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听数学怎么解读教材

听数学怎么解读教材

发布时间:2023-02-09 03:52:53

① 如何正确解读教材

一、教材是什么?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学要围绕语文教材进行。二、教材解读的范围教材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现代教材解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读,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各校内部、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学校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村社、信息、学校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分析。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解读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怎样解读教材?(一)教材解读的内容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3.把握教材的特点。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二)教材解读的形式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读的层面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四)教材解读的途径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1.与作者对话。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2.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着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3.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四、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一)语文课程标准――研读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二)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 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二)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如: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三)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

② 如何读懂教材,学生和课堂

作为教师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一、读懂教材:
对于这一话题北师大版教材主编张丹、特级教师朱德江分别谈了自己的观点。
朱德江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在每一部分里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课堂实例。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张丹老师: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
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
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
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专家说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综。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
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
(1)课前访谈;
(2)课前问卷;(前测)
(3)经验与分析;
(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三)具体怎么做
(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
(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
(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
专家认为,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我们要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三、读懂课堂
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要靠反思。
1、读懂教什么?
(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
(2)反思:
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
b、教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c、什么情况下要调整目标?如何处理生成性目标?
2、读懂怎么教?
(1)要读懂每个教学活动。
反思:
a、这个教学活动的价值是什么?
b、课堂有没有实现这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功能?
c、活动有效吗?
d、这个活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2)读懂教的策略
反思: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的引导、指导、反馈、评价策略有效吗?
(3)读懂怎么学
读:a、有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吗?空间如何?效果如何?
b、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
c、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d、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的机会?
反思:
a、学生思维参与度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b、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真正发挥?
c、学生学得怎么样呢?
d、学习有效性高或不高的原因是什么?
朱德江老师:在教师提到课堂与目标能否兼得时,朱老师形象而风趣的以“鱼与熊掌,能否兼得”打开话题,这是抓鱼还是抓更大的鱼的问题。在抓住基本的“小鱼”的前提之下,建议老师研究更多好的学习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大鱼”。

③ 对于数学课,要怎么听效果才最好

发现很多中等生上数学课喜欢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这样听讲的效果特别差,一定记住,理科学习能动脑的千万别动笔,好多同学在没有完全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之前,特别喜欢拿那个记号笔把课本已经加粗的定义又画一遍,是典型的欺骗性听讲。

预习分为三步,一看、二化、三查。一看就是前一天通读教材,额外的注意那些加粗的字体,新公式、新定义,这大概率是第二天讲课的重点。二话就是在读教材的过程当中有看不懂的定理、概念,打个问号标记出来,这大概率会是听讲观察。如果预习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但是有点儿模糊了,想不起来了,一定要查一下教材教辅,复习一遍,为第二天的听讲排除障碍。

很多孩子学习的时候不开源,只节流听讲的效率的,那知识学的时候就模棱两可,就靠回来拼命刷题,越刷越糊涂。所以懂预习会听讲特别重要,只有知识学的扎实了,作业的效率和数学成绩才会有所提升。

④ 浅谈在数学课上怎样培养学生听,说,读,解能力

内容概要:在实行新课程,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数学教学中像语文课、英语课一样对学生进行听 、说、读、写、做能力的训练,有助于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通过采用实施听老师精讲 ,耐心听同伴讲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2.通过说计算过程;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说学习收获 ,说活动课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表述、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活动和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3.通过教会学生读教材,关注数学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锻炼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及数学交流能力。4.通过让学生写数学学习总结 ,撰写数学日记的策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5.通过进行课堂上的做和课外时间的做等具体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经过对学生进行听 、说、读、写、做五个方面的训练,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提高,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上课精力集中了,听讲比以前认真了,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数学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谈起听 、说、读、写、做,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在语文、英语课上进行的,那么在实行新课程,深化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今天,在数学教学中是否也能对学生进行听 、说、读、写、做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助于优质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呢?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都必须亲历学习学习过程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美国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收获显着不同。看一遍的收获是10%,听一遍的收获是20%,写一遍的收获是50%,说一遍的收获是70%,做一遍的收获是90%。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巧用听 、说、读、写、做,对学生进行这五方面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巧用数学学习中的“听”。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有助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助于孩子们记忆力的增强。学会倾听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思维、培养学习能力和提高合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1.听老师精讲 ,现在全县各校都在学习实践“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其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教师上课要“三讲三不讲”,即: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讲易漏点,而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精讲点拨的环节,要求全班必须静下来,每个人必须精力高度集中,注意听老师讲,才能把学习中的重难点,疑问等解决好。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听力,现在,每堂数学课前,我都对学生进行最多5分钟的听算题训练,老师读题或学生读题,其余的学生边听、边记、边口算,规定时间一到,停止做,同桌交换看。经过大半学期的听算训练, 学生的听算能力大大提高。 2.耐心听同伴讲。 现在,学校各班都在实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注重小组的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因此倾听同伴的表达,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听同学的发言有三步:一,要听出同学发言的正误,二,若正确,要听出同学们的想法,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自己能否借鉴。三,若错误,要听出错误的原因,并能和同学们及时交流自己的正确想法。注意倾听他人,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只有听到了,才能知道应怎样去表达。在教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那么我们教师更要用心听学生的发言,为学生做个榜样。因此,每一个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要停下其它动作,仔细地倾听他的发言,并做出回应,让发言的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也让其他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像老师一样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之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检验学生是否倾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如观察学生的动作行为、眼神,或者随意指名某个学生重复刚才发言的同学所说的话等等。对于那些能倾听他人发言的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表扬,让学生有同伴榜样可以效仿。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巧用数学学习中的“说” 。数学上的“说”不仅仅是说习题答案的对错,还要说出对错的原因,描述做题的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表述、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操作活动和思维过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良好发展。 1.说计算过程。例如,在学乘法、除法、以及混合运算时,除了让学生说出习题答案外,还要说出是怎样做出来的,从过去只说到如今关注思维的过程,表述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不论是算理还是法则,只有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才能知道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而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2.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加难点。在实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能做对题,却不会表述自己是如何做出来的,这就给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在教学应用题时,我重点训练学生怎样分析题,如何讲述解题过程的能力。先让学生跟着老师学说,再逐步同桌之间互相讲,最后当小老师,到讲台前,讲给全班同学听,说完了都要问一句,谁还有补充?鼓励其他同学也积极参与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现在学生的解应用题的水平大有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的互助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3、说学习收获 。每一节,每一单元学完后,我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先在小组里人人都说,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说,这不但锻炼了学生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收益匪浅。 4.说活动课 。 苏教版数学设计了很多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做完活动后,再来描述自己的操作活动经历,更容易说出自己的发现、对自己的经历感受进行总结,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总结能力。
三、巧用数学学习中的“读”。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应用题学习中,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看不懂题意,不理解题意,或者在读题时,丢三落四,导致错误不断。这就说明了没有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多么的虚弱无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 “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阅读更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因为借助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数学课上的阅读教学是不可轻视的,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1.教会学生读教材。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教材的例题编写和之后“试一试”、“想想做做”、“你知道吗”的编排都是数学专家经过精心设计的,而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进行大量的书本之外的练习,结果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让学生在讲课之前做好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寻找答案,在讲课之后重新阅读课本,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更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关注数学课外阅读。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上面,还要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展知识来源,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敏感性,从而学以致用,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校每个学生都订阅了数学《行知天下》,书中介绍的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与数学有关的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常识,中外古代数学发展的简单史料,以及很多精彩的数学故事,谜语、笑话等,都深深吸引了学生们, 这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数学知识,还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另外,老师还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数学读物,例如,《马小跳学数学》、《数学智力故事》等等。
(四)巧用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不仅仅是书面写(做)作业外,我学习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学生写数学学习总结、写数学日记。 1.写数学学习总结 。每学完一单元,我就让学生写一篇学习总结, 总结自己一单元学习中的得与失,总结小组中各成员的表现,总结全班同学的整体学习情况等。这样做的好处。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回顾,哪里学得不好,没有彻底掌握,要“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及时补上。二是让老师对全班的学习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以便日后工作的改进、提高。2.撰写数学日记。写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学生可以在日记上尽情表达自己当天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懂的可记在上面,还可发表对同学、老师的课堂表现看法,这样,老师就很容易地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评价,从而更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注意的一点是写数学日记贵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对师生的教与学有利,只要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行,不要让学生当成一种负担,一种任务。
(五)巧用数学学习中的“做”。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的编排上突出了“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几个板块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因此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勿忘“做”。1.课堂上的做。凡是课堂上通过做能有利于学生学会的内容,都让学生先做。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几个单元时,都是引导学生边做图形,边想边交流,边探讨,学习效果非常好。 2.课外时间的做。因为现在国家规定,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只有6小时,所以学生的业余时间很多。若让学生单纯做数学题,很快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在应付,不得不做。而如果让学生做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类的作业,例做数学手抄报,做量器,做七巧板能拼的图形,做生活数学调查等,学生们不但非常乐意做,而且做的相当好,这同样也能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取得的效果
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做”的训练,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提高,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上课精力集中了,听讲比以前认真了,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学越来越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数学综合素质在不断提升。
四、注意的问题
1.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做”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实际,将“听、说、读、写,做”的方法,不断改进创新,不能一成不变。
3.多借鉴学习语文、英语课上的“听、说、读、写,做”的做法,将不同学科间的学习方法,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迁移,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教好学生目的。

⑤ 如何用新课标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 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 ,很好地解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我的做法是:

1.通读教材,整体感知。

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览一下,整体感知。-共有多少个单元内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难点?哪些内容是教学关键,应注意什么问题?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单元内容属于哪个内容范畴?每节内容教材怎样呈现?

选用什么主题图或什么例题?练习题怎样安排?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有怎样的要求?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实现?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获得哪些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2.细读教材,理解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否确立,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等,我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读懂文本,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情境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如: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节内容,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比一比,折-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把长方形的宽对折再对折剪就成了一一个正形,方形再沿着对角线对折就变成了三角形,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可以剪成长方形等,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

教材中还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统- -单位》, 这个统一 -单位是在一 年级第一个学期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要对齐 ,再看另- -段长出的那个物体长,没有长出的那个物体短。物体到底有多长?你知道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吗?学生的本能可能会用小手比划,除了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学生想不出别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出教材里的方法,可以用几个硬币的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几个回形针的长度表示,或者几个三角形的长度来表示等等,在实践活动反馈交流中,学生就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怎么测量的结果会不- -样呢?原来是标准量不一样,可是要相同的结果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统一单位。 这个就是单位的形成过程。经历用不同的标准星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体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教材里出现了解题的思想、方法,帮助我们掌握知识的要领。

<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图,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而例题中的情境图的构建,是解开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解读图形,能还原知识的原型。如:-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 一个内容 《数一数》。主题图选用的是一幅美丽乡村小学情境图,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新的环境既陌生而又好奇,教材选用了美丽的情境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就会打消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时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另一方面选用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种,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和探究的空间。

<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与生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前后知识间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要做到瞻前顾后,了解知识结构,疏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生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衔接点,促使知识的发展,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元的第1 -个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节内容。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及蕴含的精神都呈现出来,只抛出一句话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如果你不联系前面的知识统一单位 ,你就找不到知识的落脚点衔接点及生长点。你的教学只会是孤立的,零散的,无序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统一单位 ,知道度量物体的

长度要统一单位,前边我们统- -用小正方块度量物体的长度,下边请同学们用你的小正方块量一量纸条的长度,或是量一桌子长边的长度,活动完后交流反馈。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说: "小正方块不够用” , 或者有的可能会说:”量的时候麻烦浪费时间” 等。教师要及时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没有办法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人们早就. 帮我们想出了办法,发明了尺。瞧,这是米尺的一部分,际米引出文,这样,很好地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深读教材,活用教材

解读文本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疏理小结,理清思路。确定“教什么”,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缘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⑥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听,评,说课

数学习题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常要根据习题的具体情况和针对学生数学习题训练中反映出来的理解偏差、普遍问题、典型错误等对习题进行讲解,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清理思路,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所谓“有效讲解”,笔者定义为:能以数学习题讲解为载体,对单一的“理解题意,清理思路,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进行丰富,对“独白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开发“习题讲解”这一教学环节,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合理灵活的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习题讲解”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有效数学教学资源。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对小学数学习题进行有效讲解,以获得同仁指教。一、用生活的事理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也有许多有意识的经验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了许多的日常“经验”或“概念”,在这些经验和概念里,不乏蕴含和数学相通的知识、朴素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等。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如能唤起儿童的这些日常“经验”或“概念”,帮助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解题策略的有效生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1】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练习八)这道题的解答思路和策略其实和生活中走错路后,按原路返回的的事理是相通的。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走错路的经历呢?发觉走错路后你是怎么的呢?有同学说可以按原来走的路返回到先前的出发地,再重新走。于是我启发学生对这道题也可以按照“原路返回”的想法去思考:根据5.1—()=2.76求出减数是2.34,它也就是原来的一个加数,于是正确的结果是5.1+2.34=7.44。这样通过一道数学题的讲解,学生不仅仅是解答了一道数学题,更感悟到了一种有效的数学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用生活的事理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启发学生生成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其实很多,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教学转化的解题策略,用超市里购物发票来学习单价、数学量和总结的关系等等。二在实践操作中指导学生探索和创造数学。新的课程标准早已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素材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选取得。但学生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留心的观察,有意注意,往往会“熟视无睹”,很少有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带着数学问题去观察思考和研究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因此经常是“素材很熟,却毫无感知”。有这样简单的数学题:一幛大楼从一楼到三楼有48个台阶,问从一楼到五楼要走几个台阶。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个数学问题,大多是这样计算的:48÷3×5=80个。这说明学生不通过有意识的经验活动,也就不能形成具体的经验概念。针对具体的数学习题,有必要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探索和创造数学,主动地获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例2】有一个花坛,高0.5米,地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厚度是0.3米,中间填土。(1)花坛所占的空间有多大?(2)花坛里可以填多少立方米泥土?虽然学生每天都到花坛边玩耍,但很多学生就是想不出计算花坛容积的方法,并且对这两个数学问题的认识含糊不清。于是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测量小组,每个小组优中差学生合理搭配,到学校体育室借了测量工具,组织学生开展以“测量学校花坛所占空间和能填多少土”为主题的测量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花坛所占空间”与“能填多少土”的计算方法,并感受了这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获得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三、在认识错误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完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因此,学生解题中出错是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对于解题中出现的错误与疏忽,我不仅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且更要看到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完善认知结构的一个极好机会。教师应该养成利用学生的错误提高数学教学的能力,加强数学教学效果的习惯,把学生的错误看作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课堂教学资源。【例3】“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这是教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教师经常运用的一道判断题。一般的教师往往只是让一两个学生站起来说出对或错,然后简单地问个为什么,给予一个明确的答案就草草收场。而优秀的教师却能紧紧抓住这个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全国着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经典的教学案例: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认为对错的两个阵营,吴老师没有立即表态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三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学生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讨论着,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为易表述,把认为此题正确的称为“正方”,把认为此题错误的称为“反方”。)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点头)“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连忙应答)“是。”反方:(紧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正方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在激烈的辩论后正方服气地却又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美国着名发展心理学家盖耶有句名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正是因为学生错误的出现,才给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四、引入解题妙法,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奇妙和魅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一般都十分注意运用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等一般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整理解题思路,但一些特殊的问题,就需要有特殊的策略或方法,特殊的解题技巧,这样往往更容易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情趣,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4】如图,M、N分别是长方形长和宽的中点,问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开始思考问题时几乎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涂色部分,想从涂色部分直接入手来计算出结果,显然是很困难的,这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用“旁敲侧击”的策略,观察三个空白部分,应该很容易计算。求出空白部分的总面积是++=,再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是1-=。【例5】如图,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是不会求出圆的半径的。但可指导学生运用“设而不求”的方法来解决。设正方形的边长是R,那么R2=2(平方厘米),问题便迎刃而解S圆=3.14×2=6.28(平方厘米)。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其思维的挑战性。在学生思考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不妨可以高屋建瓴地介绍一些“解题妙法”,把难题变易,让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产生一些惊奇,感受到数学神奇的一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就能把学生引进数学的殿堂,踏进数学探究的大门。五、开展数学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讲解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也不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它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它也需要对话和交流。有效的数学交流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众多信息相互碰撞交织,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例6】:王大妈家新买一台柜式空凋,他的外包装是一个长0.6米、宽0.3米、高1.8米的长方体纸盒。做这样一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接头处可忽略不计)(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和图形.整理与反思)一般的解法都是这样的:(0.6×1.8+0.3×1.8+0.6×0.3)×2=3.6(平方米)。或0.6×1.8×2+0.3×1.8×2+0.6×0.3×2=3.6(平方米)。但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计算方法却与众不同:0.6×0.3×2+(0.6+0.3)×2×1.8=3.6(平方米)。于是我在习题讲解是特意把他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及其图对这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最终明白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也可象计算圆柱体表面积那样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我也不失时机地渗透“化直为曲,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进行联系和比较,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如入,思考更加深刻。

⑦ 如何研读数学教材

听了雷老师的课,我也有很多感想,对于如何研读数学教材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想法:

第一,通读全教材

作为数学教师,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若教师的知识点零散,没有层次感,不分重难点,这样教下来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后再想找回数学兴趣就非常难。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通读初一至初三的全部教学内容。还要去了解他们小学数学的内容。从小学到初中数学知识跨度是有点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的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所以我们在研究数学教材的时候要在这部分找到衔接的点,让学生更快的过度到中学的教学中来。

第二,略读年段教材

数学内容是相通的,很多知识他都有联系,在哪个学段该学到什么层次,作为教师要把握好,不要超出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

第三,精读本册教材

读教材要做到,从粗到细,从薄到厚。就比如初二数学下册,对于这一册的数学教材,要做到细读,比如哪个图,哪一句话是在第几页,哪个位置都能很快的说出来。教材分为几个不同的版本,在我们精读的时候,要学会对比找同一知识点在这版本下的内容有哪些异同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相应的讲解。

第四,品读本课教材

品读其实换句话说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读教材,要从教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品读,这一节内容学生要怎么学?老师要怎么教?学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来引入等等的,都是我们要去研究的。对于教材给我们的例题的难易程度要进行分析,在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本课时的教学。

怎样去研读数学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同,可能研读教材的方法也会不一样,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到“掌握教学的度”不要一味地去讲,我们要运用多种感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以及数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要如何把一门枯燥的课程变成一门有趣生动的课,也是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去研究,去发现的。

⑧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更有效的促进教学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在我们学校已经实施八年了,在这八年里我们一方面可喜地看到了新课程带来了新思想、新方法、新面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些不协调的画面。我们在享受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活力与激情的同时,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是促进其发展的场所,教材则是媒介,学生更是教学中的主体。那么作为教师要想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有必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我们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更好地上好数学课?接下来,我就谈谈个人的初浅想法:
一、读懂教材是教师现今必备的基本功。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教材是教师的本份,是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必备的品质。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这是为什么呢?是人的知识背景、专业底蕴、思维方式、读书方法都不同的缘故。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丰富,也会读出不同的心得。
关于数学教材在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它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方法。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就象有的教师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只教学生结果容易,而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难,是的,如果一个知识只让学生知道结果是很容易的,几秒钟就可以搞定,可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新时期我们该如何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呢?以前在教学时,教师的任务只是按教材、教参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是由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成了机械的执行者和各种教参的简单照搬者。在大力提倡民主、开放对话等现代教育理念的今天,教学过程已不再是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复制与搬运,教师已经从“机械执行教材”的窠臼中解放出来,成为教材的自主建设者和开发者。问题是课改教材的编写者是考虑成熟后才使教材成型的,那是多少人智慧的结晶,作为教师,是否真正能正确地处理与开发教材?
我想与其说要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如说应该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深入教材,真正领会教材的意图,而不是盲目地改写教材。教材中编者对例题、习题设计的意图何在,在其背后应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值得我们去深刻领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真正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二、读懂学生是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
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如何真正读懂“学生”?首先,需要仰视我们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真正成为学生的知音、知已。其次,主动接近学生,学会认真耐心的倾听,听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和风细雨、春风化雨。再次,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共性,教师要理解时代对学生的影响,那就要不断“充电”。最后,要明白了解学生的方法及途径。多到网上去看看,用平和的心态,看看他们到底想什么,有什么需求,这样可能有教育的针对性。再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千万不要强逼,将心比心。最后,多读读反映学生生活的作品。感知学生的喜怒哀乐。只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能学生也成为我们的老师,那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我们教师最终还是要立足于课堂,研究每一位学生,读懂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身心得到健康,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读懂教材是基础,读懂学生是支撑,。对于教师而言,读懂教材才能放手备课,而读懂了学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才会真正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课堂文化。
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让我们真正关注到了教学,关注到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⑨ 怎样读懂小学数学教材

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学习数学方法。读教材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必须做到:(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我认为要读懂教材就要学会“煮书”。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自己几个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地方?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的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正如张丹老师说的那样:由“读”想到了歌曲《读你千遍不厌倦》带着思考去读。

我觉得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读懂教材:

1、要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必须读懂《课标》对年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年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年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把握,相信自己在信息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要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还是以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为例,它的目标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要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只要我们读懂了上面这些目标对所教学内容的要求,就能恰当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也不会拔高或降低课堂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

2、要读懂作者的编排意图。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实验教材的总体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实验教材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拨的、主动求知的信息资源材料和环境。因此,我们必须读懂下面这些内容:

(1)要读懂“主题图”。
人教实验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真可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觉得要读懂主题图,首先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主题图,它的呈现形式是一幅校园场景图,它是以校园场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其次,这个主题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比如上例中“四边形”的主题图中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等。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第三,要读懂“主题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2)要读懂“例题”。不管是传统的旧教材还是课改实验教材,例题都是教科书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例。那么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读懂例题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读懂例题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它这样呈现的作用是什么。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例1,它的呈现方式(略)。我觉得例题以这种方式呈现,一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因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只有一次进位,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了100,其竖式比较简单并将进的“1”用红色表示。其次要读懂情境图。实验教材的例题中多数都安排了情境图,作者想通过情境图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同时培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富饶,地大物博来实现学科间的整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加法的验算”例1下面的情境图,它是一组同学们在合作学习加法验算方法的讨论,通过讨论把加法验算的方法全部呈现出来,目的就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验算方法对加法进行验算,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学验算。第三、要读懂例题中的对话。(人教版)实验教材为了体现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内容更加活跃,把一些难点、重点、计算法则、概念等用对话的形式在例题中呈现出来,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读懂这些对话的意思。第四、要读懂例题间的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也是有区别的。例题与例题的呈现形式是不同的,对学生训练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⑩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例1的主题图:一家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要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根据该例题教师不难疏理出本节课授新知识点: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例如: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授新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这些思路,因为:①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限制,它并不能完全呈现其丰富、独到的内涵与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思考,大胆取舍,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②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时,需打破文本禁锢,批判性继承,个性张扬地构思创新设计流程;③教材文本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文字提示、旁注未必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读文本、活用教材”。例如在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一课来说,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戏,教材编排中两个盒子里的各种颜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如果按教材编排思路,在游戏前预先告诉学生红棋子、绿棋子的个数及盒装情况,再让学生做摸棋子游戏,这样就使游戏失去了悬念。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当时、当地及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一些大胆改造,即:把各种颜色棋子换成各种色彩的乒乓球,预先不告诉盒子中装球个数及颜色,然后开展“猜测——实践——验证”的摸球活动,这样就能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渴望。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观、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的解读文本,灵活应变的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阅读全文

与听数学怎么解读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7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0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7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0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6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3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