眼神和拍手的动作告诉大家:他的回答是正确的。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也说 : 我也知道了。我紧追着问:谁能说说对数字的理解。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数字只能是0,1,2,3,4,5,6,7,8,9。 我又反问:为什么?可能是10,11,12吗?这时又有好几位同学举手了说:个位、十位、百位数字只能是一位数,不能是两位数。同学们对数字理解后,我又反回来让学生一句一句理解题意: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这个三位数是多少?并让他们自己写出来,有好些同学能写出110、101、200,然后让他们去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又引导他们继续读:这个三位数减去6后仍然是一个新的三位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出新的三位数,这新的三位数到底哪个是我们所求的?怎么知道的,根据是什么? 当学生们做完后,我又让他们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互相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取长补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购物的情景图,货架上,摆有练习本、文具盒、熊猫、布娃娃......画面上有售货员阿姨和小朋友的对话,给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进入商店了解信息,了解售货员和小朋友的对话,说说他们在议论什么?也就是想买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如何解决呢?我首先让学生试做,然后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问题解决失败的学生我也让他们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知识,长才干。了解数学的作用,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小红买了一篮苹果和桔子往回走,遇到了外婆,把苹果的一半20个给了外婆,回家后,弟弟数了数篮子里一共有58个水果,小红买了多少个桔子?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信息和关键词:水果、一半,并让学生交流对一半的理解,然后组织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课本练习本代替苹果和桔子模拟了买水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仅有几位同学会做了,我只好让他们再次模拟,再做,直到大部分同学会做了。而后,我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同学们达到欲罢不止的地步时,我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策略,优化知识结构. 在教学时,我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❻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发现、感悟,注重自主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二、鼓励参与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互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时不要把学生死死地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编出问题。
❼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学生不主动给老师提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是找答案,不动脑想想为什么要解决在这个问题,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素不能有效地在学习中得到培养。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例如,我执教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逛公园引入:我出示课件,美丽的公园,公园大门口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盆数都是整十数。我告诉同学们今天进公园需要买一张特殊的门票,根据鲜花提数学问题,由于低年级数学以加减为主,课堂上孩子们提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可见创设生动的情景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生动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引领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引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使其在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理清思路,弄清问题
在小学阶段,运用比较多的解题方法,除分析法、综合法外,还有画图、假设、列表、枚举、倒推、转化、操作等。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要以理解题意为前提。解决问题之前应该理清思路,弄清问题。经过有条理的思路,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以便快速正确解题。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师提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先算什么,该怎样算,说出算理过程。此时老师巡视,在小组内适当加以点拨:“6天里有几个3天”或“每天接待多少人”,小声提醒学生的注意。这样大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就能很快探究出解题的多样方法。
又如,利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先通过手指的间隔,再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讨论可能得出100÷5=20(棵)。此时教师要有效的导,因为老师的关键话语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师:“这里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会根据刚才手指间的间隔,想到20个间隔,应栽21棵树。课堂的生成,有利于训练学生缜密、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有效进行教学。
(二)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思想,选择更优方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使彼此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最终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进行四则运算的简便计算时,只要计算正确,结果都对,可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怎么办?展示对比是很好的方法,通过多次对比孩子们自己发现,简便运算即速度快有正确率高,何乐而不为呢?
三、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教学活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运用,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认为,应用题教学对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常常隐蔽得更深,需要学生排除更多情节内容的干扰,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到底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得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识别,而且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因此,解答应用题的技能不一定都能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我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在教学时我作了这样的处理:
一台洗衣机,长0.8米,宽0.6米,高0.7米,给这个洗衣机做一个外罩,求外罩的面积。
追问:你知道洗衣机外罩是什么样?这样就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思考,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计算,这样做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❽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法也随之改革。信息窗代替了罗列的各种条件和问题,由教师讲解课本出示问题变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那如何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老师总是抱怨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并没有仔细的研究教材;没有认真的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引导的方法或引导的问题不适合于学生。教师应在上课前认真的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水平,设计适合于学生的教学环节。
例如,我在教学《烙饼问题》中,让学生准备10个圆片,实际动手“烙烙饼”。要求是每面需要3分钟,两面都要烙,每次最多烙2张。让学生先烙双数个的,这个非常容易了。这时引导学生发现:烙双数张时,锅都没空着,这样最节省时间。然后烙单数张的,从烙3张开始,2张烙2次,1张也得烙2次,共需4次。这时学生自己就提出问题:老师,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吗?因为在烙最后一张时,我发现锅一半是空的,浪费了资源。我这时问学生:那你们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呢?最后总结出烙单数张饼的方法。这样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我们的前面引导前提下,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认真的引领学生将所发现的信息进行归类,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这一过程就已经调动了学生的思维,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归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就成了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一个真正的合作型小组有着相同的目标,明确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激励与促进,形成竞争与合作。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便会产生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不但提高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时,出示140÷26,让学生自己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有的学生是把26看成是30来试商,有的是看成20,也有的看成25来试商,然后就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哪种更简单一些,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平等参与,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鼓励学生反思,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观点偏离教学思路或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不符就简单粗暴的抹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有一道这样的题:一束鲜花28元,买5束送2束,一次买5束,每束便宜多少元?出示题后,让学生思考并试做,学生们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教师马上进行表扬及让他讲解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出了多种方法。教师应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多种方法解题时,不要马上给予否定,应让他们先讲讲方法,看方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解题和灵活的思维。
四、教师要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使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烙饼问题》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家长烙烙饼吗?孩子们很惊讶:怎么上数学课老师说起了烙烙饼了呢?我接着说:把我们课前准备的圆片当做烙饼,我们来看看到底在烙饼中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们很兴奋,都投入到了新课中去。本节课我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要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
总之,在实施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以新课标为指导,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研究解题思路。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课本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❾ 如何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1、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随事物的变化而随机应变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缺乏思维灵活性,我们的思维就会更加倾向某种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很容易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片面追求解决问题的模式化和程序化,长此以往造成思维出现惰性。
擅于从旧的模式和普遍制约条件中脱离出来,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知识可以运用自如,善运用辩证思想来平衡事物之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懂得变通和调整思路等等,这些是思维灵活性养成的直接表现。
2、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要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必须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落实到孩子学习生活中去,就是要求在学习新知识时从基本理念开始,做到在思路清晰的前提条件下稳扎稳打,逐步深入,在这个相对来说缓慢的过程中养成思考问题周密的思维习惯,在进行论证推理时掌握足够的理由作为依据;在练习试题时善于留心题干中的隐蔽条件,详细答题,不吝啬地写出解题思路。
3、培养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和难度。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老师评讲试卷,一听错题的解题过程很容易就懂了,恍然大悟自己居然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但一旦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领会到解题方法和实质,实现独立解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透过现象看数学的本质,掌握最基础的数学概念,洞察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这是思维深刻与否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