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验怎么做

小学三年级数学实验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3-03-11 23:12:59

⑴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有哪些必做实验

数学学习做题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做题之后的总结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只能是杂而不精,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合理运用。总结工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做:却都是满脸严肃,不敢让人正式的形象,马老师让我彻底消除了这种想法。短短的十分钟,让我们对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紧接着,马老师想看看我们的基本功,要喊几个人上台写英语字母,要求是:大方、整齐、美观。老师喊了郭菡、我和王萌。我想表现得很积极,抢先一步写完。经接着王萌和郭菡完成任务,老师就是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优劣。老师表扬了郭菡,因为她写得最标准,大小写完全按照四线三格写。等老师在我和王萌的“成果”上打上四条线时,发现了我们并没有按照格式写。马老师却鼓励我们

⑵ 小学三年级要进行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包含的内容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小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不断总结,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粗浅地认识: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体现“数学味”。
数学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图形和变换”之后,就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
“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来。
按《教师指导用书》上所说,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发现,实现第一层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再一次观察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是比较容易办到的。那么更高层次的“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如何来体现呢?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教材上“平移”和“旋转”的四个小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画的半个小人与纸的折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若画的方向弄错了,那么就无法得到预期的图形。但是这较高层次的推理知识只能作为一种剪纸技巧直接传授给学生。因为,作为成人来说要发现这一点也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如此一来,岂不是真的成了美术课?
于是在学生动手剪纸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只画半个小人,纸对折1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呢?要得到4个小人,长方形纸要对折几次?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样的教学过程正好也符合了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即新知识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或者引起某些类属的变化。这类学习能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2、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我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一节后,我安排学生进行折纸和剪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剪纸艺术中有轴对称图案的美丽,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3、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⑶ 三年级数学验算怎么做

以解2x+23×4=134之后验算为例,验算方法如下:

解:由2x+23×4=134,得:

2x+92=134

即2x=134-92

即2x=42

故解得:x=21

验算:

当x=21时,左边=2×21+23×4=42+92=134=右边

故方程的解为:x=21。

(3)小学三年级数学实验怎么做扩展阅读:

解方程相关概念: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可以说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称为方程的解,或方程的根。

3、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所有未知数的值的过程。

⑷ 义务教育实验板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的主要只是及结构

(一)整体分析

数与代数 :

1、能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小数;

2、感受比较小数、分数大小的过程;

3、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4、会计算一位小数的简单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5、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6、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8、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9、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10、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空间与图形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

2、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4、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5、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统计与概率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教材编写意图: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第五单元“认识分数”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在本单元,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来认识,这种认识又与平均分的经验分不开。第六单元“统计与猜测”的重点是读统计图表,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做出判断与决策。

单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第一单元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第二课“货比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

第二单元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第三课“平移和旋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

第三单元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第四单元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第二课,让学生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课“铺地面”,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

第五单元第一课“分一分(一)” 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第二课“分一分(二)”,是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课“比大小”,由于分数具有相对性,所以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就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即这两个分数所表示的必须是同一(或相同)整体的两个部分。第四课“吃西瓜”,结合小熊吃西瓜的情境,学习同分母的简单分数的加减算法。

第六单元第一课“奖牌给哪组”,结合读两组投篮比赛的统计图,在讨论该哪组获胜的过程中,体会计算平均数的意义与必要性,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第二课“猜一猜”,让学生体会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小的区别。

本班现状:

本班现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1人,在籍生5人,借读生43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学习,包括主动预习、主动听讲与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完成作业,等等;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成绩不理想。约有20人左右成绩能达到A等,18人左右成绩中等,另外10人成绩中下。

(二)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的题目是“元、角、分与小数”,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寄书”)学习小数的初步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对小数的感受主要是和元角分相联系的,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紧密联系有助于发展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
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个单元设计成为一个“专题活动”。(教学小设计)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小数。
用小数表示各个文具的价格,自然地引入小数。
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比较,使他们发现小数都有小数点。
2、经历探索如何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能结合购物情境比较小数的大小。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小讨论)
鼓励学生根据主题情境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大家尝试解决。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与元、角、分密切联系)
教材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以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课讨论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第四课讨论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根据教材创设的主题情境,列出算式。然后估算大约一共花了多少元,再探索计算方法。
在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小数加减就可以转化为整数加减运算了。
为学生提供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
(教学小设计)
4、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的实践活动,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不拓展)。
可以向学生建议,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小数以及从事这个实践活动的感受。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在具体的购物活动中,学会小数的简单加减运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理解小数意义,比较、计算

难点:比较小数大小,小数加减法

教学时间:3月1日-3月20日

第二单元 对称、平移和旋转
《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定位
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图形变换的现象,同时,图形的运动也是人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一个重要手段(图形的性质、图形的位置、图形的运动、图形的度量),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认识生活情境中的变换现象,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本部分内容学习的主要目标,这对于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感受与欣赏图形美都是重要的。
要充分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摆一摆”“画一画”和“做一做”等,并鼓励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和想象。
1、结合实例,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直观认识——在操作中体会对称现象的特征——利用特征(辨别、作图、想象)”的过程
要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不能只是“看图说话”。最好,每人都准备一面小镜子,按照教材中创设的活动要求进行操作,教师还可以创设其他的实验活动。(教学小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画轴对称图形

难点:画平移图形

教学时间:3月21日-34月10日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 乘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标准》对计算的具体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2、重视估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3、鼓励运算方法的多样化。
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运算方法的机会。通过互相交流,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4、掌握基本的笔算技能,避免繁杂的运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每分1~2题)。
5、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规律(第二学段)。
6、根据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
当学生为了求得一个问题的答案而需要进行计算时,他应该意识到需要选择方法:如果一个近似答案就足够了,那么他应该进行估算。如果需要精确答案,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程序。许多问题通过心算就可以解决;如果有些计算不太复杂,那么应该利用笔算解决它们;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应该使用计算器。
7、运用数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验证结果的合理性。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鼓励学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并抽象出算式。
鼓励学生进行估算,并交换各自的方法。(可能的方法)
需要探索如何进行精确计算,并交流各自运算的方法。(算法多样化的讨论)
应让学生理解竖式乘法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的意义,并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
对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是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估算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与同伴交流、解释估算或算法过程;

3、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时间:4月11日-5月4日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认识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

教学时间:5月7日-5月25日

第五单元 分数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
使学生经历运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小讨论)。
进一步体会1/2的含义,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教材又设计了大量操作与描述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对分数意义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单位1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事物组成的集合也是一个整体,从而运用分数可以描述现实世界的许多现象。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相同的分数,如果对应于不同的“整体”,那么它们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是不同的。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分母不大于10)。
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图形的直观,这符合初次认识分数的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同时体现了形数结合的思想。(教学小设计)
3、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是10以内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加减计算,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在探索分数加减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算理和算法就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4、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并进行交流

重点:理解分数意义,比较分数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比较分数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时间:5月28日-6月15日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重点:认识、求平均数,了解可能性的大小

难点:认识、求平均数

教学时间:6月18日-6月25日

三年级下册数学德育主线和主线问题

李隽

第一单元:

买文具:

德育主线:不乱花零钱

主线问题:什么样的数是小数,怎样读写小数?

货比三家:

德育主线:培养节约意识

主线问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买书:

德育主线:培养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主线问题:怎样计算不进位、不退位小数加减法?

寄书:

德育主线: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主线问题:怎样计算进位、退位小数加减法?

第二单元:

轴对称图形:

德育主线:培养爱美情趣

主线问题: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镜子中的数学:

德育主线:生活中的仪表美

主线问题:镜像的特点是什么?

平移和旋转:

德育主线:节约用水,爱护物品

主线问题: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欣赏与设计:

德育主线:发现美、创造美

主线问题:由哪个图形平移、旋转得来?

第三单元:

找规律:

德育主线: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主线问题:怎样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住新房:

德育主线: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主线问题: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电影院:

德育主线:遵守公共秩序

主线问题: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第四单元:

什么是面积:

德育主线:乐于与同伴合作、互助

主线问题:什么是面积?

量一量:

德育主线: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线问题: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摆一摆:

德育主线:爱护花草树木

主线问题: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铺地砖:

德育主线:实践出真知

主线问题:怎样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五单元:

分一分(一)

德育主线:领会分享的意义

主线问题:什么是分数?

分一分(二):

德育主线:和伙伴们友好相处

主线问题:什么是分数?

比大小:

德育主线:渗透谦让的美德

主线问题: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分几种情况?

吃西瓜:

德育主线:渗透尊老爱幼的美德

主线问题: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六单元:

比一比:

德育主线:遵守比赛规则

主线问题: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猜一猜:

德育主线:实事求是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主线问题:体会生活中的可能性

⑸ 如何制作三年级数学教具讨论

首先需要一个学具盒。
打开学具盒后,可看到盒子里有很多数学的教学组件。
制作步骤:
1,把平面图形都拿出来摆放在纸上,家长可以要孩子数出三角形有多少个,正方形有多少个,圆形有多少个,并向孩子提问,圆形比三角形少几个。
2,把立体的几何体也取出来,让孩子识别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并让孩子数数几何体的数量。
3,把盒子里的小木棒取出来,父母可以让孩子做简单的加减法,可以用小木棒数数或是摆出数学的加法或减法的列式计算。
4,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学具盒上的小算盘,要孩子认识数字的个位是从右边起,十位是在左边,上面的珠子可以拨动,旁边的时钟可以用来学习时间。
5,当学完学具盒后,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整理学具盒,把各自的教学零件放进去,这还可以学会整理,通过使用,孩子过一段时间数学能力就得到提高了。

⑹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设计数学实践性作业,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目的、原则、类型、组织指导与评价建议等五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目的

1、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选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作为数学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测量”这一单元,教材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的实践活动:测量铅笔、书、凳子以及自己的肘的长度再与同伴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量出自已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是多长。一拃大约长( )厘米,一步大约( )厘米,一庹大约长( )米( )厘米。让学生在以上实践性作业中体会到量物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工具来测量,同时还很有兴趣地感受一种奇妙的现象:“身上有尺”。知道这样的尺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用来估测。再如,三年级学习了“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后安排的实践活动:①收集一些图案,在小组内说一说。②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形成,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在欣赏漂亮的图案时,与同伴分享“创造”美的愉悦。

2、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如一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了“认识物体”以后,可安排“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摸一摸”、“滚一滚”、“堆一堆”“说一说”等活动,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些特征。再如“可能性”的教学,准备一些黄球、红球、白球等。通过摸球,来进行统计和验证自己的估计与猜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发展应用意识

数学在现实世界里有广泛的应用。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场景安排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这一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①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美的圆柱形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形美;②找些圆柱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③找一些圆柱体实物,分别测量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或容积;④社会调查,收集生活中人们常用圆柱体容器的数据信息,并记录下来;⑤用一块长31.4厘米、宽15.7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制作一个高5厘米的圆柱体,请你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用图表示出来。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感受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包括用数学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策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体会数学策略和数学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数学方法,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策略方法。如:在家或学校栽一盘蒜苗,每3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实验——统计——结论”的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活动的趣味性是指数学活动生动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练习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实践性作业应该认真选择适量的、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通过实践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四年级学习了估算后安排实践作业:你所在地区的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2、探索性原则: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实践性作业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思考价值,要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设计实践性作业:小明家的厨房要铺地砖,有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每块5元,边长为2分米;方案二:每块7元,长为3分米,宽为2分米。①用第一种地砖铺需180块,你知道这个厨房的面积是多少吗?②用第二种地砖铺需要多少块?③用哪种地砖比较便宜?

3、应用性原则: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熟练了数的运算后可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的活动;学习了“小数乘除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咨询、收集有关电话、手机话费等方面的信息,运用小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及折扣知识解决有关话费的系列问题等。

三、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类型

1、调查类:调查可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

如:①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 水。调查一下水价及你自己家每个月的用水量,计算一下按照这个滴水速度,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

②调查你们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

时间
不到10时
达到10时

人数

引导学生运用以前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如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为多少,睡眠时间与成绩、身体的好坏有没有关系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让学生调查的素材很多,如:储蓄的利息、商品的价格、乘车的时间等都可组织或按排学生去调查,在调查中获取有关信息。

2、操作类: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思维、去探索、去学习。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设计“包装磁带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磁带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磁带可以怎样包装?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

3、实验类: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自己动手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可以巩固知识点,拓宽知识面。教师在课内外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实验课题,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强烈欲望,促进他们知识向纵伸发展。

如:①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②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③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豆芽生长情况统计表: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豆芽长度/毫米

统计图(略)

4、应用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开启心智、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这一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一位农民伯伯有一张长方形的席子,准备把它卷成一个圆柱体放稻谷(接头处不算)。要使它放的稻谷最多,请你以这张长方形席子为例,为他设计一个方案。①底面周长为( ),高( )(取整厘米数);②求一求它的容积;③从中你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应用性的实践题;可以从报纸、电视、广播、广告牌中发现数学信息,尽可能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题,可以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鼓励学生接触各种实际问题,参加课内外数学实践活动。

四、实践性作业的组织与指导

1、组织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

数学实践性作业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应用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应该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课前可布置学生到公路旁,要求他们记录5分钟内通过的机动车辆的次数、车辆的型号、牌照类型。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先谈谈前一天收集到的数据,再谈谈是如何记录这些数据的?接着,研究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调查中获取真实的原始数据,由此分析现有公路能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开放的力度等方面的情况。通过以上的组织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感受到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从而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意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策略,同时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2、组织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性作业和其他学习活动一样,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以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自然界为活动场地,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的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去观察生活、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地应用数学知识、方法、思维去研究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围绕共同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要做的工作,学会分工负责;共同提供需要的资料和工具,学会资源共享,以促进合作成功,荣誉共享。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可设计一道策略开放性的实验题:“设法测量一个薯仔的体积”。实验前先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将薯仔放进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间接测量;也可将薯仔切成规则形体估计体积;也可将薯仔煮熟再压成长方体来计算等。然后,再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进行实验对比,每位学生不仅可以巩固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而且提高其思维水平,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发展。

3、组织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性作业,组织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元、角、分”之后,给学生设计一份作业:①请你调查下列物品的单价,并记录: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②班级用100元买以上体育用品,你准备怎么买?这种问题答案开放的实践题,学生可根据需要,钱数的可能性,作出各种不同的合理选择,老师只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评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应用能力。

4、组织指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在完成数学实践性作业中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例如,教学“克的初步认识”一节课,可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活动:(1)用弹簧称或电子称称一称2分的硬币(约1克),然后亲手掂一掂,感受1克实物的重量;(2)要求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数约有几粒(4—5粒);再要求数出4—5粒黄豆用手掂一掂。充分感知“克”,反复体验1克的重量后,让学生扩展到几克、几十克重量的认识操作中去。课后要求学生找一些物体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反复体验,正确理解度量单位。再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可要求学生动手去量一量,比一比单位面积的大小,或用纸剪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在地上画出1平方米的地面,反复对课桌面、黑板、教室的墙或地面面积进行测量或估算,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实践性作业的评价建议:

评价是数学实践性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实践性作业起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达成作业目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实践性作业的评价要明确目的,落实内容,要考虑方法手段。

1、要明确实践性作业的评价目的。

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是全面了解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包括:(1)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综合应用数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实践的价值。(2)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交往,学会理解,学会与人共同生活。(3)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划能力,学会做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促进学生对学习与生活关系的理解,体验生活世界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拓展学习数学的视野和获取知识的空间,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要落实实践性作业的评价内容。

数学实践作业的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进步与发展。具体包括:(1)学生完成作业的情感态度。(2)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与方式。(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观察、分析、实验、研究中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程度。(4)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5)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自身体验。(6)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计划性。

3、要把握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手段和方式。

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手段和方式主要有:①观察;②收集;③展示;④访谈;⑤问卷等。

4、实践性作业评价要注意的问题。

(1)评价要注意导向性。导向性是指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评价,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兴趣性,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参与活动的计划性、操作性、监控性和参与活动的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使自已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2)评价要注意差异性。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客观地存在差异,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实践性作业也同样具有差异性。因此,要用不同的要求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变化,才能更好地激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实践性作业。

(3)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教师采用定性或定量描述的形式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感态度,实践活动的过程,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程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我体验和计划进行评价。定性描述的语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以活动、探索为主线,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通过数学实践性作业,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通过实践性作业,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复习巩固知识,更能探究实践、体验过程、培养情感、发展能力。

⑺ 数学验算怎么做三年级

计算并验算:是先列竖式计算,然后在列相反的竖式验算。比如说加法就要减法验算,除法需要乘法验算。计算A+B=C,验算C-B=A。

要点:

1、末位对齐。

2、用下面乘数的个位与上面的两位数相乘,积的个位与下面乘数的个位对齐。

3、用下面乘数的十位与上面的两位数相乘是,积的个位与下面乘数的十位对齐。

4、将两次算出的积相加。

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加减法的验算知识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

阅读全文

与小学三年级数学实验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9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7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9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3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5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2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