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史料教学

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史料教学

发布时间:2023-01-30 19:43:05

⑴ 数学史料如何进入数学教学

数学,是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一门学科,也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学科,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民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中学数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分析解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非常重要。而数学史教育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巨大影响力在近年来愈加为人所获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数学史的教学,我国也不例外,数学史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定制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于2003年正式出版,该条例明确地提出学生要“感受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家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悟能力。” 中学数学老师所要必备的教学素质有很多,其中教师对数学史的扎实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数学史知识,才能改进自身的教学不足,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的把握到数学发展的脉络,向学生传授真正完整的知识。
2、数学史的内涵
要全面的了解一样事物,我们就要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学会数学,我们就要追问数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我是们预测数学未来的适当途径。”引用法国着名数学家亨利·庞加莱的原话,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却不去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的发展历史,那么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所学到的只是些数学的片段知识,并不能真正地认清数学这一学科,而数学史却可以给我们展示知识的总体面貌,让我们更好地地认清数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为一门研究该学科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数学史不仅仅是史料知识这么简单,它还可以追溯到数学的内涵、思维逻辑方式的衍化、发展历程,此外,它还研究数学发展对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单纯地认为数学史研究就是仅仅为了弄清楚有哪些知识在哪一年由哪个数学家提出的,人类目前为止知道了哪些知识、不知道那些知识,毋容置疑,这是数学史要研究的工作之一,也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但是,学习数学史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工作中,让师生站在现代数学的成果上,从源头处清理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律、并认清它的逻辑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数学。
3、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新课标下改革的大潮下,中学数学课本相应地也增加了不少数学史方面的知识。那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作为一个即将踏出学校从事数学教学事业的准老师,我觉得具体有以下几点作用:
3.1数学史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过程与方法,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多学生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既不像语文那样语言优美,又不像英语那样在生活中实用性强,让很多人提不起兴趣来学习。但数学在人类文明上又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纯粹的去讲数学知识不去重视培养数学兴趣,那么学生就只是被动的学习,学习主动性就会受到抑制,而数学史在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有很大的帮助了,把数学史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能让数学教学活跃起来,不仅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深化,还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一开始,根据教学内容讲叙相应数学家的故事,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把心思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数学教学当中,这是创造最佳课堂情境,为课堂教学作铺垫的一种好的方法,不仅如此,在教师讲述数学典故的时候,学生的视野还得以开阔,这让他们知道原来这些看似乏味的知识背后却有一个如此一番故事,那么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提起兴趣了。如在讲数列的前n项和时,在课堂开始开始的时候给学生讲高斯小学被罚算前一百位正整数和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心思很快就吸引到课堂来了。除此以外,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历史名题也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都与数学家的有关,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经意的想到这个问题许多大数学家思考过,就会感到一种挑战,自己现在思考的题目许多伟大的数学家也思考过,不知他们所遇到的困惑是否跟我的一样呢,即使想不出来学生也会对题目产生深厚的兴趣。
3.2数学史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中学生的数学教材由于受一定的局限因素的限制,传授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是不能有个清晰细致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史上人类认知的过程规律,对知识主干进行垂直梳理,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数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去接受新学的知识,在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第一次面对用字母代替具体的数、时,他们常常会感到迷惑,不知为何要如此,这时教师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相关数学史料,帮助学生梳理、理解所学的的数学知识。数学的发展历史很长,而现今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是间接学习所得,以前数学家所经历的困难正是学生现在经历的障碍,正因为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与学生间接学习的过程十分相似,数学史的讲授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总的来说,数学知识是一环紧扣一环的,通过数学史对头脑中所学习的知识的梳理,学生可以更好地在脑海中建立各知识点间、各学科间以及学习与生活间的联系,为更为深刻地理解数学做好铺垫。
在数学历史上无理数的出现曾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心理上都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学生在学习这个曾经引起动荡的无理数时并不容易,山西某中学曾做过调查,对于无理数相关知识,70%学生只是会做题目,对无理数的概念并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势必对后面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查阅相关数学史料,我们就发现:在数学史上人们对无理数的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是想到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犯了不少错误,这样我们就很好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一概念时遇到困难是不出奇的,这只是历史的“再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对学生多讲一些无理数的发展史,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一知识。
3.3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的特别在于数学有极其严密的思维逻辑形式。我们之所以要学习数学,就是希望通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锻炼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形成精确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和锻炼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实施证明,数学史为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现在中学数学教 材向学生呈现的更多的是系统性的、“天衣无缝”的知识,语言十分的简练,基本都是按定义、定理、证明、推理、例题练习等固定形式去编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跟多的是单纯的去接受这些知识,而缺乏一种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这样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正确的观点想法,虽然能简速便捷地接受到大批的知识,却让学生轻易认为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就固定的是“定义——得出性质定理——做题”,事实是系统化了,却无法让学生清楚了解到知识是经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论证假设、得出结论并完善,逐步的、经过漫长过程成熟起来的,这不利于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但是,数学史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数学史向学生呈现的不仅仅是明确的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传授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这就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了。通过数学史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的本原与特质,从这一个层面上看,在数学史的引领之下,师生间可以创造出一种双向的、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我们可以再讲数形结合思想时,可以先向学生说在几何学中有很多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立方倍级、三等分任意角、化圆为方等问题,直到十七世纪后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以坐标为桥梁、在点与数之间、曲线与方程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从而创立了解释几何学,至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又如,牛顿和莱布尼兹在在古代数学家研究积分学的思想成果上,为解决许多科学的问题创办了微积分学。
3.4数学史有能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数学课本呈现给学生的都是系统的、现成的知识,并未能体现到数学家们前赴后继、劈荆斩刺地获得数学知识的艰辛,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对学生来说似乎只是种形式。但数学这一学科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全赖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去摸索、去奋战。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可以明白到这一个道理,知道这些数学家是经过怎样的艰辛奋斗、怎样的排除万难、去把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下来给后来者一个更完善的知识环境,他们就会发现目前学习数学所经历的困难是微不足道的,这样也就不会被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所打倒。此外,通过数学史学生也会发现从古到今不少着名数学家也犯过如今看来非常可笑的错误,数学家跟他们一样也会犯错,那么他们就能正确看待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从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以计算圆周率∏为例子,古今中外,许多的人都致力于∏的研究与计算。为了计算出圆周率的越来越好的近似值,无数的数学家为这个神秘的数贡献了一生的时间与心血。十九世纪前,圆周率的计算进展相当缓慢,十九世纪后,计算∏的世界纪录频频创新。德国的Ludolph Van Ceulen,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时间,用古典的方法计算到圆的内接正262边形,在1609年得到了∏的35位精度值,以至于∏在德国被称为Ludolph数;英国的威廉·山克斯,他耗费了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并将其刻在了墓碑上作为一生的荣誉。可惜,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虽然后来又有了计算机,但人们对圆周率还是兴趣盎然,因为数学家们认为对∏的研究可以说明人类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在教学圆周率的时候,向学生讲述适当的史料知识,这对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是有积极意义的。历代数学家在困难面前劈荆斩刺、为数学的通天塔添砖加瓦,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模范。
4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
乔治.屈维廉说过:“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真正目的乃是教育别人。”作为一个准数学老师,我们不只是应该是去学会数学史,更应该是学会运用数学史。教师如果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所教授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数学史,不仅可以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饱满,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医生受益。那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4.1巧妙利用数学史名题教学
数学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历史名题对数学知识的补充、发展都起过重大的作用,如《孙子算经》里面的“鸡兔同笼”问题、古希腊的三大几何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这些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并对实质性的数学方法有所揭示,这对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思想方法有极其巨大的帮助。
浅谈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通过教师对具有开放性的历史名题的展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到,数学这个领域是运动着的、是活跃的、未完成的,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系统。另一方面,学生还能够认识到数学正是在猜想、错误、中发展进行的,数学进步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感受到,抓住适当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
例如,初等几何着名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个定理以它的简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吸引了很多人。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很难知道谁是第一个证明勾股定理的人了,但它的证明方法各式各样,高达三百多种,其中有赵爽证明法、美国总统加菲尔证明法、欧几里得证明方法、利用相似三角形证明方法等等。向学生讲述勾股地理证明的历史,可以使单调无趣的证明过程变得趣味盎然而又富有人性化,跟重要的是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自己探索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历史上这么多名人去证明勾股地理,现在自己也跟那些名人一样在研究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变得不一样了。即使历史上已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做出过证明,但当学生独自去解决掉勾股定理的证明时,他心里面所产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其他成功的获得所不能比拟的,而这种成就感也会使学生从此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4.2利用数学史进行新课引入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运用数学史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路从上一节课的知识中引导这一节课中,达到上课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数学课堂的开端教师向学生适当地讲授一些数学知识产生的故事、传说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直接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见识到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做到引人入胜,统摄全局,引起共鸣。
举个例子,在讲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古印度国王国王用麦子奖赏智者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个国王非常喜欢国际象棋,一天,一个智者与国王下棋并赢了国王,国王说可以满足他的一个要求,智者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国王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个格子放上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粒麦粒,如此类推,后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国际象棋棋盘有64个格子),希望国王把这些麦子赏赐给他.国王想这还不容易,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经过计算,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就是2的64次方减1,这个数字非常大。用这个故事引入等比数列新课,相信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过来,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机器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情绪高涨,从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4.3利用数学史设置课堂结束环节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课堂的结束环节很重要。课堂结束这一环节主要是实现本节课的教学升华,辅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挖掘提炼,让他们理清教学过程的整体思路脉络,掌握知识的深处内涵。除此以外好的课堂结束环节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为下一节课的顺利进行做铺垫。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好好利用数学史知识来结束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就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不仅如此,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的水平和需要都不尽相同,用数学史来作为课堂的结束环节,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扎实掌握好基础的学生继续深入探究,也给相对落后的学生启发。
譬如这样,陈景润的老师在“整数的性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跟学生说:“在自然科学当中数学处于皇后的地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就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这顶皇冠上最璀璨夺目的明珠,为了这了明珠许多数学家倾尽了毕生心血,不知将来在座各位谁能把这颗明珠摘下来呢?”就是这位老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用了数学史的知识做结束环节,记起来学生的探究的种子,后来就有了这个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
4.4利用数学史讲授知识系列
每一系列的数学知识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发展形成的,其中每个环节的知识的获得都是以一代代人无数的精力和挫折为代价的,数学教学应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寻找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像当年的数学家一样经历和体验数学创造的必要性和创造的基本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当成一个环节,各个环节用历史发生的时间和事件串连成一个知识体系,向学生系统地论述各环节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在教学进度的允许下,教师可以开展适当的专题性学习,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如知识的背景、知识的影响力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等,把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让这些知识形成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系统,这样会起到1+1﹥2的效果了。
以数的发展历史为例子,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为了计量物品的个数,产生出自然数这一概念,在对物品的分割中产生了分数,为了表示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引入了正负数,在对连续的量进行度量时,又引入了无理数,从负数不能开方出发引入了虚数,并把实数扩展到复数。于是就形成了数的理论发展概况: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复数,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培养学生知识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十分有利。
4.5利用数学史开展探究式学习
数学知识的活动都是经过观察、实验、交流、分析、综合、推理、总结得出来的,但我们的教科书上鲜少反映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可以以数学史为载体,对某一概念形成的几个关键特征进行分析,在学习该概念时,思考学习者可能会感到一定的困难,他们只理解到概念的表面意思,对概念的深层意思却并不理解,但如果配合学生认知规律去给学生讲解数学概念的发展历程,并对这一数学概念进行拆开理解,再进行知识的序列化重构,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实施教学,让学习者在教师的引领作用下,重现数学家们在概念形成所经历的几个关键的探究活动过程,同时教师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经历思维的原过程,不仅能丰富学生学习内容还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史的兴趣,在探索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通过喜欢数学史进而喜欢数学。
在探究性学习中,数学史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作用,就是创建探究性学习的情景,而创设的请进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创设的情景要有吸引性、真实性、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考虑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规律性和顺序性。那么运用数学史来进行探究性活动情景的创设就再适合不过了,这样既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又起到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作用。例如,教师在教授“等可能性事件”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述当年今日在数学界所发生的事情,这一系列的数学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这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正常现象呢?
5小结
综上所述,数学史不仅是在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维方法的掌握有所帮助以外,它对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应忽视,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史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更是有必要的,如果运用的好,它可以使数学课更加的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理论应该是为实践而服务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去渗透数学史,其中包括:巧妙利用数学史名题教学、利用数学史进行新课引入、利用数学史设置课堂结束环节、利用数学史讲授知识系列、利用数学史开展探究式学习,以上是我个人心得体会,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

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史料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大小字相间,史料较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教材中对有些问题只能作概括叙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下面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史料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凭一时的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这些史料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做出来的,可靠性如何?通过在课堂上思考探究,集体讨论,课后查阅资料等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见解主张。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1)是在学生易产生“错觉”之处及时补充。例如:在学到“虎门销烟”这个问题时,有些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于学生已观看了电影《虎门销烟》让学生回忆“虎门销烟”的场景,使学生明白了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的残膏余沥。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
(2)是在探究重大史实、借助于史料和创设历史再现的场景时补充。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展现,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3)是在重大史实的疑、难点之处联系现实适时补充。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时,课本只提供了一幅有关签定投降书的图片和几行说明的文字,对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学生搜集今年来媒体不断报道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有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会想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这些日本政要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讳,多次到那里去行“神道教之大礼”?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料,使学生明白:从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结束,入祀“靖国神社”的亡灵,几乎全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军人。尤其是“二战”中那些在亚洲各国奸淫、掠夺、嗜杀成性的刽子手门的幽灵,也被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对此应采取什么态度?教师可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并通过展示资料讨论问题,得出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为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公然挑衅,我们对此当然要表示坚决反对,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不胜枚举,而这些问题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切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就是很好的史料,联系现实使学生获得认识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切身感受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史探史的兴趣。
二、史料要“适量”
所谓适量,是指依据“论从史出”的观点,精造史料。现行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处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同时,对个别问题尤其是重点还需适当补充史料加以分析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史料,不宜过多。过多,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有可能喧宾夺主,出现下课铃一响只好“草草收兵”,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状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适度”
所谓适度,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难易适中,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对他们来说,将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不必要求每节历史课都要有联系史料。如果为追求形式主义的“联系史料”,而在课堂上拉扯一些与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的问题或事件,会造成画蛇添足。这样做,反而把历史教学庸俗化了,也难以收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产生了积极思维的气势;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的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对史料的质疑问难、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的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体会。

⑶ 数学史怎样融入数学教育

20 世纪70 年代,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 HPM) 就已成为西方的一个学术研究新领域,美国学者的有关研究、论述和大力提倡是该领域创立与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已认识到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许多重要意义, 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行动,但其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也是显然的. 其中一个显着的困难和问题就是, 数学教学中需要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融入数学史呢?
1 故事策略
虽说数学史不等于数学故事,但是,数学家或数学界的遗闻佚事, 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还富有启发作用. 譬如,我国着名数学家陈景润, 就是在上中学时, 听了他的数学老师沈元向学生介绍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难倒无数数学家的难题后, 其心灵受到了震撼,点燃起了他攀登高峰、摘取桂冠的热情, 从而他一生醉心于数学, 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说故事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个教学情景, 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同时,也可利用故事情景引出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或是借故事情节引入要教的数学概念,也可以利用故事情节的铺设, 呈现给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等.

2 方法比较策略

着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 一切都在于良好的方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 如果方法不好,即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 数学教学必须要使学生明白,任何方法仅仅是许许多多的方法之中的一个, 其中有许多你可能联想都未曾想过. 那种始终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肯定自己的思维都比别人的要高明,肯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行为,这些都是自负的表现. 而自负是思维的重大过失,它会扼杀真正的思维.

通过搜集比较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方法,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每种方法的内在本质,而且能启发学生,这对培养知识面宽、有能力、有信心、灵活多变的人才大有帮助.

3 追踪历史起源策略

数学固然起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但它决不简单, 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时间去体验、把玩并体会它的意蕴. 追踪历史起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扩充的经过以及向前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占有镌刻于知识产生中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正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4 揭示思维过程策略

将数学研究中的思想和方法的要点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 使学生充分领略以前数学大师们的灵感,承受他们的启迪,可以从中学到他们的策略和经验等.前人的成功和失误,都是后人聪明的源泉. 数学史可以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 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 通过挖掘历史上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真谛,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现成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

⑷ 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与史料进行有效对话

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都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
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
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整个研究的过程。同时,学生也
能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自学的习惯,
最终更
好地达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而本人在教学中往往
是通过史料为载体,
用不同的设问,
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作为历史事件的参
与者去体验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

如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为将三个区域集团用一
条线索串联起来,
让学生体验三个区域性集团的建立和特点,
我设计了三个情境
问题:

1


2004
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要出口一批葡萄酒到德国,你觉得该公司要
向德国交纳关税吗?他们会用什么货币进行结算?”

2


2006
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对外贸易扩大,该公司向北美自由贸易区的
美国出口了一批只征收
5%
关税的葡萄酒,公司还想让美国出面协调其向加拿大
出口的葡萄酒也只交纳
5%
的关税,你觉得美国有可能做到吗?”

3


2008
年法国欧歌葡萄酒公司值北京召开奥运会之机,进一步打开了中国
市场,以
10%
的关税把酒出口到了中国,公司还想让中国出面协调其向亚太经
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出口的酒也只交
10%
的关税,中国能做到吗?”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与史料进行的有效对话,并设身处地、一
步一步深入三个区域集团的发展过程,
并思考其中不同。
这一过程
“提倡学生自
主学习”

“主动学习”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学生发展为本,更贴近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教材及教材中的史料

教材内容无论从知识的掌握、
还是应对高考都是最为重要的文献,
教材中的
每一段文字、
每一张图表、
每一幅插图乃至每一段引用的史料都是非常值得我们
研读的内容,只是它们各自掌握的程度要求不同而已。怎样来处理好这些知识,
特别关键的是怎样运用教材的这些资源来增强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使学生增加思
维含量,学生不是背课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课本。

在《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
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本节课要讲的教材内容,
去解决教师的设问。这样就将教材内容材料化、问题化,就是“史论结合”的具
体运用;
二是直接将教材中的有关的内容作为史料引用,
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分析,并与学生互动。

比如在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的教学中,
我就引用了教材中的
一段文字作为材料:

材料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启动后,
美洲的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没有
到此止步,
按原来的设想,
北美三国将把自由贸易协议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

便最终建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人民版《必修二》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材料二并与材料一比较,概括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其实,
只要以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对教材进行统率,
把教材作为一本最直接的
史料,灵活运用,就能达到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
教师不再教“死书”
,学生也不再“死学”
,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有效性。

三、引用的史料类型要多样化,更要为教学三维目标服务

单纯的文字资料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时间长久就失去了研读史料的兴
趣;
单纯的图片资料则会让学生眼花缭乱,
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过多的史料
会拖累课堂授课进度,影响一节课重、难点的突破;太难的史料阅读,既会影响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如此这些问题,
要求我们
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精挑细选,
保证史料类型既要多样化,
又能够帮助学生顺利
的理解史实,达成教学目标

⑸ 如何将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他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氛围,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必须以数学文化内涵为导向重构教学,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这些丰富内容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让数学史走进数学课堂?
1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现在的数学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的数学文化素养,部分教师知识面太窄,对数学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有的教师甚至从未读过数学史或未完整地读过数学史,于是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渗透数学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基础教育的教师,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教师团队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就更为严重,由于供教师参考的关于渗透数学史教育的文献比较少,所以他们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相对滞后。大多数数学教师把有关的数学史知识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大大忽视了数学史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所以说,提高教师的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单位应有计划地组织小学教师学习、培训。而作为教师本身要提高意识,树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理念。有成长意识的教师会主动学习与自身教学有关的资料,熟悉学科最新动态,尽可能扩大有关教学的知识面,从而让自己跟上时代潮流,做一个专业型教师。从而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2转变重“知”轻“识”的功利化观念
在各种考试压力下,仅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大搞题海战术,只会越来越使学生喘不过气,从而更加厌恶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实施“减负”政策,认真贯彻素质教育,逐渐有序的把数学史的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重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使学生能轻松愉悦的面对数学,让他们不再是空洞的解题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好数学的信心。

3 改进教材编制, 以数学之趣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不应是“概念—定义—定理—解题”那样枯燥乏味。所以,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不同程度的适当的选一些有趣的数学史料作为背景知识。在小学阶段,数学史知识能更好的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1)加强低年级段的数学史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数学史知识,在每册中都适当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尽早接触。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在低段课程教材中恰当地融入数学史,更能吸引儿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2)增加新的设计模式。目前总体上说,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主要有两种比较好的模式。其一是“习题内容引出数学史”,像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先由习题第5题创设的游戏情景引出“有些偶数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的结论,进而通过提出问题而引出歌德巴赫猜想的历史由来,以及我国数学家对此所做出的贡献。另外一种模式是“阅读材料式数学史”,比如说西师版的在“倍数与因数”这章内容后以阅读材料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以“陈景润”为主线展开,有陈景润的故事引出哥德巴赫猜想。像这样的丰富的内容模式设计,使得数学史的渗透才更加全面,更具效果,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感,从而产生探索的快乐感,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材编写者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模式,以达到效果最优化。

4、让数学方法、数学名题走进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数学教师所熟知的由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的一句名言。而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创设问题,让数学课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层又一层深入的问题组成的。而用数学方法论激活问题可以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产生变化性问题;引导解题后反思,提出引申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需要结合数学名题,如高斯的故事:七岁时高斯还不到几秒钟把 1到 100的整数1+2+3+4+……97+98+99+100用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50×101=5050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了答案。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这些具有精妙解题思想的数学名题,必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到数学家的坚毅品质及为数学二合科学的献身精神,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5、 运用数学史开展各种活动丰富课堂
怎样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成吸引学生的磁场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小活动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实施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第一,课堂上可以进行一些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数学游戏的参与,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了解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特殊见解。

第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数学史课外书籍的阅读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利用假期的时间提出任务,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阅读数学史书籍、故事,然后在活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都是有悟性的,他们可以可以从陈景润等人研究数学奥秘的辛苦中获得一份学习的勇气; 可以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比外国早一千年获得民族自豪感……
第三,影视资料的运用。影视资料具有直观形象性这么一个优点,学生在听的同时又可以看,这种眼耳并用的声像结合,非常符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活动课当中播放一些相关的数学史影视资料使介绍数学史知识时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更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
所以,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为数学史教育服务,把某一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和自信。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学习,能吸引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促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才能有效地彰显它的文化价值。

最后,建议你多看一点数学史方面的书籍。国内现在也有一些书是讨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像汪晓勤,张维忠的书,

⑹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教育

数学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数学科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阐明其历史进程,揭示其一般规律,它既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作为教育者,如果把数学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那么它的损失将是最大的.长期以来,数学史在中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材本身反映的比较少,供教师参考的关于渗透数学史教育的文献比较少,大多数数学老师把有关的数学史知识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这就大大忽视了数学史对中学数学的促进作用,如果不把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那么数学的教育价值就难以体现,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重大意义.
1.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1 巧妙运用数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老师施教, 学生学习都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途径来完成的. 引用数学史中与教学内容配合的数学家的故事, 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数学问题, 是创造最佳教学“情境”、迅速揭开课堂教学序幕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中的数学内容几乎每一部分都有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比如负数的、无理数以及复数的产生背后都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事实证明,课堂授课时那些知识丰富、谆谆善诱的老师远较那些授课时简单乏味、就事论事的教师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在教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将会使学生兴趣昂然.比如,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如果仅仅给出推导证明,学生也能够掌握.但是,如果教师给出中国古代的证明思路,或者提及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个定理的经过,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
在教师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如果能不失时机地、适当向学生渗透一些有关的典故、背景或名人趣事,学生一方面开阔了视野,知道了数学知识的取得是如此曲折动人,就会对知识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不同层次扩展.如果他知道,从古至今,“勾股定理”的证法已经超过300多种,甚至还曾经有一位美国总统醉心于这个定理的证明,学生们一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努力从各方面去思考证明思路.
1.2运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中学数学教学任务一.结合教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缺乏生动直观的素材,而数学史中充满大量的辨证统一关系等的实例,正好弥补这一点不足.比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数学家赵爽在≤勾股圆方图注≥ 就总结了“数形结合”的辨证思想,例如32 + 42 = 52 是三个数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可建立一有形的直角三角形.这就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观点: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在数学理论体系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很多辨证量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比如常量与变量,正数与负数,有限与无限等.这些有助于我们作为数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将教材背后的数学史知识提取出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给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3通过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新教材中有很多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如我国着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着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同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譬如关于“圆周率”,学生一定会查阅到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是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可以了解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又如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巧妙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德育教育素材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应用”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样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延伸时,又会惊讶于我国祖先的杰出才华,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奋斗.
我们拥有辉煌的数学史,我国是数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数学史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依据,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富有聪明才智,最勤劳,最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学习中国数学史,了解数学史,了解古代先进的成就,以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

2.渗透数学史教育的方法
2.1以史入题
印度国王舍罕褒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想必我们都知道,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把它作为“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的开头,我想学生很快就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这就是一个好开头的作用.要做到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利用数学史,结合教学要求采用适当方式引入.
2.2引用数学史,突出思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注意方法教学:举一能否反三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其中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教条地把一种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未必能接受,而数学史中隐含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将前人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执教者不断的学习总结.
中学生对于勾股定理接受起来是很勉强,而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就使得证明更易于理解.证明方法是:“案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亦成弦实.”用字母表示即:
2a b + (b – a)2 = c2 即 a2 + b2 = c2
几何代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体现的也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时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应注意挖掘数学史中的数学方法,并恰当的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
3 渗透数学史应注意的问题.
3.1形式多样灵活
以人教版新课标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书中是以选修的方式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呈现数学史的内容的.这些内容教师可以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学,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时把它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加以灵活运用.
在教师灵活把握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部分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恰到好处地适时向学生渗透一些与所学数学内容有关,而教材中又没有呈现出来的数学史内容.我们刚刚举过的等比数列求和的例子是开篇引入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很好的完成本节的内容.如果我们设置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我想也许会给有心的学生开拓一条宽广的路.比如陈景润的老师沈元用一数学猜想来结束课堂:“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也许就是这么一个奇特的结尾才使陈景润摘下了这颗数学明珠.
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上时间,更要合理开发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能拓宽数学知识领域.
3.2渗透要全面
我们有辉煌的数学史,数学是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伟大的数学贡献不仅是当今进行爱国注意教育的绝佳材料,而且古代数学家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攀登高峰的高尚品德,也可以激励后人振兴中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而奋斗的自强精神.但从元代中叶开始,中国的古代数学逐渐衰落,即而被西方数学赶超.近代成绩寥寥无几.所以我们应了解外国数学史,科学无国界.综合起来看一定会对数学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3正确介绍史料
作为数学老师,在介绍数学史料时,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一定要依据历史的记载,不能因为要突出中国数学史而随意更改年代去削弱外国数学史的成就.
以刘徽的“割圆术”为例,我们都知道它是在中国最早具体体现极限思想方法的,我们就不能告诉学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因为阿基米德要比刘徽早400年左右发现.他们的成就都是世界的财富,我们都应该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大量阅读有关材料,以免误导学生.
3.4要密切结合教材
渗透数学史教育并不是单纯以历史为目的的.在教材中适当结合数学史知识,目的在于促进数学教学.毕竟我们的数学教材主要是教授数学知识的,数学史的渗透要恰到好处,不必系统,以防止出现喧宾夺主的结果,这类内容的教学最好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以上是我对数学史教育的一点看法.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数学史教育资源是教材培养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着眼于现在,我们应注意在工作中加强数学史的学习.注意收集数学史料,并能恰当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不断完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艺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好、发挥好数学史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具有感染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⑺ 浅析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出现,犹如一夜春风,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课堂教学方式或所谓的模式,都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因为无论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还是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史料的价值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对连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学生来说,历史教学就显得更难开展,然而没有史料的历史教学,肯定是空洞的、无力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初中历史教学必须要重视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运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弱水三千”,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粗略谈一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变化多样,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使课堂绚丽多彩,听者目不暇接。然而无论怎样运用史料,必须要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学的运用必须紧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果是教师带领学生行驶的一艘木船的话,那么它最终航行的目的就是到达核心素养的彼岸,教学方法的春风再温暖舒适,也不能脱离核心素养这个目的,纵然风再大,也只能在“芦花浅水边”。所以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必须体现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如果史料教学中体现不了这些素养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再绚丽,也只是“绣花的小船”,行之不远。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的运用史料教学,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经济大危机》这一课中,要把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就需要合理恰当的运用史料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首先利用图片史料,展示“美国汽车长龙” 、“交易所前的拥挤人群”等图片史料,让学生了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前的社会状况,用图片史料让学生感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美国社会的状况,利用直观的图片史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然后教师结合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谓“繁荣”的背后蕴藏的危机,在此基础上,展示“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图表史料和“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的照片史料,让学生讨论思考,从这些史料中分析危机爆发前,那种所谓的“繁荣”其实是虚假繁荣,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在此基础上再次展示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母女的“对话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国贫富分化,以及各阶层工资比例的两段文字史料,然后同学生一同探讨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而让学生利用历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现象,同时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当然除了这些素养外,要让本课主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需要利用史料渗透历史价值观核心素养,所以这一课,可以展示罗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对经济危机所应对的措施,让学生意识到罗斯福在美国历史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让学生们意识到只有把个人的价值同祖国民族的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让学生们对历史事实、人物的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从而在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学的运用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必须有的放矢,始终要围绕着历史核心素养这个目的,只有这样,在“芦花浅水边”的这艘课堂教学的木船才会行的稳,驶的远。
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都知道,史料教学的运用必须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我们就需要慎重的选择史料了,可以说史料选择的类型和角度,直接关系到一堂历史课教学的成败,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我们如何选择,如何把选择的史料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这就需要历史教师有扎实专业的素养,和敏锐的史料意识。而这种素养和意识不仅来自专业的学习,更源自于实际的教学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同仁都会感到,往往一堂课的知识点,都会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们一上某一课,要用史料教学时,第一时间也会想到这些“经典”的史料,可以说在这些
“经典”史料运用后,往往课堂教学效率高、气氛好,事半功倍,让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师会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再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第四课《经济大危机》为例,如果让你用史料表现经济大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那么课本上的“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的照片、“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图片、“1925—1945年美国失业率”的图表,这些史料虽然直接来自课本,但它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反应出经济大危机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表现出的危机。相信只要上这一节课的教师,运用到史料教学,都绕不开这三个史料,它们就是《经济大危机》这一课的经典史料,所以一堂历史课史料的运用,不在于史料多么与众不同、多么标新立异,而在于是否符合一堂课的主旨和教学目的最佳完成,从一节的实际出发,这些史料就在我们身边,它往往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沧海”和“巫山”。关键我们要学会选择,这个选择,这个“曾经”和“除却”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学经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
三、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正确合理的选择了史料后,不意味着就一劳永逸了,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他们的基础、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利用史料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面对班级全体学生,采取不同的史料教学方法。而这个目的的实现,可以通过不同类型史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实现。再以《经济大危机》一课为例,面对“后进生”,我们可以用“浅种稻”的方式,展示经济大危机下的图片史料,让他们回答经济大危机下,究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既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和其他同学一起探究后面的历史知识。面对“中等生”,我们可以用“不深不浅种荷花”方式,出示有关经济大危机原因方面的史料,让他们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经济爆发的原因,既可以把他们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又可以利用“中等生”这一班级最大的群体,中间带两头,活跃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就可以用“深处种菱”的方式了,展示罗斯福本人以及罗斯福新政内容的有关史料,让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并让他们学会评价罗斯福,这种史料的运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有余力”学生真正的“余力”,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通过不同史料的运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运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课堂的“湖面”上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慎重的选择史料,并注意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让史料教学的方法发挥到最大的限度。让教师和学生经过“种菱、种稻、种荷花”的耕耘后,经历了“沧海”和“巫山”,能在“芦花浅水边”欣赏课堂最美的风景!

⑻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史料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适当合理地运用史料,不仅可以减少学习课程中的枯燥感,同时还可以借古论今,引发人们对现代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史料引申到课程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史料知识 历史课堂 初中教学
史料是历史课程的灵魂,历史这门学科在史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没有真实的史料,历史课如同空壳一般,无法真正发挥教育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历史,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案例,更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史为鉴,可以明智。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史料的重视,并在课程中合理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的现状
(一)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不合理
很多教师都知道该将史料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然而,在“用多少”“怎么用”上却没有进行合理设计。一些教师为了给学生多讲解些知识,往往选用大篇幅的史料内容,而忽视了与教材间的平衡性,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过大。另一些教师则是把重点完全放在教材上,对史料的提及并不多,甚至是没有,致使很多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彻,提不起兴趣,从而耽误了学习。
(二)引用史料的方式不当
历史是初升高必考的一门科目,因此很多教师都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引用史料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往往都是单方面口述的方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单一,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合理运用史料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初中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当注意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史料都是由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组成,含有曲折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学起来充满趣味性。同时,当学生对一件历史事件感兴趣时,会自发寻找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到武则天创造的大唐盛世时,很多同学都会产生疑问:武则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到底经历过什么?又是凭借着哪些能力,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教师可以解答这些问题,也可以建议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且不可更改的,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就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历史、接受历史,并要从中领悟历史经验教给我们哪些道理。如,当教师讲到清朝末年,清政府由于昏庸无能,被列强逼迫着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时,学生就应该联想到,现如今的祖国虽已足够强大,但是还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每一个国人都应为祖国富强而作出努力,让丧权辱国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同样,当学生了解了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样的历史故事时,也要学着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及经验,古学今用,这是学习历史最大的价值所在。
(三)巩固课内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是传承而来,每一部分看似独立,却也是由之前的历史故事延伸发展而来,同时也是后续历史的铺垫。学生阅读课外史料,对历史会有更深的理解,也容易掌握课内所学知识,强化记忆。如,当学生学习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由于生性残暴,迫害了很多无辜百姓,致使秦国很快灭国时,就会很自然地理解为何汉高祖刘邦在治国时如此重视百姓之基。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前朝之鉴,才使得汉朝统治如此深得百姓之心,从而建立一代盛世。
三、将史料合理运用到课程中的实施要素
(一)运用鲜活史料,激发学生兴趣
史料的选择应当以课本教材为载体,在难度和内容上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符合教学目标,顺应新课改的发展。例如当教师讲到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时,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那个时期的战役、谋略、人物等。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尽可能详细了解自己最喜欢的一场战役或一个人物,用一堂自习课的时间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扩大学生知识面。
(二)根据教材选择内容
史料不仅在内容上要进行仔细斟酌,在课程引入时也要进行合理设计。一些教材内容晦涩难懂,通过史料来帮助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一些历史课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再引入史料未必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能还会带给学生更大压力,加重负担。
(三)注意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生处于智力发育阶段,更易接受直观的、表面的教学形式。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材料时,应尽量避免直接从名着典籍中摘选,如《史记》《左传》就超出了中学生的能力范畴,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甄选材料时应偏向语言直白的文章、图片或者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达到教学目标。
(四)注重自身对史料的积累
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教师作为教学路上的引导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可以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仅在备课时对所教授的内容做好充足准备,更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课程中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并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增加史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爱读史、会读史的良好习惯。同时,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课程中也应当注意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史料既不会过多,破坏了教材的主体地位,也不会太少,使其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而在史料的选择上,也需要教师多费功夫,不能晦涩难懂,也不能太过于简单,而且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史料,能大大增加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⑼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开展史料教学

个人理解有以下几点:
1、在教授课本主干的同时穿插史料教学。
2、采取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
3、在史料教学中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4、适时锻炼学生的史料解读、信息获取能力。
5、教学要贴近生活。
希望对你有帮助。满意请采纳。

⑽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渗透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很强的科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数学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数学的功能已从知识的学习渗透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是要学生从数学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文化功能,是要学生从数学的发展史中学到前人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数学史就是一部数学的文化史,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说:“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数学文化史的教学,让学生觉得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解题,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下面就在教学中应怎样渗透数学文化史的教学谈点看法。
一、教师要充分的认识到数学史,数学文化的教育意义
新课程标准把素质教育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着重赋予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着特点,在传统的初中教材中几乎没有数学史的介绍,学了十多年数学的学生对数学史的了解几乎为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在初中,如果教师有意识的渗透数学史的教育,会有积极的意义。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的应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恢复科学的人文面目,使科学与人贴近,数学文化史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教学中多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才会觉得自然,才会认为数学是有用的。而且数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文理交叉,数学上一个概念,一个公式的产生都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中国的数学有很悠久的历史,在十四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其中在代数和计算方面更是成绩显着,着名的有《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了解这些对学生很有启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3)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初中学生的学习毅力不强,思想不集中,学习没有方法,而且很多学生没有吃苦的精神,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数学成果的出现,都是前人类经过艰苦的努力,有的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获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例子,例如欧拉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几乎是在双眼失明的情况下,靠惊人的记忆和心算能力进行研究和写作。教师如果经常讲一些这方面的例子,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怎样把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恰时恰点的渗透数学史

数学史的渗透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做好安排,也不是每节课都要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例如在讲整式这一章,其中有一个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如果教师把这个阅读与思考仅仅是放给学生自己看,那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何况有很多学生不会去看这个材料,杨辉三角形,又称贾宪三角形,帕斯卡三角形,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排列。其实,中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的许多重要领域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数学史曾经有自己光辉灿烂的篇章,而贾宪三角的发现就是十分精彩的一页。教学中除了教材中的思考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的各个数的特点,不只是让学生探索展开式中,还可以让学生探索,甚至更高的次数的展开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补充有关数学家杨辉的资料以及贾宪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对数学史的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要把这个工作延伸到课外
教师要不定期的给学生任务,让学生去读一些有关数学史的书籍,当然书籍的选择最好是由老师指定,因为初中学生能看懂的课外数学读物并不是很多,学生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生看书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并要求在同学间交流各自的看法,如果教师长期要求学生这样做,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也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是素质教育,数学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老师讲题,学生做题的循环中,哪有素质的提高?
(3)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
特别是数学与文学艺术的联系,这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生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后,可以补充黄金分割的知识,因为黄金分割在绘画中应用很广泛,当然黄金分割也存在于数学中,在这里教师就要把这个黄金分割点的来龙去脉给学生介绍清楚,黄金分割点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有数学家提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给出任何一个线段,在其上找一点,这一点把线段分成长短两部分,使得全长与较长部分的长度的比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的长度的比。实际上这是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解这个方程是不困难的,但解出来的有一个根是负根,要舍去,另一个根,也就是这个点在这条线段长度的0.618的位置上。在教学中要多举一些应用黄金分割点来绘画的例子,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数学就有了源动力。当然,数学与音乐,文学的联系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总之,在数学史,数学文化的渗透中,不要走入极端,过分渲染,因为初中数学的主要任务还是以抓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但是要把数学史与数学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问题,学习前人类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只要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数学的教育功能就会得到加强。

阅读全文

与初中数学如何进行史料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6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1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