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班下学期数学内容有哪些
大班下学期数学内容有:认识时钟,学习十以内的加减。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下学期应该学一些上小学要衔接的东西。首先,教育活动的时间,一样,慢慢的靠近小学的课堂时间,有短,慢慢的变长。认识时钟,为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做基础。学习十以内的加减,为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打好基础。
大班可以写的字
大班是上小学前最后一年,可以认一些字为上小学打好基础,小学的学习就没那么困难。大班可以写一些简单的字,联系一些握笔,控笔,坐姿等等。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字是笔画较少的字。还可以写一下日,月,木,土,大,小,中这些。像大小中,大班的孩子都能认了,读了小班中班大班。
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活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两个骰面上的点数写出相应的合成式.
2,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
大头子两个;小骰子,笔,记录纸,五角星若干.
教学过程:
一看骰子
---小朋友看一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东西?(小骰子)在哪里看到过?
---我们一起来看看骰子由几个面组成?每个面上的圆点都一样吗?(每人一个)
二玩骰子
---老师拿出一个大骰子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几点?是怎么看的?(看骰子应该看最上面)
---老师把两个大骰子一起轻轻的掷在地上请小朋友看看是多少点?(是把两个骰面上的圆点合在一起数出来)
---老师示范写出合成式.并告诉幼儿几和几合在一起是多少.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象刚才老师一样掷骰子并写出合成式.
---老师交代操作要求后幼儿进行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操作要求:两个人一组,其中一个小朋友把两个小骰子拿在手上,然后轻轻的掷在桌子上,请另一个小朋友写出合成式.掷骰子的小朋友检查他写得是否正确,正确的话就奖一颗五角星.然后换一个人掷骰子,继续操作.)
---请小朋友把他们的记录纸拿上来,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看看谁奖到的五角星最多.
三游戏:掷骰抱团
---老师掷大骰子,小朋友根据骰面上的点数几个人手拉手站在一起.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1-7的数字娃娃,大写数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图片7张,四个星期转盘,星期娃娃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 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
1:今天数字娃娃也来到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同时出示无序的数字1—7),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还要说出排在第一的是哪个数字娃娃。
2:以“数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形式巩固邻数。
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朋友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朋友。幼儿回答:二、二、二,你的朋友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朋友。
二、 新授: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
1:现在我们要和数字娃娃一起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听的时侯要仔细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老师讲述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讲完后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
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老师随幼儿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顺序。)
强调: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请你们帮星期妹妹来排队,好吗?(排好队后读一读)
2:转盘游戏“找邻居”。
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到星期几,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游戏反复进行3—4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三: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3大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几和星期几。
(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感念。)
四: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讲讲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五: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继续进行。
设计思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五、收拾物品,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幼儿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机械记忆的情况,有些虽然开始关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论事”地摆弄桌面材料为主,比较单一、乏味。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龄球就是孩子们生活中常玩的一个合作体育游戏,整个活动以保龄球馆为游戏情节线索,以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将数字10分成两个部分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并能分出10的所有组数。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和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用符号表示,体验互换、互补关系。
3、在游戏活动中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保龄球若干 记录表 皮球 投影仪 奖品 抽奖箱
活动过程:
一、幼儿游戏,记录结果
1、引题:乐乐保龄球馆今天开业了,你们想不想去尝试一下?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分表,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2、介绍规则:等会三个小朋友一组,请你们商量一下谁先玩,谁记录,谁捡球,商量好了到老师地方领一张记录表,请你看清楚记录表的左上角是数字几,就到几号保龄球馆玩。
3、游戏与记录
二、交流结果,梳理经验
1、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么记录的?
2、引导梳理
教师提升:10个保龄球可以分成3个站着的和7个倒的。3和7合起来是10。
3、探索互换规律
4、用已知规律整理记录表
师:在老师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记录你们还有吗?是不是你们打保龄球的所有记录都在这上面了?
师:现在请你们三个人一组将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让它有次序、很整齐、也记得牢、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幼儿交流记录表。
三、颁奖活动,迁移经验
1、交待规则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抽奖箱)抽奖时间到了!每个小朋友可以到抽奖箱里摸一张奖券,请你们看清楚是几元的奖券,每张奖券只能领两种奖品,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格刚好是奖券的面额。
2、领取奖品
3、交流分享
师:你拿的是几元的奖券?你用这奖券领了哪两样奖品?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1) 今天老师想给XXX小朋友比重量,你们觉得一个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觉得谁重?
(2) 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 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1) 刚才我们给两样东西比了重量,我这里有三样东西,谁愿意上来给他们比较轻重。谁跟他有不一样的意见?
(2) 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 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 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 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大班数学:猫捉老鼠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活动准备:
老鼠(背后有式题)、小猫头饰、拱形门、海洋球(球上贴有算式)、投球盒(盒上数字为1-10)、算式题(幼儿、老师都有)、彩旗(旗上有数字)、布置场景、铃鼓一只、雪花片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猫宝宝
师: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来,坐上火车,出发啦!(火车音乐)
进场后转一圈
2.无意发现鼠迹
师:呀,这里真漂亮,你们找个朋友玩一会儿吧!
宝宝,你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脚印呢!
幼:老鼠
师:喔。原来是老鼠干的坏事情呀,我们来收拾一下(带领幼儿将垃圾捡干净)
师:宝宝,来,我们坐下来想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好吗?
幼儿坐好后
师:宝宝们,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一些捉老鼠的本领,好吗?
3.老师教本领
A.看谁脑筋动得快(看算式说答案)
师:妈妈现在就来看看哪个宝宝的脑筋动得最快,好吗?
出算式,幼儿说答案
B.对暗号(复习对数游戏)
师:刚才,宝宝们的脑筋动得真快,现在妈妈还要来考考你们,待会儿抓老鼠时,妈妈和你们会有联络暗号,我们的暗号是看妈妈小旗上的数字,听妈妈跺脚,你们接下去跺,让妈妈跺脚的次数和你们跺脚的次数合起来是小旗上的数,好吗?
C.看谁耳朵灵(听得数出算式)
师:现在妈妈要来考考你们的听力,看谁的听力最棒,好吗?请你们从小椅子下拿出卡片,妈妈拍铃鼓,你们听是几下,把你卡片上的算式算出答案,如果答案跟妈妈铃鼓声一样,那就站起来,好吗?
D.打靶(综合练习)
师:现在妈妈来请你们玩个游戏,把你的小椅子和卡片放到前面来,好吗?
幼儿摆好椅子后
师:宝宝,瞧,这里有什么,知道怎样玩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交代要求,幼儿练习投掷,玩后,老师检查对与错。
4.执行任务
师:宝宝,你们的本领练得真棒,现在我们就出发去抓老鼠啦!来跟在妈妈后面
放音乐,走一圈,停下
师:宝宝们,现在妈妈先去试探一下,待会儿我们用暗号联络,好吗?
老师悄悄走过去,用小旗挥挥,跺暗号,幼儿回答。
A.先派一名幼儿抓
师:瞧,老鼠真狡猾,还有问题让幼儿回答对了才能真正抓住。宝宝把题目算出来,抓住一只就到妈妈这里来领奖。
幼儿计算后到老师那里那雪花片(老师看幼儿题目是否正确,如正确才给予雪花片)
老师小结:今天开心吗?谁抓的老鼠最多?
5、结束部分
3.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篇一:认识10以内数字的组成
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和并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发展幼儿的逻辑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
准备:
数字组成卡片,标有0-10的卡片多套(幼儿人数的1.5倍)
过程:
1.数字游戏《找朋友》----每个幼儿都分得一张0-10的数字卡片,贴于胸前。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如7,请幼儿找胸前数字相加或者相减得数是7的另一幼儿做朋友。
(1)首先两两找朋友,即两个幼儿的数字之和为7.
(2)再让找两个幼儿的数字之差为7的做朋友.
(3)请找对朋友的`幼儿手拉手站着,并能说出如4+3=7的等式。适时提醒:如果教师手中的数字为8,而有些幼儿胸前的数字为2,那么这些幼儿即可以和数字为6的幼儿做朋友,也可以和数字为10的幼儿做朋友,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做好朋友哦。
2.游戏《翻得数》
(1)两位教师示范游戏规则:把30张卡片打乱,游戏者轮流摸10张,剩余10张反扣在桌子中间。
其中一游戏者先翻开桌面的任意一张卡片,此卡片上的数即表示得数。再从自己的手中找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相加或者相减其得数与翻的牌一致,确认找对后就把着三张卡片整齐地放在自己的一旁。接着就轮到另一游戏者翻开桌面的一张卡片,依次类推。如果翻的卡片是5,而自己手中没有相加或者相减其得数等于5的,那么就把这张卡片拿到自己手中。桌子中间的卡片翻完后,手中牌少着为胜。
(2)小组内幼儿两两轮流继续游戏。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篇二:学习3的组成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3的组成,会正确认识分合式。
2、让幼儿学习用教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具玩具熊1个玩具香蕉3个香蕉卡片3个
2、学具人手一份材料纸蜡笔和若干记号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来是3。
例:今天的小熊家里来了两位客人小猫,(出示玩具熊和猫),小熊拿出了几个香蕉来招待客人呢?(3个),小熊送给小熊1个香蕉,送给小猫2个香蕉。同时用语言表述:3个香蕉可以分成1个和2个,可是小猫说了他们不爱吃香蕉,于是就把香蕉还给了小熊,现在小熊的手里有几个香蕉呢?并用语言表述:1个香蕉和2个香蕉合起来是3个香蕉,最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卡片香蕉和数字,表示上述分和过程,同时出示分和符号“^”,向幼儿说明分合号及其用途,讲解分合号的使用方法,并教幼儿正确用语言表达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来就是3。
(2)启发幼儿学习用口语表述其分和关系。3可以分成2和1,1和2合起来就是3。
教师出示3个塑料球和2个盘子,问:“要把3个球放在2个盘子里,并且每个盘子里都有球,应该怎么放呢,引导幼儿说出3可以分成2和1,再用同样的方法把两个盘子的球合起来,表述称:2和1合起来就是3。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点子房子图。
第三、四组,涂颜色。
第五、六、七组,填空缺。
3、活动评价。
让幼儿根据展示自己做的材料纸进行讨论。
幼儿大班数学教案篇三:4的组成
目标:
1、学习4的组成,知道4分成两份有三种分法
2、学习用实物和数字表示这个过程
准备:
圆点图片卡1、2、3、4及分合号;数学练习册
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复习2、3的组成
教师:“上次我们学习了2和3的组成,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2、学习4的组成
(1)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4的组成。请小朋友来看一看。”看一看:教师逐一在黑板上画出四只桃子,引导幼儿把四只桃子分别放在下面两个盘子里(用笔画)
(4可以分成2和2、1和3、3和1)
(2)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不会画桃子的幼儿可以用圆来代替)
教师:“我们请某某小朋友把黑板上的四只桃子分放到下面两只盘子里,其他小朋友做小评委,看看他有没有分对?”
(3)老师引导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情况,一起学用完整地话讲述分解的图。
教师:“我们来看看刚才小朋友分的苹果对不对?谁能用分合式表示分桃子的事?”
(4)(教师出示带有四个小圆片的图片)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分解四个小圆片
教师:“小朋友都知道怎么分苹果了,老师现在把苹果换成了小圆片,有谁会分?”
(5)请个别幼儿来做数学4的分解,其他幼儿一起验证是否正确。
二、个别操作
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知道分桃子时下面要画桃子而不能用数字来代替,下面有几条线就是有几种方法。分解数字时下面就要用数字来表示。
教师:“请小朋友把练习册打开到第25页,完成4的分解组成及加减法”
教师:“做加减法时,题目的要求是:右边每个盘里原来有4个桃子。小动物们分别拿走了几个?还剩几个?听清楚题目,想好了再做。”
三、评价幼儿的操作情况
1、对上课认真听讲并独立完成作业的小朋友予以表扬。
2、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再进行重点指导,直到弄明白为止。
4. 幼儿园大班数学先学什么为基础
幼儿数学教育主要包括幼儿的数概念、计数和运算的教育、量与计量的教育、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的教育等。
①幼儿的数、计数与运算
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数的守恒;相邻数;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认识序数,能够用自然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关系,说出物体排第几;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以及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等;学会10以内的计数;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包括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学习10以内数的口头加减运算,并能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②量与计量的初步知识
能区分物体量的差异,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粗细,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理解初步的量的守恒;在比较物体量的差异时,感知量的相对性;帮助儿童建立序的概念,并体验其中的传递关系;学习计量,会进行初步的自然测量。
③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
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圆形和梯形,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能够正确辨认几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能够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④空间方位初步知识
能区分上、下、左、右和远、近等空间方位;能按指定方向进行运动,包括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等。
⑤时间、方位的初步知识
能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并且知道一星期7天的名称及其顺序;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用途以及正点与半点。
5.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篇一: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排队
活动目标:
1、通过将花片进行分类、排列、记录,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2、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学具:1、幼儿人手一份双面操作板和积塑(大、中、小各十个)。
2、记号笔人手一支。
3、同样长度即时贴两条。
教具:1、示范用操作板两份。
2、小橘子、大苹果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出示花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这里有什么?(花片)
2、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长短不一样。
(1)教师讲解操作要领。
师:请你们帮忙做件事,给这些花片分分家,排排队。
出示操作卡正面提问:
*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
*第二、第三条线上呢?
师: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把数字记在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操作,用花片在纸板上排队。
(3)幼儿讲述排列结果,并讨论“为什么都是十个,队伍却不一样长呢?”
(因为小花片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大花片大,所以排得最长;因为中花片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4)小结:相同数量的花片,花片越小排列越短;花片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花片,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 观察纸板另一面,提问:
*看看纸板上的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用的花片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一样;不一样)
(2) 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寻求答案。
师:请你们用不同的花片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3) 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4)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小花片用的最多,大花片用的最少?
(5)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花片用的数量多,大花片用的数量少。
4、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 出示橘子和苹果提问:
*如果用相同数量橘子和苹果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
(橘子小,排的队伍长;苹果大,排的队伍短。)
*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橘子和苹果谁用的多?为什么?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大的苹果用的数量少,小的橘子用的数量多。
(2)师幼游戏“走钢丝”。
*老师和一幼儿走“钢丝”,全体幼儿分成两组分别为老师和幼儿点数步子。
师:“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大家帮着数数用了几步?”
*讨论: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少,小朋友用的多呢?
*小结:走一样长的“钢丝”,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小朋友脚小,用的步子多。
师:让我们把今天的许多新发现、学会的新本领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7以内的数)
篇二: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7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1-7的数字娃娃,大写数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图片7张,四个星期转盘,星期娃娃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 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
1:今天数字娃娃也来到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同时出示无序的数字1—7),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还要说出排在第一的是哪个数字娃娃。
2:以“数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形式巩固邻数。
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朋友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朋友。幼儿回答:二、二、二,你的朋友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朋友。
二、 新授: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
1:现在我们要和数字娃娃一起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听的时侯要仔细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老师讲述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讲完后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
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老师随幼儿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顺序。)
强调: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请你们帮星期妹妹来排队,好吗?(排好队后读一读)
2:转盘游戏“找邻居”。
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到星期几,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游戏反复进行3—4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三: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3大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几和星期几。
(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感念。)
四: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讲讲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五: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继续进行。
篇三: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门卡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加减运算,能正确地列出8的加减算式。
2、尝试用三个数字在符号板上摆出不同的加减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互换关系。
3、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探索数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学过7以内各数加减法及8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符号底板(底板分成四格,两格上写有加号和等号,另外两格写有减号和等号,符号中间有空间便于写数字),8、3、5三个数字各一张,笔一支。
——学具:《幼儿用书》(P14、15、16),幼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奇怪的门卡。
——教师:爸爸带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们住饭店时,服务员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教师(出示符号底板和8、3、5三个数字):服务员说,当他们用这三个数字在门卡上摆出四道力口减算式,才能顺利地拿到门卡进房间。你们愿意来试试吗?
——幼儿思考。请个别幼儿来演示,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算式,集体检查。鼓励幼儿用三个数摆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2、幼儿操作活动。
——看房子特征列算式。观察8座小房子,根据房子的颜色,在加减符号旁边填写数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观察左边的数字,请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观察三组蔬菜,想一想:哪两组蔬菜力口起来和下面的数字相同,请画线连起来。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第15、16页引导幼儿练习8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加减运算。(也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舌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曰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现两道加法算式的数字都相同,但加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不同;两道减法算式是等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交换了。
——请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结果,看看有没有同样的发现。表扬正确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的幼儿,然后结束教学活动。
篇四:大班数学活动:保龄球馆
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幼儿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机械记忆的情况,有些虽然开始关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论事”地摆弄桌面材料为主,比较单一、乏味。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龄球就是孩子们生活中常玩的一个合作体育游戏,整个活动以保龄球馆为游戏情节线索,以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将数字10分成两个部分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并能分出10的所有组数。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和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用符号表示,体验互换、互补关系。
3、在游戏活动中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保龄球若干 记录表 皮球 投影仪 奖品 抽奖箱
活动过程:
一、幼儿游戏,记录结果
1、引题:乐乐保龄球馆今天开业了,你们想不想去尝试一下?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分表,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2、介绍规则:等会三个小朋友一组,请你们商量一下谁先玩,谁记录,谁捡球,商量好了到老师地方领一张记录表,请你看清楚记录表的左上角是数字几,就到几号保龄球馆玩。
3、游戏与记录
二、交流结果,梳理经验
1、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么记录的?
2、引导梳理
教师提升:10个保龄球可以分成3个站着的和7个倒的。3和7合起来是10。
3、探索互换规律
4、用已知规律整理记录表
师:在老师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记录你们还有吗?是不是你们打保龄球的所有记录都在这上面了?
师:现在请你们三个人一组将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让它有次序、很整齐、也记得牢、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幼儿交流记录表。
三、颁奖活动,迁移经验
1、交待规则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抽奖箱)抽奖时间到了!每个小朋友可以到抽奖箱里摸一张奖券,请你们看清楚是几元的奖券,每张奖券只能领两种奖品,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格刚好是奖券的面额。
2、领取奖品
3、交流分享
师:你拿的是几元的奖券?你用这奖券领了哪两样奖品?
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幼儿园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温州三幼得胜园区 潘雪如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1) 今天老师想给XXX小朋友比重量,你们觉得一个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觉得谁重?
(2) 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 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1) 刚才我们给两样东西比了重量,我这里有三样东西,谁愿意上来给他们比较轻重。谁跟他有不一样的意见?
(2) 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 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 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 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篇五: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篇六: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对称》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
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作品(眼镜)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对称吗?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吗?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片折叠对称图形。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
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6. 幼儿园学前班数学分成与合成教学方式
大班数学《分一分合一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我说课的活动内容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分一分合一合》
。
一、说教材
1
、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
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
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
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
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
1
)学习
5
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
2
)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同伴交流的兴趣。
3
、说重点难点
依据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
步的归纳和推理的特点,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
5
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
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4
、说活动准备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
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还要调动幼
儿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
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启用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
构建知识。
2
、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
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
别进行加强辅导。
4
、
音乐游戏法。
数学活动中运用音乐游戏,
能提高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活动内容。
(二)
陶行知先生说过在
“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
。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对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学法
1
、尝试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
、交流讨论法: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
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幼儿园学前班数花灯,这个教学视讯没看过,具体不了解~只要用心的看,细心的体会,应该不难理解的。
在这个大量资讯充斥的时代,和你接触过同样东西的人可能不多,能来回答这样问题的人更少。所以这个对你有重要意义的话,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进行分类。
区域活动一:分图形
准备;○、△、□几何图形若干,每种形状有2种颜色、2种大小,小篮子若干。
过程:师:“弟弟妹妹要玩拼图游戏,可是这些图形都混在一起,他们不容易很快找到想要的图形,怎么办呢?”(让幼儿思考后说一说,然后教师再提出操作要求)“想一想,这些图形可以怎么分?小朋友可以一起商量,看你们能找出几种不同的分法。”
区域活动二:娃娃超市
准备:绒布玩具、饮料瓶、塑料恐龙、塑料水果、衣服、玩具汽车、积木等
过程:师:“娃娃超市现在有一批东西乱糟糟的,经理可头疼啦。他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忙,怎么帮呢?”(可以提示幼儿:小朋友都去过超市吗?超市里的东西是怎样摆放的)“对,超市里的东西都是把一样的东西整齐地放在一起。”
区域活动三:涂色
准备:相似的物体若干
过程:给相同的物体涂上相同的颜色。
游戏:找朋友
玩法:给每个幼儿发一张不同数量的印章卡,当音乐起时,幼儿快速找朋友,音乐停时,找到同数量印章卡的幼儿手牵手出教室。
认识三角形 教学方案
目标
使幼儿通过感知和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名称和特点,能找出生活中相应形状的实物来。
准备
1. 圆形纸板;大三角尺、三角形纸板或这种形状的其他物品各4、5件(按幼儿分组的数准备)。
两根约4米长的绳。
2. 彩纸或白纸剪成的可重叠比较的等边三角形和圆形每个幼儿各1个。
3. 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过程
1. 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三角形的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轮流触控边缘,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数一数
它们有几个角。
2. 找实物
教师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三角形的物品,或让幼儿回忆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这种形状的物品,如小
彩旗是三角形的,山的形状是三角形的等。
3. 认识图形名称和基本特征
教师将三角形的物品按在黑板上,用粉笔沿边缘勾画出物体的外形轮廓,告诉幼儿三角形的名称,
教幼儿正确的发音。然后教师请幼儿拿出纸制成的三角形和圆形,重叠起来进行观察比较,并说
一说三角形的特征,如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4. 做练习
教师指导幼儿做幼儿用书第2页的练习。
大班数学活动 量沙
设计思路:
沙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的可塑性、流动性常常会使孩子激动不已:他们会用沙堆高山、做蛋糕等;会把沙当成米、糖等做游戏;会在沙里种上一棵小树或小草;会在沙坑里挖个洞做小动物的家。。。。。。他们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玩沙,相互比着各自沙的多与少,常常争执不下。(因为大班幼儿对于长度、高矮有一定的测量经验,但对于沙、米类的量的测量,幼儿缺乏经验。)针对他们在玩沙过程中碰到这样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量沙》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幼儿两两合作、实验、记录,集体统计、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的量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幼儿操作记录中的资料作用。量沙活动始终结合在运沙游戏中,游戏性与探索性恰当地结合,使幼儿探究既有兴趣,又有目标。
教材分析:
在日常活动中常听到小班幼儿会随口说出1、2、3、4、5……,但让幼儿实际来数一数某个东西的时候,却是口里数的和实际东西数量不相符。3—4岁的幼儿已经进行点数、计数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我班幼儿现处于小班下学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能够按顺序口头数数,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根据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顺序:按顺序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特设计此次数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并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2.体验数学活动点数匹配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手口一致的点数1——7的数。
活动准备:
1.课件《数数有多少》
2.操作材料:排序板、每个幼儿8朵花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手指变变变》
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 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 三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金孔雀呀。四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花猫呀。五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大老虎呀。我是一只肚子非常非常饿的打老虎,想找一只小动物吃……。
2.引导幼儿点数。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一起去看看吧。
(展示课件)
(1)出示幻灯片大公鸡,有几只大公鸡。
(2)谁又来了,出示幻灯片两只小鸡。教师带幼儿一起点数,并说出总数。
(3)这次是谁来了,来了几只蝴蝶,请幼儿说出总数,并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
(4)春天还有美丽的花朵,来数一数,这有几朵花?
(5)还有一件好吃的礼物呢?请幼儿点数。
3.认识排序板。
(出示排序板)
提问:(1)排序板上有什么?
(2)应该从小红旗开始点数。请小朋友们手拿着小红旗进行点数。
4.幼儿练习点数。
每位幼儿先点数5以内的花朵,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一朵花,然后再进行点数,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点数数量逐渐增加。幼儿点数
5.花儿朵朵
请幼儿把花贴到自己身上,同时会说1朵花、2朵花、3朵花……。贴好后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教会幼儿操作的方法。只有这样,在老师和孩子共同努力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节活动中,先通过孩子感兴趣的“礼物”,让孩子反复练习并掌握点数的方法,锻炼手眼协调,并且点数正确的幼儿老师奖励小花,这样既有验证的作用,又起到了进一步加大难度的目的,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万花筒的乐趣。
2、发张幼儿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有序的口语表达能力。
3、了解万花筒的基本结构,理解平面镜反射的道理。
活动准备 万花筒、平面镜。
活动过程
一、汇入
1、出示万花筒实物,引出主题。
2、教师:这是什么?你玩过万花筒吗?
你知道万花筒里面都有什么吗?
你从万花筒里看到什么?
3、小结:万花筒是小朋友玩的一种玩具,有许多小朋友都玩过。
万花筒为什么会变化出这么多的花朵呢?让我们一起探索万花筒的秘密吧。
二、展开
1、自由玩万花筒,观察万花筒的变化。
教师:小朋友转转万花筒,看看里面有什么?
小结:转动万花筒里面就会有不同的花朵
2、拆开万花筒探索其中的秘密。
教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万花筒拆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3、教师边操作边讲解三棱镜成像原理。
教师:万花筒里面有三个平面镜,三个平面镜边对边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三棱镜,
每一面镜子都能把万花筒里面的彩纸照出来,同时也把另外两面镜子的彩纸照出来,
这样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许多彩纸组成的花朵。
这种现象叫做互相反射。
4、组装万花筒,感受成功的喜悦。
(1)幼儿操作。
指导语:请大家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将万花筒组装好,操作时注意拿玻璃时不要划伤手。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组装成功的。
(3)自由玩万花筒,再次感受其中的乐趣。
5、操作其他材料,观察现象。
方法:可以往万花筒里放置其他物品(豆子、扣子等),引导幼儿观察反射成像的现象。
三、结束
1、评价:从细致观察和大胆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2、有机会时请幼儿到三棱镜前观察镜子中的自己。
20以内的连加连减就可以了,蒙氏数学也可以
(1+1/2+1/3+1/4)*(1/2+1/3+1/4+1/5)-(1+1/2+1/3+1/4+1/5)*(1/2+1/3+1/4) =〔(12+6+4+3)/12〕*〔(30+20+15+12)/60〕-〔(60+30+20+15+12)/60〕*〔(6+4+3)/12〕 =(25/12)*(77/60)-(137/60)*(13/12) =(25*77-137*13)/(12*60) =144/720 ...
根据教学大纲及相关的教学指导,安排好一月或一周的学习内容,再根据学习内容制定每节课的课堂教案,如果需要多媒体教学,那么就应该制作PPT课件等。
我们选择教材要考虑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只有选择适合年龄特点,能引发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先发制人,从根本上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材分析;体裁题材、内容形式|、结构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引导法等。
教学准备:cAI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a.课前准备。B.师生问好
二、导课、情景展示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想象。
三、进行新课、a.出示课题
b.教师采用图片法、启发式、引导法、讨论法、谈话法、示范法、叙述法、讲解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c.学生个别先掌握内容、分组掌握内容、全班掌握内容、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进一步掌握全部知识内容
d.本节课内容丰富难易安排合理、形式新颖不拘一格、结构紧凑不拖沓分层分部分板块
e.学生在教师引导配合中掌握本节课全部知识内容、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达到本节课教学目的
f.拓展延伸
四、二度创作
五、小结反思
7. 幼儿园大班数学学什么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首先就是要教孩子认识数字,会数数,认识基本的数字运算,比如最简单的加减法。
8. 幼儿园大班的数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2;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1-2;
4、会写1和2;
教学重、难点:写1和2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数字卡片1-2、可数的物件
教学时间:学习1-2 20分钟,写1和2 15分钟,5分钟互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小朋友们会数数吗?那你们知道数字还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吗?(阿拉伯数字)那你在哪见到过数字?(出示课件)
2、师:从今天起咱们就要来学习这些数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咱们要来比一比看一看,看谁的数字学得好!
二、新授
1、师:请小朋友伸出你们的手指。你们知道哪个手指表示1吗?那你觉得哪个手指做起来最舒服?那我们可以用食指表示1。谁会写1,那就更厉害了。(指名)
2、齐读,指名读。
3、师:1像什么?(1像铅笔来写字)(出示课件)
4、(出示课件)咱们来数一数
5、师:这有几只小鸭?(出示课件)引出2有谁会写2?(指名)(齐读)
6、师:2像什么?(2像小鸭水中游)用手指怎么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1和2。
四、作业写1和2各20个。
教学反思:大部分孩子上课开始慢慢懂规矩了,基本消灭乱走动现象。1和2大部分写得不错。4、5人动作较慢,2、3人不会动笔。重要的是把习惯培养好了,再开始慢慢教学。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3、4和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3-4;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3-5;
4、会写3、4和5。
教学重、难点:写3、4和5。
教学准备:课件、贴纸、数字卡片3、4和5、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3-5 20分钟,写3、4 和5 15分钟,5分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1和2。
2、请生用点点表示1和2。
3、请生用物体表示1和2。
4、请生背数字儿歌。
5、请生写1和2。
二、新授
1、这是数字几?引出3(出示课件)。数一数有几只小鸭子?用点点怎么表示?谁会用手指表示?3像什么?(3像耳朵听声音)(出示课件)谁会写3?来数数有几只耳朵?
2、看看老师的手指是几?引出4。用点点表示。数一数有几只耳朵?你们有几只耳朵呀?谁来帮我数四只粉笔。谁还能数出4个其它物体?怎么写?像什么?(4像红旗迎风飘)(出示课件)数红旗。
3、引出5。5怎么表示呢?谁来用点点表示。想知道怎么写吗?(出示课件)像什么?(5像称钩来买菜)
三、巩固练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3、4和5。
四、作业写3、4和5各8排。
教学反思:有些孩子3和5写不好,有些孩子喜欢用以前的手势表示5,不是不行,只是为了以后用手指算数时更加方便,最好要求学生用大拇指表示5。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6和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6、7;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6、7;
4、会写6和7。
教学重、难点:写6和7。
教学准备:
1、课件、贴纸、数字卡片6和7、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6-7 20分钟,写6、7 15分钟,5分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1--5。
2、请生用点点表示1--5。
3、看点点表示数字。
4、请生背数字儿歌。
5、看图填数字。
6、按顺序填顺序
二、新授:
1、这是数字几?引出6(出示课件)。用点点怎么表示?谁会用手指表示?6像什么?(6像口哨吹得响)(出示课件)谁会写6?来数数有几只口哨?
2、看看老师的手指是几?引出7。用点点表示。数一数有几只口哨?谁还能数出7个其它物体?怎么写?像什么?(7像镰刀割小草)(出示课件)数镰刀。
三、巩固练习
1、请生用手指表示数字。
2、请生用点点表示数字。
3、请生来带读数字。
4、请生写6、7。
四、作业写6和7各8排。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上上都会写,但"7"有少数同学会写反。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8、9和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8、9和10;
2、理解它们表示的数量;
3、会用手指头表示8、9和10;
4、会写8、9和10。
教学重、难点:写8、9和10。
教学准备:
1、课件、贴纸、数字卡片8、9和10、可数的物件教学时间:学习8、9和10 20分钟,写8、9、10 15分钟,5分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出示课件)数喜羊羊,青蛙,鸽子。
2、看尺子填数字。
3、数珠子。
4、看点点写数字。
二、新授
1、(出示课件)数一数操场上有多少人吊环?有多少朵花?有多少人踢球? 分别引出8、9、10。
2、指名生上来写数字。
3、指名根据数字画点点。
4、指名用手指表示数字。
5、1什么1,棍子1。2什么2,鸭子2。
3什么3,耳朵3。4什么4,帆船4。
5什么5,钩钩5。6什么6,大肚6。
7什么7,拐杖7。8什么8,眼镜8。
9什么9,汽球9。10什么10,棍子打棒球。
6、抢答某数的前后是几?
三、作业写8、9、10各写了5排。
教学反思:8很多孩子写不好,有的能连写,有的不能连写。9的孩子写得真的像个球。有部分孩子把10写反。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数字娃娃
学习目标:
1.勤俭节约,废物利用,提倡环保。
2.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制作材料:纸杯、纸盘、彩笔、剪刀、小刀。
操作要求:根据教学,游戏需要,让幼儿创编故事,以及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此教具也可以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认识正方体”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感知正方体,知道其名称和最显着的形状特征。
2.复习几何图形,并练习按特征分类。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磁性教具:几何拼图――太空城堡 。
图形标记、数字标记、大小标记。
2.正方体大纸卡一张,大正方体一个,积木拼图。
3.幼儿学具:每人一张正方体纸卡、记录纸、笔、积塑(插正方体用)、胶带、绳子、小棒。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复习几何图形。
1.辨认几何图形。
师:这座太空城堡由哪些图形组成?
2.练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
二、出尝试问题
1.告诉幼儿今天来认识正方体。(出示正方体盒子)
2.展开正方体盒子平面纸卡,要求幼儿看一看,(什么图形)数一数(有几个)、比一比(大小如何),感知其特征。
师:小朋友都有这样一张卡片和记录纸,请你看一看,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然后数一数,有几个图形?再比一比,这些图形的大小怎么样?请你在记录纸上写下来?
3.提示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了解活动情况
四、幼儿表达活动情况
师:(指折成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们一样大的?
五、教师讲解
通过演示、讲解,让幼儿知道正方体的名称及最显着的形状特征。
1.数一数:有六个图形。
2.看一看:每个图形是正方形。
3.比一比:每个正方形一样大。
4.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1)幼儿讲述以上特征。
(2)分辨一下正方形和正方体。
六、幼儿操作活动
建构正方体,幼儿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用塑料学具,拼装成一个正方体。
师:请小朋友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玩具,送给太空城的朋友。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做好后,提示他们检查一下,做的玩具是不是正方体的,有没有六个面,每个面是不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七、集体游戏“拼图”,辨认正方体
要求幼儿从一堆各种形体的拼图积木中选一块正方体积木,然后去找朋友拼图。
9.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社会的发展也强烈需要幼儿有主动性和竞争意识。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玩骰子"这个数学活动时,我考虑到教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数学,单一的合成、分解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教学概念,而实际,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地参与,了解活动过程,孩子们在先前已学习了10以内的组成,进一步学习数的加法运算,大班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在"玩骰子"时,我注重从感知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玩耍过程中发现数的合成的乐趣。
因为从中班下学期开始孩子们特别喜欢玩各类棋子,尤其是男孩子他们竞争意识强,好争不怕输得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但有一部分孩子对书的概念薄弱,能力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让我好感动。他们互相交流、互相配合,这次我们大班提倡了学习合作化精神,使我们班合作氛围日日俱增。如:户外跳长绳(孩子们排队有序,不推不挤。)、玩贴大饼游戏(互相协作,3~4人共同努力,获得快乐。)、钻圈游戏(上下共同配合,又序入圈。)。现在孩子们口说出了:大班真好,玩的东西真多、幼儿园真好,朋友真多,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他们叫着跑着,仿佛我们老师也回到了童年时代,家长们也共同参与,我们大(一)班就象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中班时期初步学习珠心算,大班上学期学习了数的组成和分解,知道了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之和的运算,但个别幼儿还存在运算速度慢,容易错的坏毛病,而且幼儿对大数字的运算也不成熟,有时也很难转化过来,所以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这些好的运算方式与平时课间玩耍相结合,使他们能进一步提高,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孩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玩玩,非常感兴趣,还会合作着自己找朋友玩,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玩棋学运算的乐趣。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2、学会根据两个骰面上的点数说出相应的答数,并会一一对应摆放棋子。
3、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使孩子认识到数与棋类的关系。
4、通过幼儿操作、探索、亲自尝试,提到孩子们竞争意识。
目标分析:
1、能力目标,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运用两个数字进行组合运算。
2、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3、发展目标:能分析问题,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学习两数间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学会谦让,互相交流合作默契。
五、教法:
采用展示教具尝试发现,综合了解规律对比,带问题自由组合,动手操作配合完成游戏活动。
六、学法: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看、想想、练练、玩玩,一玩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识。按照心理常识,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v,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愉快的事。
本课通过各类棋子进行操作,来感知加法运算;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最后通过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目标:
1.理解加号、减号、等号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
准备:
1.5以内加法题卡,加、减、等于符号,动物卡片图等。
2.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过程:
1、介绍新朋友:教师出示+、-、=符号。“+”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
教师示意:两个幼儿分别站在教师左右两边,“+”表示两个幼儿分别从教师的左右两边走到一起并拥抱。
“-”表示原来的总数中去掉一个数。
教师示意:原来拥抱在一起的两个幼儿,走开一个。
“=”表示它两边的数量相等。
教师示意:教师的左右手分别搀着两个幼儿。
2、学习加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题:
“河里有2只小鸭,游来了只小鸭,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
教师演示算式:
“原来的2只小鸭用数字2表示;游来了一只小鸭用数字1表示;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在数字2和数字1之间用+,表示这两个数字合起来是3。
2+1=3。”
“等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两边的数量相等。)
以此类推,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3、游戏:奇妙的口袋:
教师在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幼儿参加游戏,看教师出示的符号,立即做出反应:
“看到‘+’号你们赶快从外边站到圆圈里去;看带‘-’号你们要从圈里出来;看到‘=’号表示圈内圈外的人数一样多。”
教材分析 :
大班幼儿思维特征已经从具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转化,而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是无直观形象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7:00起床,8:00入园、11:00吃饭,12:30午睡,2:30起床,4:0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
幼儿情况分析:在时间概念中,小班幼儿对一年四季有了较初浅的感知,对早上、中午、晚上三个时间概念也有了清晰的感知;中班幼儿则对昨天、今天、明天掌握较好,而大班幼儿则对时间更加敏感,对于大人手上的手表更加感兴趣,总是会提出怎么滴答滴答的响,为什么这个细细的针会动呢等等。而现今每家每户都配有时钟,幼儿则更加向往了解时钟和时间的关系并希望能读懂时钟。而大班幼儿对时间的了解掌握也可为入小学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因此我以时间为主题设计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
目标
目标是教学活动起点和归宿,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结合科学领域中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特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并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入手分别制订为:
1.知识目标:认识时钟,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能叫出名称。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记录、交流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3.情感目标:感知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初步掌握整点、半点记录的方法。
制定重难点的依据是:大班幼儿在情感及认知方面的特点,即大班幼儿理解水平方面,对时钟的半点整点运转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让幼儿充分感受分针和时针之间的运转规律是非常重要。而记录时间则又为幼儿提升了一个高度和难度。
教学准备
准备分为前期知识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教学准备。
一)前期知识经验准备:
1、首先教师设计一份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发给每位家长,在这张表中有如下内容:幼儿起床时间、早点时间、入园时间、中餐时间、午睡时间、午睡起床时间、晚餐时间、晚上入睡时间。并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进行相应的一日活动。
2、指导家长作好幼小衔接工作,初步的带领幼儿感知时钟的整点和半点。
3、班级主题墙饰中布置有各种各样的钟已经进行展示(可用蛋糕盒制作)
二)物质准备:
1、ppt幻灯片“我的一天”从小明起床到晚上入睡的作息活动情况,在每张幻灯片上都画有相应的时钟和记录的时间(如7:00用数字7、冒号两点和00数字来表示和记录)
2、我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操作钟,让幼儿在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教师自己使用的示范钟表。
3、操作记录表一:这份操作记录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突现(如在半张a4纸上画有时钟已经显示好的时间,又有小明起床或者进餐、午睡的图画)请小朋友记录时用文字表示,在这张图的右下角有—:—的图示,意思是让幼儿记录数字即可。
4、操作记录表二:这份记录表上有图片,只有记录时间—:—的图示但没有时钟做衬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记录自己午睡的时间等。
说教学流程
设疑激趣,引入主题——观察操作,分享交流——合作探索,记录验证——迁移经验,生活引用。
说教学环节
一)、设疑激趣,引入主题(提问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播放幻灯片1,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钟、记录的数字)小明在什么时候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实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二)观察操作,分享交流
环节分析: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
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在活动中我避免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和自我实践操作。主要运用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观察法和游戏法。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小朋友,看,钟面上有什么呀?”“这钟面上都有那些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等,来引导幼儿初步的认识时钟。
2.认识整点、半点,了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在本环节中,我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朋友们,谁能看出这三只小时钟上面有什么一样的地方?”让幼儿观察,比较,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纠正幼儿用宁波方言说的几点,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如:7时半;八时等)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能马上得以巩固。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以我在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突破重点。
环节分析: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3.看图拨时间
考考小朋友,看谁把刚才的知识学会了。”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后运用图片上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并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最后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活动渗入到常规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合作探索,记录验证
环节分析:这个环节主要是突破难点解决目标2记录的方法,在上一环节的铺垫下,幼儿已经对时钟的分针和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理解的比较透彻,在此基础上深化幼儿对时间的概念性的记录从而突破难点。我园一直以来以数学活动为特色幼儿在对数学的掌握较好,但记录时钟上的整点和半点还是第一次,所以对大班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次环节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要运用合作法、实践操作法。
1、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了三种操作卡片一种是上一环节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还未掌握的运用图文并茂的操作卡片进行操作;一种是有图没有时钟标志,但却有记录标志的;一种是有图片指示既无时钟指向又没有记录时间标志的操作卡片。
2、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自由选择操作卡片
3、操作前出示操作卡片请幼儿说说记录的正确方法,在操作时可以和好朋友说一说,你在一天当中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分别在什么时候。(教师详细介绍记录的方法:时间的记录用数字表示:如7时半,用数字7、冒号和30表示,而7时则用数字7、冒号和00表示)
4、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交流互相感知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
5、将记录的结果以自由讲解的方式在集体内互相交流。
四)、迁移经验,生活引用
1、小朋友知道时间对我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除了以上的这些生活中最常用的时间,你还会在哪些时间做什么事情呢?比如游戏、玩玩具、做客。
2、你还将用宝贵的时间做哪些事情。时间很宝贵,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希望小朋友们像小明一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名能干的孩子。
本次活动亮点
1、数学活动生活化、数学活动游戏化。幼儿的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才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2、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坚持师幼互动原则。整个活动创造良好的师幼互动环境,教师在活动中一直以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身份进行数学教学活动。
3、,注重个体差异性,通过幼儿自我操作实践建构知识经验。通过不同的操作卡,让每位幼儿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一、分析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无直观形象是较为笼统的因此,运用了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如:800入园,330离园…这样易引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为其理解和接受。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为: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识别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协助幼儿认识整点、半点和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为此,提供了幼儿人手一只钟,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之间的运转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协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性,遵循直观性原则,主要采取视、听、讲结合法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钟面的结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活动中遵循活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遵循积极性原则,教师借助环境条件(实物投影仪)集图象、色彩一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遵循个别性原则,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四.教学准备 小兔木偶,动物钟若干只(小老鼠、小猪、小猴、小牛、小狗等)图片若干张,红、黄、绿钟各两只,幼儿人手一只钟,实物中一只。
五.教学过程
一)开始局部
二)活动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只木偶小兔,以小兔开了家钟表点引出活动内容,然后出示食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时间,人们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三)基本局部
活动中我防止了一言谈”和“自问自答”注重幼儿主动的观察,鼓励幼儿发现问题,主动求知。
1.让幼儿观察钟面,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的这两根针一样长吗?等。
2.认识整点、半点,解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本环节中,先出示了红、黄、绿三只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发现这三只钟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观察,比拟,最后得出分针指向12从而总结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紧接着又出示了几只动物钟,让幼儿说说几点钟,使幼儿所学知识马上得以巩固,而且通过实物投影放动物钟,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幼儿的细心主动观察,解分针与时针的运转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最后不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想一想,2点到3点分针时针是怎么变化的得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3.看图拨时间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请幼儿看几张照片,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住了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惯例习惯的培养。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10.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
大班数学: 设计门牌号码
活动目标
1、感受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
2、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体验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1~10的数卡(2~3套),教学挂图(四)中小动物楼房。
2.学具:操作材料,1个空白信封,铅笔。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许多数字,你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2、引导幼儿从时钟、电话、汽车站牌、商品标价等多方面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门牌号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教师:你家的门牌号码有数字吗?门牌号码上的数字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如果我们家中的地址没有数字,会发生什么问题?
2、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四)及信封,以“小狗邮递员来到小动物楼房前不知道把信送给谁”为由,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原因。
三、讨论明确门牌号码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1、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家的门牌号码是多少,隔壁邻居家的门牌号码及楼上和楼下邻居的门牌号码又是多少。教师随幼儿的讲述进行记录。
2、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记录的门牌号码,如401、402、503、604等。
四、教师:你知道这些小朋友家住在第几层楼第几间房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1、讨论:小朋友的家是401,隔壁是402,为什么前面的数字都是4呢?为什么小朋友的家是401,楼上是501,楼下是301呢?为什么后面的数字都是一样呢?
2、引导幼儿发现门牌号码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楼层,后面的数字则表示楼层中的第几间,401、501楼层不一样,位置一样,401、402楼层一样,位置不一样。
五、尝试给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
1、教师出示“小动物楼房”的作业单,交待设计门牌号码的规则与要求。
六、 教师:看看小动物住在新楼房的哪一层?然后为每家设计门牌号码。每家的号码不能相同,要让别人能从门牌号码中看出每只小动物住在几楼,谁和谁是隔壁邻居,谁和谁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1、幼儿为小动物家设计门牌号码,教师对出现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和帮助。
七、展示布置设计结果,相互学习同伴间的各种设计。
1、请幼儿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绒板上,并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
2、观察个别幼儿的作业单。
八、教师:这幢楼房都有哪些门牌号码?它们一样吗?从门牌号码中能够看出××(如小狗)住在几楼吗?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隔壁邻居?哪些门牌号码是它的楼上楼下邻居?
1、幼儿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门牌号码,感受数字在表示门牌号码时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活动延伸:
将幼儿设计好门牌号码的一幢幢楼房组成一个小区,引导幼儿为整个小区内的每幢楼房设计楼号。
大班数学:猫捉老鼠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
2、发展幼儿的灵敏性,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秩序。
活动准备:
老鼠(背后有式题)、小猫头饰、拱形门、海洋球(球上贴有算式)、投球盒(盒上数字为1-10)、算式题(幼儿、老师都有)、彩旗(旗上有数字)、布置场景、铃鼓一只、雪花片
活动过程:
1.老师扮演猫妈妈,幼儿扮演猫宝宝
师:宝宝们,今天妈妈带你们出去玩,好吗?来,坐上火车,出发啦!(火车音乐)
进场后转一圈
2.无意发现鼠迹
师:呀,这里真漂亮,你们找个朋友玩一会儿吧!
宝宝,你们快来看哪,这里怎么乱七八糟,是谁干的呀?瞧,这里还有老鼠脚印呢!
幼:老鼠
师:喔。原来是老鼠干的坏事情呀,我们来收拾一下(带领幼儿将垃圾捡干净)
师:宝宝,来,我们坐下来想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好吗?
幼儿坐好后
师:宝宝们,你们想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
幼儿讨论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小朋友想得办法真多,现在妈妈就来教你们一些捉老鼠的本领,好吗?
3.老师教本领
A.看谁脑筋动得快(看算式说答案)
师:妈妈现在就来看看哪个宝宝的脑筋动得最快,好吗?
出算式,幼儿说答案
B.对暗号(复习对数游戏)
师:刚才,宝宝们的脑筋动得真快,现在妈妈还要来考考你们,待会儿抓老鼠时,妈妈和你们会有联络暗号,我们的暗号是看妈妈小旗上的数字,听妈妈跺脚,你们接下去跺,让妈妈跺脚的次数和你们跺脚的次数合起来是小旗上的数,好吗?
C.看谁耳朵灵(听得数出算式)
师:现在妈妈要来考考你们的听力,看谁的听力最棒,好吗?请你们从小椅子下拿出卡片,妈妈拍铃鼓,你们听是几下,把你卡片上的算式算出答案,如果答案跟妈妈铃鼓声一样,那就站起来,好吗?
D.打靶(综合练习)
师:现在妈妈来请你们玩个游戏,把你的小椅子和卡片放到前面来,好吗?
幼儿摆好椅子后
师:宝宝,瞧,这里有什么,知道怎样玩吗?谁来说一说
老师交代要求,幼儿练习投掷,玩后,老师检查对与错。
4.执行任务
师:宝宝,你们的本领练得真棒,现在我们就出发去抓老鼠啦!来跟在妈妈后面
放音乐,走一圈,停下
师:宝宝们,现在妈妈先去试探一下,待会儿我们用暗号联络,好吗?
老师悄悄走过去,用小旗挥挥,跺暗号,幼儿回答。
A.先派一名幼儿抓
师:瞧,老鼠真狡猾,还有问题让幼儿回答对了才能真正抓住。宝宝把题目算出来,抓住一只就到妈妈这里来领奖。
幼儿计算后到老师那里那雪花片(老师看幼儿题目是否正确,如正确才给予雪花片)
老师小结:今天开心吗?谁抓的老鼠最多?
5、结束部分
带幼儿开火车回家。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星期(7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7的序数,2—6的邻数。
2、认识时间星期,了解其顺序性、周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发幼儿对时间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活动准备:
1-7的数字娃娃,大写数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图片7张,四个星期转盘,星期娃娃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 复习巩固1—7序数,2—6邻数。
1:今天数字娃娃也来到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同时出示无序的数字1—7),请你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还要说出排在第一的是哪个数字娃娃。
2:以“数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形式巩固邻数。
老师以数字娃娃的口气问:我是2,我的朋友是几和几?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出好朋友。幼儿回答:二、二、二,你的朋友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朋友。
二、 新授: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了解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
1:现在我们要和数字娃娃一起来听一个童话故事,听的时侯要仔细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老师讲述故事《星期妈妈和孩子们》。
讲完后提问:
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星期妈妈一连生了几个孩子?
它给孩子取了什么名字?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老师随幼儿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图片,打乱顺序。)
强调:星期妈妈的第一个孩子是谁?第二个孩子是谁?请你们帮星期妹妹来排队,好吗?(排好队后读一读)
2:转盘游戏“找邻居”。
老师示范转动转盘,然后请个别幼儿操作。
规则:转动转盘后,指到星期几,就请小朋友讲出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游戏反复进行3—4次。
突出强调:星期日的邻居是谁?(意在突破星期的周期性这一难点,让幼儿具有明确的周期意识,即一个星期有七天,一个星期结束下一个星期开始。)
三:幼儿操作活动:转盘游戏“找邻居”
幼儿分成3大组,每组一个星期转盘,一组幼儿轮流转动转盘,同组全体幼儿共同讲述指针所指星期几的两个邻居是星期几和星期几。
(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觉星期的顺序性、周期性,形成星期这一时间感念。)
四:活动评价:
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讲讲玩星期转盘游戏的感受。
五:分组进行角色游戏:找邻居。
七名幼儿一组,分别戴上星期娃娃头饰,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个角色形象,手拉手围成圈,顺时针转动,边转边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个娃娃在一起,快快乐乐做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找邻居”。
接着星期一发问:我是星期一,我有两个好邻居,我的邻居是几和几?其余六个星期娃娃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两个好邻居,你的邻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顺次提问,方法同上,游戏继续进行。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幼儿园大班计算活动:比较轻重
温州三幼得胜园区 潘雪如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1) 今天老师想给XXX小朋友比重量,你们觉得一个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觉得谁重?
(2) 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 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1) 刚才我们给两样东西比了重量,我这里有三样东西,谁愿意上来给他们比较轻重。谁跟他有不一样的意见?
(2) 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 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 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 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班数大学活动:认识“>”和“<”
设计思路:
对中班幼儿来说,“>”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活动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
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开口,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请2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一幼儿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6大于4“4小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