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出真问题
数学课堂如何提出问题?课堂中教师应该营造敢问的氛围,创设想问的情境,交给学生会问的方法。
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例如,解题的开放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课型的开放可以包括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也可以是讨论课、自学辅导课、解题训练课等,但不管是什么课或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突出以提出问题、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师生合作交流,重视数学学习与知识建构,充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和态度.这样才能保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习题课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这道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以这个题型为例,你能出一道题吗?实际上,这种让学生发散思维的题在习题中也存在,只是因为有时教师的定式教学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讲新课时可以不给学生圈定一个范围,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提出各种问题,再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指出错误的作用,最终使学生理解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发散了,不限定在某个范围内,一切问题就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解决。
⑵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学生思维的生命线。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诊断学生遇到的障碍,并对个别学生进行监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那我们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哪几方面呢?
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提问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提问有效且深入的首要条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若教师在课堂上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以拷问的语气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战战兢兢,不敢回答问题,总担心自己出错。这样的课堂只能呈现一套机械化的程式,也必定会缺少一些轻松、和谐的师生互动和课堂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朋友的身份,从容谈话的态度,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愉悦地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回答问题,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载体,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而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而不应该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每节课教师都要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如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多回答“是什么”,让中等生多回答“为什么”,让尖子生多回答“不同点是什么”,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让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舞台。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言语
课堂内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言语交流,其中教师提问的言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并进一步影响课堂效果,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要准确、清楚,要有深度,要有感染力。如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分式的加减”的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分式加减规律时,我会提问:“同分母的分式怎样相加,怎样相减?”“异分母的分式怎样相加,怎样相减?”引导他们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总结规律,进而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另外,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评价,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注重问题的设计
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组成因素。课前精心设计能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问题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比如,初中数学八年级(上)“设计轴对称图案”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活动:在让学生用四张正方形纸片合成不同图案,在学生成果展示、交流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拼出的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2)这些图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正方形纸片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3)你有不同于课本的拼法吗?这样的提问直接点中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感受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为他们下一步的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问题要有启发性,不能泛泛而谈,即针对性要强。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再次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才智,把握时机,科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德勋.教师怎样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J].人民教育,2007(7).
编辑 郭晓云
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优秀数学课程的重要一环,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我们知道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从而会很大的提高课堂优秀效率。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求问;第二,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两个问题;第三,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
平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采取积极、热情、严谨的态度,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当学生的提问过于简单可笑时,可给以引导说明而不嘲笑讽刺;当学生的提问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时,要灵活应变而不敷衍搪塞;当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这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提出的问题也更有力量了。
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提问更有效
1、教学中要紧扣教材,课前要精心设计。
4、因材施教,提出问题难易适当,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问题,对班上后进生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题,也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
5、选择时机,发展智力。有的时候可以根据班上情况选择问题,让学生选择回答。
⑸ 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为达到某一目标、任务所经常采用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教师只有善于探究掌握课堂提问艺术,苦心钻研、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才具有实际效果、实用价值,因此笔者拟就课堂提问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见解。
一、摸清基础,帮学生搭起问题支架
教学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接近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能够让学生摸得着、抓得住,先易后难,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阶而上。
1.衔接性。
教学片断:“两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口算: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继续口算:
34×2=68,34×20=680;41×5=205,
41×50=2050;15×2=30,15×10=150。
师:15×2=30,15×10=150,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上面的关系吗?
师:那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
在学两位乘两位数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算法,教师的提问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新知搭设了适宜的“脚手架”。
2.逻辑性。
教学片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观察板书,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这里长方形的长乘宽正好等于它们的面积。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相同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对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作记录。)
师:你们发现其他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在面积公式中,“长×宽”实际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师提问步步入深,使学生茅塞顿开,深刻感知、理解、把握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的提问,既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抓住关键,让提问充满思维含量
教师要提出有效的问题,就必须研究教材,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境界。
“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化”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教师在充分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抓住教材的关键处,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从而避免步入提问频繁、表层化等误区。
1.目标性。
教学片断:“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请学生任意写出三个分数,引导他们观察他们各自所写分数的分子、分母情况。
师:当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个别说“可能一样”)。
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可能一样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这个规律。
(学生利用折纸来探讨这一问题,得出=====等)。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同时,这两个分数有可能相等吗? 生:有可能。
师:任意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不同时,分数大小都相等吗?
生:不会。
师:那什么情况下才能相等呢?
教师的提问始终围绕本课的核心内容,环环紧扣,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自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2.思考性。
教学片断:“素数与合数”。
(学生分别用4个、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如果给出的相同正方形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会怎样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经讨论发现:给出相同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的种数不一定就越多。)
⑹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教师所倡导,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光教师要提问,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一、首先从课堂提问现状反思一下: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使得学生不能尽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二课时,针对猜一猜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这些事例能够巧妙地体现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事例,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三、如何解决在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引入新课,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根据儿童的认知结构,调整了教材的认知结构。首先,认识直角。问:自己动手对折再对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再在投影仪上出示直角。接着,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画比直角小的角,学生能折出画比直角小的角那么自然就能折出或画出比直角大的角。这样做的好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种角的概念。因此,教师抓住分类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问题,就能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2、提问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属情况:
(1)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
(2)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
(3)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4)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3、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4、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4、课堂提问还要精问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1)提问的量要求少而精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 避免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提问的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注意的是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6、课堂提问要力求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首先,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其次,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次,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
四、教学有效提问也是艺术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其实,真正有效的提问还在于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关键的策略是,要让你的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教师在倾听。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
1、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
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需要学会容忍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至少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有效倾听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总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师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⑺ 数学课堂如何指导学生提问
一、鼓励主动提问。
一般认为,能够主动提问的孩子,思维较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求知欲望盛,学习效率高的特点,培养学习主动提问的意识是解决数学教学的关键。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战性,那么学生追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就愈强,例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机器人。机器人说话了,“小朋友,我是图形知识博士,你们在图形知识方面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吧!”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先恐后的提出了许多问题。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鼓励猜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里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我在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四条边,两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一个长方形被剪一刀,剪掉一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学生大胆猜测后,接着让学生通过剪一剪、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变化过程,同时也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材料。对于问题“剩下的角与以前学过的直角有什么不同?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有什么特点?”自然生成。
二、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什么是学问?学问就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他们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不知从何问起。因此,如何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1、观察提问。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二十以内加法表示”时,让学生填完表后,观察提问:(1)竖着看,每一行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怎样变化?(2)横着看,每一行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怎样变化?(3)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可想到哪些减法算式?
2、对比提问。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对比和推理把问题提出来,例如: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8、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怎样推出9的乘法口诀?它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前后各句之间有什么规律?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试着用以前学习编口诀的方法,编9的口诀。这样,在问题的提出中得出结论。
3、分析综合提问。
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先为学生提供一张物品的购物清单,让学生观察,从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老师选择一组信息,出示:“买了3箱矿泉水,每箱18瓶,每瓶2元”。根据这一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一箱要多少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学生就会去寻求条件,这样又会有新的问题不断产生,直到找到已知条件解决问题为止。
三、增强信心,让学生乐于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乐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对他们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使学生树立提问的信心产生乐于提问的情绪体验。另外,还可采用一些竞争机制,大大增强提问的乐趣,如:让学生对老师提问,同学之间提问,还可以对教材提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