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数学活动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数学活动有观察、实验、练习。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经验技巧
1、讲授法: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2、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⑵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范文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必修课之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信息时代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开展教育教学系列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贯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
1.使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依托,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科研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带动学校教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4.以学校现阶段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通过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目标
1.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针对现时段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提出通过活动体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这是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目标,具体是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下列目标。
第一,学会认知。通过经历文本资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实践,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从活动中总结经验,逐步养成方法论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关注自我的学习方式和 思维方式 ,发展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
第二,学会做事。通过对各种复杂的活动情景的体验,学会合理地应对各种具体的、现实的冲突和问题,妥善地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学会在现实情景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必要的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第三,学会交往。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指导教师应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学生自己应总结在活动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得失,学会表达、交流与合作。
第四,学做完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心灵启迪。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会对自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方式。
2.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对学习和生活,对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2.1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2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4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2.5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的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
2.6构建学校新型的课程体系。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体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每学年开学初至9月底)
1.1成立组织机构,制订《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1.2建立校园网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页;
1.3落实柳亚子纪念馆、黎里敬老院、社区活动中心三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1.4准备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各种表册。
2.组织实施阶段(第一学期10月~第二学期5月)
2.1以教务处、德育处、班团队组织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体验”为主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2.2以教务处、教研组为主体逐步实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2.3以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机构为主体,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和调控;
2.4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交流和阶段成果总结;
2.5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参观学习和培训活动;
2.6及时收集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和活动经验。
3.总结阶段(第二学期6月)
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会课评比及成果展示活动,进行总结交流活动,编印案例、学生子课题设计方案、学生心得,评选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小组;完成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确定下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思路。
四、探索有本校特色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措施
1.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其中,初一年级每周安排2课时信息技术课,初二安排1课时,在完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调配使用信息技术学科,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体验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的学习研究中去;初一年级每周单独安排1课时劳技课,初二、初三每周在校本课程课中安排0.5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结的 编织 、折纸等技能,配以 布艺 、陶艺、雕刻等制作,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不断提高发展;活动课安排与公益活动、社会服务、劳动课相结合,由学校德育处、班团队组织根据德育工作安排,从小事出发,以低起点为要求让学生体验为主体的公益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每月安排1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框架内,有分有合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由学校德育处、教务处、班团队组织、思想品德老师负责,明确活动主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安排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2.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探索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这基础上分块到各处室,并各负其责。
2.1组织保障:由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小组,指导并督促每个教师、每个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活动任务。从下学期起,在初一年级各学科组先挑选一名教师开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以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
2.2资源保障: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素材信息库,并经常性地、有意识地补充资料,以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信息来源,定期开放综合实践成果展览室和信息中心资料室及实验室。校电视台及时报道综合实践活动的 热点 、亮点课题,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3安全保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原则上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研究,针对学生身边、学校周边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研究,部分课题组如需要利用节假日外出活动的,必须征得各自家长同意,并尽可能由家长陪同进行,由家长负责监护,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4后勤保障:总务处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后勤保障。
五、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室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务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信息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教育;德育处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2.加强过程管理。加强研究、分工合作。期初,由校长室负责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教务处负责各年级组、信息组和科技教师认真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以及本学期的主题活动方案,在此基础上,各年级组应加强平时的研讨,每周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互 相学 习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思对策,并及时记录每一次的活动情况,由教务处负责平时的监督调控,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做法,解决问题,提高实效,并及时反馈给校长室。
附:黎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
六、教学评价
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也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价。
1.教师评价
1.1每个教师都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和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义务,这作为教师职评、评先、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1.1.1从下一学期开始,学校在每个班(初一、初二年级)定期开设“活动”指导课、方案策划课,同学科教师观摩学习,观摩课等同于校级公开课,教务处将记录备案。学校将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周,对开放周的指导课、方案策划课按市级公开课计分(有外校教师参加观摩、学习)。
1.1.2每学年学校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开展一次活动成果评比,并在每个年级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编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文集,从中选出成果突出课题参加上一级相关单位评比。对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获奖的,第一指导教师在评先、评优和职评中以同级论文获奖计分,第二指导教师减半计分;对指导多个学生课题获奖的教师,可累计得分。学校每学年将在每个年级中取3~5名分值较高教师给予表扬、奖励。
1.2每个学科组都安排一位教师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工作,时间为两年,在初二学年末写出结题 报告 ,对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人员从中分选一、二档次,按校一、二等奖计入年度考核分值。
2.学生评价:
2.1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对每个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登记,作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之一,纳入学生成绩考核范围。
2.2以“重过程、轻结果”为评价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进行激励性评价,遵循发展性原则,对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展示的课题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2.3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作为学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必要条件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范文篇四
活动目的:
1.挖掘游戏中的数学味道,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享受思维的乐趣,提高思维的品质。
2.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好闲暇时间,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3.树立典型,营造不断超越的氛围。
活动内容:
一年级:找不同;二年级:七巧板;三年级:算“24”;四年级: 魔方 ;五年级: 五子棋 ;六年级:“数独”游戏
活动时间:20xx年4月中旬
活动形式:班级赛(初赛)、年级赛(复赛)
活动规则:
一年级【找不同】
竞赛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赛前训练:数学老师统一指导具体的表示方法。
初赛:由 一年级数学 老师统一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上面印有3组找不同的图案。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圈出所有的不同之处。
地点:各班教室。
筛选方法:5分钟内能找到全部不同之处的学生入围参赛年级组的决赛,每班选出5名。
复赛:一年级数学老师负责找好合适的电脑软件,时间5分钟,地点电脑房。每个年级决出前10名。
二年级【七巧板】
竞赛目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赛前训练:由 二年级数学 老师打印下发七巧板的模型,学生用该模型用彩纸剪出4套(每套一种颜色)。学生用剪好的彩纸自己操练。
初赛:由二年级数学老师统一提供拼搭的图案,学生在10分钟内拼出指定图案。每幅图案用一副七巧板,并保留在桌面上。
地点:各班教室。
筛选方法:选出每班5名10分钟内能拼出最多图案的学生。
复赛:二年级数学老师负责找好相关图案,时间10分钟,地点阶梯教室。每个年级决出前10名。
三年级【算“24” 】
竞赛目的: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赛前训练:各班数学教师讲清楚游戏规则,学生自己练习。
初赛:以10分钟为限,四人一组,优胜者吃下别人所出的牌,最后手中牌数最多的学生胜出。第2个10分钟,刚才胜出的学生组成二人一组,继续游戏,决出全班的前5名进入复赛。(初赛时,J、Q、K都当“10”计算)
地点:各班教室。
复赛:由每班选出的优胜者,集中阶梯教室,第一轮四人赛,第二轮二人赛,直至赛出第一名。年级取前10名。(复赛时,J、Q、K分别当11、12、13计算)
四年级【魔方】
竞赛目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赛前训练:由各班数学老师简单介绍魔方的玩法。
初赛:第一类——能盘出六面同色的学生直接进入年级决赛。第二类——能盘出一面同色的学生,按时间先后排出班级的名次。(和第一类合起来是10个学生)
地点:各班教室。
复赛:视具体情况,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能盘六面的,按时间先后排名;第二层次,能盘一面的,按时间先后排名。一共取10名。
五年级【五子棋】
竞赛目的: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赛前训练:由各班数学老师讲清楚游戏规则。(1.双方猜拳“石头、剪子、布”三局两胜,胜者执黑子,先行。2.黑、白双方依次落子,先在棋盘上形成横向、竖向、斜向的连续相同颜色的5个棋子的一方胜一局;胜者可取对方在棋盘上的任意一子;然后继续下一局。3.限时10分钟,以拿到对方棋子数多者为胜。4.如规定时间内双方平局,则加赛一次,以首先连成五子者胜。)
初赛:采用淘汰赛的方式,依次决出班级前6~8名,参加年级比赛。
地点:各班教室。
复赛:在阶梯教室决出年级前10名。
六年级【数独游戏】
竞赛目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赛前训练:由各班数学教师介绍数独游戏的游戏规则。
初赛:由 六年级数学 老师提供统一的数独练习纸。每班取最先填完且全部正确的10位学生。
地点:各班教室。
复赛:在阶梯教室,统一提供难度更高一级的数独练习纸,取最先填完且全部正确的10位学生。
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⑶ 数学实践活动方案
为保证活动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从活动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活动方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和人文性。数学是知识海洋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有助于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我是小小数学迷”数学节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去获取和发现新的知识,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形式多样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手抄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3.进行数学小论文的评比,促使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来研究问题,进而展示学社的数学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
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切身体会到数学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激起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形成校园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三、活动时间:
xx年xx月xx日
四、活动参与对象:
全体学生及数学教师
五、活动安排:
1.一本课外书
阅读数学家的故事,汲取数学家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促使学生爱上数学,逐渐形成理性精神。阅读数学家或者数学科普作家的书籍,如李毓佩、谈祥柏的书籍,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并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然后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读书交流会。
2.一份手抄报
教师首先在内容选择和版面设计上进行指导;然后采用小组合作或者个人独立的方式进行手抄报的设计;其次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展评,并评出一(2人)、二(3人)、三等奖(5人);最后挑选出最精美的手抄报进行张贴展示。
3.一则小论文
让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关注一道问题的解决,实现解题方案的多元,写一篇数学日记。教师在学生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润色,让学生二次作文,形成较为成功的小论文。每班上交5到10篇数学小论文,形成《数学未来星》的小册子。
4.一次小竞赛
我们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结合本学期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具有生活情境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根据学生在四方面的综合表现,评选出“XX年度明道数学之星”颁发证书和奖品。
活动任务:
1、完成圆台周长的测量。
2、按方位找出已放物品
3、用所得物品进行主席台设计
活动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给定的工具,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中央圆台的周长测量。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实地判定方向,依据所给的方位描述,找出预设的物品。
3、学生能在找寻物品后,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结合物品设置,合理布局,设计方席台布置,达到美观大方。
4、在活动中,学生能积极讨论,小组合作,锻炼协作能力。
活动形式: 本次活动共分红、黄、蓝、绿四个小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协调共进。
活动安排:
1、实际测量:根据所提供的工具(绳子,卷尺,量角器),小组内合理分工,可采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能最快完成任务为胜。
2、广场探宝:事先按预设方位,把“宝物”(设计主席台所需的装饰品)依不同的方位埋好,有不同颜色的标识,各小组依手中的方位描述,找出与自己组颜色相对应的宝物,不能拿其他组的,看哪一组用时最少为胜。
3、小小设计师:根据所寻得的宝物,小组内讨论,共同设计出广场主席台的布置工作,布局要合理,美观大方,用时少,并能清楚表达自己组设计者为胜。
活动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每在一次活动中胜,得星一颗,所有活动完成后,哪组得星最多,哪组最终胜出,获得实践小能手称号。
活动重点: 根据所提供的工具完成实际操作
活动工具准备: 秒表,卷尺,绳子,量角器,学生自带小量角器
活动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齐集樱桃沟广场,进行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本次活动我们将完成闯三关任务,希望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动脑、动手,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一、活动介绍
教师把学生集合后,讲明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活动的规则及评价方法,并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便于组织。每组要自己商定各组的名称和口号。
杜: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发放组别标识,评选组长等。
王:讲解本次活动各个环节的活动规则,发放活动安排表及活动记录表。
二、实践操作
(一)实地测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实地测量”所分配的工具,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内商定测量方案(为时2分钟)后,各组分散进行实地测量,用时5分钟,在5分钟内完成任务者,比一比认证量的快,认证量的准,胜出者得星一颗。
杜:活动其间关注学生的测量情况
王:关注活动时间
教师在此活动中要关注学生采用的测量方法,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活动中出现的亮点,在活动后进行小结。
杜老师:进行本环节的总结。
王:对本环节成绩进行公布,指导进行下一个活动。
(二)广场寻宝
按第一关完成的先后顺序,开始进行第二关广场寻宝,(教师要记录好时间)学生按发给的方位描述图,小组合分工,谁能又快又准的找出属于自己组的宝物。
杜、王:发放方位图
教师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尤其是小组中的分工合作,对于合作效果好的小组,给予肯定评价,并对其采用的分工方法进行剖析,让学生对合作价值有所了解。
王:本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
杜:对本次活动的成绩进行公布。
三、小小设计师
完成广场寻宝后,各小组到教师处领取各组的展板,小组内讨论,自主设计,完成对主席台的布置设计。
设计好后,由各组的发言人,对本组的设计进行阐述介绍。
四、活动总结
根据三关完成的情况,对各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重点指出各小组所表现出来的优点,评出本次活动中表现最好的'小组,授以“实践小能手”称号。
杜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整体的评价
王老师:公布最终的活动成绩。
一、活动目的: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活动原则:
1、学科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运用数学知识这个中心,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内容;
2、实践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必须是学生的考察、参观、访问、制作、公益劳动等的实践活动;
3、全员参与的原则: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4、知识的应用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探索创新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努力有新发明、新创造地完成任务;
6、活动多样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多样性: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如参观、访问、思考、制作、观察、实验、调查、讨论、阅读、操作、竞赛、表演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三、活动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包括:百分数比例;圆柱、圆锥、球;简单的统计以及整理和复习等,根据教材的这一教学内容,确定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为:
1、根据教材百分数的教学内容,进行以《小小银行》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及储蓄方面的有关知识,活动时间在三月份。
2、根据教材圆柱、圆锥、球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以《做一做》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立体几何知识,学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活动时间在四月份。
3、根据简单的统计这一知识,进行以《简单的统计》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时间在五月份。
四、活动组织:
1、根据学生居住范围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组长,小组的成员要兼顾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对各小组的活动提出要求。
班主任老师要与社区、单位等取得联系,征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或请家长帮忙,对于学生的活动能给予方便。
2、小组活动的时间以学生的业余时间为主,如周六、周日、节假日等,活动的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也可以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合理分工,分散活动。
3、把每周五夕会的十分钟时间定为各小组实践活动的交流与总结时间,班主任教师要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对活动的形式、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控;同时各小组长要对一周来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周活动的具体要求。
五、活动步骤:
1、学生按划分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要根据本学期数学实践活动的主题来确定。每月的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三月份:
活动主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周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四月份:
活动主题:《做一做》
活动的主要内容:
(1)搜集长方体、正方体、硬纸盒、实物等。
(2)把搜集到的实物用剪刀剪开,观察各形体展开的面的形状,各部分尺寸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准备做纸盒用的硬纸壳。
五月份:
活动主题:《简单的统计》
调查的主要内容:
(1)调查近几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得奖牌的情况;
(2)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情况;
(3)在教师的组织下实际测量各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并计算各小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并记录所测量的数据。
2、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对各小组调查的材料进行筛选,删除与数学知识关系不大的内容。
3、在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全班学生都参加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活动时间不限于40分钟,把准备的活动内容进行完。)
⑷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确定起跑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0-81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和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起跑线”的价值,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2.难点: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测量校园田径场上400米跑道的直道长度、跑道间距、弯道半径等,获取相关数据。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出示视屏片段: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米决赛、400米决赛起跑时的场面。
问:看到这两个起跑的不同场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运动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揭开“确定起跑线”的秘密。
(二)观察跑道、探究问题
1.观察思考,找出问题关键。
(1)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独立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2)小组合作探究。
2.分析比较,确定解决问题思路。
(1)先了解跑道的构造。(结合自己课前跑道的观察及自己画的跑道)
说一说,每一条跑道具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内外跑道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2)怎样找出相邻两个跑道的差距?
3.计算验证,解决问题。
(1)问: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或计算弯道(圆)的长度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怎样计算相邻跑道间长度的差?
(3)先自己独立计算,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有几种计算方法,得出结果,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学生用草稿本计算)
(4)汇报交流。
4. 小结
(1)总结方法:回顾得出结论的过程,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2)发现规律。
师: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了起跑线的位置,从结果来看,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关系最为密切?
学生思考发现:
①跑道一圈长度=2条直道长度+一个圆的周长。
②内外跑道的长度不一样是因为圆的周长不一样。
③分别把每条跑道的长度算出来,也就是计算2个直道长度与一个圆周长的总和,再相减,就可以知道相邻两条跑道的差。
④因为跑道的长度与直道无关,只要计算出各圆的周长,再算出相邻两圆的周长相差多少米,就是相邻跑道的差。
得出结论: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2π×跑道宽”
(三)巩固应用
1.如下图所示,小狗和小兔分别从A、B两点出发,沿半圆走到C、D。他们走过的路程一样长吗?
(1)小狗所走是的路线的半径为10米,他走过的路程是()米。
(2)小兔所走的半径为()米,他走过的路径是()米。
(3)两只动物走过的路程相差()米。
2.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的比赛,跑道宽为1.25米,起跑线该依次提前多少米?
(四)小结
1.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都是“2π×跑道宽”
比赛需跑两个弯道时,相邻外圈比内圈起跑线提前:“2π×跑道宽”
比赛需跑一个弯道时,相邻外圈比内圈起跑线提前:“π×跑道宽”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既然起跑线不固定,终点不固定,跑道不固定,又有无数次重新尝试的机会,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人生不是短跑,人生处处是起跑线,奔跑需要智慧,需要内心的力量,在今后数学学习的“马拉松长跑”中处处都是起跑线,成功者将是那些持之以恒、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人!
⑸ 数学活动有哪些
数学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加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各种活动。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这种活动,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数学才能。
活动内容有:群众性的数学普及讲座,纪念数学家,数学游艺会,数学园地刊物,数学竞赛,数学小组,以及学生个人的课外阅读、翻译、撰写数学小论文等。
学校和教师要注意选择和组织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自愿参加, 并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可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称为“第二课堂”.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和特长,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选择职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制作教具,指导阅读数学书刊,办数学墙报,编数学论文集,进行专题报告(如中外数学史、着名数学家的故事、某些现代数学理论的通俗介绍等),办数学故事会,进行数学竞赛,举办数学游戏,实地测量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单一化的数学学科课和教材,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适应儿童、少年心理结构的共性,而远远适应不了儿童、少年心理结构的个性发展和爱好、兴趣、特长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对于国民数学素质的要求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也就是说,重视个性培养、加强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因材施教是必需的。要完成这一任务,数学活动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个性是指人的特质和品格,是认识、情感、气质、性格、价值观等各种特质的总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表现的最基本因素。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讨、解答能充分表现个性,也在活动中形成个性,使他们初步具备较为完美的个性。
二、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纵观课堂教学,学生在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以及一定的数学能力以后,往往就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地会把注意力转向课外,容易对一些数学现象、数学、难点产生兴趣。给学生一个拓展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空间,数学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三、有助于调动手脑结合,培养动手能力
数学活动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在活动课中,教师应善于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从学生的知识需要及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剪剪、拼拼、折折、量量、画画、算算等充满“游戏”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一位数乘法后,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练习转盘;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正方体展开图的类型;教学体积计算后,可以引导学生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
这种活动,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操作内容步骤,同时要预计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课中要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指导要适当。
四、有助于强化学以致用,沟通理论与实践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加强沟通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活动课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渠道。
五、有助于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实现“和谐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较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之后,往往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生理上表现为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等;在心理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反映速度下降、情绪怠倦等。
开展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参与活动,一是调节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课本中解脱出来,投其所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由探索、自由发现、自由创造,不受空间限制,学习变得主动而积极。
二是活动课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了大量的数学常识,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对学习的目的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⑹ 寒假高中数学实践活动有哪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努力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必要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合作。
一、确立探究任务,实现“三维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的目标要明确,一堂课到底要解决哪些重点和难点,应怎样解决,教师要做到胸有成竹。有目标才有方向和动力,才可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评估,而这种目标又是以具体的探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牵引的。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就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前,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以问题“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后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吗?”开始,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生选择性地利用学具在剪拼的过程中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开始很担心自己的学生能行吗?结果却出乎意料,学生在汇报时很积极、很投入,不但说出了平行四边形和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关系,展示了多种剪拼方法而且还探究出只能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高有很大的关系而不是邻边。这种目标导向性的引导,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明确的指示和方向,从而得心应手的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
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关键。这些问题的组织不同于教学活动中的一问一答,而是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引路石。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这些问题的创设,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制订,问题的提出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问题向学生提供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一问题情景对于学生来说,学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成功的答案组合到认知结构中。例如:56.28÷0.67后出示这样的问题: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学过的除法来计算吗?这样的问题提出,富有挑战性、思考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因而在探讨中积极主动。
三、深入把握教材,引发探究展开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把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提出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够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这样设计:给每个学生发三组木棒: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学生摆三角形,量出三组木棒的长度。最后把学生量得的木棒长度分三块罗列在黑板上,教师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长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块数据里寻找关系式。不管学生用那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筛选,或举例否定,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活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四、创设探究氛围,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应该与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同时让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应概念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数学问题,如果它本身就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到一致的方法或结论,那就没必要进行合作学习了。要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兴趣,那么这个数学问题就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若能及时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将是积极的。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要切学生统计某个路口5分钟所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汇报时得出了很多不一致的结果。于是他们提出导致出现这么多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因为车开的太快,不小心就过了一辆,所以造成统计不准确。“是啊,总不能叫车子停下来让我们统计吧?那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于是有人想出了好办法,就是分工合作。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人统计一种车通过的辆数。按这样的方法,全班同学又统计了一次,再次汇报结果时,每个小组的答案几乎一致。用事实证明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两次活动对比,使学生在合作中取得成功。
⑺ 数学集体实践课有哪些
第一种类型:实践活动开题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激发兴趣、选定主题、确定活动的方案。
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唤起学生对感兴趣问题的研究欲望,确定要进行实践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按照主题内容的一致性和相近性给学生分组;指导各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包括: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步骤、活动要创造的条件、活动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小组内成员的分工、预想困难和问题,作出策略预想等。老师对学生制定方案情况进行可行性评判和指导。
第二种类型:活动策略指导课。
活动策略指导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开题课后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策略问题来进行指导。通过教师的观察、调查反馈,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所设想的问题解决策略施行受阻等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困惑、问题,给予策略性指导。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提供必备的知识来源,提供并组织学生展开学习领会为解决问题必备的知识;提供必备的学习设备、条件(如图书馆、微机室),指导学生学习资料学习研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研究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调控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必需的学习策略等。通过活动策略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后面的研究实践。
第三种类型:成果总结整理课。
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这些成果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这是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的。
指导学生总结、整理研究成果,需要跟具体的、能够实现其研究、实践的生活与社会价值的背景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做的事情首先是为学生创设这种“背景情境”,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果总结整理出来以后有什么样的生活和社会价值。
然后,根据学生研究内容的类型,来确定实践成果的表现形式:制作实物成品或者模型;写出调研报告、小论文、提出建议;作出数据统计、绘制图表;写书信或者心得体会;编演剧本;办手抄报等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成果总结整理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尽最大可能,总结整理出自己满意的“显性成果”。
成果的总结整理,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学生自己完成,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活动成果的实际来确定,因此,教师的指导采用针对学生个人和团体来进行两种情况。
需要说明的事,教师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整理成果所遇到的困难,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对学生研究讨论如何总结整理的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点拨、提示。
第四种类型:展示分享课。
展示分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定性、定质,而是通过展示,互相分享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实践活动的在生活和社会中的价值意义,增进自我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欲望、社会角色感,增进积极的情感体验。
展示分享课要安排在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研究成果的生活和社会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具体方式可以采用:作品展示、交流、互相评议、请家长、社会人士来进行鉴定等方式来进行。
展示分享课课后,应该有一个实践延伸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成果切实与生活、社会现实互动起来,在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真实地发生其意义,实现其价值,得到生活和社会的回应。
⑻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那么教师是怎么设计教案的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 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 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 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 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 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 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 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 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 )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 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 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1)abc; (2)b2; (3)-5ab2; (4)y; (5)-xy2; (6)-5。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概念: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单项式的次数:在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之和。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①x+1; ② ; ③πr2; ④-ab。
答:①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
②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x的商;
③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④是,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①-7xy2的系数是7; ②-x2y3与x3没有系数; ③-ab3c2的次数是0+3+2;
④-a3的系数是-1; ⑤-32x2y3的次数是7; ⑥πr2h的系数是。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且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6.课堂练习:课本p56:1,2。
三、课堂小结:
①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②根据教学过程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结。
③通过判断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已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作业布置:
课本p59:1,2。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三
教学内容
1、 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
2、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理解多项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准确地确定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和项数.
(3)能正确区分单项式和多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区别单项式与多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多项式的概念及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2.难点及关键:多项式的次数的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符号问题,以及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项式的有关概念,同学们看下面一些问题.
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是单项式的请指出它的系数与次数.
, , ,2, , ,
2.圆的半径为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半圆的总长为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可以进行抢答,看谁想的全面,回答的准确,教师对回答准确、速度快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法说明】让学生通过1题回顾有关单项式的一些知识点,再通过2题中半圆周长为 很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
师:上述2题中,表示半圆面积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吗?为什么?表示半圆的周长的式子呢?
学生活动:同座进行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师:谁能把1题中不是单项式的式子读出来?(师做相应板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 , , 对于这些代数式的结构特点,由小组选代表说明,若不完整,其他同学可做补充.
二、探索新知
师:像以上这样的式子叫多项式,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多项式,上面几个式子都是多项式.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什么叫多项式.可让学生互相补充.
教师概括并板书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师:强调每个单项式的符号问题,使学生引起注意.
练习:下列代数式 , , , , , , , , 中,是多项式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以上问题,然后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多项式,同桌互相交换打分,有疑问的提出再讨论.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式子特点,讨论归纳多项式的概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多项式的概念是本节教学重点,为使学生对概念真正理解,让学生每个人写出两个多项式,可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 , , 各是由几个单项式相加而得到的?每个单项式各指的是谁?各是几次单项式?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否定与纠正.
师:在 中,是两个单项式相加得到,就叫做二项式,两个单项式中, 次数是1, 次数是1,最高次数是一次,所以我们说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是一次,整个式子叫做一次二项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 , , ,应怎样称谓,然后找学生回答.
师:给予归纳,并做适当板书:
学生活动:通过上例,学生讨论多项式的项、次数,然后选代表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是几个单项式的和就叫做几项式.每一项包含它的符号,如 这一项不是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叫做多项式次数,即最高次项是几次,就叫做几次多项式,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对以上几个多项式的感知,学生对多项式的特片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结论,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师:提出问题:对于多项式 是几次几项式呢?多项式的项数,各单项式的次数以及各项字母的指数各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讨论 (学生应都能准确回答)
师归纳:各项字母的指数,发现多项式的排列是按照字母b的升幂来排列。指出多项式的表达必须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或降幂来排列的。
则 还可以表示为 ,还有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展示各组的成果。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表:
2、填空:
(1) 是___次___项式; 是___次____项式; 的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 是____次____项式,最高次数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
3、将下列多项式按照某个字母的升幂,降幂来排列。
学生活动:1题抢答,同桌同学给予肯定或否定,且肯定地说出依据,否定的再说出正确答案;2题学生观察后,在练习本或投影胶片上完成,部分胶片打出投影,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对所做答案给予肯定或更正.
【教法说明】在此组练习题中,1题目的是以填表的形式感知一个多项式就是单项式的和,多项式的项就是单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不能准确应用于解题中的弊病.2题是在理解概念和完成1题单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归纳: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说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出多项式、单项式,然后再提出它们统称为整式,并做板书,使所学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四、应用拓展
1、下列各代数式:0, , , , , , 中,单项式有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整式有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后学生回答,互相补充、纠正,提醒学生不能遗漏
【教法说明】数学要领重在于应用,通过上题的训练,可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区别与联系,它们与整式的关系.
2、单项式 , , 的和_________,它是____次_____项式.
3、 是_____次____项式, 是____次____项式,它的常数项_________.
4、 是_____次_____项式,最高次项是_______,最高次项的系数是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
5、 的2倍与 的平方的 的和,用代数式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填单项式或多项式).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小组互相交流补充,最后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师:做肯定或否定,强调3题中最高次项的系数是 , 是一个数字,不是字母,因为它只能代表圆周率这一个数值,而一个字母是可以取不同的值的.
【教法说明】本组是在前面掌握了本节课基本知识后安排的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多项式的次数与项数,特别是对 这个数字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6、自编题目练习:
每个学生写出6个整式,并要求既有单项式,又有多项式,然后交给同桌的同学,完成以下任务,①先找出单项式、多项式,②是单项式的写出系数与次数,是多项式的写出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数是什么?常数项是什么,然后再互相讨论对方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自编题目的训练,一是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师:通过上面编题、解题练习,同学们对整式的概念有了清楚的理解,下面再按老师的要求编题,编一个四次三项式,看谁编的又快又准确,再编一个不高于三次的多项式.
学生活动:学生边回答师边板书,然后学生讨论是否符合要求.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多项式项数、次数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点评
“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在掌握多项式概念时,要注意它的项数和次数.前面我们还学习了单项式,掌握单项式时要注意它的系数和次数.
猜你喜欢:
1. 初中的数学教学教案有哪些
2. 数学活动设计方案
3. 初中数学课优秀教案有哪些
4. 初中数学全册优秀教案有哪些
5. 有哪些初中数学免费的教案
⑼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题有哪些
:1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活动性、实践性课程,主题性活动是它的主体内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课程领域, 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走过场,无实效。针对这些问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到有效实施策略探讨,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论教学研究等艰辛的历程。这些研究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课程实施的主体还是学生,没有成熟评价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像是一份没有正确批改的试卷,老师稀里糊涂,学生也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低效的,甚至也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性研究工程。 2. 很多老师只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成果。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特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 绑缚在数学综合实践上的培养责任非常多。但是,现实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后并没有实际性的收效,很多老师还是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何种方式真正转变老师的这种评价观念,如何催生健康有效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在课程研究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3. 课程理念的落实,学生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2 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基于上述愿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思考把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作为研究重点,拟定课题为:小学数学活动课堂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改变教师观念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探索等方式,难以控制学生。学习过程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如教师真接讲解,即能节省时间,又能直指问题词的结论,省时省力。而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不但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感受。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活动的内容是不参加考试,有一些教师就人为的把这部分知识给省略掉了,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要彻底转变教师这种想法, 就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教师能够有章可依的主动的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智力水平的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不同的差异。以往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往往有偏科和厌学的情绪,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他们也会产生一种被需要和被认同的情感,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实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数学上得到发展”的课程目标。 3. 改变家长的教育理论很多学生的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意识,在他们心目中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高,一切就都好了,形成一种重成绩而轻能力的思想。然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就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得到家长的帮助,更有助于家长理解新的教育理论,改变他们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思想,更好的和学校配合,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共同努力。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3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整合是指在数学活动课上对学生按照综合实践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把班主任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在不增加学习学习负担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 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进行研究,总对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课的分课型课时的教学模式。能对学生数学活动进行动态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方式、及评价的时间、评价的延伸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理念。 2.建立数学活动课的分年级分段的教学模式。 3.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 4.探索 1-5 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互相衔接,对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纵向的培养。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一)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与实施的要求。 2 .调查访问法: 对课题组、当地教育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的看法,并对本课题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3 .实践教学法: 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进行实验,创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班”,并及时总结经验。 4 .理论分析法: 以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有效评价。(二)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 2012年 3月~20 14年 4 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 4 2 、文献研究阶段: 2012年 5月~20 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