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计数法思政目标怎么写
科学计数法思政目标从3方面写:
1、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感受科学记数法的作用,体会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优越性及必要性。
2. 数学思政课讲什么内容
、思政课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学习目标与内容
这是思政课的根。不能贪求花里胡哨,吸引人眼球,而舍本逐末,丧失思政课最本真的意义。
2、在每堂课清晰的重点内容之上,要注意融入时代元素。
虽然我们的教材中,对每一知识点的梳理是不变的,历史也不容改变,但日新月异的是我们身处的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把书中知识讲活讲通讲到生活中去。
3、把握学生思想认识动态,摸清学生生活最关心最迷茫的问题,使讲课内容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希望能通过思政课的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好个人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能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永远努力奋斗,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一)通过德育渗透培养爱国情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学教材更日新月异,数学课本中的插图反映着中国社会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如人造地球卫星、高铁、大型风力发电站及一些古代发明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这些插图进行观察并予以讲解。例如,教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中“动手做”这一课程时,我以七巧板为例向学生讲解: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一种有趣的玩具,利用七巧板可以有多种不同组合,外国人对中国这项有趣的发明十分感兴趣,并取名“东方魔板”,如此神奇的发明,大家想要了解吗?通过介绍七巧板的历史渊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精神,而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动手操作,培养互助协作精神。
在现在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较单一,很多学生在与人互助协作上表现出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利用数学课堂进行引导,使学生懂得与人分享,学会与人分享。例如教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加减算数时,对学生进行引导。“10”以内的加减,小学生可以用手指计算出,“10”以上的就要用到教具。课堂上,教师发给每个小朋友数量不等的教具,要求同桌两人一起完成“10”以上的加减法。强调如果两人的教具放在一起数量依旧不够,可以问周围教具多余的学生那里借。并要求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能率先完成加减法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加减法的同时,懂得与人沟通协作、互帮互助。
(三)深挖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数学教材中的德育题材通常不明显。要求教师必须懂得深挖教材、钻研教材,发掘隐藏其中的德育内容,结合合适的举例将德育知识贯穿整个教学。
例如,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中的“平均数”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如果有9个苹果,要你和爸爸妈妈分着吃,你要怎么分?为什么?”
学生:爸爸妈妈和我每人3个,大家一样多,谁也不吃亏。
教师:还有其他分法吗?
学生:给爸爸妈妈各4个,我留2个。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我想到爸爸妈妈平时很辛苦,我爱爸爸妈妈,所以多给他们。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平均分”概念的同时,引导他们懂得孝顺父母。
4. 教案中课程思政元素怎么写
教案中课程思政元素这样写:
一、人生观价值观。
(一)人生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理想信念。
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爱国主义。
爱祖国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二)民族精神。
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四、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改革创新。
1.思想观念: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
2.责任感与使命感: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
3.精神状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
(二)时代精神。
价值追求: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职业品格: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科学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英雄情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博、敢于胜利。
五、道德修养。
(一)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三)家庭美德。
人格平等、承担责任、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四)个人品德。
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
5. 数学课程思政特质及教学优点怎么写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我也在思考数学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结合问题。所谓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践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按照这样一个定义,回顾我20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我感觉即使在还没有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的时候,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始终紧紧围绕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目标,和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数学课和思政的结合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有机融合,而不是像电视剧中间的令人反感和突兀的插播广告,它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
6.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
一、做好数学“课程思政”,要深度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
1、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思政教育,培养严谨态度。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提前到课堂,就是教育学生履行契约。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就是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付出,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抄作业的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要分析抄的原因,针对性的交流,让其重新写作业。对于不改的,作业成绩零分记录。教育学生做人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职业院校数学教育素质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素养和思维严谨、工作求实的作风;(3)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的数学教学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
2、从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
数学教师更应当深度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每个数学符号中及各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认真做好每堂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我们在挖掘教材函数的内容的时候,利用函数的图像让学生直观看到线条的变化,通过分析曲线的上升与下降,周期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完善自我逻辑思维,教育学生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过程的,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学习,理性探究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
3、从课程内容的背景进行思政教育,提升数学审美。
把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讲每一章的导入时,先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介绍一些数学文化故事。例如我国古代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的真值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他不仅在数学界出名,还是伟大的天文学家。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数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它提示了一种思维的方法和模式及思维合理的标准,给人类思想解放打开了道路,它的思维方法可以直接起到帮助思考其他非数学问题,达到优化思考的目的。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运用之美,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4、从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思政教育,养正家国情怀。
有的学生做题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在应付差事。通过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教育学生对待数学要严谨,有理有据。用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做人做事的态度,做什么事都要严谨认真,促进行为思政教育。例如法官不取证直接给犯人判刑,大夫不问病因直接开药,宇宙飞船不经无数次实验上天等。有的学生对待个人的利益看的重一些,我就通过分析元素,子集,真子集的关系来教育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爱国,传递正能量等,把养正家国情怀做到实处。
二、课程思政的几点意见
1、“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面目出现,否则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就会成为另一种“思政课程”。 所以,数学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无形地育人作用。
2、数学课程思政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而应该包含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统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数学其实是哲学的一部分。
3、数学“课程思政”,不仅转变教育观念,也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教师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7. 数学课思政目标怎么写
教学目标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管理、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一种模拟,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课题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又简洁的刻画,它或能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能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或较好策略。
8. 小学数学思政点有哪些
研究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按数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与认识理论的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办法来安排的。受篇幅的限制,教材内容较多显示的是数学结论,对数学结论里面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并没有在教材里明显地体现。然而数学是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也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挖掘隐含在教材里的数学思想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应用和发展的过程;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应用的条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
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时,应引导学生已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遇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考虑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把多边形通过辅助线分割成多个三角形,从而把多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当然在这里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是多种的,但是学生只要掌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思想后,添加辅助线以及推导证明多边形的内角和就很容易了。
把握重难点,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或揭示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跳跃性较大有关。因此,教师要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更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组织教学。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仅仅就例题的解法传授给学生,那么经常会出现学生课上能听懂,下课不会做的现象,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学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他们得到的仅仅是模仿的范本,一旦离开范本,解题就不知所措了,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挖掘解题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学生得到将远远大于解题本身。
9. 数学课程思政报道标题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高等数学A-1》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提炼高等数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价值范式,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热情。
2.结合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贯彻数学精神,感受数学魅力,培养数学素养,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新时代学生“工匠精神”,借助高等数学课程具有“科学严密、逻辑性强”等特点,引导学生坚守科学理念,强化数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由极限的重要性,引出极限发展历程中众多数学家们的勤奋严谨,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继承与发扬(思政)。启发学生激活旧知,探究发现问题——如何求解未定式极限?引入新知——“洛必达法则”求解未定式极限,从而使计算极限的方法更加完善(教学内容)。
2.通过对“洛必达法则”梯次渐进的教学设计——“内容初识→经典解析→反思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扬“极限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精益求精,科学严谨(思政)。
3.通过对极限算法的回顾与展望(教学),帮助学生意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体验极限中所蕴含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思政)。
二、课程思政案例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10分钟)
课堂活动:
请各位同学将以往求极限的方法写下来。
由问题引出极限发展简史(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以及未定式极限需求新的极限求解方案——洛必达法则。
(二)案例内容(35分钟)
1.案例形式:《极限发展简史》PPT+讲授
2.案例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的《墨经》中载有“穷,或有前,不容尺也”;《庄子·天下篇》中载有“一日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九章算术注》中载有刘徽开创的“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些都是中国的朴素的、直观的极限思想。而且刘徽对圆面积公式的证明,被公认为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将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方法引入到数学证明中。古代数学因为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数学风格迥异,之后在此基础上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发展根基,继而为现代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3.案例思政目标:爱国情怀,科学素养,民族自豪感
“极限”的教学单元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数学成就,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部分思政教学用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祖先智慧,传承祖先文化和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进而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学习。
三、分析讲解
(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本讲课的内容是“洛必达法则”,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的方法,进而使得求函数极限方法更加完善。课程思政与本讲课的契合点一在于通过极限发展史引入本讲课主题,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课程思政与本讲课的契合点二在于对本讲课的知识点总结结合当下疫情中体现出的博爱和奉献精神,通过对极限算法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意识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点滴积累,积少成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抗疫精神和情怀。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讲授法与问题驱动法:通过数学史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和数学家的集体人格。理性精神是数学的主要特征,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通过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推理、逻辑与直觉等理性思维得到的,它既遵循形式逻辑,同时又离不开辩证逻辑与辩证思维。这种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典型代表,对大学生传达理性精神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必经之路。
2.归纳讲授法:通过最后的知识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境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较为正确的三观,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成爱,担负起建设祖国各项事业的责任,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长存不息。
四、教学设计
10. 数学中的思政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从我们开始接触教育就一直被列为必修课程。但是苦于应试教育制度,除了数学的枯燥难懂,我们好像再没发现数学中的什么。几百年前,哲学家培根就说过:“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数学对我们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其实跳出应试制度来看,数学中不失蕴含着政治元素。
首先,从思维方法和思维逻辑来说,数学给予我们的这些思维习惯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而且是让我们收益终生的。在提出问题方面,数学中独特的问题情境最先促进了我们思维的发展;在论证问题方面,数学中的分析论证、构造论证、综合论证等无疑构成了我们的思维大厦;在解决问题方面,数学中的检验、反思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就会用到一定的数学思维,这就说明数学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以上讨论的是数学中的思维,那么接下来讨论的就是数学中的思想。
在数学的一些情境中,时长会涉及到“无穷”这个字眼。诸如“无穷大”“无穷小”此类。打个比方来说,随便给出一个区间[0,1],这个区间相对于某些数集R、Q、N,它是显得很微不足道。但是对其自身来说,它可以无限拉长,也可以包含无数个元素。苏轼曾于《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此来感慨人生的短暂与人的渺小。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人生也可以无限的放大与延长。我们经常因为人生短暂而伤感,那是因为我们拿我们这个“小区间”和宇宙这个“大区间”进行了比较。如果只是看我们自身,每个人于自己来说都是全部,我们所拥有的“无限”就是时间财富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