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思维方法
一、在备课环节中渗透
教师要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对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把隐蔽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提示出来。
二、新课讲授中渗透
深入挖掘隐含在教材里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可根据其特点,选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及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这些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极好机会。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而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三、在学生解题中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是学生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探寻解题的方向和入口,对培养人的思维素质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意义。新授课中属“隐含、渗透”阶段,练习中进入明确、系统的阶段。学生解题过程里,不但对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还从中归纳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开始,学生按照例题示范程序与格式解答相同类型的习题,实际上是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在归纳总结中渗透
课堂教学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概括和强化,可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一方面是课中有意地渗透,另一方面是靠学生在反思总结中深刻领悟。在总结延伸某一思想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觉应用意识。
B. 如何在“数学广角”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走进数学新课程教学,很多教师都会把目光投向新课程新增的内容“数学广角”,仔细关注“数学广角”,就会发现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到,增设“数学广角”目的是让学生在对其感兴趣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该如何在“数学广角”中更好地渗透数学思想,体现数学的价值,笔者将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策略.一、巧用教材——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之基础《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求“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灵活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有趣味性的生活素材,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使学生在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时的抽象、概要打下必要的基础.1.创设兴趣情境,用好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了兴趣,
C. 请你结合初中数学实例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渗透。
在现阶段的教育领域当中,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渗透了进来,它的有效利用为创新型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所以说,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科学渗透。比如在讲解“轴对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课前准备好相关的轴对称物体的资料,然后在课上通过多媒体以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现实生活中的对称建筑物,还有剪纸、叶子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多媒体进行实例的查找,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学习的转型期,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因此可能一时无法适应初中的快节奏的上课和学习模式。这可能会使得学生无法立刻领会教师所讲的内容,甚至引起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明显。而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重难点。它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教授“旋转”这一章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恰当的举出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汽车轮子,钟表的指针,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理解知识。
3.在合作学习理念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涵盖教和学两方面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规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如在讲授“平面几何”时,要学会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并将学过的知识和概念进行总结。如何利用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出几何构造图形,这些都必须和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学生通过合作性的讨论,从而使得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变得更加具体化,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它不仅仅代表着数学学科教学的进步,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下,坚持合理有序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渗透。以此发挥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他们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并促进数学学科的未来发展。
D. 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精髓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在于掌握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加强数学思想方法上的教育上。这要求数学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采取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在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E. 小学数学广角课是怎样渗透数学思想的
一、“数学广角”的编排意图。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新增设的一大教学内容模块,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之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有效落实这一总体目标,人教版教材编排中不但加大力度把数学思想渗透在数与代数、量与计量等每一个知识板块中,更以新增设的单元“数学广角”为呈现形式,进一步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数学广角”的内容体系
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级递进、螺旋上升。”教材在“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上注意体现了这一要求,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时,实验教材先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学生初步接触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而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又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但目标定位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等数学问题。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三年级教材的内容则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排列以及组合。
综观整个十二册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从简单的分类思想到较为抽象的运筹思想、对策论以及最后一册更为复杂的抽屉原理,无不体现了思维层次是从低到高,从具体到抽象,逐级递进、螺旋上升,向学生逐步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以符合数学认知规律。
它们各个内容之间又存有一定的联系,准确把握各册教材的联结点有助于解读教材。譬如,第七册的运筹问题、第十册的找次品问题以及第十二册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时都要考虑“至少”的问题,都在多种解决策略中寻找最佳最优的策略,都要运用推理能力和渗透优化思想。学习“数字编码”的时候,自然地要同“找规律”这一个知识点进行嫁接;解决“封闭方阵中的植树问题”时需要用 “重叠问题”来诠释;植树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都很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一般都得经历“问题模型——构建模型——解释应用模型”的学习过程……
第一学段,数学广角出现了简单的排列组合、简单的推理、集合思想、等量代换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第二学段渗透了优化思想、对策论、解决由植树引发出来的问题、数字编码、假设法、抽屉原理等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继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另一方面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数学广角的教学首先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因为数学广角是面向全体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因此,要防止把数学广角当做奥数培训课进行“英才”教育,它需要更多地、有计划地创设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去观察、研究、尝试,重在活动中对思想方法的感悟。
F.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教育,应着重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中构成多种思维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人文气息和意义,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原则
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思想和精神,也包括数学的方法形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简洁之美、对称之美、奇异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1.数学文化的历史性原则。我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历代都出现过伟大的数学家,如《九章算术》等着作就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一定要遵循数学文化历史性的原则,要尊重历史,尊重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将灿烂的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我们在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代计时方法的演变,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前人辛勤积累的结果,学生也可以查看日晷以及滴漏等计时工具图片,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很好地掌握和接受知识。
2.数学文化的丰富性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要遵循丰富性的原则,因为数学文化与各类学科触类旁通,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并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摈弃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在寓教于乐中开展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会新知识并加以运用。
3.数学文化的适度性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还有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为了渗透而渗透,而是运用一些技巧,做到适度渗透,但是不要喧宾夺主,不要违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意。作为一名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小学教师,要将数学文化价值传递给学生,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要引导学生将数学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巧设数学作业,利用适度渗透数学文化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将来学习成长的奠基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长期的教学任务中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也要掌握各种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努力探究数学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乐趣,获得精神动力,使数学学习超越知识本身,从而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内涵。
1.用创造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要强调创造和再创造。在教学中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趣味化,也使学生对数学学生更加感兴趣。例如,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可以用切薯仔的方法,让学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亲自进行试验,切一刀后,切出一个面,与这个面垂直方向再切一刀后,就有了一个边,这个相交形成的边,就叫作“棱”……随着切薯仔的这个过程,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将面、棱、顶点的知识内容很直观的掌握,也更清楚地看到切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于前面所学平面图形的区别。
2.用连通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是诸多学科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因此说数学文化与各门学科具有连通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文化连通性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而不是生搬硬套,死学数学。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出一道题:在一艘船上有8名船员和50名乘客,船长多少岁?对于成年人来说,这道题给出的数据和船长的年龄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会有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成功”计算出船长的年龄,而且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将数学问题联系到实际生活,不仅在渗透数学文化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
3.用问题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问题贯穿于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去努力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运用到数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发现和掌握规律,最终达到数学源于生活,存在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将数学文化中“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用问题性的方法加以创设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文化积累,也是一种很好的渗透。再比如在数学活动课《数学游戏中的取胜策略》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结果。然后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只赢不输的游戏策略,这时候学生的探索欲望就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三、总结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对于学生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隐藏在数学后面的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对算术的死记硬背,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改变题海战术,坚持数学文化的渗透,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G.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更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因此,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教学,还必须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统计思想、划归思想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单单是学习知识和反复操练,还有一直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说数学教学中知识和技能是一条明显,那么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让学生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渗透的特点
数学思想方法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并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因此它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它需要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通过反复体验去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一般具有:
1.化隐性为显性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隐于知识中,往往只是模糊的表现,在教学中即使直接向学生指出“XX思想”、“XX方法”,也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分数加减法(极限思想)
题1:计算下面各题,并找出得数的规律
题2: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分析:题目中隐藏着极限的思想,如果继续写下去得数会越来越接近“1”。然而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极限思想,即使教师向学生指出,他们也不一定就会明白。数学思想方法往往较深的隐藏与知识中,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应有意识地将这些处于隐性的思想方法显性化,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感受到。
2.活动性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应是动态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沟通教材与学生的认识,让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得以更好的呈现。
(1)操作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因为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可以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通过适度的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如,《圆的面积》教学时,引导学生把圆平均分成8、16、32……等份,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成一个我们认识的图形。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性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把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越多,所拼出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极限思想。
(2)观察活动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窗户,是对一个刺激做出理解并确定意义的过程。小学生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中观察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可以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如,仍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在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平均分成8、16、32……等份以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比较,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我们已学过的哪个图形越来越接近,再观察这个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然后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加强语言交流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它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发展”。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小、经验少,他们的语言区域较为狭窄,数学语言就更是缺乏了,而且每个学生的观察角度也可能不同、思考的结果也有不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说,操作与说,听与说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隐性的本质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要深入的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做到在平时教学中处处留心,这样会发现很多蕴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思想方法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时,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教材中所有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次是要对某些重要的思想方法进行分解、细化、让其更具层次性,更加明朗化。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考虑如何介绍、渗透、突出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生应该是了解、理解、掌握、还是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3、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的学习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反复渗透
首先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再者和表层知识相比数学思想方法的抽象概括性更强,因此学生这个认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特点。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应遵循反复性原则,一步一步、长期不懈的反复渗透。
如,一年级时就渗透了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学会了用原点表示事物的数量,用“()”表示未知数,画“○”的方法进行统计等等,经过如此的反复渗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更促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2)循序渐进
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如同数学学习过程一样,是一个认知过程,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领会到形成,从巩固到应用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师引导――逐步渗透――适时总结,等待顿悟”这一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结合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知识,有意识的反复渗数学思想方法,螺旋式地再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就会遇到这一思想方法,而到了三年级学习“和倍应用题”时则以线段图的方式出现数形结合,以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再求图形的面积、体积以及解答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就会经常的用到这一数学思想方法,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渗透才能更加让数学思想方法清晰化,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结束语
如果把数学知识比喻成金子,那么数学思想方法就是“点金术”。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而数学思想方法则会永远发挥作用,让我们终身受益,而这才是数学力量的真正所在。因此,我们要从小学起就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的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H. 教学中怎么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在学生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都有内在逻辑结构,都按一定的规则、方式形成和发展,其间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在阐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应凸现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求相差数时,先引导学生将8只杯与5个盖子用一对一的办法进行比较,其中有一部分杯子与盖子同样多,另外3只杯子没有找到盖子与之对应,说明杯子比盖子多三只,也就是8比5多3,这个3就是相差数,接着又发现求相差数可以用减法。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困难,思路受阻,教师及时点拨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求。经过一番探索,学生用剪拼的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而后又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转化成长方形的长、宽,从而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这两个例子,前一个渗透了对应思想,后一个渗透了等积变形思想和转化思想。对应思想,等积变形思想,转化思想都是构建知识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新知识就无法构建。在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契机,引导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策略,让学生领悟隐含于知识形成发展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实验操作中渗透。
实验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实验操作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形象,更深刻,更能实现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在引导实验操作时,不能仅停留在为理解知识而操作,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也就是要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铁块,让学生求出锻造这样一块铁块,需要多少材料?学生们认为只要求出它的体积就可以了。但是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怎么办?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体积。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学生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
3、在问题解决中渗透。
“问题解决就意味着解题”。解题过程是从问题起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也就是未知的新问题不断地转化为已知的旧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一般情况下,单一思路不通时,就要考虑走另外一条路。凡此种种,都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或者称之为“由此及彼”的思想方法的运用。学生掌握了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思维会更活跃,更灵活。恰当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4、加强训练。
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学生可以领悟到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但要将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能力,还要结合知识技能的练习进行训练。通过训练,真正使学生从“朦朦胧胧”过渡到“明明白白”,直至主动运用。
适时点明。
首先在渗透中或练习中,要适时地、自然地点明数学思想方法,有的还可以给出名称及适用范围。
例如:小数乘法法则是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转化成整数乘法来算的。小结时告诉学生: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只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未知就能转化为已知,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在今后学习中经常用到。寥寥数语点明了转化思想的实质。教学中一旦点明数学思想方法,就应该在后续教材或练习中让学生应用。例如:小数乘法之后学习小数除法,就应该让学生用转化的办法自己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问题。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推导中的转化思想、等积变换思想、类比思想、模型思想等应用较多,可以集中训练。
合理练习。
设计好练习对于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及提高应用水平至关重要。在设计练习的目的上,除考虑知识技能目标外,教师也应考虑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目标。数学思想方法训练目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另一方面更多地要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训练中,要求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理解,才能逐步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I.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数学广角
把握目标 突出主体 有效提升
——浅谈《数学广角》的教学
[摘要]数学广角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把握准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主动建构,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注重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主体,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目标 主体 提升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新增加的板块,这块新内容许多执教教师都感到比较迷茫,迷茫于编者的意图,迷茫于教学目标的把握,迷茫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迷茫于内容的处理,迷茫于过程的展开,迷茫于……。再加上从总体上来说,《数学广角》的内容不列入期末考试的范畴,所以有的教师就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有的教师又因为学校要进行竞赛,又上成奥数课。《数学广角》究竟如何去教学呢?
一、恰当要求,把握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也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参上也说每一册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都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着名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这一些,我们既不能拔高要求,脱离轨道,也不能降低要求,敷衍了事。
在一次乡镇一级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的排列组合时,她是这样教学的:先通过老师与一个学生的握手,需要握一次;然后小组合作,试一试3人要握几次,通过老师的引导得出3个人握手的次数可以用算式2+1=3来计算,4个人的握手先通过小组合作,在指名上来表演,又得出可以用算式3+2+1=6表示;5个人呢,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数字、图形、字母等表示人,再用连线表示握手的次数,又得出5个人的握手可以用4+3+2+1=10表示;接下来通过找规律得出6个人的握手次数是5+4+3+2+1=15,并进行了验证;根据这样的规律,那7个人、8个人、全班呢?通过引导,学生列出了相应的式子。最后老师总结:今天学的就是《握手中的数学问题》。她这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建立握手中的数学问题的模型,然后运用这个模型来应用。这样的目标和教学设计就拔高了教学要求,因为本节课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本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不应该象上面那样上成握手中的数学问题,使课堂只成为尖子生的课堂,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应定为: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根据这个目标,可以把教学设计改为:把各项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一个游戏活动当中,把摆数、握手、搭配衣服、打乒乓球,买练习本等学习内容贯穿整节课,使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变得生动、有趣,并富有浓浓生活气息;在内容上也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就好像是在做游戏,增强了全班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突出主体,体现价值
1、关注学习过程,突出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理念“重要的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切忌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以及复杂技巧。例如在教学三上的排列组合时,有的教师创设了搭配穿衣服的情境后,透过小组讨论、演示搭配过程、以及简单的连线方法后,老师就会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如果学生还没有列出算式来,老师还会问:“上装的件数和下装的件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关系?”迫使学生得出计算的方法,才肯罢休,继续下面的环节。不难看出,这样较快地提炼方法,会使学习成为结果的记忆和套用,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就不能被充分开发利用,这样只关注结果的教学,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一位教研员他是这样设计的,同样创设了搭配衣服的数学情境,提问:“到底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你的种数呢?”接下来,请学生介绍,并引导评价,体验有序思考的好处,然后再提问:“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纪录搭配的结果,比一比,谁的方法又对又快又清楚?”学生尝试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用文字表示,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用字母表示,还有的用算式表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序!”这样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学生通过用图片摆到抽象化的符号,其思考过程经历了从实物到抽象的过程,学生数学化的思考过程也非常明显,教学中教师并不急于提炼方法、得出结论,而是用较重的笔墨充分展开过程,这样重在渗透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关注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数学广角教学的首选。
2、夯实学习基础,促进方法渗透
数学广角的教学,不但要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还要使学生会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一学期,我对四下的《植树问题》这一课进行认真地备课:既考虑到情境的创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考虑到教学时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渗透方法,自主建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应用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在猜谜,加1?减1?还是不加不减?勉强参与的只是那几个在校外学奥数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还体现什么价值?反思整节课:因为课前没有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小组合作也只停留在表面,急于得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这样只重结果,学生似懂非懂,又怎么去应用规律呢?在反思中,我找到了症结,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情境后先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有的学生画草图、有的学生画线段图、还有的学生直接列算式,然后我采用反问的形式以及课件的巧妙演示,数形结合,渗透数学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有夯实的学习基础,有效地促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为下面的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根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链接起来的拐杖,使学生永远站在主体的位置。
三、巧用素材,有效提升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广角的巩固练习创设了许多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作为学习的素材。有的教师如果是平时上课他会按教材一题一题讲解,不考虑素材安排的目的;如果是上公开课,因为数学广角的练习题量也不多,他又会自己创设出好多的素材来巩固,究竟如何去巧用素材,使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呢?
例如三上的《组合》这一课,教材上安排了组数、早餐搭配、走路中的数学问题、拍照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情境牢牢的吸引着学生,如果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用线在书上连一连饮料与点心的搭配”、“自己用笔画一画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的路线”或“用线连一连一共拍了几张照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展开是平面的,除了情境的不同,要求上并没有提升,始终停留于具体操作层面,缺少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每一个问题情境应有目标重心,组数问题要突出“有序思考”,把点心搭配从“二三搭配”拓展为“三三搭配”,既是对前面思想方法的巩固应用,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游玩路线问题则侧重于“符号思想”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路线”,拍照问题则可以拓展为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个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一共要照多少张?只有这样发挥教材的编排作用,挖掘每个素材的独特功能,才能使学生的各种技能有效提升。
总之,数学广角的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把握准目标,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体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数学广角这一画卷上描上最美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