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探索
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点探索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人为本,要面向发展,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背景下,教学应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有效教学与有意学习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要通过师生共建合作交流与互动的课堂教学大平台,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认为:神圣的好奇心需要自由,强制和责任感会使观察和探索的乐趣夭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轻松愉快。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敞开思维的大门,主动地思考、探究,才能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以待,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成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同时应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的关怀、善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学生获得成功之际,恰是他们在观念上树立起主体意识、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主人之时。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家”。人的能力并非只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提取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联系、知识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本着这样的原则: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决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决;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如在教学“画一条直线将一个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内容时,在同学们说了七八种方法之后,一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想教大家一种新方法,教师很快同意了。他走到讲台,边讲边画图:先找到梯形的中心点,过中心点画一条直线,然后让这条直线以中心点为轴转起来,由这条直线将梯形分成了若干个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课后,教师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段,为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感叹。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最能使自己模糊的问题清晰化。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鼓励、赞许、肯定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现,而是后天形成的。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这种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最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成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习毕竟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具有学习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才会感到“苦”中有“乐”。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数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Ⅱ 数学课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而,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再加上数学理论的严谨性、思维的抽象性等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偏执和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害怕学习数学。但是,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以这种思想和态度去学习数学是不能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的。因此,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Ⅲ 数学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确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课堂教学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而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诚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承担起着个重担。“满堂灌、一家言、填鸭式”这种无视学生的需求的课堂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曾在一篇杂文中所说的,教师成为知识贩卖所得伙计。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等等。当然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常常是事半功倍。反之,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情况下,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先复习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是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趣浓厚起来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又如: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就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刘老师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展,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了,感到眼前的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刘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样抓住学生认识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了。
2、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构建
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形象,且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例如:在图形认识时,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可拼出多种多样的东西。如用以上几种图形可以拼成鱼、汽车、机器人、拖拉机、扇子等。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几种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
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学目标中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于合作。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在交流时前面同学汇报,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提高。如教学“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通过创设租船的情境,运用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看图,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至少要租几条船”的含义。这样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质疑问难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着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集中,积极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在“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以下一组题: (1) 320÷280 (2) (320×80)÷(280×80 ) (3)(320÷8)÷(280÷8)。让学生半分钟内完成,学生未完成则由老师直接写出得数。学生必然奇怪生疑,然后老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些什么问题?”这样就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到“质疑”。让学生换几个数,自己试算一下结果,从中总结规律。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培养学生
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方式是千姿百态的,这里只是笔者的粗浅的认识和尝试。
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其次,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再次,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体性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3.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做起。要改革过去教学内容单一的学科课程,形成以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和研究课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教学
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如启发式、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复习课的研究性复习模式、讲评课的双研式模式、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学结构丰富多样,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一致,以利于学生接受、内化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外化为能力;都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 “动”起来、“活”起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或理解为,分层次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6.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心理环境,优化思维过程,优化信息反馈,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重结论为知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意识材料,促进思维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7.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应做到:①有弹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②不仅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更要评价活动过程。尤其是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评价、鼓励。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③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Ⅳ 数学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
实践紧密地结合,
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
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立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数学教学
方式,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究竟怎样建构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数学教学方式
呢?本文主要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
数学课堂、发散思维、学生主体,评价,质疑,创新
从传统的课程标准到新课程标准,教师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单调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我
的教学生涯中,
我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探索,
下面我将对我这些年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进行
阐述:
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传统的数学教学把数学结论直接告知学生,
忽略了探究过程。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
生学习知识时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出现严重“消化不良”,
加重
了学生学习负担。我在教学实践中,
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
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
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通过
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
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
--
猜想
--
归纳
--
验证
--
应用”的教学方法,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
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
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
a
2
+ b
2
= c
2
的关系,只有
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
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
便于学生理解,
而且是在学生的
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
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
特别是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
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
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
让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
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
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
识系统化,
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
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
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跟传统的直接告诉学生
“勾
股定理”是什么比起来,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
充分的发挥,
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例如初二数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
学中,
有的教师过多讲解、
分析和说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去探索并
推导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由来,
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
学生有可能思路很乱,
理不清
条理。
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
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不等式的
基本性质。
三、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有个体差异,所以老师要因材施教,
正确评价学生。
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不能
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我认为平时我们所说的“差生”
,就是身上有闪光点,但是这
些闪光点并没有得到发现,暂时隐藏了光茫的学生。
首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
叶一样,人海茫茫、
教海无边,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
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
去研究学生的差异,
以便找到个
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
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其次,在评价学生时,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
的惟一尺度,
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
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评价帮助学
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提高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
辑方面的发展,
因此我注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
发展学生
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
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摘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中学数学课改精神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论述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并且要求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数学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重视学生参与实践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处于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首先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其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就能成才。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欢教师,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而不喜欢上不尊重学生的教师的课。教师要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适时、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使其主动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要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而且高效,就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其次,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交融的欲望。
二、 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动机
在影响学习效果的许许多多变量中,学习动机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并且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因素。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认真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笔者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展开式时,就向学生介绍关于杨辉三角形的故事,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又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时,笔者就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又如,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于是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因此,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显着的提高。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并且形成良好的心理指向。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景教学法可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对话。“情境教学”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想象,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可利用实地场景创设情境教学,也可设置问题情境教学,创设情景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教师设问方式,也可以用作业方式提出;既可以以新旧教材方面改进,也可从学生日常经验引进。不管哪种方式,都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兴趣。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角色,其主体作用也就易发挥。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创设情景:
师:如果将方程X+Y=8利用等式的性质变形就可得到Y=8-X,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的问题,一边思考方程和函数形式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的。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如何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产生作用是由情景来激发的,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他才能积蓄解决问题的能量,完成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法则、公式的推导、证明和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在教学中,对于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的形成,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方法得出结论,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命题的形成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提炼过程。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在足球比赛中,赢球数和输球数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为正,则输球为负,从而可根据球队在一场比赛中输赢球的各种情况列出加法算式,并由其实际意义得出算式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加法法则,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探索与成功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Ⅶ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贯穿于义务教育的始终,而要想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非常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数学教师应当变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以及解题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主宰着整个课堂,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者,只能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枯燥地听讲、重复地练习,只为了能够在考试、升学中取得好成绩. 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很多的弊端,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忽略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灌输的接受者,而应当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认识到学生的学是不能被教师的教所取代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有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此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数学教师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他们是发展中的有潜能的个体,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研究证明,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知识,需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畅所欲言,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坚实的基础.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自然得体的教态以及公正的评价态度、和蔼可亲的形象等在学生心中树立较高的威信,这样教师才能够有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才能引起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其次,数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等,即便是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全面,教师也不能立即打断或否定,而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之后再对他们加以引导,这样就能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包括的定义和性质等专业术语比较多,而且表述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不仅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给学生运用这些定义、性质等解答练习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些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内容却成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抓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来演示和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进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比如,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某个概念的定义和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思考卡壳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而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演算、探究,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来帮助学生探究某一数学概念的实质. 这种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讲解和传授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合作交流的时机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并自由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在讨论课上,教师要精心设置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此外,数学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应用意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充分发挥其课堂主角的作用.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教师既省时又省力,但是学生的理解却并不深刻. 倘若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就能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他们去动手动脑发现知识,并且多为他们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Ⅷ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教学方法,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开启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笔算乘法”中的例6:“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 (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对此,同行们也有一些异议,认为如此列式,违反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 (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同时,教材这样处理,也为第八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作铺垫,为以后代数知识学习作孕伏。所以说,一旦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取得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抓关键,突出重点,把学生始终摆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二、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 、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 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 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1、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学生先用多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我问学生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汇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首先通过放有关小红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从点燃10支蜡烛得知她10岁了,正过第10个生日)。(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4)故事里涉及到哪个时间单位?(年、月、日)教师由此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已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在教学到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寻规律,教师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用看年历卡就能马上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多少天,全年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地讲述其中的窍门规律,即,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年一般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这样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3、 重视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络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已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从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能用直尺准确地测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我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从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活动。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用直尺和细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验一下。”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你搞这个实验,他搞那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已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的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办法有它的局限性,假如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比较好。”我先肯定分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仿演示,并在黑板上做上记号。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我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钮扣,手拿着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钮扣在空中画一个圆。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我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就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接着,我用投影显示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了知识内化。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探究主体性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
可以的啊,我给你就行。
一、转变思维,
明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教师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发挥学生主体性应从何入手、怎么发挥,才能更好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包含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教师明确了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以后,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才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和发挥。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或者说学生才敢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常常是事半功倍。反之,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情况下,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形象,且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学目标中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于合作。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在交流时前面同学汇报,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提高。
4、质疑问难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就应该: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着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集中,积极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课堂交由学生,教师作总结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其次,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再次,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体性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3.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做起。要改革过去教学内容单一的学科课程,形成以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和研究课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教学
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如启发式、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复习课的研究性复习模式、讲评课的双研式模式、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学结构丰富多样,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一致,以利于学生接受、内化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外化为能力;都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 “动”起来、“活”起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或理解为,分层次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6.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心理环境,优化思维过程,优化资讯反馈,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重结论为知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意识材料,促进思维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7.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应做到:①有弹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②不仅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更要评价活动过程。尤其是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评价、鼓励。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③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Ⅸ 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 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娶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