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下面内容要求初步感知。
一、数概念与运算
1、10以内的数(基数、序数、数的实际意义、数量的比较与守恒、相邻数、单双数、零等)
2、数数(唱数、手口一致点数、目测数、按群数等)
3、书面数符号(数字的认读、书写与表征)
4、数的组合与分解
5、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二、集合与模式
1、集合(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比较,集合的交、并、补、差关系和包含关系,是形成数概念,进行数运算的基础。教学主要包括区别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
2、模式(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
三、分类与统计
1、分类(一维特征、一维以上的特征、层级分类等)
2、统计(在分类基础上初步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对资料作出分析,能看懂和学习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表征统计结果)
四、几何形体
1、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2、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3、形体之间的关系与等分
五、量比较及自然测量
1、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差异
2、感知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3、自然测量(能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定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
六、空间和时间
1、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2、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3、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4、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贰’ 幼儿数学内容有哪些
幼儿园涉及到的明显的数学方面的内容有:
1——10数字的认读、书写;1——10的分解与组成;物品的点数、一一对应、排序、找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时间的初步认识;货币的初步认识等等。
一节数学教育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活动目标: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以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可分为教育目标、情感目标等;目标的制定要以幼儿情感发展目标为重;
二、活动重难点:活动重难点的确定以活动目标为依托,结合本班大多数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
三、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A、经验(认知、情感等)准备;B、教具准备;C、幼儿操作材料准备;
四、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设计要以目标的制定为依据,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既考虑到多数幼儿的发展需求,又要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环节的过渡要顺畅、自然;一节成功的活动课是和孩子们一起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收获、成长;教师的介入不要过多,也就是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真正的主人是孩子们,要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叁’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哪些
‘肆’ 幼儿园数学分类有哪些内容
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小神童手脑速算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包括教小神童手脑速算方法和学的方法,它既要考虑教师怎样教,又要考虑幼儿怎样学。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常用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
1、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按一定的要求和规则操作、摆弄提供的材料,并在与材料相互作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运用操作法需要主要以下问题。
(1)提供的材料应数量足够并具有层次性,既体现所学的教学内容,又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2)帮助幼儿明确操作要求和活动规则;
(3)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尝试和探索的时间;
(4)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和提升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
2、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的一种方法。运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的主要情节不宜过分复杂、新奇,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游戏的内容应凸显数学教育的要求;
(3)游戏的选择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小年龄幼儿多选择情境游戏,大年龄幼儿多选择智力和口头语言游戏。
3、演示讲解法。
小神童手脑速算演示讲解法是指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教具和学具展示给幼儿看,或者通过示范的动作或选择的范例来说明所要介绍的知识、技能和规则,使幼儿明确需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一种方法。讲解法是教师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教具、范例、学具的一种方法。运用小神童手脑速算演示讲解法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的演示讲解要突出学习的重、难点以及有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关键问题;
(2)演示的教具、范例或学具应足够大,以便全体幼儿观察;
(3)教师演示的动作要适当放慢,以便全体幼儿观察到细节;
(4)教师讲解的语言应简洁、明确、生动。
4、观察、比较法。
观察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的特征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两个(或两组)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感知和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异同的一种方法。运用观察、比较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或动作,引起幼儿对被观察物的注意,并给予适当适度的指导;
(2)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存在联系时,才有比较的可能,并应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对数的理解是一个渐近、变化以及主动建构的过程,它依赖于感性经验,并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得到发展。幼儿的数学经验来自于自然学习、非正式学习和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只有当学习发生在幼儿熟悉且有意义的情境中时,幼儿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途径包括: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经验。
1、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
专门的数学活动是由教师发起的,指向幼儿学习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在幼教实践中,教学常以全班的形式进行,因此常称作集体教学或上课。
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门的数学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学习内容和关键性的学习经验,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阶梯。在专门的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经验经过教师的有意识选择,因此这些经验的学习,有助于幼儿感受、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感知、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2)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直接指导,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支架。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为幼儿获得数学经验创设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还通过自己的直接指导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活动中的表现,选择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并鼓励他们通过猜测、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数学经验,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能,也发展了抽象逻辑思维。
(3)专门的教学活动所采取的集体教学形式,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专门的教学活动通常采用全班或分组的集体形式,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在专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对全体幼儿施加影响。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幼儿的数学启蒙,而且也使幼儿在与人、物的互动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班级人数众多,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材料有限,教师很难保证对所有幼儿实施个性化的指导。因此,集体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它是全体幼儿获得基本发展的重要保证。
‘伍’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我们把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序列:
1.逻辑关系
该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类包含关系及分类,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及排序,模式。
2.数和量
该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计数,10以内自然数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10以内数加减运算,分辨物体量的差异(大小,长短、轻重、时间等)和简单计量。
3.空间与形体
该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方位,常见几何图形及几何体。;上述列举的各序列的主要学习内容,需要通过小、中、大班螺旋式的系统性教学来帮助幼儿获得相应的关键经验。所谓螺旋式教学的含义是指一项内容(如分类)在小、中、大班都要进行,但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逐渐提升或拓展的。
‘陆’ 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哪些数学内容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数和量”、“几何与空间”、“数理逻辑经验”。
“数和量”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10 以内自然数的认识;
10 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各种连续量的差异比较和简单计量。
“几何与空间”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常见几何图形的辨认;
空间方位和空间关系的认识。
“数理逻辑经验”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及对应活动;
序列关系及排序活动;
类包含关系及分类活动;
各种守恒关系及相关经验。
各部分的具体学习内容及指导方法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儿童学习数学靠的是“记性”吗?
有些家长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数学靠的是“记性”。但事实并非如此。曾有一位三岁孩子的家长问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数数时总是乱数,他教了很多次也没有用;还有一位四岁孩子的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记性那么差?我给他讲过很多遍,他还是记不住这些加减题?”那么,儿童究竟是怎样理解数学知识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数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在成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数学吧:
首先,数是什么?自然数的序列――1、2、3、4、5……看似一组需要幼儿记住的顺序,实质蕴涵了很多逻辑的关系。如前后数之间存在着递增的序列关系,每个数都比前面的数大又比后面的数小,而且这种序列关系是可以传递的,也就是说即使不相邻的数我们也可以根据其在数序中的位置判断其大小关系。
再如,数序中也蕴涵着包含关系,每个数都包含了它前面的数,同时也被它后面的数所包含,5 包含了 1、2、3、4,6 又包含了 5……对幼儿来说,他们认识的 1,2,3,4……绝不是一些具体事物的名称,也不是这些具体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即使是最简单的数,也具有抽象的意义。
比如“1”,它可以表示 1 个人、1 条狗、1 辆汽车、1 个小圆片……任何数量是“1”的物体。又如5 只桔子,它是对一堆桔子的数量特征的抽象,和这些桔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 5 个。因此,幼儿对数的认识就不像对大小、颜色的认识那样可以通过直接的感知获得,而要通过一个抽象的过程。5 个桔子中的每一个桔子,都不具有“5”的性质,相反,“5”这一数量属性也不存在于任何一个桔子中,而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它们构成了一个数量为“5”的整体。
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首先,他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头数数的动作相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
由此看来,幼儿会数数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这背后,是幼儿的对应、序列、包含等逻辑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理解了这些逻辑观念,幼儿才能正确地计数。再经过无数次具体的计数经验,幼儿对数的理解逐渐脱离具体的事物,最终达到抽象的理解。
再来看看数的加减。同样地,加减运算也不可能通过记忆来学习,因为它需要幼儿对三个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获得一种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说,幼儿要真正认识到加减就是将两个部分合并成一个整体或从整体中去掉一个部分的运算。幼儿在四岁左右能够借助于具体的实物和动作的摆弄来理解其中的加减关系,但要在抽象的数字层面进行加减运算,就必须要在头脑中建立起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关系。而这则要到六七岁才能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幼儿对于具体的问题(如“三块糖加三块糖是多少”)能够解决,而面对抽象的问题(如“3+3=?”)就无能为力了。
和数数及加减一样,其他的数学知识也都是一种逻辑知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抽象的逻辑知识的获得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并达到抽象的层次。
我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儿童要能理解这些具有抽象意义的数学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观念的基础。那么,这些逻辑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来自于对动作水平的逻辑的概括和内化。儿童在两岁前,就已具备了在动作层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要在头脑中完全达到一种逻辑的思考,则是在大约十年以后。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儿童要在头脑中重新建构一个抽象的逻辑。这不仅需要将动作内化于头脑中,还要能将这些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自如地加以逆转,即达到一种可逆性。这对儿童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让一个成人讲述他是怎样爬行的,他未必能准确地回答,尽管爬行的动作对他来说并不困难。他需要一边爬行,一边反省自己的动作,将这些动作内化于头脑中,并在头脑中将这些动作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才能概括成一个抽象的认识。儿童的抽象逻辑的建构过程就类似于此,但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比成人更大。因为在幼儿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内化的、可逆的运算结构。所以他们的思维具有外化的、动作的特点。而抽象的逻辑思维,则是通过对这些动作的内化而获得的。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我们通常以为,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具体形象对于逻辑思维特别是幼儿的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我们承认幼儿的逻辑思维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并不是说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头脑中的心理表象发展起来的。虽然心理表象在幼儿的逻辑思维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儿童的逻辑思维并不是表象的产物。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幼儿时期的心理表象几乎完全是静态的表象,而没有动态的表象。这恰恰是因为,幼儿还不能将一个动作完整地内化于头脑中,而只能在头脑中保持一些静止的图象。显然,这些静止的图象并不能导致儿童的逻辑思维的产生。况且,我们还会发现,幼儿所反映出的事物表象往往是不精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皮亚杰曾发现,在让幼儿画出一个倾斜45度的杯子的水面时,他们不是画得和水平面平行,而是和杯底平行。再如,尚未达到数目守恒的幼儿对两排一样多但所占空间悬殊的物体,也容易形成错误的表象。这些都说明幼儿的表象是受其思维影响的,没有理解就不会产生正确的心理表象。
总结以上的观点,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儿童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要经历一个从动作性学习到抽象化理解的发展过程。这从儿童学数数的过程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儿童先要进行“点数”,然后才过渡到“默数”的阶段。
儿童学习数学有什么好方法?
认识到动作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以及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能够理解儿童学习数学的很多现象,如为什么他们要掐着手指做算术,却不能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计算。事实上,如果说儿童学习数学有什么好方法的话,那就是――“操作式的学习”。
所谓操作式的学习,就是指儿童动手操作,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数学经验和逻辑知识的方法。
前面我们提到,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具体的动作。而在具体的动作中,儿童可以积累丰富的逻辑经验,这是其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
我们还是以数目的比较为例。如果我们问一个四岁孩子:“五个多还是六个多?”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会很失望,孩子也许刚刚说是六个多,一会儿又会回答五个多了。这说明他还不具备在头脑中对这两个数目进行抽象比较的能力。在这个年龄,他要能做到在头脑中呈现出五个或六个物体的具体表象就已经很不错了,再要让他在头脑中比较这两组物体的多少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可是,如果在动作的水平上就不一样了。儿童可以把两组物体分别排成一排,并且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出谁多谁少。这就容易得多。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作水平的操作是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途径。儿童在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对应、多少等逻辑的经验,这些逻辑经验起初依赖于具体的、外在的动作,逐渐发展到摆脱具体的动作而成为一种内化的动作,也就是在头脑中对这些物体的表象进行对应、比较等逻辑操作,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完全抽象的逻辑关系。当然,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而学前儿童尚处在动作学习的水平,其内化过程还远没有完成。因此,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需要在动作的水平上即通过操作活动来学习数学。
家庭中教儿童学习数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对家长来说,对孩子进行数学教育既要考虑到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又要充分利用家庭生活的优势。而树立以下三个观念对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第一,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甚于数字的记忆。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家长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配对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对应观念,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分类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包含观念,等等。这些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第二,立足具体经验,指向抽象概念。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学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所以不要急于让幼儿进行抽象的符号化的数学运算,而要充分利用具体的实物,让幼儿获取数学经验。当幼儿有了丰富的数学经验之后,即便大人不教,他们也会举一反三。如幼儿经常有平分物体的经验(分蛋糕、分糖块、分苹果……等),他就很容易理解数学中的“二等分”的概念。遇到其它类似的问题,他也会主动迁移自己的知识。在幼儿阶段,不应强求计算的速度,而要注重给幼儿丰富的经验。
第三,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来源于他的实际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幼儿所理解,解决起来也比大人给他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同时,当幼儿真正有意识地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性也会有更直接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例如,数字可以表示什么意思?面对抽象的数字符号,幼儿很难理解“数字就是表示多少”。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生活中哪里有数字?它们表示什么?这样幼儿就很会得到很多具体而丰富的认识。
我孩子的数学能力为什么会比同龄的孩子差?
很多家长会因为自己孩子“数学能力差”而苦恼。他们会因此而给孩子“补课”,但往往又发现,自己怎么教都教不会孩子!
应该承认,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从儿童发展的整体来看,个别差异的存在显然是一个正常现象。而在数学学习领域,这种个别差异性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如前所述,儿童的数学学习和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系密切。换言之,数学这个学习领域也就最容易表现出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因此我们就会看到,即使是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他们的数学能力也会有差异。
如果自己的孩子数学能力“差”,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请注意:在这里我们给“差”加了引号!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儿童数学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他就一定是“差”,更不能给他贴上一个“数学能力差”的标签。否则,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家长的心态也不利。作为家长,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和步骤,即从动作水平的操作到抽象水平的运算。而在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则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即有的孩子需要比别人更长的时间的时间来实现这一“飞跃”。对于这样的孩子,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显然是不能奏效的,反过来,成人应该采取承认、跟随和等待的策略。具体地说:
首先,承认孩子的发展水平。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孩子能够算“几加几”,而自己的孩子却还要借助于手指,就觉得很恼火,甚至粗暴地阻止孩子用手指算,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事实上,孩子这样做,恰恰说明他的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依赖于动作的阶段。
最后,我们还应该拥有一份等待的心情。要相信,数学不是教会的,而是孩子自己的“发明”。我们的任务是为他们创设适宜性的学习和发展环境,等待他们的发展。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停留较多的时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具体经验,使得他今后的发展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之上。
‘柒’ 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幼儿数学教育主要包括幼儿的数概念、计数和运算的教育、量与计量的教育、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的教育等。
①幼儿的数、计数与运算
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数的守恒;相邻数;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认识序数,能够用自然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关系,说出物体排第几;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以及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等;学会10以内的计数;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包括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习10以内数的口头加减运算,并能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②量与计量的初步知识
能区分物体量的差异,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粗细,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理解初步的量的守恒;在比较物体量的差异时,感知量的相对性;帮助儿童建立序的概念,并体验其中的传递关系;学习计量,会进行初步的自然测量。
③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
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圆形和梯形,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能够正确辨认几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能够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④空间方位初步知识
能区分上、下、左、右和远、近等空间方位;能按指定方向进行运动,包括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等。
⑤时间、方位的初步知识
能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并且知道一星期7天的名称及其顺序;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用途以及正点与半点。
‘捌’ 幼儿园数学有哪些
幼儿园的数学内容主要有:
一、会数数
能熟练地从“1”开始往下数,也能孰能的从中间某个数开始倒着数或正着数,一般从1开始数数幼儿园小朋友都会了,但是如果从中间某个数开始数的话可能就不知道了,或者说孩知道从9—10、19—20、29—30这种整数上跳数。
比如:能口头数数到100,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能手口一致地点数20以内的实物,排除物体大小和排列形式的干扰,并说出实物的总数。能从10倒数到1,能从10以内任何一个数倒数到1 。能直接目测10以内实物的数量。能按实物数或言语提示取出同样多的实物。能按2、5、10进行按群计数。
二、会顺序
一般让孩子从1开始数数的时候这样的顺序都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要让孩子举一反山,问问孩子某个数左右相邻的数字是几,例如:5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从5往前数,往后数,从11往前数,往后数。排序是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 )的差异或按某种规则(如从长到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等),按序进行排列。在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将家里的书按轻重排序,将家人的衣服、鞋子按大小排序、家中聚会时将人员按高低排序,还可以做如下的按一定规律排序活动:
如图
三、知道大小
要让孩子知道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谁比谁大,大多少,在原数数的基础上可以发散多这种小测试,比如:7与8哪个大?大几个数?小几个数?
‘玖’ 幼儿园数学内容包含哪四大概念
幼儿园数学内容包括:集合概念、数概念、图形和空间概念、量概念等四个方面。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具有精确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它不仅能帮助孩子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使孩子充分体验并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关系。孩子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而应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
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价值
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使孩子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观察力是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的基础:在兴趣中,玩中学是培养幼儿学数的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幼儿在学习数字3时,最容易使这一概念模糊的是幼儿总是认为只有完全一样的3个物体才是3,而对形态、颜色稍有差异的3个物体,就不能确定它的数量,这说明,在建立数概念时,数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因此引导幼儿在观察中进行比较,确实符合数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