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
导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要研究教材,按照教材编排的目的,有针对地设计问题。盲目的问题不仅无助于教学,只能是浪费时间。因此,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目标明确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经常漏掉“除以2”。因此,在学生学会计算方法并相应练习后,我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底乘高”为什么还要除以27这个问题一些学生能回答出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都动手拼过),为了让接受较慢的学生也能弄懂,我又采用反问:如果不除以2,那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通过提问,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打好预防针,使难点不再成为难点。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提问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不少教师认为提问后出现冷场是学生启而不发,没有意识到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如果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因此,提问时首先应避免处处皆问的做法。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
如上面所举例子,部分学生对“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不能正确回答,我利用反问启发学生思考:如不除以2,只计算底乘高,求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学生恍然大悟。底乘高计算得到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才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三、提问要有科学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轻视心理:如太难,不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心理。正如摘果子一样,如果不跳就能摘到,肯定不会很珍惜这个果子:而跳了仍然摘不到,就会觉得这个果子高不可攀,一定是酸的,不如放弃了吧。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掌握规律。
如教学“比的意义”,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0为什么不能作比的后项?很多学生得很难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为了分解这个难点,教学时,我采取了系列提问的办法:
①你见过用0作后项的比吗?(足球比赛中,就有2:0的比分)
②那么,是否是课本上弄错了呢?(学生觉得不可能,这时想获得答案的欲望已十分强烈。)
③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想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由此联想到比的后项不能为0。)
④体育比赛如足球赛是以什么来定胜负的呢?(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也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⑤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怎样的意义呢?(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与体育比赛中的比是两种不同意义的比。)
这样,将难点问题分解成一系列问题,用追问的形式,从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及比的意义两个方面加以辨析,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四、提问要有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用突然发问来惩罚学生的错误,也不要故意用偏、怪、难题使学生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了积极性和自尊心,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师生对立,产生消极影响。“老生常谈、旧调重弹”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以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津津乐道于回答老师的提问。
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设计问题,辅以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力求提问形式别致,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回答老师的提问是乐趣、是光荣,学习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
如教学“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学生往往觉得这部分内容较枯燥。怎样从枯燥的内容中挖掘出趣味因素呢?我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发现执教该课的老师充分考虑到这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开局:出示长方形框子,左手持框,右手握粉笔,悬于框子的正上方,问:老师如松开右手,会怎么样?(生:粉笔从框中落下去,教师随即演示。)又问:你能想一个办法,使粉笔不会从长方形中掉下去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集中到这个问题上,经过思考,想出可以给长方形糊上一个面。)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
五、提问要注意适时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的提问要善于掌握火候,抓准时机,要善于观测学生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显露出的晴雨变化,切准有利契机,避免提问过早或过晚。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重点,难点、关键处: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说,应选在学生受旧知识影响产生思维定势而无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时,当学生思维障碍、疑惑不解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等等。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提问。
总之,课堂提问过程是释疑解惑的过程,设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地思维,使学生在解疑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究提问艺术,就能使教学提问更好地为有效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方式
导语: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复杂的艺术领域。以上所述,显然不能穷尽其妙。但是,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能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熔为一炉,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质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抓住关键
在教学中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
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两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两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二、提问要与知识间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精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他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首先,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其次,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次,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三、提问要结合学生思维方式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
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第一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第二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发展了思维。
四、提问要能促使数学知识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快知识的深化。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五、提问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设问量身定做、提问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特别要培养好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渠道。只有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答问很好地结合,才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几种方法
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执着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府谷县一完小数学组多年来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珍惜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都要充分的理解,特别是失败的时候。尊重、珍惜和理解是师生和谐的纽带,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情感动力。要善于鼓励学生,以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适时的鼓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已的潜能,鼓起学习的信心。要理解学生,以情感的交流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郎的情绪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孩子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会去自主发挥他们的探究性和创造性。
兴趣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也离不开活动。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 "图形的变换"一课时,让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半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图形的剪纸,以小组合作形式积极参与"拼一拼"、"转一转"、"画一画"、"组一组"等活动,学生的情绪极高,教学效果明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直观操作、多媒体演示、学习竞赛、游戏、谜语导入、编学习歌谣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教学活动的方法和体验,增长数学知识。
在各种活动中学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分组。一般情况下,我喜欢分四个人为一组,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每组各选一位组长,在学习中也能以强带弱,共同进步,争取不让组内成员掉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下列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4.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所谓 教学 方法 ,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那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 经验 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
“瓜傻式”教学法----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的产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
自主探索式学习: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 , 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 结论 , 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 验 ,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 “ 再创造 ” 有关数学问题口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还对数学 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 , 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 , 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 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 真正意义上的合 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的步骤
(1)出示尝试题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
如书上例题:1/2+1/3
尝试题:1/4+5/6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自学课本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尝试练习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4)学生讨论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猜你喜欢: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法
2.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心得3篇
3. 小学数学科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4. 小学数学常用教学方法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5.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注意教学细节
一、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就能运用自如地把备课中丰富的教学在课堂这个艺术舞台上传授给学生,尽管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他们总有共性的东西,掌握了共性,也就掌握了规律。在规律指导下进行教学,问题就容易解决。
二、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学生的注意之门——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应以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起伏节奏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结束时,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
6.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七种,分别是: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启发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没有什么技巧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收益终身,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从一个天真顽劣的小孩到一个真正接受知识的小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规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成绩优异的关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补习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孩子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课上的40分钟,而是要勇于积极的探索,在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的时候着眼于以上几点,加上对课本知识的结合,孩子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于此同时孩子更多的学习到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8. 谈谈数学课堂语言艺术应用
谈谈数学课堂语言艺术应用
导语: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好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艺术,是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教育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完美结合。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
1.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表述必须严谨、科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的叙述、解释、论证、说明以及应用都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教学中对各种数学概念以及逻辑关系的表达要求就更高。在引入新概念时,可以先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感受性认识,但最后必须按照大纲要求,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推出新的结论,引入新的知识点,并对新的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另一方面,教师语言要规范、标准。教师不同于其他行业人员,说的每一句话在学生心中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尤其是数学语言,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措辞精当。教师要注意语言准确性的锤炼与追求。而且,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言谈举止也将形成一丝不苟的教学环境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仔细的性格和习惯的形成。
2.启发性
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学记》里讲:“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张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有学问的人教育学生在于开导,引导他走路而不必硬牵着他,鼓励他前进而不必强制他,启发他去思考而不必把一切都告诉他。由此看来,教师语言启发性的特点便在于“开而弗达”。教师既要保证核心内容表述上的严谨性,说话又要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所以,教师表述同一内容,应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
3.形象性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魅力的生命。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首先,教师要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问题。一般地讲,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之中,效果更是不同凡响。因此,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语言的直观,联系小学生熟悉的事物,运用形象类比或比喻,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迅速地理解所论述对象的特征,给学生以生动感,并获得生动、鲜明、深刻的形象。
4.趣味性
语言的趣味性是语言艺术的技巧性问题。教师上课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寓教学于趣味之中。教师语言不时表现出幽默风趣的风采,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有趣,精神振奋。二是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偶发事件,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辄对学生大发雷霆,严加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结果和作用会大相径庭,甚至出人意料。
二、小学数学教师语言培养途径
可以说,有了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存在就像人们生活中的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普通。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对本学科知识有一个充分全面的掌握。虽然每名教师可能只教某一两个年级,但他必须对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都非常清楚,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承上启下,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特别是备课这一关键环节。备课时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处的语言表述要精心设计,认真研究数学课本上的文字说明和图形含意,仔细琢磨结论、公式和法则的推导过程用语,把所有的'知识点掌握清楚。在此基础上,针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多设想出几种预案,如何进行引导,如何解答问题都要相应进行准备。
第三、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要不断加深对学生这一阶段发育水平、智力和心理成熟程度的了解,多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多掌握流行用语和学生用语,使数学语言的表述适合学生的成熟水平。
第四、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局限于数学领域,必须尽可能提高文学素养,多学习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五、多样化的提问艺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一把金钥匙。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好的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艺术,是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教育技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完美结合。
我们教师可根据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自己的语言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弃失扬得、反复熔铸,才能使自己的数学语言规范化,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要科学地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用渲染创造美的意境,用惊叹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分析拨开重重迷雾,用诱导引发学生的深思。
;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没有什么技巧的
(一)、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1、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新知识的重点处
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2、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知识的链接处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3、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
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的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良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
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5、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于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
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提问要具体明确,不要使学生摸不着边
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三)、提问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四)、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老师设计问题要突出教学目标,要有思考性,难易程度要适中,难度太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度太大,学生望而却步。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讲解“角的认识”,让学生在同一个点上画几条射线,问到:除了几条直线,你们还发现什么图形?学生通过思考,不仅找出了不同的角边与角的关系,还了解了对顶的两个角大小相等等相关知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产生联想而有所领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老师的启发就显得犹为重要。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并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由表及里,由里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