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 数学求原来一共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已有的逆思考经验,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春天到了,花儿都开得,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了几朵漂亮的花,我准备拿走3朵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你们看看还剩几朵了?(2朵)
提问:那么你知道老师原来有多少朵花吗?
(5朵)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
1.我数出来的(师引导:你怎么数的,生:先数拿走的3朵,再数剩下的2朵,两个合
起来就是5朵)
2.我算出来的(师引导:你怎么算得,生:把拿走的3朵和剩下的2朵加起来就是5朵)
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朵花,就要把拿走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拿走得的和剩下的放回到一起)这几个小朋友回答的真棒,这朵就送给你了。
二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情境
(老师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哨子,请你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哨子?)
2.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个哨子?
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该怎么算?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后明确:盒子里原来的哨子是总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领走的7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板书:7+5=12
3.追问:7
5
12分别表示什么?7+5=12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再说一说列式的思考过程。)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算后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盒子里原有12个哨子。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例6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书面解决实际问题时,养成标注单位的习宏并带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蔽察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探究
1.激趣导入:我们的好朋友一年级的小朵朵可急坏了,她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去帮帮她。
2.分析问题
(1)出示例题中第一个信息: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引导至少要23个)追问:有没有可能是20个、15个?为什么?在出示“还剩蔽芦5个”和问题,完成的读一读。
(2)解释“原来”是什么意思(动画演示把23个桃还给树上)?原来树上的桃分成了几个部分?怎样求原来的桃?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引导学生把摘下的桃和和剩下的桃合起来)
3.解决问题
⑶ 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的教学片段
你需要什么类型的?
是视频,还是文本。
⑷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例6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教案
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9-50页上的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明单位并口答。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
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新知。联系生活,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例题挂图、小红花、大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那你们知道它的老家在什么地方吗?那儿住着许多小猴,它们生活得可快乐了。一天猴妈妈对小猴说,明天是你的生日,妈妈带你去山下采桃好吗?小猴听了很高兴。猴妈妈说,不过你必须回答妈妈的问题,答对了才能去。猴妈妈说:我抓了一把大枣,给你2个,妈妈这还剩3个,你说妈妈一共抓了几个大枣?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谁能用三句话把图意说一遍(指名说,齐说)
板书:已采的23个,树上还剩的5个。
说明:从今天开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算式得数后面要写上单位名称,这题的单位名称是个,并用括号括起来,在这一题里,桃是一个一个数的,因此,这题的单位名称是个。
求原来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刚才板书的已采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之间用十连起来,在后边板书=原来。4、指导看书刚才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上49页上,打开书49页。看例题,茄子老师说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小辣椒是怎样想的?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书)。和我们想的一样吗?再看看小柿子是怎样回答的(读小柿子的话)和我们回答的一样吗?5、针对性练习
星期天王老师带小明去游乐场玩,王老师说什么(看书)?21个没上车的指的是哪部分?还知道什么?问题是什么?连起来说图意,求原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单位名称是什么?怎样回答?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玩了一天,小明又累又渴,回家后发现妈妈买了一些苹果,于是马上就吃,我们看小明吃了几个?桌子上的苹果是吃了的还是买来的,还是剩下的?谁能用三句话把题意说一说?
单位名称是什么?怎样回答?4、小明吃完苹果后,突然想起来花坛里的花还没有浇,于是就和小兰一起去浇花。(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自己读题,解题,说说单位名称并口答。5、总结:刚才我们练习的四道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是求什么的?怎样计算?(用去掉的加剩下的就是原来的)。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口手一致地点数3以内的数量。
2、初步培养幼儿对数数活动有兴趣。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能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数量。
解答:网络文库-输入: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原来有多少-点击搜索-找到你喜欢的-点击梁铅下载-保存-ok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求原来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课件_网络文库 :wenku../link?url=_LaZo__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好核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友渣掘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和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来势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2)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教师和学习有困难学生一起摆弄,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3.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7.5元一本书
⑸ 一道数学题:求:甲、乙两队原来各有多少人谢谢。
设甲队原为X人,乙队尺桥缺消橡原为Y人
1、陵辩X+Y=96
2、3(Y-36)=X-8
解得:X=47,Y=49
所以:甲队原有47人,乙队原来49人。
⑹ 小学一年级数学求原来有多少
小学一年级数学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2.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并切实解决,培养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在书面解决实际问题时,养成标注单位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难点:理解题意,寻找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算一算20以内进位的加法。
回顾 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的加法。
师: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第98页例6图。
师(出示例题中信息):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解释“原来”是什么意思?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观察课件图,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师:总数分为几部分,分别是什么,求原来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解答?
(总数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领走的,另一部分是还剩的,“求原来有多少个”用加法解答。)
师: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吗?
(体育老师领走 7个口哨,还剩 5个,原来有多少个口哨?)
师: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12 表示什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7表示领走的,5表示还剩的,12 表示原来有的。列式是7+5=12(个)〕
巩固应用
教材第98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求一共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和“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都是用加法计算。
教学时使学生在情境中,认真读题,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⑺ 一年级看图解答洞里9人外面4个说已经走了2人,求原来一共多少人
应该一共有15个或型人
因为洞外现在有四个,已经走了两个,颂耐说明洞外一共有,衫樱猜4+2=6
再加上洞里的九个人,所以一共是15人
⑻ 数学题食堂打饭求原来有多少人,又来了多少人
操场慧拆上原有120人在进行体斗碧洞育锻炼,后来走了一些又来了25人,现在操场上有128人空枯人,走了多少人( 22 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式是( 120-22+25=128
⑼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求原来有多少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计算,标注单位,口头作答。
一、游戏导入
1、反口令游戏
2、出示: ( )—60=4, 60+4=
( )—48=30 60+4=
( )—50=40, 60+4=
( )—26=30 60+4=
这些都是减法算式,但是,求的都是被减数,你知道它怎么做吗?
相机板书: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二、讲解例题
过渡:小眼睛,看老师,老师想通过你们的眼神看看哪些同学是真懂了。
1、寻找数量关系
好,接下来,闭上你们的眼睛,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里有:(展示课件)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咦,这树轮薯上怎么就只剩3个桃呀?生:……
那篮子里的桃原来在哪里呢?
用动作来表示小猴摘桃:说一道减法数量关系式。顺着摘桃的动作说。
闭上眼睛想象树上原有的桃子:还包括篮子里的桃子。写一道加法数量关系式。
2、列式,注意加单位
3、口答。
三、游戏巩固
出示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橡皮的数量。
引导:有根据地猜,根据差键动作写数量关系式,
写减法数量关系式,写加法数量关系式。
并相机板书:原有的—已经拿走的=还剩的
已经拿走的+还剩的=原有的。
对比发现两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引导过程:猜猜盒子里原来有多少块?这个数肯定比4大(若取出的是4),那么,要想知道原来有多少,我们就得知道(生:还剩的)数出还剩的6块,你能求出原来有多少吗?
根据动作:说减法数量关系式,再说加法数量关系式。
三、想想做做
1、重点:引导找出隐含的条件
2、指名板书。
3、评点。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要求原来有多少,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一部分是已经取走的,或已经用去的,另一部分是还剩的,用加法计算。
反思虚桐巧:《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看图想图意,找题中隐含的条件,说数量关系,写算式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会正确列式,但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会列式,但不会说正确的数量关系。针对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办法,让学生结合动作每做一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数量关系,而且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会说正确的数量关系,并且理解了再表达。在这样反复说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学习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