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之美呢

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之美呢

发布时间:2023-02-05 05:31:56

❶ 如何将美的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新课标中将“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确定为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而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美育的功能价值。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概括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小学数学中存在的各种“美”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能力。
通过课堂现实的观察研究,根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
1.激发学习动机,注重情感体验
现今,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把所要探索、发现的问题隐含在情境中,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那么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活跃。这种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学生进入了情境,也解决了问题,但是情感的体验却非常缺乏。美育不是理性的“学得”教育,它不能靠分析、推理来完成,它在本质上是感性教育,所以美育过程首先应当体现为情感体验的过程。而现今,情境的创设多以数学问题本身为基础,剥离了情境这层薄薄的外衣,抽象的数学知识还是占据了大部分。归根到底就是情境的选择问题,这一点在某小学四年级M老师的“商的变化规律”一课中所选择的情境是值得借鉴的。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1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吧。”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14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2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师: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听完故事学生开始独立思考,解答。14÷2=7(只),140÷20=7(只),280÷40=7(只)。经过讨论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再请发现规律的学生也学着猴王的样子,来骗骗不懂的小猴子,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的愉悦。通过创设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乐于学习。因为,杜威认为“美育最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自由探索和自由表现。”
2.研读教材资料,挖掘美育因素
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美是一种客观、自然、真实的美,它包括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等。但同时它也是抽象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动力。
以数学的简洁美为例,“1、2、3……”这些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仅仅10个符号就能表示无限多的数,“+、-、×、÷”这些运算符号囊括了客观世界中的四大基本数量关系,而“九九乘法表”精炼的语言也堪比诗句的美丽。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符号,数学的面貌将会是如何!
简洁美只是数学美的冰山一角,数学还具有其他高度的美育价值,教材以及各种数学学习材料当中可挖掘的美是相当丰富的,这在每一堂数学课中都可以体现。
另外,美育的因素也不仅仅体现在教材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往往使用传统的“☆”、“优良”、分数等形式,这些评价往往只能代表作业客观的正误,却无法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性评价。如能加上“有进步”、“相信下次你能做的更好”、“稍有退步了哦,仔细认真是对待学习的最好方式”等话语,就像老师当面的鼓励,更能起到启发、激励,沟通心灵的作用。
3.选用信息技术,提供审美环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能力是每一个教师所必备的。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被广泛利用。其中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技术,这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概念、公式、数量关系最大限度地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审美体验中感知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美,对于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蒲鞋市小学三年级的B老师在“秒的认识“一课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学生对“秒”的感知和对时间的珍惜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国际比赛中,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都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孟关良/杨文军在男子500米划艇决赛中以1分40秒278的成绩夺冠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的时间1秒钟都不到,只有0.072秒。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呢?
师:“时间”名言欣赏(配乐)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鲁迅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莎士比亚
师:这些名言告诉我们要珍惜分分秒秒。
通过观看体育赛事,学生对于时间的感悟更加深刻,再利用配乐欣赏关于“时间”的名言,更加激发了学生要珍惜每分每秒的情感。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营造审美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用的。
4.加强审美体验,激发个性创造
教育家卢梭认为,审美力是完美人性的灵魂,也是人性的最大乐趣,如果“剥夺了我们心中对美的爱,也就剥夺了人生的乐趣。”所以,让学生在审美的世界中体验知识的生成,激发、保护个性的创造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在学习容积的知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出一个热水瓶的容积?由于热水瓶并不是规则的圆柱体,因此要求热水瓶的容积大多数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的做法。即在热水瓶中倒满水,然后将水倒入一个圆柱体或长方体的容器里。显然,这个方法
符合教师的预设也充分体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但是,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异议:
生:我认为这个方法不好。
师:哪里不好了呢?请你说一说。
生:我们测量圆柱容器的直径和高时可能得不到整数,长方体容器的长宽高可能也一样,这样计算起来就会很麻烦,结果也不是很准确。
师: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可以称一下空热水瓶的重量,再称一下满瓶时的重量,算出它们相差的重量,就是热水瓶中水的重量。
师:知道了水的净重,那怎么求出热水瓶的容积呢?
生:我知道1立方分米的水重1千克,所以水的重量是几千克,热水瓶的容积就是几立方分米。
课本知识是死的,而生活问题是活的。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杜卫认为“美育是非常强调个性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思维的拓展。因此,美育化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思考问题的变通性、表达问题的流畅性、解决问题的独立性、检验问题的周密性”1具有重要的意义。
5.提高教师素养,促进人格感染
美育化的教学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每堂课不会像一堂公开课那样花大量的精力去准备。而教育的目的又要求教师将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提高教师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形象美。一个仪表简洁大方、精神饱满愉悦、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形象的教师自然更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被教师的形象所感染。第二,教学美。这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前者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磨练提高,而后者往往是遇事的第一反应。如果遇到教学中的突发状况,教师的处理方法是立即指责、严厉批评,那么学生即使被管制也心有不服,往往会造成抵触的情绪,美育更无从谈起。第三,人格美。我们知道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会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教师的人格主要有德、能、才、识几个方面,所以,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教师自身的修养需要在这几个方面不断地提升。
经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研究,在教学中渗透了数学方方面面的美。根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实践提出合理的建议,使更多的人欣赏数学美,体会数学的魅力!

❷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

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真正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着“数学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又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那么,如何让“数学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
1、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渗透着数学文化
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总是比较枯燥,如果能有一个精彩的数学史故事点缀其中,则足以活跃概念、定理、公式教学课堂的整体氛围,唤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几何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的小故事。笛卡尔一天睡醒后观察天花板上苍蝇的爬动,受其启发,才发明了几何,这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旅程碑,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将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中,会让学生倍感亲切、自然,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着“数学文化”的作用。
2、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渗透数学文化
一堂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之中,从而能够顺利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利用“数学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正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这个就是古代数学家——祖忠之的理论故事。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相信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学生,因此像这样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的角度深入课题,可以使课题的引入变得引学生入胜,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容易让学生产生出喜爱数学的情感。
3、在例题的分析讲解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例题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缺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我们总希望课堂中的例题设置,既能达到知识功能的目的,又不失去教育功能。比如人教九年级二次函数的应用举例一节中,通过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来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人口现状,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国家目前所面临的难以承受的人口压力,从而让学生得到必要的国情教育。
4、在作业的布置中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作业在数学教学中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数学活动。新课改教材,它的一大亮点是增加了一定数量的阅读与思考材料,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有兴趣、有特长、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们应有选择地利用这一亮点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探究,使课内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学完了九年级中的《投影与视图》一章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三视图扩充的历史过程,感受数学家们为此所付出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数学的教育既是科学素质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更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数学教育,首先是教育,育人是根本,数学知识只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所以人们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用,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的各个领域中去。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应注意三个方面

总之,虽然新课标没有对“数学文化”设置专门的课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省略这部分内容。相反,我们应更注重将“数学文化”有机地渗透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各种的途径,形式多样地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❸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实施美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责任,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实施学校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教学中应有机渗透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学生对知识真挚的情感,从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学生感知、欣赏和理解数学美。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空间形成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说过:“那里有数学,那里就有美。”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小学数学中广泛而丰富的审美内容,就成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前提和关键。下面,谈几点建议。
一、在愉快中渗透美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总是利用生动的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表象,然后再从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过渡,而美育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使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式,绝不仅限于算术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更应该强调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只有在这种美的教学情景中,才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感情的陶冶同时活跃起来,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烦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中实施美育对于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在教材中渗透美
数学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小学数学教材都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博古通今,形式新颖,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数学教师应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去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三、在兴趣中渗透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得诱发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后,再连加,越来越麻烦之后,能否简便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问:谁能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呢?有生说:可以用乘法。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初次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展现数学之美,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在情境中渗透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觉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水平十分有限。因此,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美育的原则和方法,给学生较强烈、较新颖的感知。如一位教师在讲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时,用故事这样引入:“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对小猴子说“你们一共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吧”八戒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一个算式。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一下子把小猴子弄得莫名其妙。悟空指责他不老实的理由在哪儿呢?”这种讲法与直接引入相比,其优势是不言自明的。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美育首先斥之于生动的形象,进而斥之于丰富的情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学习对象上来。为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五、在形式中渗透美
形式美,它是用数学的骨架构造的,却被赋予了非数学的血肉。因此它不再干瘪,而是丰满起来了。于是它们在小学生的眼中也成了“美的事物”。比如说单个的“+”号,你看不出它有什么美。但是通过下面的小故事它就会“美”起来:有一只小狐狸躲在大树下掉眼泪,因为森林里的动物都不喜欢和它做朋友。森林女神知道了,就送给小狐狸一支“加号魔棒”。女神说有了“加号魔棒”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小狐狸拿着魔棒经过河边,3只鳄鱼和5只青蛙都笑眯眯地过来和小狐狸打招呼。小狐狸数一数,哇!它有8个好朋友了……这里,枯燥的加号摇身一变成了充满魅力的“加号魔棒”,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它的可亲呢?这种“形式美”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形成学生长久的数学兴趣是何等重要啊!
六、从习题中渗透美
数学应用题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计算问题。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其中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低年级205人,每人植1棵树,中年级198人,每人植2棵树,高年级226人,每人植树3棵,全校共植树多少棵?”我教学时,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造林能美化家园,改善环境;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美的行为,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和捕捉,就会发现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美的因素,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素材,借助行之有效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使所有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积极思维,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做到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❹ 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教育,应着重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学习中构成多种思维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人文气息和意义,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原则
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思想和精神,也包括数学的方法形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进行有效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简洁之美、对称之美、奇异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1.数学文化的历史性原则。我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历史,历代都出现过伟大的数学家,如《九章算术》等着作就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一定要遵循数学文化历史性的原则,要尊重历史,尊重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将灿烂的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我们在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代计时方法的演变,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前人辛勤积累的结果,学生也可以查看日晷以及滴漏等计时工具图片,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很好地掌握和接受知识。
2.数学文化的丰富性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要遵循丰富性的原则,因为数学文化与各类学科触类旁通,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的特点,并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摈弃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在寓教于乐中开展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会新知识并加以运用。
3.数学文化的适度性原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还有注意一个度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为了渗透而渗透,而是运用一些技巧,做到适度渗透,但是不要喧宾夺主,不要违背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意。作为一名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小学教师,要将数学文化价值传递给学生,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要引导学生将数学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巧设数学作业,利用适度渗透数学文化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数学知识点的掌握。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将来学习成长的奠基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长期的教学任务中不断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也要掌握各种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努力探究数学文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乐趣,获得精神动力,使数学学习超越知识本身,从而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内涵。
1.用创造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要强调创造和再创造。在教学中将现实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趣味化,也使学生对数学学生更加感兴趣。例如,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可以用切薯仔的方法,让学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亲自进行试验,切一刀后,切出一个面,与这个面垂直方向再切一刀后,就有了一个边,这个相交形成的边,就叫作“棱”……随着切薯仔的这个过程,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将面、棱、顶点的知识内容很直观的掌握,也更清楚地看到切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于前面所学平面图形的区别。
2.用连通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是诸多学科的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运用到数学知识,因此说数学文化与各门学科具有连通性。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文化连通性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而不是生搬硬套,死学数学。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出一道题:在一艘船上有8名船员和50名乘客,船长多少岁?对于成年人来说,这道题给出的数据和船长的年龄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会有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成功”计算出船长的年龄,而且我相信这样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将数学问题联系到实际生活,不仅在渗透数学文化教学中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来。
3.用问题性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将问题贯穿于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去努力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运用到数学方法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发现和掌握规律,最终达到数学源于生活,存在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将数学文化中“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用问题性的方法加以创设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文化积累,也是一种很好的渗透。再比如在数学活动课《数学游戏中的取胜策略》中,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的策略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结果。然后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只赢不输的游戏策略,这时候学生的探索欲望就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三、总结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对于学生的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隐藏在数学后面的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对算术的死记硬背,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原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改变题海战术,坚持数学文化的渗透,必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❺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关键词:美育 数学教育 陶冶情操一、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一是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二是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三是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奥妙的故事;四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等等。二、融贯数学之美,加深知识理解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再上升为理性形象,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比较,归纳总结,揭示内在规律,形成有序结构体系,并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等手段融贯数学之美,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把正棱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圆锥、圆柱内接于球、圆锥内接于球、圆台内接于球、球内切于圆柱、球内切于圆锥、球内切于圆台以及球内切于正方体、球和正方体的所有棱都相切与球外接于正方体等等常见的特殊多面体与旋转体的相“接”相“切”问题,画出图形、分析比较,区别异同。根据多面体与旋转体的定义和性质,归纳总结各种情况下“接”与“切”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寻觅解决问题的截面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的途径。这些优美对称的图形使学生看到美的形象,领略到美的神韵。三、创造数学之美,培养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创设思维境界,用数学美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四种证明,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及时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寻求其它证法。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经过观察、分析、联想,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其中提出了一种三角证法。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到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这个对学生来说,可视为创造性发现。此时,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四、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不过,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人来讲,特别是青少年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和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积极作用。例如,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最新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既激励了他们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也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❻ 怎样在数学教学渗透美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感人、育人、化人的巨大力量,对其他各育起着协调和推动的作用。它不光是艺术课和语文课的任务,也是数学课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而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数学本身又蕴含着探求未知世界,追求科学真理的功能。数学教学则应在师生和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数学中美的因素得以体现。
数学美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审美对象的存在。即数学本身存在着美的因素;二是审美者的存在。数学教学过程则为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美育提供了条件。数学审美能力是在数学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它主要包括数学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活动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认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将数学活动变为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活动,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我的尝试是:
一、创设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我们知道,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它要求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作品和美丽的事物,光靠别人的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魅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调动再创造的联想和想象,设身处地生活在作品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实践证明,直觉感受越深刻,学生学习兴趣就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可用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电脑、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以形成学生丰富的审美观点。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要在数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参加的活动非常有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重要。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使数学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变得“有声”、“有色”,使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为有效。
二、在主体性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着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着名作家王蒙说:“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在小学各学科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正如数学家普罗克拉斯所认为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从形式上看,阿拉伯数字“1、2、3、4、5……”书写形式变化有序,就像一串美的音符,各种几何图形,富于对称之美,变化之美。从内涵来看,数学表达客观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是任何语言所不及的,教师要悉心体会和挖掘,要有自觉的美育意识,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审美点,并且要将其写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除了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补充一些美育内容。
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是有本之木。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以利于学生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美显得尤为重要。我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善于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评价,允许保留自己意见,引导学生多用“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方法是……,我认为……”的方式回答问题,保证在整节课中至始至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在开放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美。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教学时不要把教师和学生死死的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

❼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不但重要,而且是现实可行的。
一、转变思想,重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标,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
二、把握机会,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研究,潜心挖掘,而且还要讲究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手段和方式。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方法,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勤于训练,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应通过一定的训练,巩固和深化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渗透,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的习题。
四、统筹安排,逐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定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且常常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出现,这就要求教师有一个总体的设计安排,分析什么时候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如何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并据此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确定在某一段时间内重点渗透与明确哪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长此以往,逐步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

❽ 教学中怎么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在学生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渗透。

数学知识都有内在逻辑结构,都按一定的规则、方式形成和发展,其间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在阐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应凸现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求相差数时,先引导学生将8只杯与5个盖子用一对一的办法进行比较,其中有一部分杯子与盖子同样多,另外3只杯子没有找到盖子与之对应,说明杯子比盖子多三只,也就是8比5多3,这个3就是相差数,接着又发现求相差数可以用减法。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困难,思路受阻,教师及时点拨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求。经过一番探索,学生用剪拼的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而后又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转化成长方形的长、宽,从而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这两个例子,前一个渗透了对应思想,后一个渗透了等积变形思想和转化思想。对应思想,等积变形思想,转化思想都是构建知识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新知识就无法构建。在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契机,引导思维方向,激发思维策略,让学生领悟隐含于知识形成发展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实验操作中渗透。

实验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实验操作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形象,更深刻,更能实现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在引导实验操作时,不能仅停留在为理解知识而操作,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操作,也就是要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铁块,让学生求出锻造这样一块铁块,需要多少材料?学生们认为只要求出它的体积就可以了。但是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怎么办?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体积。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学生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

3、在问题解决中渗透。

“问题解决就意味着解题”。解题过程是从问题起始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也就是未知的新问题不断地转化为已知的旧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一般情况下,单一思路不通时,就要考虑走另外一条路。凡此种种,都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或者称之为“由此及彼”的思想方法的运用。学生掌握了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思维会更活跃,更灵活。恰当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4、加强训练。

通过课堂教学的渗透,学生可以领悟到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但要将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能力,还要结合知识技能的练习进行训练。通过训练,真正使学生从“朦朦胧胧”过渡到“明明白白”,直至主动运用。

适时点明。

首先在渗透中或练习中,要适时地、自然地点明数学思想方法,有的还可以给出名称及适用范围。

例如:小数乘法法则是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转化成整数乘法来算的。小结时告诉学生: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只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未知就能转化为已知,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在今后学习中经常用到。寥寥数语点明了转化思想的实质。教学中一旦点明数学思想方法,就应该在后续教材或练习中让学生应用。例如:小数乘法之后学习小数除法,就应该让学生用转化的办法自己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问题。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公式推导中的转化思想、等积变换思想、类比思想、模型思想等应用较多,可以集中训练。

合理练习。

设计好练习对于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及提高应用水平至关重要。在设计练习的目的上,除考虑知识技能目标外,教师也应考虑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目标。数学思想方法训练目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另一方面更多地要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训练中,要求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理解,才能逐步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❾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美的意义

数学文化和数学美与数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数学好比一个人,其专业知识好比人的骨架,其蕴含的文化好比人的肌肉,其蕴含的美好比人的血液。一个人不仅要有骨架,而且要有肌肉和血液,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人,一个鲜活的人,一个有灵气的人。所以数学文化和数学美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追寻数学家成长的足迹,可以了解数学先辈们刻苦钻研的作风、富有启发性的治学经验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它们是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积极性、学习科学方法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其生动的思想养料。可以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并养成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数学定理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追根溯源,开阔眼界,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介绍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现代应用,展示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交叉科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需要,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以纠正其观念中数学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计算,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等错误的认识,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欣赏数学中的美,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可大大改变目前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现状,让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和素质的陶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促进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数学文化已逐步走进中学数学课堂,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学实践仍然只过分地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使得数学长期以来成了一种看不见的文化。目前,学校渗透数学文化的方式一般只开展数学史的介绍,教师都以一两句话来介绍某个数学发展阶段,相互之间没有挖掘任何联系,也没有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系统性、实践性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试问,如此的教学怎能达到渗透数学文化的目的,进行数学的文化传承,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导致如此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功利性的教学目标。在中考的指挥鞭下,学校数学教学仍以贯彻“数学双基”[]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升学率为主要任务,于是,数学课堂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师更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灌输更多的数学结论,做更多的应用练习,自然,就忽略了数学文化的渗透。其实,中学数学教学应以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为目标,而不是机械计算的工具!这样,渗透数学文化所起的作用就不可忽视了。 其次,单一的评价体系。考试是当前中学教学唯一的评价体系,而书面考试只能从某种程度上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却无法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素养,也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数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应当多样化,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更要重视影响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各方面因素。正确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对课程教材的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表现(主要是指学生数学思维)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在社会上适应度的评价。 再者,孤立的学科建设。中学各门课程都是相对孤立地进行教学,各门课程往往都只注重形成学科内的知识体系而忽略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比如向量,在学习向量时,学生对向量的概念很难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解释其与物理力学的联系。如果能从物理力学方面去理解,建立物理与数学学科的联系,那么向量概念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好比人有了血与肉。我们不尽要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它付诸于实践,使之成为真正有用的数学。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

❿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通常所述的数学文化就是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等,同时还包括方法的形成和发展。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数学史和数学美都属于数学文化的范畴。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数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数学素养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所以,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能力进行基本的数学教学之外,还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渗透数学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感受、发现和体会数学美
(一)展示小学数学的简洁美
从古至今,数学一直追求简洁美,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进,数学变得更加的简洁。在数学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出了数学的简洁美,教师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对数学概念和法则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例如,在学习数学加法法则的时候,“数位对齐,各位加起,逢十进一”,复杂的加法就被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完整地总结了下来。同样,在数学课堂上还有“增长了两倍和增长到两倍”,这样的语言多了就会显得冗杂,正是这样简单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了数学意义。由此可见,数学的简洁美既实用又方便。
(二)体现小学数学的对称美
小学数学中对称美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一些图形或者物体上。对称美主要就是指在图形或者物体上相对于某个点、直线或者平面来说,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能够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点对称、线对称和面对陈都是对称的一种。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时刻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对称美、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对称线,从而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三)凸显小学数学的奇异美
小学数学还有一种美,被称作奇异美。奇异美可以展现在数学的几何形式上、外在形式上和计算方法上。可以说,数学奇异美也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领悟奇异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1996+1995-1994-1993+1992+1991-1990-1989+……+4+3-2-1中,最后计算出的结果是1996,尽管后面有许多数的运算。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奇异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二、渗透数学文化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一)渗透数学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给与学生适当的获取知识的空间,保证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使用数学史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效利用数学史知识,能够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所以,教师想要保证数学教学效率,既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掌握实际应用的思路,从而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练习家里面房梁的三脚架,让学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数学知识。
(二)了解数学家的品质,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凭借其顽强的毅力和品德,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这些数学家的事迹,让学生能够养成顽强的毅力和品德,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好地发展。例如,在学习圆周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下祖冲之的故事,正是因为其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辛苦和努力,最终才换来了如此丰硕的成果。通过这些成功教育,能够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三)开展合作学习,体现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文化受到了许多师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合作学习的帮助,才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显着提高,教师教学也变得更加轻松。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渗透合作学习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协调努力,共同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时候,可以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更好地学习认识人民币知识,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所以,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阅读全文

与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数学之美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1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5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0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