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适时点拨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适时点拨

发布时间:2023-02-07 16:42:55

㈠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没有什么技巧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收益终身,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孩子从一个天真顽劣的小孩到一个真正接受知识的小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规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成绩优异的关键,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那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补习小学数学的五大技巧。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时代,孩子们的大脑不仅仅是课上的40分钟,而是要勇于积极的探索,在给孩子补习小学数学的时候着眼于以上几点,加上对课本知识的结合,孩子的成绩定会有所提高,于此同时孩子更多的学习到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㈢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课堂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课堂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中来,是数学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一般情况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教学效果显着,

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抛砖引玉吧
首先,得让学生不惧怕数学,不惧怕学习。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想去探求答案。
设立奖品(实物或精神的皆可),用非常简单的问题做起始,让孩子们轻松能够解答,得到不错的奖品,让孩子先相信自己,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调动集中起来。
然后开始增加难度,引导至你需要教学的知识点上面,然后进行简单的通俗的讲解,然后带着孩子进行应用,出非常简单的该知识点的题,让孩子们回答,同样给于答对的孩子夸奖和奖励。
然后慢慢将问题提升至你需要他们掌握的难度
最后留下稍微高阶一点的思考题,让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知识点。
整体的思路就是,循序渐进,充分褒奖,保证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取足够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希望我这块烂砖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让小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民主和自由的体现。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是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而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着。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活动,营造学生参与氛围。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这种经验和体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构建的过程离开活动是无法实现的。而活动的基本属性是主体的参与,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主体的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因此,数学教学要要以活动为主线,巧妙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促进师生和生生的交往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教学“比较轻重”时,教师设计了看一看、掂一掂和称一称三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参与。看一看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掂一掂是利用了学生的触觉,称一称是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创设民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在课程实施中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能够平等的参与。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参与,而是被动、消极的参与。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和蔼可亲为特征的新教师形象,与学生平等相待,友好交往,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民主应该体现在整个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发挥了民主,学生才可以充分地、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学生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只有教师的心里与学生的心里彼此协调一致,让自己 的行动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才能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只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着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知识的热情渴望和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才能完全在一种平等、自由和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三、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试验、模拟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这个活动,往往要从大量的例项、操作和数学材料中归纳出数学概念、公式、规律等。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学生自己操作、试验,参与到整个数学活动中去,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和对新知识是探索去发现和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即培养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学“认识分数”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折一折、量一量、做一做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认识分数的数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 四、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参与效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自己把要学生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景,给学生创造的自由和空间,引领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但教师的引导决不是对学生的放入自流。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由于原有认知水平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思维方式就不同,这就需要求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充分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条件,积极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效率的高低,关键在教师的系列化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参与方法的指导。只有教师真正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参与,使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多,思维活跃起来,获得大量的学习策略,学生有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才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使侧重于解决情感态度的积极参与和侧重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的有效参与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快乐中探索,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 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 样参与和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状况,让课堂充满生机。数学知识的抽象 性、概括性、精确性等特点,也决定了数学知识往往不能直接注入,而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参与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呼唤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中心任务。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只要抓住情感、思维、方法、手段四个关键因素,就能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优化情感氛围、创设和谐心理
1、激发动机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首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既然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和需求,因此我尽力在授课、作业、辅导、测试的等教学环节中设定不同的标准,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同学在各个阶段都取得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追求、有实力、有地位,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充满信心地迎接新的挑战。
2、密切情感
情感是教育的润滑剂。只有把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情绪背景带入课堂,才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进入最佳的学习意境。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来自于教师的道德与情感。因此我常常用鼓励性、期待性语言向学生发问,以赞许性语言肯定学生正确的答案,以谅解性语言引导学生错误的回答;以和蔼亲切代替冷漠严厉,以鼓励帮助代替讽刺挖苦,最大限度地消除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普遍存在的烦燥、焦虑、压抑和困乏心理,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以灵活的思维、强劲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取得学业的成功。
3、培养兴趣
兴趣是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了稳定的兴趣和追求。我校主要从创设课堂情境和培养个人兴趣两个方面实现以上的目标。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条件和情境,我常常采用科学成就、小故事、漫画、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悬念激起学生注意;利用原有认识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引起认知冲突,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提出学习课题引起认知期待,使原有认知结构处于能动状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4、形成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意志力的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能自已安排好学习计划,自觉地阅读教材,主动地收集资讯,大胆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完成作业,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当然要学生形成这些良好习惯,需要顺序渐进,分阶段逐步给予引导与强化。
二、优化认知结构、掌握思维规律
现代认知学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既要遵循思维规律组织教学,还必须把认知规律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以最迅速有效的方式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1、梳理知识
知识结构是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为了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学得生动,要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方法。学生梳理知识可以在几个层面上展开:第一从内容上展开--学会找出教材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枢纽点与德育点;第二从深度上展开--学会分析教材各部分的地位和要求,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哪些是需要记忆的,哪些是需要掌握应用的,哪些是值得深入钻研的;第三从思想方法上展开--学生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学会归纳和总结,不单要总结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要总结自己掌握了什么新的思维方法或研究方法。
2、设定问题
巴尔札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科学地设定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逐步迈进科学的殿堂,攀登科学和峰峦。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问题的发现和设定。
设定问题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目的性原则--问题的设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要求;适应性原则--设定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层次性原则--问题的设定应当是顺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接近并实现教学的目标;新异性原则--问题的设定要有新鲜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3、训练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有意识地设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自己解决;第二、对于各种型别的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不能满足于记住现成的结论,要学会挖掘其中潜在的思维成分,独立思考,加深理解;第三、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现探索;第四、结合教学过程教给学生各种科学思维的方法,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
三、 优化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和能力。为了想方设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起来--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和动口,我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引导自学、合作讨论和独立作业。
1、引导自学
自学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是人的终生学习的需要,也是学校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由于中学生的能力限制,我采用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引导的形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导情--激发学习热情,创设悬念,形成问题意识,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导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掌握教材内容的方法;导路--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思路;导疑--指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疑难;导思--教给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2、独立练习
学生的独立练习,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第一要求学生在自学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理解、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知识,然后完成独立练习;第二要在独立练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复习教材,参考有关资料,学会独立地解决问题;第三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后认真核对答案,寻找错误的原因,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第四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练习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把握学习的进度和难度。
3、合作讨论
学习的独立性与交换性都是教学的本质特征。在现代教学中,资讯由单向交流扩充套件到双向交流以至于多向交流。为了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资讯联络与资讯反馈能够在多层面、多方向上展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合作讨论的机制。
四、优化教学手段、采用现代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神奇的舞台,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友好的接口、良好的互动性和强大的表现力赢得了广大学生的青睐,特别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在课堂现场中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和情景,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意志力的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能自已安排好学习计划,自觉地阅读教材,主动地收集资讯,大胆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完成作业,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当然要学生形成这些良好习惯,需要顺序渐进,分阶段逐步给予引导与强化。

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澄迈县美亭学校 (国培语文研修班) 吴佩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因此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同时又是受益者。所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师生应该注意在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之前,首先要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应考虑自己还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应该怎样来调动,才能让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阐述观点,让师生平等的交往共事,不被过多的条框束缚自己的个性发展,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为使课堂中师生的交往成为具有独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较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创设情境,乐于参与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我们的教学只有深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
1、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如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性的提问,富有感染力的声情并茂的导语等创设情境,努力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根据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让学生在设定的情景中担当角色。这种角色转换,顺应了儿童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情绪,从而全面地投入学习。
3、要用一颗童心来珍视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学生在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是教师运用教学艺术进行教学的方式之一,然而,教师总是见惯不怪,这类随堂鼓励的奖品发的次数多了,似乎也就不把奖品当回事了。可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奖品的分量在他们心里是很重的,所以,教师要用一颗童心来对待奖品。在教学环节上,很好地把握发放奖品的时机,使学生能珍视自己得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鼓励质疑,学会参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初动力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鼓励学生质疑,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在学习中主动地去释疑解惑。教师可以以下几方面引导:
1、 课题质疑
题目是课题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手,抓住题目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提出质疑,捕捉文章的中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2、难点质疑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抓住课文的难点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读、思中质疑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疑问难,促使学、思、问、悟的结合。
三、体验成功,激励参与。
1、幽默激励
枯燥的课堂使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学习乐趣,也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精神。所以,善教者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乐趣;不仅是方法,而且是动力。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激励,而这种激励有时是靠即时的幽默实现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幽默的动作,不仅能让学生得到会心的微笑,而且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甜蜜。
2、期望激励
不管是哪个学生,都有期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及时给予肯定。在课堂教学中,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我们常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准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等等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用惊喜的语气加以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时,用你成功了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我们对她使用的评价语言也要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就会明显增强,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总之,师生互动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应坚持以师生互动为重点,付诸实践,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中的个性化。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

课堂中如何开展深度学习是新一轮课改的关键,作为数学如何开展深度学习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结合本人的教学,我想这样操作也许更好些?
一、 课前预习是实施深度学习的基础性前提。让学生们课前学习,通过读书、勾圈画知识点,明确课文知识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基本精神,这是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强化要点知识达成的基础。然后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做题练习,进行巩固、强化、提升的工作,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认同,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同向强化。这个环节是关键,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保证基本技能的熟练,甚至强化。这些工作为我们开展深度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以进行选择兴趣点,开展深度学习。
二、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展深度学习的课题。这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策略,这样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学生愿意学习,愿意开展工作,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例如我在教授学生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时,让学生自制三角形和四边形,在材质相同的情况下,试一试那个图形的东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的问题,学生做出不同材质的图形实物,通过给不同实物的外力,观察那个图形的实物容易变形?有的同学还把圆形的东西参与了比较,最后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排列出相同材质的不同实物,三角形是最为稳定的结论。
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现实条件,做出最为切合实际的探索,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其现实条件开展深度学习和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热情,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带学的目的。
三、 教师设计深度学习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积极性。
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变成学生自身发展技能。因此,我们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可以看得到,想得出、用得上的知识技能。这样我们就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应用探索之旅,这样学生的学习动能就能被激发出来,兴趣也就能够坚持下去,一切的困难也就变得轻松,变得自如,他们不再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教师设计题目的最佳方向是: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再次一点的是:借助仪器能够达到以上标准;最为差点是,借助网路能够达到以上标准。这样就能够让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开展深度学习,同时也能达到最佳化的程度。
以上几点,是我对深度学习的思考和工作开展中的点滴认识,不当之处,望各位领导、同仁斧正。

如何引导学生提高数学课堂听课效率

切实加强预习环节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可是这方面重视不够。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任务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

㈣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

导语: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

一、衡量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一)提问的种类

教师提问多种多样,国内也曾有人分析过此项专题。西方教学界根据提问的内容及其功能,一般将教师提问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封闭式(有惟一正确答案)和开放式(有多种答案);2.回音式(确认检查理解度)和认知式(导致学生知识的习得);3.展示式(教师本人知道答案)和咨询性提问(教师本人不知道答案)。

(二)提问的有效性标准

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在师生间的交互中,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迅速、准确、全面的回答,而且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

PennyUr(1996)总结出下列衡量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一是明确性,即学习者能否立即、准确地领会问题的涵义及所需回答的种类;

二是学习价值,问题能否引发学生对所学材料作进一步思考,以便更深入地掌握材料;

三是兴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回答问题很有挑战性,充满乐趣;四是参与性,能否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是否只有少数几个成绩优秀、自信心强的学生回答;五是扩展性,问题本身是否有助于扩展出多种多样的回答;六是教师的反应,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确信其回答受到教师的尊重,即使回答不恰当,也不会受到轻视或嘲笑。

按照上述各条标准,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材料、内容及学生状况,预先设计课堂交互中的问题,从而引导交互活动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又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提问,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二是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三是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四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并且课堂多数是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对学生的提问不重视,在提问时不能灵活应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三、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教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开展联想,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怎么办?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并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在教学重点、难点处提问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

3.在知识本质处提问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尤其是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时,教师的提问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更要起到点拨和启迪作用,为学生塔桥铺路,从现象看本质。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本质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4.在认知提升处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通过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开发、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结语

总之,教师可以从功在课前――精在课中――思在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提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后回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㈤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点拨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所谓“点”,就是指点、引导。所谓“拨”,就是“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恍然大悟,掌握规律,启迪智慧,发展智能。
一、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点拨
许多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每个新的知识点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联结处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点拨,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度到新知识,速进知识的迁移。
二、在学习新知关键之处点拨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的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三、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度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四、在学生争议之处点拨
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结论、实验的结果有争议。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地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地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五、在思维受阻之处点拨
在课堂上,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在思维定势干扰之处点拨
在课堂中学生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产生负迁移,此时设计探究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冲破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精彩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变困惑为顿悟,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选择并组织最恰切课堂点拨语,点拨语须科学有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筛选点拨内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用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要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智慧之门。因此,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内容都教给学生,而应认真筛选提示内容。
二、精心设计点拨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语,常常通过提问来实现。而要提问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怎样设计问题呢?下面试举例说明几种常用的设计方式。
1、导向式。
这种类型的问题要如同向导一般,能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关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定向。这种类型的问题,只三言两语,就能突显重难点。
2、探究式。
有些课文的精妙之处很隐蔽,看起来平淡无奇,学生读书时,往往一晃而过,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这时,我们就应把那些精妙之处点出来,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进而去深入探究。
3、纠错式。
所谓纠错式,就是指教师指出课本中表达不正确的地方,激发学生去研究、比较、辨析,使课本的错误最终得以纠正。使学生懂得“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
(四)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把握点拨时机,是使点拨精彩有效的关键。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点拨或者在学生说的层面太浅太低时进行点拨,当学生展示时出现知识性错误而其他学生无发现时,学生说的不到位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追问和点拨。
二、选准点拨内容。
要在新旧知识点处适时点拨,以达到“温故而知新”之目的。要在重难点知识处适度点拨,使学生理解掌握到位。要在易错点、易混点强化点拨,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巩固知识。要在解题方法和知识规律处精要点拨,使学生学会思考.
三、要适度进行点拨。
当学生说的很好时,不重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弄懂的不讲;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弄清楚的不讲;学生经过实验弄懂的不讲。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点拨时一定要遵循四不讲的原则。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语,应当选择时机,科学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㈥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扎实,更有效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
一、情境创设怎样有效?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认钟表》一课时,教师创设了“神六”成功发射的情境:由于发射前、点火、发射后时间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认识几时和大约几时。 3、学生经验——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 “生长”新知识。 如教学《比例尺》。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的同学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二、学习过程怎样有效?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求未知加数》时,创设“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再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第几》时,在拓展部分,给学生提供一些操作材料:4根小棒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小棒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4、深入思考——有效教学的内驱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三、学习方式怎样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之间进率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如:教学《量一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米尺”,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去“做数学”,完成 “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获得“再创造”的方法,诱发创造兴趣,成为自己的学习策略。 如教学《圆的周长》,我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真实的探索者:通过充分操作,得出 “绕”、“滚”、“截”三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像数学家一样经历“问题——猜测——测量——再测量——归纳——验证”的探究过程,完成数学的再创造。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2)、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载体。《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沙子、水“推”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交流,发现规律,生成圆锥体积公式;继而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用沙子随机堆出的圆锥体的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thread-7090-1-1.html
内容来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适时点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