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数学思维能力是什么幼儿如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指的是以数学为载体,通过数学方面的运算能力,数形结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从小接触数学方面的知识,可以锻炼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协调能力,运算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等。
幼儿如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呢?兴趣是基础也是关键,所以若想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先要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作为家长,不管我们小时候是学霸型还是学渣型的,对于数学总是很难的提高兴趣,数学也就被贴上“枯燥,无聊”的标签了,那么对于幼儿这一代,如果再次被贴上这样的标签,那么关于数学方面就很难再有更高层次的提升。所以,关于“趣味数学”就由此而生。
趣味数学,让幼儿学习数学不再枯燥,幼儿将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趣味数学不仅仅包含数学游戏,而且包含数学故事,数学互动等方面,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数学的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游戏通过有趣的数学道具表现出来,通过一定的规则,让幼儿去完成这场数学游戏。比如规律性的数学游戏,幼儿通过道具,按照规则,摆出规律性的数学模型。但这场数学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重要的是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数学游戏的规则是,3组除了颜色不同的道具,道具数量不限,幼儿通过每组比前一组加一的形式进行排列,比如,第一组为A,第二组为B,第三组为C,所排列的形式为ABBCCC,AABBBCCCC,AAABBBBCCCCC等,以这种规律性的形式进行排列,直到排到第十组为止,这期间锻炼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以及有序思维等。
在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包含但不限于数学游戏与数学故事,只要能够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就是可行的,提高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也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Ⅱ 为什么幼儿学习数学比语言困难
大班;数学学习困难;负面因素;个案 一、引言 大量的研究表明,8%左右的儿童存在数学学习困难。根据教育部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5岁以上在园幼儿有768.76万名。按照8%数学学习困难的检出率,我国约有61.5万名5岁以上在园幼儿可能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研究表明,学前班(kindergarten)儿童的数字感能力能有效预测儿童小学三年级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业成绩。越早发现年幼儿童的数学学习困难,我们就能越早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他们后续数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但目前关于儿童数学学习困难的核心特征、操作性定义、易感性因素和发展轨迹的研究都还比较欠缺,很多研究者认为,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还处在“婴儿期”。 有学者指出,家庭环境对年幼儿童数学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教养方式、亲子互动、家庭学习活动等对儿童数学能力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是儿童的重要生活场所,是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因此,对环境的评估是对儿童进行行为评价的重要前提。评价结果和干预计划要有生态效度,就必须考虑儿童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同伴、学校和社区。所以,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探讨造成其数学学习困难的因素很有必要。 二、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z,女,6岁2个月,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感知觉功能正常,是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大班在园幼儿。父亲山东人,毕业于某舰艇学院,现在浙江某部队服役。母亲为上海人,高中学历,在上海某居委会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z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老师和同伴交流很少。 2对z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定 使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对z进行智商测量,并运用上海地区常模进行分数转换。本量表由11个分测验组成,归纳为语言量表和操作量表两个部分,z的语言部分得分为87分,操作部分得分为79分,总的测验得分为82分,说明z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使用Ginsberg等人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验对其数学能力进行测试。TEMA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适用于3~8岁儿童,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鉴别数学学习困难儿童。该测试测量的是儿童正式和非正式的数学能力,包括唱数、简单运算、数字读写、心理数字线、十进位、应用题等方面的能力。z的TEMA成绩为89分(根据美国常模转换的标准分),处于第23个百分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鉴定标准是儿童在标准化测验中的得分处于第25个百分位以下。故z可以被鉴定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 需要说明的是,TEMA目前尚未建立中国常模,本研究在进行分数转换时所使用的是美国常模。有很多研究表明,美国儿童的数学能力弱于中国儿童。由于根据较低标准(美国常模)所得出的分数已经达到了数学学习困难标准,所以z应该可以被鉴定为数学学习困难儿童。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取研究信息。访谈的对象包括z的老师、父亲、母亲及z的两位好朋友和z本人。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研究者使用录音笔对所有的对话内容进行了录音。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方法对z的一次户外活动和一次室内自由学习活动进行了记录,使用连续记录(running record)的方法记录下z的行为和语言。然后对所有的记录进行了转录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大班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幼儿园,其交往对象主要为家庭成员、教师和同伴。通过对访谈和观察资料的编码、归类和整理,我们得出了以下一些环境易感性因素。 1同伴对z数学能力作负面评价——“她做数学题老是错错错” 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数学学习态度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大多来自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他人对其数学能力的评价。在对同伴、老师和父母作了访谈之后我们发现,大家都认为z的数学能力很弱。同时,z本人也对数学学习表现出一些负面态度。 母亲:她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确已经落后了! 父亲:现在我感觉她数学有点弱。 同伴1:她做数学题老是错错错。 同伴2:她数学不好,总是比我慢。 老师:只要一做数学题。就不行了。 研究者:你最不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Z:做数学题。 在室内观察时发现,z开始没有参与其他小组的活动,只是拿出自己的作业本(上面有很多没有答案的加减题目)。z选做了其中简单的题目,如一位数的加减运算。对于稍难的题目,如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运算,则选择跳过。旁边的小朋友将z的数学作业本拿过去,在z没有完成的题目旁边打上了大大的叉。在这一过程中,z始终没说话。 众所周知,他人评价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因素。一个孩子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负面评价,很容易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怀疑,继而对数学产生负面态度。 2与老师缺乏交流——“她很少主动跟我讲话” 带班老师x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她同时承担本班的数学教学任务。据x老师反映,z在吃饭、睡觉、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表现出很多问题,老师经常为之生气,这给原本就性格内向的z造成了心理压力。z对老师产生了惧怕心理,不敢与老师沟通交流,这样的情况进一步造成了z与老师关系的疏远。 研究者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中也得知,z平时不大与老师交流。没有与老师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使得z在幼儿园很难获得心理安全感,时时需要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会给老师带来麻烦。这也应该是z为什么总是很安静,不大参与活动的原因之一。 研究者:她跟你的互动情况怎么样?跟你讲话多不多? 老师:我从来都没有了解到她的内心世界,她很少主动跟我讲话。上课的时候她也不调皮捣蛋,就在那里坐着听,听后也不回答问题。我觉得她被动,非常被动……她很少主动跟我说一句话。有些时候我无法只照顾她一个人,要顾及全班。所以呢,和她讲话很少。 研究者:哪个老师教你数学?Z:X老师。 研究者:你怕不怕她? Z:怕! 研究者:为什么? Z:她很凶。 幼儿园教师在帮助儿童完成从家庭向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并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对其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不能与老师形成良好情感依恋关系的幼儿,会很少参加幼儿园活动,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和对幼儿园抱负面态度。z与老师交流的缺乏使得她失去了主动获得老师关注的机会,这不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 3父亲经常缺位——“我不在家,很多方面确实照顾不到”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没有人能比父母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z的父亲一年至多只有两个月休假的时间呆在家里。本研究进行的时候,z的父亲凑巧在上海世博会执勤,研究者于是也有机会向他了解相关情况。研究者发现,在交流过程中,z的父亲爽直坦诚,积极回答了研究者的各种问题。老师也表示,z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得当,与其交流沟通也比较容易。每当父亲休假在家的时候,z的行为表现会比平时好很多。z也表现出对父亲的依恋和不舍。对于孩子的教育,z的父亲心里一直有愧疚感,并曾多次想过要转业回上海。此外,因为母亲平时工作较为繁忙,且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z对父亲的依恋。 研究者: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 Z:爸爸。 研究者:为什么呢? Z:因为晚上他给我讲故事。 研究者:那爸爸走了你想不想他? Z:想。 研究者:谁的力量最强大? Z:奥特曼。
Ⅲ 什么是幼儿园的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
正式就是集中教学活动,即通俗意义上的“上课”,非正式就是除了集中教育活动的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自由活动、游戏以及一些随机的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比较强调在各个领域和生活的渗透中开展教育,也就是不要过分依赖正式的集中教学。
Ⅳ 幼少儿数学思维能力是什么在线等急
数学思维包含在逻辑思维里,只是逻辑思维的一种。
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思维是以概念、范畴为工具去反映认识对象的。
数学思维就是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属于人脑的基本活动形式。
拥有数学思维的孩子,推理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很强,各方面都如鱼得水。可以说,数学思维终身受益。
所有的思考都涉及数学,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却是事实。
所有的思考都可以归结为逻辑和数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而孩子从小就有逻辑思维。如果我们提出问题,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是开发他创造性智力活动的一个极好的方法。
Ⅳ 两岁三个月的孩子还不会数数,这种情况正常吗
很多父母都有数学焦虑。因为自己学生时代数学不好,让孩子笨鸟先飞,上小学后,开始看数学兴趣班,学习奥运会数等高训练。事实上,学战才是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的形成阶段。孩子们在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具备了一定的非正式数学概念和技巧。例如,儿童在5岁前掌握了一定的监禁能力,可以利用手指等策略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岁的孩子不会数数,要注意!数学训练要趁早,家庭数学活动有很多好处这些孩子早期的数学能力是后来数学成就的强大预测因素。家庭因素对这种能力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那么幼儿期的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数学能力呢?家庭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然后进行第二组。这时,婴儿可以在父母玩耍时起到示范作用。随着游戏的进行,可以将小盆换成不同数量的水果照片。把画中的水果数加起来。接着,将水果照片直接换成5以内的数字符号,直接加上数字符号。
游戏结束后与孩子们分享游戏过程。黑板上每次都贴着幼儿找的“小球”,和孩子一起讨论谁找的小球数是对的,谁找的小球是错的,加深了幼儿代数运算的印象。
Ⅵ 数学能力有哪些
问题一:数学学科能力包括哪些 5分 1.阅读理解能力:数学,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能够理解问题的意思根要,不能理解怎么解决问题。
2.逻辑思考分析因果能力:有了问题,可以从中找到有用的条件,能够分析出已知条件和待求问题的相互关系,能够找到二者的相关性所在,从此剥丝抽茧
3.运算能力:有了已知参量与未知变量的关系了,简单的心算;复杂的笔算,更复杂的运用软件或者硬件工具运算。
4.语言表达称述能力:你懂了,一般情况下,要是别人不懂,讲解很重要,表达不清楚,别人不能理解,依旧是茶壶里的汤圆,道不出来,你道了耶白道
5.书面表达称述能力:任何前言的数学知识要经历不少的坎坷之后,要登上历史的舞台,仅仅口头的,弧会消散;所以,书面的称述讲解很重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论文。
问题二:幼儿数学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 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问题三:小学数学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知道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
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
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
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
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
!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问题四:数学学科能力包括哪些 5分 1.阅读理解能力:数学,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能够理解问题的意思根要,不能理解怎么解决问题。
2.逻辑思考分析因果能力:有了问题,可以从中找到有用的条件,能够分析出已知条件和待求问题的相互关系,能够找到二者的相关性所在,从此剥丝抽茧
3.运算能力:有了已知参量与未知变量的关系了,简单的心算;复杂的笔算,更复杂的运用软件或者硬件工具运算。
4.语言表达称述能力:你懂了,一般情况下,要是别人不懂,讲解很重要,表达不清楚,别人不能理解,依旧是茶壶里的汤圆,道不出来,你道了耶白道
5.书面表达称述能力:任何前言的数学知识要经历不少的坎坷之后,要登上历史的舞台,仅仅口头的,弧会消散;所以,书面的称述讲解很重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论文。
问题五:学数学需要哪些能力? 数学学习工作有五大能力指标:
抽象化能力:
选出不同现象所共有的性质集中研究、寻求一般规律的能力。比如:数学思考[*](数学分析、探索规律、判断预测)的能力;
交流自己观点,归纳总结的能力。
符号化能力:
把自然语言扩充、深化,而变为紧凑、简明的符号语言,这是自然科学共有的思考方式。包括:
使用符号、形式表示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的能力;
利用合理的数学技巧进行问题转化和更广泛延拓的能力。
公理化能力:
进行数学论证的能力。例如:
从前提、从数据、从图形、从不完全和不一致的原始资料进行推理,归纳与演绎并用。
建立模型的能力:
对实际现象进行分析,借助或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处理。具体地说,比如:
以数学的角度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模型(实际问题的数字化、实际问题的图形化、数行结合等)的技能。
使用各种工具、辅助物的能力。
最优化能力:
考察所有的可能性,从中寻求最优解,并对现有结果和算法进行持续的创造性优化的能力。这项能力与数学的实际应用最为贴近,同时也是对数学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能力。注[*]:所谓数学思考,包括对数学本身的思考和从数学角度进行的思考两个方面。思考数学是高层次的,是少数学生的需要;但数学的、理性的思考则是所有人的需要……------来自《新标准》
问题六:小学数学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知道一节好的数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
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数学:抓住数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数
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数学
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乐学、爱学数学。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
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的灵魂,使数学课上出“数学味”
!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问题七:什么是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主要有:离散的思考;逻辑的分析;形象的记忆;对偶的把握;逆向的思维。
Ⅶ 什么是幼儿园的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试以“6以内的组成”为内容设计一组非正式数学活动
主题:6以内数的组成。目的:初步认识6以内(小数目)的组成。目标:初步认识,但不作要求,尤其是反应慢,认识不清的必须鼓励。能认识的也不发奖,防止对差生形成压力或盲目攀比。形式:组织活动。1.3~6人分组,跑步、搬运绒毛玩具…让幼儿体会人数不等的不平均,引发讨论,民主协议再分组。2.不等量分玩具,引发关注数量(注意引导、消除幼儿间、师生间,或与家长的意外矛盾)。3.启发幼儿讨论划分的公平性,引导认识3>2…,6>5。4=1+3=2+2,5=…。6=1+5=2+…。4.老师感谢学生,启发相至感谢,体会合作精神…
Ⅷ 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儿的五大能力发展是指哪些
一、健康 ——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一)目标 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二、科学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一)目标 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三、社会 ——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一)目标 :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四、语言 ——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一)目标: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 2.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五、艺术 ——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一)目标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Ⅸ 简述正式和非正式数学活动的关系与平衡
正式和非正式数学活动的关系与平衡如下:
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可接受水平来考虑教育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活动目标的设定、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以及方法与组织形式的运用等方面应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准则。
2、主体性原则:一方面,教师要让幼儿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主体,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数概念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应当适时、适地、适宜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建构数概念。
3、科学性原则: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教师给出的概念或作出的归纳必须是正确的、符合逻辑和客观实际的,否则会因忽视数学概念本身的精确性而误导幼儿。方法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必须根据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避免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
4、整合性原则:教师应将数学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整合。将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与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相整合,将专门的数学教育途径与渗透性的数学教育途径相整合,实现优质有效的数学启蒙教育。
5、系统性原则:一方面,教师应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性。在安排内容时体现循序渐进;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