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时间用算式的方法如何列式和计算。三年级。
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例如:小明早上7:30从家出发,8:20到达学校,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如题所述,结束时间为8:20,开始时间为7:30,因此,可列式如下:
因此,可得结果为,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花了50分钟。
(1)关于时间解决问题的数学题有哪些扩展阅读:
时间的计算分为:
1、 计算时刻:统一计时法 采用尾+头的方式计算,表示方法:几时几分
2、计算时段:统一计时法 采用尾-头的方式计算,表示方法:几小时几分钟
表示方法不一样代表的结果不一样。
例如:
1、早上8:00经过20分钟后的时间,计算时刻时刻:8时20分
2、早上9:00到10:00经过多长时间:1小时00分钟
Ⅱ 一道初中数学题,关于时钟角度求解时间的问题。
首先这是一个追及问题,比如在3点的时候,时针在3,分针在12,
一个小时时间,时针走过1大格,即
360/12=30度,速度是30度每小时;
分针走过1圈,速度是360度每小时
到4点时即是一个分针追上时针,再超过的过程.
初始时分针与时针夹角为90度,到60度有两种情况:
1.追上30度:30/(360-30)=1/11小时=5又5/11分钟,即3点5又5/11分
2.追上后又超过60度:150/(360-30)=5/11小时=27又3/11分钟,即3点27又3/11分
Ⅲ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哪些
手脑并用是提高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标,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这项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符合国家关于活动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辅助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师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优化教学模式,深化创新意识培养: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几个重要的环节一般是: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多年的改进,形式虽然有变化,但实质却没有什么改动。其实,课堂不必套用这个模式,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学词汇—创设情境来表示和演绎,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必然会起到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再比如:新授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改成探索与讨论,而巩固环节可以换成实践与反思等等,这些改变并不是换换词语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这些改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
小学数学方法二
动手操作的策略: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围,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即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课前有一部分学生就能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但是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不是仅仅知道这个结论而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我在教《梯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硬纸片的梯形学具,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学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进行推导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索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将它剪为两个三角形;有的通过割、补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不仅有可能获得问题解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