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活用小学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怎么样学?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数题,而是将许多的生活中运算加到小学的知识中,这样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学数学的成绩加大了难度.那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怎样掌握方法才能学好小学数学?
以上九点是有关小学数学怎么样学才有效,提出相关的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借鉴和参考的价值,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成绩.
2. 如何科学的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呢?
1、教材资源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我们的新教材可以看到,编者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着、有趣味的图示,画面和语句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数学,有生动描绘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效的活动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置学生于具体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真渴望,让学生在悦耳、悦心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例如:我在教“位置”这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做一个游戏“找一找”。首先找一找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然后找一找自己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一边找一边说。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的情景图让学生来区分前、后、上、下,这时学生们既愉快又轻松得认真观察情境图,小手高高的举起,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2、教材资源弹性化
课堂教学内容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适当简化和变通,教学时,尽量地突出最主要、最本质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果教材中有些素材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形成概念,教师则应及时补充新的内容。
例如:我刚教过的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是小数除法中最难的一种计算,因为要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把小数除数转化为整数除数,然后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就充分运用课程资源里数学课件中补充的变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转化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我使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快四年了,在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老师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互相鼓励。我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面对农村学生的现状我还是有一些困惑,借此机会提出来和更多的同行们一起研究探讨。
第一:我感觉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教材开放性很大,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很有好处,但是老师对教材的难度和深度难得把握好。
例如:解决数学问题,现在没有按类型,步骤等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要求也没有老教材明确,答语在第四册才出现,还有人教版五年级的利用公式计算现在也可以连等,还带单位名称。又如:现在的估算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法,各种计算还都要求先估一估;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互化也不讲方法但在小数的意义里却出现很多这种类型的题目等等。
第二:新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很少明确呈现,常常是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我也是这样去引导学生的,但真正通过自己探索并发现结论的学生很有限,而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这些公式,定律解决问题的同学也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最终的结果——学习成绩,我有时也违心地让学生背有关的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 例如:乘法运算定律,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所以心里也很矛盾,到底怎样做才合适呢?希望得到同行们的帮助。
第三:我个人感觉计算和解决数学问题难得两全其美。新教材中计算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出现的,一节课既要学会计算又要解决数学问题,往往容易顾此失彼。我也深深感到是自己还不能灵活地驾驭新教材,但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在努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同行互相帮助,让我们能够尽早真正地科学地处理新教材,灵活地驾驭新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新教材资源。
3. 如何优化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
作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数学主题图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其实是一种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体现了由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的教学原则。一幅主题图就是一道内容丰富的数学习题,尤其是那些以问题为主题的数学主题图,更是锻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揭示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好材料。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恰当、有效地利用主题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理解内涵,合理利用
实验教材把数学问题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体现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新形式,也是尊重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发挥好主题图的这些优势,使之在课堂上真正落实到为学生服务上,前提是教师对其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首先要理解透主题图的意思,通过阅读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找出主题图的真正含义,并对其进行合理、创造性的使用,是充分发挥主题图教学价值的保证。
例如:一年级《6和7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该主题图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它是与其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集合图、点子图、数、小棒摆图形,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6”和“7”两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教学中要想使课堂生动而有趣、活泼而又具有思考思维提升,教师必须准确地理解“主题图”的内涵,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数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6与7的数学内涵,经历数6和7,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二、逐一呈现,循序渐进
主题图要逐一呈现,而且要边呈现边讲解,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太快学生接受不了。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加减混合”时,主题图就要逐一逐一地呈现,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车上原来是有67人,下来25人后,又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如果主题图不是逐一逐一地出现,学生很难看懂它的意思,因为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坐车的经历不多,甚至有的还没有坐过车,根本不理解题目的意思,所以教师必须边呈现主题图边讲解,把现实生活中的静态画面还原为动态画面,让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然后掌握。
教学主题图还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就是为了不用教。教学主题图的成功之处在于:从由教师讲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讲;由学生讲逐步过渡到由学生去想;再由学生去想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己去编。还是以上面的“加减混合”为例,我们一开始是由教学来指挥,边呈现主题图边讲解,学生只是看,听,想,做;当学生能理解、掌握后再引导学生试着讲述主题图的大概意思:“车上原来是有67人,下来25人后,又有28人上车,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然后再让学生想“车上现在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做?当学生能想出来、做出来了,再引导他们思索: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如果见过,你会怎么讲给人家听?最后问些什么数学问题?其实,这就是编写题目啦。这样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学习了数学知识。
三、多元互动,拓展思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利用主题图教学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主题图情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各种合作、交流、探究的空间,多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要想方设法采取多样性的办法引导,激励、唤醒、鼓励学生主动看图、说图、表意、探究、质疑,深刻体会主题图中数学信息所蕴含的数量关系,积极探究解题方法,激活数学思维潜能。
例如,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75页加减混合例题,教学时教师可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自由说―说从主题图中先看到了什么情景,又看到了什么情景;经过学生一番各抒己见之后,启发学生表述图题情景:“湖里原来有4只白天鹅,先飞来了3只,后飞走了2只”……,这样经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图题意当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条件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激活数学问题的产生,让学生主动地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这时湖里还有多少只白天鹅?”。此时,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解题列式思维过程便水到渠成。
总之,数学主题图是我们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好朋友。利用主题图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情境呈现、感悟数学问题存在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在主题图情境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4.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础上,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努力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成为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实到实处。下面就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点滴做法。
一、突破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的学习不少还是感性认知的比较多,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感兴趣,而数学恰恰与现实联系紧密,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比比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点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激发起学习的欲望,才会积极地去动脑、动手、合作、交流。因此突破教材,对教材安排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生活化拓展和生成无疑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了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以后,我曾经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数据,来切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自然联系。具体点说,就是让学生记录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开支情况,然后把统计结果跟老师与同学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并且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在教学中,我还常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练习,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在知识和能力的互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比如,我教会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家庭的开销,我在带领学生春游的途中出一些拓展教材的算术题,我可以用多媒体设置一种情境,然后用对话的形式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总之,这些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让学生强化课本知识的做法我是经常努力去做好的。
当然,不能单纯地为了教学内容生活化去生活化,我们更要注重的是旧知与将要学的新知的紧密相连,前后衔接,只有将生活内容与教材有内在联系的结合才是对教材创造性地运用。
二、合作探究,让教学内容动态化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的知识是静止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往往只能看到它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来展示这一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让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信息。由于数学教学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为解决某些问题而思考、猜测和尝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真正地动起来,思维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中,分享付出智力代价后数学发现的欢乐,去欣赏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美。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使得学习长方体这一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师生一起给长方体“裁衣服”、“穿衣服”。“裁衣”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由此,学生理解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其中每两个对应的长方形面积相等。“裁衣”完成后,把这些“衣服”拿下来,量一量,算一算,就得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这种动态化的“裁”“穿”“脱”的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兴致盎然,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三、灵活运用,让教学内容弹性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科书是统一的,但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灵活运用,让教学内容弹性化就显得相当重要。当教材素材、内容相对于所教班级学生来讲不够充分、不利于学生学习时,教师就应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新内容;当教材内容与当地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激发学习的欲望;当教材内容的安排与本班实际的教学进度有前后的时间差时,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安排和教学实际作适当地调整和变动。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在不减少教材内容前提下的弹性化教学。
总之,教材是课程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要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和教学模式,树立现代的教材观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教材观过渡到课改后的全新教材观。因此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实、用新、用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
5. 小学六年级数学如何合理运用数学教材
小学六年级数学合理运用数学教材的方法如下。
1、数学教材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记住教材上的重点内容,弄懂书上难点,理解每一道题和公式由来,公式算法,小学毕业考时会考教材上的内容。
2、对于数学教材上的题要有动手的习惯。有的题看不会的,有时候你想到哪一步就在纸上写出来,写着写着就出来了。
3、完成数学教材上的题,多刷题,任何阶段的学习,刷题都有效,熟能生巧,题型见多了,难题见习惯了便成了简答题了。
4、学完一章可以总结一下,比如这几章讲了什么题型,有几种常见的类型,如相遇问题,工程问题,植树问题等等,而对于所用到的公式,要做到理解并记住。
6.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要备好课,就应在认真学习《大纲》的基础上,首先处理好教材。 笔者从教过的一些中师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大多数毕业生钻研教材、拟订课时计划都是借助于教学参考书,对教村独立处理的能力较差。一旦离开教学参考书就无从入手,以至一道简单的例题,也不知如何处理。所以处理好教材也是小学敛学教师必具的基本能力。要处理好教材,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一、处理好教材的教学即勺要求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着的。作为数学教师,应学好大纲,以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从教材的系统性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可以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等。同时对教材中每项具体内容都必须弄清它在整个教材休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新知识是以哪些知识作基础的,它又是怎样为新知识做准备的,新知识又是怎样引入的。这样才能根据大纲制订的总目的要求来确定娇单元以至每小节内容的具体教学目的要求。 现以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节为例加以说明。本节内容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讲法则,第二小节讲法则的推广及应用。 第一
7. 怎样使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
怎样使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
在使用和探索新课程中,老师们感受到新课程,新理念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来带的苦恼,大部分老师都感觉到新教材难教,感觉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不系统,零星,没有语言文字描述的准确的概念、定义、计算的方法和法则。如何使用新教材,才会使教者轻松,学者快乐呢? 首先要了解新课程的数学实验教材与九义教材的不同之处,新教材不仅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思路等有重大改变,而且对教材的整体设想、教材的编写特点也有重大改变。新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更丰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新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且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较强。如果教师再是按照老一套备课、上课,将是行不通的。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对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我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抓住这次机遇,迎接挑战。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悉课程标准,弄清新教材的编写设想和编排特点是使用好教材的关键之一。
新课程的数学实验教材“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教材的编排是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新教材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新教材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弄清新教材的编写设想和编排特点,才能掌握方向,理清思路,把握尺度,写好教案,上好课。
二,熟透课程标准,重视导入环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向上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新教材虽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了大量的情景图,但它毕竟是一幅静态图,如果是黑白版本,那效果就更不明显,所以,教师要花一点心思,在导入环节上下一点功夫。首先要思考:用游戏方式导入?还是谜语导入,还是故事导入?还是多媒体课件导入?…?导入的语言怎样组织?用什么样的口吻和语气?特别是后两点,它能调控儿童的兴趣及情绪,巧妙把课堂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但我们的教师往往很容易忽略。其次,应该考虑能否把静态情景图制作成动态图,实践证明,儿童对有色彩的动态的画面比对静态的画面更为喜欢,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是教具、学具的准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做数学”这一理念,“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认识钟表”,公式的推到,这些内容需要数量较多的教具,“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等的学生活动的学具,需要教师作统一准备。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备课备得再好也没有用。同时,新教材不仅留给教师思考的空间,也为学生拓宽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相对旧教材而言,例题少了,练习题量少了,似乎看起来学生学习的内容少了,老师的教学也简单了。事实确相反,例题少了,步子却迈大了,一节课的内涵容量也变多了。如各年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形成多侧面或者递进性的一连串问题,教学随机生成的机会增多了,使教师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了,对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的要求高了,一节课的“度”不好把握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恰当处理好教材。 又如,新教材中的计算题型呈现的是算法多样化。在很多例题中都不会只给一种算法,主要体现为:你还想怎样算?你有几种算法?你还有哪些算法等。不再像旧教材那样用法则定理的形式把算法归结出来。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分,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从几种算法中选出一种最基本的,对后续学习有影响的,这种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选“间” 、选“新”就是算法思维最简捷或算法最有创新的,这种方法要鼓励,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如果教师没有备好这样的一节计算题课,不少孩子总是热衷于展示五花八门的奇方异法,教师没有很好的分类、选出,而是放任学生自由掌握,结果连最基本的算法都没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8. 如何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组织,才能落实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特别是在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在新理念下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成了每位教师的基本功。笔者认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如此。教师已不再是作为教材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策划者及设计者。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充分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延伸、改编、新编,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数学学习。观点一:尊重教材,合理重组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还是照搬这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就很少能被教师体会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所以,要想真正的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坚定树立“用教材去教”的观点基础上,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加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价值因素,体现出教材中所蕴涵的新理念。如何将有限的课时划分得更合理,促使教师更好地钻研教材,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断完善备课,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率,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作为教师,还应该用充满数学思维方法的头脑研读加工教材,让数学更有研究味。应努力让数学教材上看得见的思想,折射出隐喻其后的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适当的加工,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拔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案例】练习题: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如果照本宣科完成此题,学生的思维就会形成定势,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通过这一素材的开发,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对此素材进行改进。每人分别准备成倍数关系的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教师这一变静为动的举措,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生1:先量出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生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个记号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生3:把红纸条和绿纸条折成长度一样的,然后展开就可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这种有效的教材开发,以动促思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很多类似的案例可以知道:精彩课堂资源的随时生成得益于教师,特别是教师对教材大胆的加工深挖。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而有思维性,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平台。观点二:把握教材,开放延伸在新的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已经不能简单机械地“用”教材了,而更要注重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挖掘教材,延伸、开发、新编、创新教材。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调整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可以“新编学习材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开发,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实现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创新”,等等。还有一些教学内容设计的情境的时代性,是以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而改变的,编写教材时觉得是与时代相符的内容可能几年以后就淘汰了,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改变具体的情境,从而使教材具有“时代性”,即这个情境能准确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主流现实,准确表达出人们现实的心理需求,振奋精神,积极进取。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虽然同样是国旗的长宽之比,但教师引用了与时俱进的情境,达到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有人说:“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也有人说:“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还有人说:“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现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教师共同创造、发展教材。”真正做好“二度开发”教材,才能使教材“唯我所用”,又“不唯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也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让我们的教学拓展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想学、乐学、会学数学,获得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
9.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例1的主题图:一家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要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根据该例题教师不难疏理出本节课授新知识点: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例如: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授新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这些思路,因为:①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限制,它并不能完全呈现其丰富、独到的内涵与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思考,大胆取舍,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②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时,需打破文本禁锢,批判性继承,个性张扬地构思创新设计流程;③教材文本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文字提示、旁注未必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读文本、活用教材”。例如在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一课来说,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戏,教材编排中两个盒子里的各种颜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如果按教材编排思路,在游戏前预先告诉学生红棋子、绿棋子的个数及盒装情况,再让学生做摸棋子游戏,这样就使游戏失去了悬念。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当时、当地及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一些大胆改造,即:把各种颜色棋子换成各种色彩的乒乓球,预先不告诉盒子中装球个数及颜色,然后开展“猜测——实践——验证”的摸球活动,这样就能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渴望。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观、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的解读文本,灵活应变的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10.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实现教材的整合
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材料选择上,可以从时间与空间考虑,选取一些新的、有联系的内容,在呈现和组织形式上,可以化静态为动态。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一、合理利用例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还得还原于生活,所以例题应该是学生生活的缩影。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里,有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人的生活行为事件,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例题的原型,再把教材中的例题融入这个原型,进行生活化处理,课堂教学就会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易学乐学。
1、替换例题中的现实内容。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范例进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系统知识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学生熟知的素材换掉原题中过时、生疏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教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搬进课堂,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在三年级上册的“千米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城市的路标图,而这个地方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他们很难体会到图中所标的“10千米”和“23千米”大概有多远,因此,我把这个例题更新成我班学生比较熟悉的“学校到继和桥大约有10千米”,“红坪到野马河大约有23千米”,“红坪到松柏大约57千米”。学生基本都去过这些地方,因此在此基础上比较容易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更换原有例题。新教材已经力所能及地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但是每个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并不是教材中的所有范例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更换原有例题,以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比如把城市的生活情境替换为农村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到格外亲切,就容易唤起山区学生的兴趣。
3、合并简单例题,分解有难度例题。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把两个或几个例题内容合并在一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新教材有很多比较难的知识,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慢,需要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消化,此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可以把一个例题内容或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散成两个例题或两课时甚至多课时来教学,以便学生能接受和掌握。有些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三步甚至更多步才能解答的,例如三年级下册面积的综合应用,学生很难找到解题思路,如果把这样的例题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再如二年级的“认识角”一课的容量就相当大,其中“角的比较”是一个难点,要突破难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操作体验,就应该划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比较合适。
二、精心设计课后练习。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教材,是教师的义务和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练习内容,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
1、对练习题进行大胆合理的改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乐于思考、真诚交流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我经常将练习题中的人名、地名和情境内容替换成学生所熟知的,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的价值。还比如有一些校外调查题目,对于寄宿学生来说很难完成,我就把他改编成能在校内或者在学校附近能够完成的题目。
2、适当补充练习内容。由于知识的难易程度不同和学生间的各种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不同,所以在学习了一个新的内容后,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地补充一些练习内容,以巩固学生还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比如让学生正确计算从8:30到9:15经过了多长时间,就要多增加一些对时钟的操作练习,才能保证效果。
3、合理选择练习形式。新教材较旧教材的练习形式又有了新的突破,比较丰富多样,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教材里的“做一做”、“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练习形式外,还可以把学生身边的事物和活动,甚至是学生中常见的游戏引入练习中,和所学的知识进行结合,以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对称图形”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画“2”的对称图形时没有进行左右的调换,画出的还是“2”,我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2”,让两名同学分别站在白纸的正面和反面观察,让其他同学猜测他们看到是什么图案,通过反复交流和验证,学生很容易找到画对称图形的诀窍。这样让学生感觉既轻松有趣,又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优化呈现方式。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获得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应深入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研究、发现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教材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图画形式反映出来,而数学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此需要我们采用各种手段来展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比较分数的大小中,学生很难直接比较出“2/2”和“8/8”的大小,如果借助图形演示,学生就比较容易得出“2/2”和“8/8”是相等的。又如在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内容的学习中,教材呈现的虽然是学生比较熟知的事物,但都是静态的画面,而实际的“平移和旋转”都是以动态存在的,部分对这些事物不大熟悉的学生可能比较难体会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因此,我把学生生活所熟知的地球仪等物体搬到课堂上,以动态的切实感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理解所学知识。
四、整合教学内容。
对知识的有效整合也是《新课标》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里的整合不仅包括数学知识本身之间的纵向整合,还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
1、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承接。教材把这些知识按难易程度分布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在每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只是数学知识体系上的某个环节中的某个知识层面。因此,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把它与以往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适度整合,在唤起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以更好地掌握新知,在学习新之的基础上巩固旧知,达到温故而知新。
2、与其他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新时期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所以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教好自己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没有一门学科是完全独立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机地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的知识“贯穿纵横”,从而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例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就可以与美术知识进行整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建立在教师对现行教材的准确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全面了解之上。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教学实践更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使教学立足于现有水平,挑战潜在水平,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是无尽的。如何使教学为学生服务,这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