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怎样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的目的
数学教学活动都需要提问这个纽带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说,数学讨论活动、实验活动、探索活动等。即使是教师想要了解一下学生的预习状态、对知识的掌握状态以及复习状态等,也需要借助提问这种方式来进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精深的、机动灵活的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课堂提问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效提问的含义
高效提问,从广义上讲,就是通过使用有询问功能或询问形式的语言来引发他人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回答的一种活动。而所谓课堂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为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在备课中提前设置好教学问题。即: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在课堂上准备向学生提问的内容。(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阶段是师生互动的阶段。(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相应的评价。即: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师要就自己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展开评价。
高效提问,应当符合下列四个条件:
(1)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有目的性
教师应当对数学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教材重、难点内容,然后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关键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2)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离不开启发性。
(3)设置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孩子们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他们感兴趣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以使孩子们对数学课程更感兴趣,能够更加轻松和快乐地学习。
(4)设置的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会让孩子们掉以轻心,难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很可能会让学生形成傲慢、浮躁的不良习惯;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超过了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范围,孩子们通过努力也找不到答案,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总而言之,高效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有目的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的一种课堂活动。
三、高效提问的设计策略
1.入课时的提问策略
入课时进行教学提问,要本着两个目的来问:
(1)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提问。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了解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比如说,教师在讲《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些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东西有哪些是圆形的”“同学们对于圆形,你们都想了解什么?”“同学们认为学习圆形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等等。
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对圆形这个知识点的看法和掌握情况,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关于这节课的'知识。
(2)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课堂而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学生的钻研兴趣激发出来。比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人们币的时候,可以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钱可以做什么呀?”“同学们手里有钱吗?都有多少钱啊”等等。
这样,让实际生活走进课堂,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很轻易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当中。
2.数学活动中的提问策略
结合上文中提到的高效提问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数学活动中的提问首先要具体、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特点。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还是有限的。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最后,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指向同一个教学目标。
比如,教师在讲《圆柱》这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到底什么样的物体是圆柱体呢?”“搞清楚了圆柱的平面图,那我们怎么计算它的表面积呢?”“计算圆柱的面积有什么用呢?”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同时,这些问题背后都指向了一个知识点,即圆柱的相关知识。
3.活动将结束时的提问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快要结束时的提问,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次概括提升的机会。比如,教师在讲《小数的加法》这一课的时候,在经过入课阶段和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已经对小数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能够自己总结小数加法的一些规律和计算方法了。这时,教师就要用简单明了的问题引导学生来对小数点加法的规律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比如,教师首先可以问学生:“孩子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谁可以告诉我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孩子们回答完之后接着问:“我们学习这个有什么用?”孩子们会回答出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说,在买东西结账的时候,就能够用到这些知识。然后老师可以接着问:“那么,谁可以告诉我,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小数的加法计算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概况和总结,深化学生对小数的加法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四、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提问的设计模式
笔者根据教学研究需要,将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分为小学低段、小学中段和小学高端三个阶段。其中小学低段主要是指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二年级;小学中段是指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小学高段是指小学五年级和小学六年级。下面,笔者将分别详细论述入课时、教学活动中以及教学活动结束时低、高、中段课堂提问模式。
1.入课时低、中、高年级的课堂提问模式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入课时小学低段的提问数量位居第二,小学中段位居第一,小学高段排名第三。这就说明了在中段和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要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要在入课时用科学有效的问题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而小学高段的学生心理比较成熟了,有了自律意识,注意力保持时间较长,教师较少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鉴于这个研究结论,教师在对小学低段和小学中段的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在入课时,要多使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注重课堂提问的有趣性、启发性和难易程度,充分发挥入课时的课堂提问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已经不再太过于依赖教师在入课时的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适当地安排入课时的课堂提问内容,这些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发性,同时,要将大部分提问放在教学活动中。
2.数学活动中的低、中、高年级的课堂提问模式
经相关研究发现,在数学活动中,由于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到这个情况,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提问的时候考虑这些因素,注重不同阶段学生的差异。
比如,要对小学高段学生加重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和呈现有组织的信息的课堂提问实例方面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从这些数据或者是图表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几个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提问模式,而对于较小的小学低段和小学中段的孩子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的课堂提问实例。比如,“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大家来看这个图片”等这样的提问模式。
3.数学活动结束时的低、中、高年级的课堂提问模式
在数学活动结束时,对于小学中段和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还比较匮乏,认识和分析相关数学知识的水平较低,故而教师要提问一些基础性的、理解层次较低的、相对简单的问题。
而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除了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提问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综合性提问。因为高层次的提问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所以,它适合小学高段的学生。只有在数学活动结束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提问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阶段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将提问教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其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⑵ 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提问
导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一、讲究明确适度有效率
有的数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并没有真正在动脑思考。教师提问过于随意,问题没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创意性,提的问题没有价值等,都将导致课堂的低效和无趣。高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精简,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设计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明确性。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为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是适度性。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还会让学生养成滥竽充数的`不良习惯;过难过深的问题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还会让课堂瞬间冷场。
因此,要把问题设置在教学重难点与关键处,问题要提得必要且有效,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越好。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旨在注重问题的适度性,提升问题的思考性。
二、讲究适时追问有艺术
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一个问题便能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却时常不能一次回答到位,因而影响教学效率。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知识,有时还须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那何时进行追问合适呢?笔者认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一是追深度。学生的原有知识有限,回答问题有时深度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追问。
例如,教学二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了几道整百数相加的习题,学生汇报得数。列出算式:400+500=900。教师提问:“为什么等于900?”学生说:“400和500的0先不看,4+5=9,所以400+500=900。”教学仅满足学生会计算是肤浅的,试想,如果在学生说先算4+5=9时能追问:“这里的4和5分别表示什么?”便能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通过算理理解算法,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是追错误。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难免的。试想,如果教师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者亲自把正确的答案加以展示,会抹杀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热情。
因此,教师应找机会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五下“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有一道练习:已知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郾2米,高是3米,门窗的面积一共是12平方米。如果要粉刷这间教室的墙壁,一共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有学生这样列式解答:8×6?郾2+6?郾2×3×2+8×3×2-12,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错误的。教师追问:“错在哪里?”学生:“因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他没有把8乘6?郾2后再乘2,所以错了。”
此时,教师语调缓慢地问:“那我就给他画个‘×’?”学生发现教师的变化,与同桌小声嘀咕。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实这种解法没错。”教师顺势追问:“为什么?怎么没错?”学生答:“粉刷教室的墙壁是不包括地板的,所以只要算一个‘长×宽’的面积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乘2。”问题迎刃而解,这位教师在学生出错时,顺势追问错因,使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思考,达到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的目的。三是追疑惑。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学生常产生疑惑。
通过适时追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情绪,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五上“分段计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出示例题――行驶里程是6?3千米,它的计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求要付多少钱?学生汇报完常规解法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做法:(1)1?5×7=10?5(元),(2)7-1?郾5×3=2?5(元),(3)10?5+2?5=13(元)。这时就有激烈的反对声音,认为他是瞎蒙的。
此时,教师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该生在黑板上画好线段图后,边指着线段图边解说道:“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所以6?郾3千米就按7千米计算,用一条线段表示7千米,并把它分成7段,先按每千米1?5元计算:1?郾5×7=10?5(元),前3千米少算:7-1?5×3=2?5(元),所以应付:10?5+2?5=13(元)。”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解释后豁然开朗,由衷地佩服他理解之透彻,思考之深入。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有价值的回答,适时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开拓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讲究巧设疑问有深度
数学知识是具有连续性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的结尾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其实很多教师也都想到了这问题的重要性,但该如何巧设延伸又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因此,笔者根据平时的经验积累,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设疑。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而且它们都是一环紧扣一环。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设疑提问,以及拓展延伸。例如,在执教五上“小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稍加掌握后,教师就可以留一个问题:“如果是小数除以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这样的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指明了方向,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止步。
二是激疑。每一堂课的结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留给学生一个疑问,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巧妙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更高效呢?
例如,教学五上“确定位置”时,笔者是从一条横线上的点引入,再教学用一对数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从点到面的学习也算是一次飞跃,但笔者并没有满足这一点,在课快结束时,又巧妙地运用课件设置一个疑问:“如果是空间上的一个点又该由几个数字来确定位置呢?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从对平面上点的认识引向了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动力,知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升华,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提问作为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理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每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讲究提问难易适中,适时追问,巧设疑问,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
⑶ 小学数学老师课堂怎样提问
导语: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一、提问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主动参与学习。
二、提问要有探究性和启发性,注重问题的思维含量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若仅提一些记忆型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对具体事实做回答,或者仅让学生做“对不对”或“是不是”的回答,都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主动进行探究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学会提一些探究性和启发性问题,即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
三、提问要适时、适度,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空
提问要适时。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对老师的提问大多认为是展示自己的大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下恰当的思考时间,以便使学生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使用的语言更加准确、到位,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课堂参与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谓一箭三雕。
四、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所以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学生的.回答有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尤其是学困生,这时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正确评价学生,及时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然后再给他一次成功回答的机会。
实践证明这样的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对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为实现有效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提问分配方式,合理分配被问对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对学生的答问,要有效评价,强化激励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联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做老师的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此外,积极强化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的方式,它还能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即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控制,有一定的发言权。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科学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⑷ 小学数学课堂老师如何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复杂的艺术领域。以上所述,显然不能穷尽其妙。但是,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能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熔为一炉,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质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
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三、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就是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问题要有结果和答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等。
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笔者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师:反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正方:“是。”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小声的):“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
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
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分成两份’和‘平分成两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在这节课中,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使暂时失败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只有成竹在胸,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
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不够正确,并点明原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切忌对学生回答只用“好”、“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评语一评了之或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课堂提问,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求课堂提问妙法,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射出创造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⑸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方法
导语: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复杂的艺术领域。以上所述,显然不能穷尽其妙。但是,只要我们数学教师能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熔为一炉,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创新,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提问质量,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的提问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课堂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回应或回答,并且这种注意、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对吗?”“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成了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时效性,也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大的推进作用。
二、提问方式的转变
课堂提问, 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 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
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三、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信条,是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
例如:我在讲解《体积的换算》这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得知识,这时一位女生马某问:为什么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不是100或10000呢?紧接着我没有马上告诉她准确答案,而是让同伴回答她的问题,我实时点播。这样这节课学生学的有兴趣,对难点的理解很轻松。
四、问题的精心设计
问题是串成课堂的链子。因此,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我们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切合实际?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意识,教师出示主题图后,就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漫无边际地说,往往会兜很大的一个圈子才能绕到主题上,有时甚至回不到主题上。这样学生的观察力、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多少呢?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提问要问在当问之时。
其次,提问要问在症结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六年级 “数据世界”时,让学生估算一亿粒大米约有多少千克时,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一千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然后再估算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千克……这样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多精辟的话语呀!真正道出了“提问”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体的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看着立体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
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以达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⑹ 小学数学课堂老师提问的方法
导语: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突破一些重难点问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情境问题要提炼出数学信息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关系,更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在数学课得以充分体现,但数学课又不能被上成纯粹的语言能力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课所有的数字特征1 2 3 4……,符号 加 减 乘 除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教者一开始上课,便出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境图――快乐的大森林”。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
师:“看了这幅图,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森林好漂亮啊!有美丽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还有好吃的果子。
生:2“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飘动!
生:3“我发现小鸟在表演节目 。
生:4我发现小白兔在跳舞,跳的真好看!……
就这样,学生与犹未尽,而老师却很着急,七八分钟过去了,学生们还有新的发现,但却仍在看图说话,似乎,他们遗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为什么 课会变得如此难以驾驭哪?因为教师的问题中没有提炼相关的信息,其实教师可以这样问:图中有几种小动物?(3 种,即小鸟、小兔、小猪) 他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每3只小鸟、4只小兔、2只小猪在一起)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 2只的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 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数学情境问题(生活现象 )
二、创设情境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高效,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时间不足,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课姨夫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看这副图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 可多了,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4-2,等算式,可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算式的?那情况就不同了。
三、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课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知识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如此一来,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 话语来对付这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等于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该用加法 呀?(该),“4+7是不是等于十一啊?(是)”,“这个混合算式 是不是先算括号里的 呀?(该)“……。请问你提的这种 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 激发学生的斗志吗? 学生获取 知识 还需要努力吗? 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
这种泛滥的问题,对于学生是白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的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在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不利的。
四、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有创造性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性。
不久前,听了一节“列方程解文字题”(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听到令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
执教老师在复习导入后,让学生独立解方程:8X-3X=105,2X+13=33,7X-2 x3=50,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就是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目哪?就因为这两个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许多教师可能会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们忘记写“解”了吗?忘记了补上。“看”“忘”“补”, 都被老师点了出来,学生们只剩下照做了!典型牵着鼻子走。
而这位老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很多学生主动的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的漂亮,而“忘”了写的,赶紧补上,完善了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题型的解题印象,以后再也不容易犯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老师也会这样问:做完了的同学,同桌相互看一下,对比一下答案,看你们有没有作对?或者:“你做对了吗”?教师有没有公布标准的答案,你怎么知道对与不对哪?问老师,和同学对一下答案,随你啦,显然对答案更方便些。
于是,在没有老师的指挥下,小组合作却自然而然展开了,看到课堂上欣喜的一幕,难道你不认为这样的提问提的很有价值、很有创造性吗?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的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