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P24教学内容及P25练一练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三、 教学重点
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悉扮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五、 教具睁咐灶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正方形磁片。
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简粗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谈话:李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猜一猜李老师这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三支。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李老师手里有三支铅笔。
师:大家再猜猜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教师出示两支铅笔。
师:你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拿了2支铅笔。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老师接下来做了个什么动作?(老师将两手中的铅笔做合起来的动作),谁看清楚了?
生:李老师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把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合在一起了。(引导学生说)
师: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合起来我们就说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大家一起来说:李老师一只手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有2支铅笔,李老师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呢?
请学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师:你表能现的真棒,那现在请大家用小棒代替铅笔,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只拿出两根小棒,然后把他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
(2)探索数法,数一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你说合起来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数的过程。(一个一个的数,先数出三个,再数四、五等)
师:老师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来。你们看懂了吗?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
(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非常棒,小熊猫也来到课堂参加活动啦!(出示课件:熊猫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三只熊猫在吃竹子,两只熊猫在玩球。
师:说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
师说明要求:请大家用圆圈代替熊猫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画画,并讲述自己的作品意思。
师:哪些圆圈代表3只熊猫,哪些圆圈代表2只熊猫。
学生上台讲清楚。
师:把这些熊猫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猫?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师:这些熊猫合起来一共是5只熊猫。老师用圆片代替熊猫摆出来。
板书: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
师:刚才这两件事我们是用摆小棒和画圆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5。教师板书:3+2=5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符号吗?
生:加号。
师:你们知道加号是什么意思吗?(做合起来动作)
学生回答。
师:真聪明,那3、2、5分别在两件事里表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把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算式:三加二等于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吗?比如我一只手有3个苹果,另一个手有两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用3+2=5表示。谁能像这样再来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加法啦,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开始吧!(引入练习部分)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1、摆一摆,算一算。(P24)
(1)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老师用方块代替桃子,请大家用小棒带替桃子跟着老师一起摆,先摆一个桃,再摆三个桃,一共是四个桃,就是1+3=4。摆好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老师带着学生摆。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摆一个桃子,再摆三个桃子,一共是4个桃子。就是1+3=4。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
(2)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讲这个幅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两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谁想当小老师像刚才李老师一样到讲台上来带着大家摆一摆呢?
请一名同学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
(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
(3)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这幅图讲的故事 。
齐说:左边有四只鸭,右边一只鸭,一共有多少只鸭?
师:大家自己试着用小棒边摆边说。
先摆四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五只鸭。就是4+1=5.
请大家自己试着边说边摆。先摆4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5只鸭,4+1=5.
2、猜一猜。(出示课件)
一天李老师在动画片上看到了一幅画:李老师看到画就想起了加法算式,看谁和老师心有灵犀,想到一块去啦?
学生回答:2+3=5
师:为什么呀?
学生回答。
师:还有吗?
2+3= 5 1+4=5 4+1=5
师:同学们还真是和我心有灵犀,太棒了。
3、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题)
师:下面我要看一看,我们同学会不会根据生活情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 人物:图上有一个小孩,两个大人,一共有多少个人?1+2=3
b) 水果:一个盘子放了一个梨,另一个盘子里放了2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梨?1+2=3
c) 小孩的一边又两个凳子,另一边有三个凳子,一共有多少个凳子?2+3=5
d) 窗台上左边有四盆花,右边有一盆花,一共有几盆花?4+1=5
(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七、 板书
一共有多少(加法)
【 教学目标】
1.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P24教学内容及P25练一练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发不了链接自己网络 儿讯网
每日更新上千个资料。资料包含小学到高中所有科目的课件、试卷、教案等。
如果找不到你想要的资料还可以在服务中心发布需求,网站将通过其它渠道帮助你寻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比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比多少(比大小)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2、 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三、教具学具准备
猴子分水果图,猴子、梨、香蕉、桃子图片。
三、教学活动
(一)呈现课本主题图,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 有一天,猴子灵灵过生日,他请了好朋友来家里庆祝。它一共请了几个朋友?它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水果?每种水果各有几个?怎样整理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哪种水果够吃,那种水果不够吃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二)动手操作,学习“〉”、“〈”、“=”
1、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学生展示自己摆放的结果,师生共同摆出书中的象形图,并写上相应的数字
3、学习“3=3”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 一共有多少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 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 铅笔,圆片若干,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
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 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如:3往上数2个是5. 比2多3就是5. 把2和3合起来是5.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 表示”+” 带领学生数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 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 读作 2加3等于5. 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
2. 有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3. 摆一摆,算一算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 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 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 巩固练习
书P25 第1和2.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加法的认识
3+2=5 读作: 3加2等于5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版本的教材,我说的是人教版的。
14题
A,活一点的教法: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准备头饰,把画面的内容表演出来,这样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理解层次,也可以参加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缺点是比较耗时。或者用电脑把动画过程做出来。
B,传统一点的方法:展示出这个画面,先让学生分析,再由老师总的讲解一下。
15题
A,让学生用数字卡片动手摆出来,一边摆一边填写。再四人一组相互交流,补充。最后老师点评一下就OK了。
B,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不摆卡片也能填出来,学生口答补充完整也行。
出题意图:小学一年级是为了开发孩子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是数量认知的阶段,数樱桃是希望孩子能将每串樱桃数完后加起来,得出总的结果:8个。
出题目的:锻炼学生的加法能力,每串有2个,按照加法原理就是:2+2+2+2=8(个)家长需要引导自己的孩子做出习题,告诉他怎么去数数。
题目延伸:次题目也可以变成一个混合运算:(1+1)x4=8(个)</ol>
“比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等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主题图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故事引入。
一天,小鱼欢快的在水里游来游去,它被草地上热闹的场面感动了,原来是热心的小猪帮助小兔子盖房子呢,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3、图上有几只兔子?一只兔子搬几块砖?
学生汇报: 4只兔子.(屏幕出示摆好的4只兔子)。
找生说怎样摆砖。(教研员说最好让学生找圆片、长方形代替兔子和砖摆一摆。)
一只兔子对着一块砖,兔子和砖都没有多余的,在数学上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4.找学生说同样多。
5.同桌互相说。齐说。
6.继续观察图,大家都来数一数,是不是一只兔子搬一块砖,看砖有没有多余的? 兔子有没有多余的?
7.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8. 再看图,图中小猪在干什么?
学生汇报后,(屏幕出示摆好的3只猪图片)。
9、一只小猪扛几根木头?
学生汇报。
10、木头又怎样摆呢?
学生汇报,老师一边课件出示,一边问:是这样摆吗?
看一看有没有多余的木头?(引出地下放的一根木头)。用鼠标点出地下放的一根木头。
11、观察小猪和木头,你又知道了什么?
小结:一只小猪扛1根木头,没有多余的小猪,木头有多余的1根,
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12.找学生说同样多。
13.同桌互相说。
14、齐说。
15、找一找图中还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2. 小学新北师大版上册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加法第一课时一共多少个教案
《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上一年级后第一次由实物---影象---抽象符号的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个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建立对发展学生以后的数感、符号感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已经学会计算20或100以内加减法,他们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影象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真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资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加法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具准备 师准备5支铅笔和15张圆片;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一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表演几个动作,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会儿把你看到的动清派作变化讲给我们听,好不好? (二)探索新知,体验发现. 1.老师拿出铅笔直观演示.(先拿出3枝铅笔,再拿出2枝铅笔,最后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2.师:谁来完整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合起来的过程:老师一只手拿出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出2支铅笔,然后把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到一起.)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蒐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资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发不了连结自己网络 儿讯网
每日更新上千脊正早个资料。资料包含小学到高中所有科目的课件、试卷、教案等。
如果找不到你想要的资料还可以在服务中心释出需求,网站将通过其它渠道帮助你寻找
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一个老师的 你可以借鉴
第一节课就是我数学,在那45分钟里我没有讲书本上的新知识,而是与学生聊了开来,今晚一时空闲,整理之)
上课 *** 响起,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我姓#,(板书:#),大家一起来说说,这“#”字有几个笔划呢?
生:12划。
师:(点名让学生站起来回答)你说说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字有12划的?
生:我是一笔一笔数出来的。
师:也就是说你是通过数数得到的是吧!你来回忆一下你是什么时候学会数数的,是上学前呢还是上学后?
生:应该在上学前,反正上幼儿园老师教我们数数的时候我就已经会了。
师:如此说来不是学校老师先教你数数了,那一定是你家人了,最有可能的是你的爸爸妈妈。
生:(点头)应该是爸爸妈妈了。
师:你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在你这么小的时候就教你数数吗?
(学生茫然,老师示意其坐下。)
师: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中绝大部分人都在上学之前就学会了数数(学生们纷纷点头),那为什么你们的家长这么早就教大家数数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大人们都知道,数学太重要了,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人们离不开数学。(板书:生活离不开数学)。举个例子,如果你到我这儿来买糖,我知道你不会数数,我可能指着十颗糖对你说,这是二十颗糖,要***钱,你想想,你们怎么樱雀了?
生:太吃亏了!
师:对,你们太亏了,所以爱你们的爸爸妈妈们什么都可以不用先教你,数数首当其冲要让你们学会。
(学生笑。)
师:再举个例子,刚才上课前我看你们在教室里乱纷纷的,有些拥挤。
生:是啊,太拥挤了,在教室里没什么好玩的。
师:其实不但你们班很拥挤,初三、初二各班也很拥挤的,各班都是很拥挤的情形,能从我的描述中知道哪个班级更拥挤些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样才能比较出哪班更拥挤呢?
生1:可以把各班的人数统计出来进行比较,看看哪个班级人数最多,就是哪个班级最拥挤。
生2:报到时我发现初一的教室比初二初三的教室更大一些,所以我想单单数人数还不是很准确的。
师:那怎么办?
生2:可以把各班的人数统计下来,还有把各班教室的长和宽也测量出来,然后把人数除以教室的面积就可以比较出哪班更拥挤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看看,通过数学的测量与计算,我们就能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准确地表达明白了。生活离不开数学,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可要学好数学啦!不过我看过了你们的分班考试,有些同学的数学成绩可还是不够理想哦!认为自己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大胆地举个手。
(个别学生羞答答地举手,老师示意其中一位站起来回答。)
师:你感觉数学学起来怎么样?
生:太难学了,小学里老是计算来计算去的,很那个。
师:很哪个呢?是不是很枯燥没有味道?
(学生点头,其他很多学生也纷纷附和。)
师:其实数学是很迷人的,数学魅力无穷。(板书:数学魅力无限。
(很多学生作不以为然状。)
师:哪位同学对音乐方面比较喜欢的请举手。(老师让其中一位举手的学生起立回答)你来说说你心中的歌星是谁。
生:周杰伦。
师:你说会不会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周杰伦呢?
生:(作犹豫状)这个难说。
师:那你认为二百年后人们还会知道周杰伦吗?
生:那更难说了。
师:那你知道贝多芬吗?
生:当然知道。(另有学生在底下嘀咕,谁不知道贝多芬呀!)
师:对,谁不知道贝多芬呀!贝多芬生于1770年卒于1828年,可到如今全世界的人们还会记起他来,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交响乐太美妙了,成为了世界音乐的经典,而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那乐曲中流淌着我们初中数学中要学习的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除了贝多芬外,世界重量级音乐家莫扎特、舒伯特等人也利用黄金分割的和谐美创造了乐曲中的经典。不但是音乐,绘画也需要数学,同学们说绘画的泰斗是谁呢?
生:当然是达.芬奇。
师:对,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永垂绘画史,除此之外《维特鲁威人》名声也不少,我建议大家课外有心去网上搜索一下“达芬奇与数学”,你会发现他不但是绘画家还是一个数学家的,他将数学融合到了美术当中而不朽的。另外你们也可以去搜索一下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中的数学问题,你会发现数学在各个领域显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并因些对数学改变点看法。(边讲解边多媒体演示《维特鲁威人》、巴黎圣母院、金字塔等相关介绍)
(学生点头。)
师:同学们,既然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本身魅力无穷,那么我们学会“做数学”的关键是要做什么呢?(注解:所谓“做数学”就是把注意力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内容方面转移到数学过程方面。亦即强调数学知识在人脑中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教学。“做”,即制造、从事某种工作、活动的意思。——摘自网上论文《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老师板书:“做数学”的关键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你们中很多人一直看着我并听我讲了这么多,你们在看我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我的年龄呢?请你们来猜猜我有几岁?
生1:我猜你是35岁。
师:你是怎么猜的?
生1:(不好意思地回答),我看你的样子应该是35岁左右的。
师:有想过其他方法吗?
生1:没有。
师:同学们,他通过观察来说出我的年龄,这是我所说的第一个关键——观察,而且要细心地观察。(板书:细心观察)
师:想过其它方法的同学请举手!
生2:我把你与我的家人对比了一下,感觉你应该是37岁。
师:这位同学用得方法也不错,因为我们之间是第一次见面,大家对我很陌生,要想知道我的年龄,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人中找找,然后比较一下,就可以说出一个年龄来了。不过要比较的话,我们只能找相仿的进行比较,总不能拿我与七老八十的老太太来比较是吧。(学生们笑,老师板书:合理比较。)
师:有了观察,也有了比较,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心目中我的年龄,这年龄是不是就是我的准确年龄呢?
生:不一定,是我们猜的。
师:对,是你们猜的,虽然猜得不一定准确,但是我允许你们去大胆地猜想,数学也允许大家做一次次地大胆猜想。(板书:大胆猜想。),不过猜的东西毕竟是猜的,说服力还不够,接着我们还要做什么呢?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3:(大声爽朗地说)老师,因为你的脸色有些不好,脸上有点黑斑了,而且刚才你笑过了,笑起来的时候你的脸上有些纹路了,所以你绝对不是个二十几岁小姑娘了,你肯定在三十五到四十之间。
师:大伙儿听听,她说得多爽朗自信,“绝对”、“肯定”两词都用上去了,而且我的年龄也确实在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为什么前两位同学没用这些词呢?因为第三位同学用上了“因为什么什么所以什么什么”了,这是因果关系,你们说这方法叫什么呢?
生:推理。
师:对,是推理,我们可以用相关的知识推理出一个新的知识与规律,我们的推理必须要严密。(板书:严密推理。)
师:通过这个具体问题的说明,对大家今后“做数学”的学习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仔细观察,合理比较,大胆猜想,严密推理。大家一起来念一遍。
(学生齐声念。)
师:同学们,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魅力无限,让我们牵起手来,做好数学思维体操每一天!
这是在网上看到的 一个老师的 你可以借鉴
教学目标:
1.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络。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汇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萤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汇入
1、(1)10个十是( )
(2)8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3)4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计数器上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5)21的个位上是( ),表示( )个一;十位上是( ),表示( )个十。
2、猜数游戏,激发兴趣
教师先提出游戏规则:不能说出数字,只能说大或小。
(挑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20以内的数字,另一个同学背对黑板,面向学生猜数字。)
请你们帮他提示一下,是大了还是小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小猴和小熊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经常帮它们解决问题,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资讯?
(板书:小熊21 小猴18)
师:从这两个资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谁的红果多”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怎样来比较谁拿的红果多呢?
怎样来比较21和18的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3.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找到的方法有:
方法1:用数的顺序比较。(根据100以内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先数18,再往后数三个数是21,所以21比18大,21﹥18)
方法2:实物模型比较。用方块代替红果摆一摆,比一比,发现21个方块比18个方块多出3个,所以21﹥18。
方法3:借助中间数比较。(21比20大,18还不到20,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方法4:借助计数器比较。(先把21和18 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再在计数器上比较:21的十位上有两个珠子,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有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方法5:用数的组成比较。(21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即21﹥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评价、总结。
3、探索32和34大小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探索出了这两个数的比较方法,智慧老人还不服气,不相信你们能这么快探索出来,所以又出了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说出比较方法。
教师小结:十位相同时我们比个位。三位数大于两位数等。
三、反馈练习。
1考考你。(课件)
在( )里填上“>”、“<”或“=”。
48( )45 62( )75
59( )59 57( )56
80( )90 98( )89
(抽两三道让学生说出比较方法)
2、把下面的数放在正确的位置。
58 98 60 36 79
> > > >
3、完成课本28页看一看,填一填。
4、完成29页1题和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晃的夕阳……
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这里,到处看到那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学习杂交水稻的知识,
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
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资讯,描画着美好春光。
[教科版第十册课文]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儿,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呵,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幢幢厂房。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特区,到处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投向四方。
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资讯,描画着美好春光。
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谁的红果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春天。
师:是呀,春天百花盛开,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
(PPT出示春天的图)
师:小熊和小猴相约来公园里玩,看!他们玩得开心吗?
生:开心!
二、探究新知
(一)寻找资讯
(PPT3:主题图)
师:你在图中还发现了什么?
生答,师贴动物头像,板书数学资讯
(二)分析问题
师:小熊和小猴的红果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多。
师:谁的红果多呢?
(师板书问题)
师:要知道谁的红果多,我们先要比较21和18的大小。
师: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你有什么好方法?
(三)探究方法
师:先动脑筋想一想。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想出方法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反应得可真快,很好!试着大声的把你的方法说出来,我来听一听。还没有想出方法的同学,没关系,你可以用你身边的学具帮助你,也可以和同桌合作研究。现在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方法
师: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认真,有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21和18的?
生1:先数18,再往后数三个数是21,所以21比18大。(师板书方法)
生2:21比20大,18还不到20,所以21比18大。(师板书方法)
生3、4:用小棒代替红果,发现21有2捆多1根小棒,18却只有1捆,所以21﹥18。
生5: 21的十位是2,表示2个十,18的十位7是1,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师板书方法)
生6、7:先把21和18 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再在计数器上比较:21的十位上有两个珠子,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有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18大。
生8:21-18=3,所以21比18大。
生9:先比较这两个数的十位,一个是2,一个是1,2比1大,所以21﹥18。
(师板书方法)
师:同学们展示了这么多方法,不论大家是用小棒,计数器,还是利用数的组成,甚至直接观察来比较21和18,实际上比较的是?
生:十位上的数。
(师将2和1用彩笔区分强调)
师引导总结: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五)比一比:32和34
师:小猴输了比赛,可不服气了。
(PPT播放小猴的话:穿红果不是我的强项,如果用计数器拔数,我一定能赢!看,出示计数器)
师: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生答师板书32和34)
师:怎么样比较32和34呢?
生:因为2比4小,所以32小于34。(师将2和4用彩笔区分强调)
师:他比较的是什么?
生:他比较的是个位上的数。
师:你为什么要比较个位上的数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十位上的数相同,都是3,所以要比较个位。
(六)比一比:100和99
师:这次小猴果然赢了,他很得意!又赶紧在计数器上拔了许多珠子(PPT展示小猴拔的数)只给小熊留了一颗(PPT展示一颗珠子),没想到小熊居然赢了,它是怎么做到的?
生:小猴拔的数是99,小熊将那一颗珠子放在百位上,这个数是100。
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呢?
生:99是两位数,100是三位数,三位数大于两位数。
(七)回忆方法,归纳总结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所比的数。
100>99 这两个数你是怎样比的?
21>18 这组数的比较方法是什么?
32<34 这一组呢?
(PPT播放小猴的话: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如果以后再比大小,我该怎么做才能赢呢?能教教我吗?)、
生说出比大小的方法。
师:就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位数越多,这个数就越大,如果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较下一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我们总结了这样的方法,下面做几道题试试吧!
(一)比大小。课本第29页第1题。
师:请大家完成“练一练”第1题,比大小。
(PPT出示第1题)
生独立做,师巡视指导
指名说结果并说比较的方法
(二)比一比,填一填
(PPT播放小猴的话: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我用数线图再来考考大家!)
(PPT出示数线图)
(PPT播放小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在图上越靠进左侧的数字越小,越靠近右侧的数字越大。
师: 所以比45大的数都在45的右侧,而比90小的数都在90的左侧。
(三)填一填。课本第29页第2题。
师:如果去掉数线图,你能准确写出答案吗?请大家完成“练一练”第2题。
生独立做,指名说结果
(四)小游戏:拔数比大小
师:看来大家比较大小已经掌握得很熟练了,我们也来玩一个“拔数比大小”的游戏怎么样?
(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师指名一位)
师:我们俩先各自拔一个数。
(师故做悄悄拔一个数的姿态,生拔一个数)
师:拔一拔,比一比。
(师生同时出示计数器)
师:接下来,同桌两个人玩一玩。
(五)连一连。课本第29页第3题
生独立完成
(六)古人计数。课本第29页第4题
生独立完成
(七)生活中的“比大小”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有谁能举一个生活中“比大小”的例子?
四、总结全课
师: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回忆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2-3学生说
师:老师将大家总结的方法编成了《比较大小儿歌》,读一读。(PPT出示儿歌)
五、课后调查
师:希望同学们将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PPT出示小调查)
师:请大家课后调查我们学校一年级共有多少个班?通过比较各班的人数,找出哪个班的人数最多?哪个班的人数最少?
3.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有多少个字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二上关于估计的内容《有多少个字》后,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估计意识是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直接导入一段文字,让学生听完后估计总字数。一半的学生都拿出手指,指着显示屏,边点边数,根本不理会老师所提的“估计”要求。
第二次试讲,我尝试着从新课导入就让学生意识到:估计,在有些情境下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体验到估计的必要性和优势。我重新设计了导入环节,用一张看表演时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数出准确人数是很难实现的,并且也是没有清戚氏必要的。这时,就产生仔乱了估计的要求。接着,让他们随意估计,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这时,再给出一个提示:一个红色方框里面有大约200人。参照这个标答散准,同学们就能估计得比较合理了。
由于这个环节的改变,下一个环节,当出现估计字数时,几乎没有人会再用数字数的方法了。
由此,我也认识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而无痕的。
4.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情把两个数加法的含义。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 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具准备:
铅笔,圆片若干,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1. 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
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
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如:3往上数2个是5.
比2多3就是5.
把2和3合起来是5.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
表示”+” 带领学生书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 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 读作 2加3等于5. 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核局
2. 有悔氏答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
说一说,数一数,并碧慧列式算出来。
3. 摆一摆,算一算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 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 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书P25—26。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四、全课总结
5.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上册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 一共有多少
(共2 课时,第 1课时)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情境与活动中,认识减法的含义。
2.能列出、读出减法算式,并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联络
生活实际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情境图,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示果树图,让学生观察图,读取图中资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去描述这些资讯。
二.体会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笑笑看到了什么/
2.根据图,提出问题,并引出减法
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掉了2个,树上还剩下几个苹果?
你怎么知道是3个。从图中看出来。 比5个少2个是3个。
从5个中去掉2个,可以用一个减法算式来表示,5-2=3中间的
符号是减号,算式读作5减2等于3. 表示有5个苹果,去掉2个
还剩3个。
3用圆片代替果子摆一摆,先摆5个圆片表示什么,
再拿走2个表示什么,最后剩下3个表示什么/?
换个算式5-4=1 摆一摆
4. 还剩下几块饼干?说一说,数一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原来有多少块,搬走了几块,还剩多少?
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列出算式。
5-2=3 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5.你能象这样说出几个减法算式并读出来吗?
6.寻找身边的减法问题
小朋友认识了减法,能不能在自己的身边找到减法问题呢?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算一算书P27
学生先划去圆圈,再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试一试
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图意,弄清搬走几个?用什么
方法计算,再列式计算。
3. 看算式,说一说
出示4-1=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说一说这道算式可以表示
什么?
四.拓展延伸
完成练一练第2题
最后两道开放题要求图要和算式相对应。
多请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回首这一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口算卡) 二、情景创设
1、提问:1个星期有几天?
2、出示课件,读了图上每个小朋友的对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出示: 几个星期 1 2 3 4 5 6 7 8 9 共有几天
你会接着算吗?请你把结果在这个表格里写一写。 4、汇报填写结果。思考:说说填表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编出口诀。 1、观察,圈画
1)接下来请你自己圈一圈,写一写。2)展示学生想法。3)有什么新的发现?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2
3、反馈编口诀 ,交流:这些口诀你是怎么编出来的?(板书) 4、理解意义:1)看看哪些已经学过?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
这些口诀之间有什么关系?”
5、找方法,记口诀:
1)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口诀?2)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为什么? 6、(投影出示课本第80页下面的图)淘气是这样想的,你能看懂吗?说一说,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这个算式你会填吗?填一填。7×8=7×□+7×□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了吗?还可以怎样填空。
三、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1、课本第81页第1、2题:
2、课本第81页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是根据哪一句口诀计算的。
3、课本第81页第4题:指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把7个7拆成两部分。先想“7×7”可以拆成几个7加几个7,再在数线上标出来,并在两个方框中填写合适的数。
四、小结
五、课后延伸,巩固练习
出示1~100,请学生估计有多少个相同加数是7的和。请大家在这个百数表中找一找,圈一圈。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天》9的乘法口诀
发不了连结自己网络 儿讯网
每日更新上千个资料。资料包含小学到高中所有科目的课件、试卷、教案等。
如果找不到你想要的资料还可以在服务中心释出需求,网站将通过其它渠道帮助你寻找
《一共有多少天》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0页《一共有多少天》.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体验7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2.熟记口诀,学会可以利用推想的办法帮助记忆.通过编制口诀,
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汇入
一、
(汇入)同学们,这节课不仅来了很多老师,而且你们的好朋友淘气、笑笑、还有小明也来到了课堂上,好像他们正在议论什么,我们去看看好吗?
(出示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谁能大声地把笑笑和淘气的对话读一下,(生读)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资讯?
对,我们知道了还有两个星期,就开运动会了.
还有3个星期就是笑笑的生日了.还有9个星期就放假了.那么对于这些数学资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这几位小朋友算算2个星期、3个星期,9个星期一共有多少天.
(板书课题)
1.
为了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借助这样的一个表格来帮一下忙
(出示课件)
2.第一行的数表示什么?(星期)第二行呢?
(天数)
要想解决
2个星期,
3个星期,
9个星期有多少天?首先我们得先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谁知道?生
答:一个星期有
7天.
(很好,请坐.)
师:2个星期有多少天呢?你是怎么算的?(生答:7+7、7×2、口诀)
师:那3个星期多少天?你是怎么算的?(生答:7+7+7、14+7、7×3、口诀)
3.师:你会接着算吗?请你开启书80页,把结果在这个表格里写一写.
找同学来说一说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表格,弄明白了2个、3个、9个星期到底有多少天,
不过这样是不是很麻烦?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一下子就能算出几个星期有几天?我们之前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你们猜想一下我们学习一个什么新知识就会更快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呢?对,太棒了!我们只要学会了7的乘法口诀,这些问题就很快解决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7的乘法口诀.(板书)在一共有多少天后面打上括号,写上7的乘法口诀.
二、观察,圈画
(一)
为了更直观的看到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
你们能在这个点子图上进行
说明吗?生:能
1.
请同学们观察点子图,
要有序观察,
先看一行有几个?你发现了什么?生
答:
(引导一行行观察)
(
1
行是
7
个,
2
行是
14
个,
3
行是
21
个)
2.
现在老师圈起了一个
7
,一个
7
是
7
,仔细观察,现在呢?(圈起两行)
两个
7
,谁能完整说一下,生:两个
7
是
14.
再看,
(圈起
3
行)生:
3
个
7
是
21.
2.
接下来请你自己会圈一圈,照样子写一写吗?自己试试看.
3.
师巡视.
4.
好同学们接着一起来说说.
(
4
个
7
是
28,5
个
7
是
35
)
(二)列式计算
1
同学们看着这个图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每次都多了一个
7
,根
据我们的观察与发现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谁来试试看?生:
(板书)
1×7= ,2×7=,3×7
=
,7×9
2.
如果没有点子图,你有什么好方法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生:连加
/
口诀
3.
你想用什么方法呢?生:口诀.师:为什么都用乘法口诀呢?生:简单.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7
的乘法口诀.
(三)编口诀,找关系
1.
编口诀:
同学们咱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口诀了,
那
7
的乘法口诀到底什么
样呢?同学们你们能编一编
7
的乘法口诀吗?编完同桌说一说.
一七得七,
二七
十四,三七二十一
2.
好多同学都说完了,
谁试着给老师说一说.
生:
一七得七„„(说的真好
)
3.
同学们看乘法口诀,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1-6
的口诀已经学过,今天
新学的有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和七九六十三.
提问:
同学们“四七二十八”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这一个乘法口诀你能写出
几个乘法算式?分别是什么?那“七八五十六”是什么意思呢?说出他的乘法
算式.那“七九六十三呢”?
师:那每句口诀都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吗?
生:不是七七四十九只能列一个.
师:为什么呢?
生:
7
和
7
是相同的,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3.
找关系: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乘法口诀,他们之间有关系吗?
生:有,找学生来黑板指着说.每个乘法口诀相邻两句相差
1
个
7
.从上往
下
+7
,从下往上
-7
.
(同学们真善于观察)那么不相邻的两句口诀如:七七四十
九和七九六十三他们之间的关系呢?生:不相邻的两
句之间前面的数相差几,积就相差几个
7
.七七四十九表示什么意思?生:
7个7相加.那七九六十三呢?表示
9
个
7
相加.我还听到了有同学说表示
7
个
9
相加,
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点子图,
这
63
个点有什么奥妙你能发现吗?生:
看出
9
个
7
、
7
个
9
.横着看
9
个
7
,竖着看
7
个
9.
我们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就有
不同的表述方法.
对吗?我们在习惯上只记小数在前面的那一句,
同学们明白了
吗?那七九六十三能表示什么?再找同学来说,表示
7
个
9
或
9
个
7
.
(四)
、找方法记口诀
1.
师:我们在记口诀是时候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加法记口诀、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记口诀.
师:你认为哪句口诀最难记?为什么?
生:或说七九六十三,七八五十六
2.
(课件)如果我们计算“7×8=?”时,真的忘了口诀怎么办?生:用7的
口诀来推算一下.你能借助口诀之间的关系解决吗?
7×8=7×□+7×□观察等
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了吗?还可以怎样填空.
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记一下
7
的乘法口诀,
看谁记得更快,
一会老师要找出
我们班级的“背乘法口诀大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开始吧!
刚才我们猜测学会了
7
的乘法口诀,
我们课前的问题就会很快的解决了,
是
这样的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再一次出示情境图,
谁能快速的告诉老师
2
个星期
有几天?先列示,你用了那句口诀计算的?同样
3
和
9
,同学们,看,我们猜想
的真不错,
学了
7
的乘法口诀,
我们再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那么现在
我们将再用
7
的乘法口诀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好吗?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三、做练习题
1.
课本第
81
页第
1
、
2
题:学生独立完成,找学生来黑板做,师巡视订正.
2.
课本第
81
页第
3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并说说自己是
根据哪一句口诀计算的.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
学会了
7
的乘法口诀
2.
理解了乘法口诀
六、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天
(
7
的乘法口诀)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十四
3×7=21 三七二十一
4×7=28 四七二十八
5×7=35 五七三十五
6×7=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7×8=56 七八五十六
7×9=69 七九六十三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P24教学内容及P25练一练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三、 教学重点
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五、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正方形磁片。
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谈话:李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猜一猜李老师这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三支。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李老师手里有三支铅笔。
师:大家再猜猜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教师出示两支铅笔。
师:你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拿了2支铅笔。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老师接下来做了个什么动作?(老师将两手中的铅笔做合起来的动作),谁看清楚了?
生:李老师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把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合在一起了。(引导学生说)
师: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合起来我们就说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大家一起来说:李老师一只手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有2支铅笔,李老师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呢?
请学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师:你表能现的真棒,那现在请大家用小棒代替铅笔,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只拿出两根小棒,然后把他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
(2)探索数法,数一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你说合起来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数的过程。(一个一个的数,先数出三个,再数四、五等)
师:老师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来。你们看懂了吗?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
(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非常棒,小熊猫也来到课堂参加活动啦!(出示课件:熊猫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三只熊猫在吃竹子,两只熊猫在玩球。
师:说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
师说明要求:请大家用圆圈代替熊猫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画画,并讲述自己的作品意思。
师:哪些圆圈代表3只熊猫,哪些圆圈代表2只熊猫。
学生上台讲清楚。
师:把这些熊猫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猫?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师:这些熊猫合起来一共是5只熊猫。老师用圆片代替熊猫摆出来。
板书: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
师:刚才这两件事我们是用摆小棒和画圆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5。教师板书:3+2=5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符号吗?
生:加号。
师:你们知道加号是什么意思吗?(做合起来动作)
学生回答。
师:真聪明,那3、2、5分别在两件事里表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把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算式:三加二等于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吗?比如我一只手有3个苹果,另一个手有两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用3+2=5表示。谁能像这样再来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加法啦,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开始吧!(引入练习部分)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1、摆一摆,算一算。(P24)
(1)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老师用方块代替桃子,请大家用小棒带替桃子跟着老师一起摆,先摆一个桃,再摆三个桃,一共是四个桃,就是1+3=4。摆好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老师带着学生摆。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摆一个桃子,再摆三个桃子,一共是4个桃子。就是1+3=4。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
(2)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讲这个幅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两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谁想当小老师像刚才李老师一样到讲台上来带着大家摆一摆呢?
请一名同学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
(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
(3)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这幅图讲的故事 。
齐说:左边有四只鸭,右边一只鸭,一共有多少只鸭?
师:大家自己试着用小棒边摆边说。
先摆四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五只鸭。就是4+1=5.
请大家自己试着边说边摆。先摆4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5只鸭,4+1=5.
2、猜一猜。(出示课件)
一天李老师在动画片上看到了一幅画:李老师看到画就想起了加法算式,看谁和老师心有灵犀,想到一块去啦?
学生回答:2+3=5
师:为什么呀?
学生回答。
师:还有吗?
2+3= 5 1+4=5 4+1=5
师:同学们还真是和我心有灵犀,太棒了。
3、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题)
师:下面我要看一看,我们同学会不会根据生活情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 人物:图上有一个小孩,两个大人,一共有多少个人?1+2=3
b) 水果:一个盘子放了一个梨,另一个盘子里放了2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梨?1+2=3
c) 小孩的一边又两个凳子,另一边有三个凳子,一共有多少个凳子?2+3=5
d) 窗台上左边有四盆花,右边有一盆花,一共有几盆花?4+1=5
(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七、 板书
一共有多少(加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一共有多少天”(7的乘法口诀)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独立探索,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初步发展类推能力。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准备
课件 点子图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 程
一、情景创设
1. 同学们,高兴的事儿大家都盼望早点到来。你有什么盼望早点到来的好事吗?
2、出示主题图。
听了每个小朋友的话,你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吗?(师出示课题“一共有多少天”)
3.重点研究7×9=?或9×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累加推算
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我们来一块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出示表格)能看懂吗?
第一行的数表示什么?第二行呢?你能最快填出哪一个?
(二)观察,圈画
1、同学们,为了更直观地看到结果,你能借助这个图进行说明吗?(出示点子图)
2.师引导观察。
3、你能根据点子图列出乘法算式吗?
4、引导观察算式,引出主题“7的乘法口诀”。
5.讨论背诵。(找方法,记口诀)
(1)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口诀?
(2)你认为那句最难记?为什么?
(3)如果当我们计算“7×8=?”时,真的忘了口诀怎么办?你能借助口诀之间的关系解决吗?
(4)展示淘气想法。
三、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1、做游戏:请你根据算式,说出口诀。
2、同学们,7是个神奇的数字,生活中很多事物都与7有关,你们看。
(1)、出示七星瓢虫图。
6只七星瓢虫身上共有多少个点?
(2)、出示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共有几个字?
四、课后延伸,巩固练习
老师知道你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数学知识,你能根据“7×7”编问题吗?
五、反思交流,联络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不仅出现在数学书中,也会出现在我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中,出示课本第81页的第4题。
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发现。
1、指名说一说。
2、生认真观察,寻找数学资讯,并提问,解答。
3.小组讨论。
生认真观察,并指明解释表格。
1、集体观察点子图,说一说发现。
2、生动手圈一圈。
3、生独立列式。
4.独立编写7的口诀。
(1)指明展示
(2)指明说一说。
(3)同桌讨论。
(4)指明说一说自己理解。
1、生抢答
(1)、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寻找资讯,后独立解决。
独立
6.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少个字》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课时 有多少个字
教学内容: 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的: 1.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估一估”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计数器、
7. 2012年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一共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一共有多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三读)读教材目标: “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枝与2枝铅笔的情境,这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学生通过这种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景,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进一步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并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体会数学的抽象作用和。之后 用 3+2=5 这个算式来表示, 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读教材前后联络:学生在一单元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会表示和比较10以内的数,本单元包括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1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后续还会在本册七单元中学习2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一年级下册还将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应用。读教材纵向知识上的逻辑联络: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加法的意义、运算及应用,是学习运算的起始,后续将继续学习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及更大数的运算和应用。 2、学情分析(五知) 已知: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想知:学生想知道一共有多少?能知:学生能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难知:能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怎知:结合实际情景,通过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等操作活动,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二、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三、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络。四、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五、学科核心问题及学科核心问题群设计结构图: 六、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合在一起”的过程 1.猜谜汇入。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 “小黑人,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学生猜谜底:铅笔。此环节用生动有趣的谜语汇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数学情境中,为提出加法问题做铺垫。 2.说一说,提出问题。课件出示笑笑左手拿着2枝铅笔,右手拿着3枝铅笔。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出笑笑左手拿着2枝铅笔,右手拿着3 枝铅笔。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多种多样,抓住:一共有多少枝铅笔?适时板书。老师肯定学生: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共有多少”(板书课题) 3.数一数,一共有几枝铅笔老师说:请同学们数一数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枝铅笔?(课件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尽 *** 受到把两个数合起来的过程。我在谜语汇入后直接丢掷问题:你能出什么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问题意识。即便是学生现在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不太恰当也没有关系,让他们明白“这就是数学问题”就足够了。(二)说一说,数一数,有几只熊猫? 1.课件出示情境图 2、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总结出:有3只熊猫吃竹子,2只玩耍,一共有几只?抽象概括,用圆圈表示熊猫,数一数。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符号代替法来代替生活中的实物,先画3个圆圈表示3只熊猫,再画2 个圆圈表示2只熊猫,合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5个圆圈。(这一环节是对第一环节的深入和提升。同样表示“合起来”,这一环节增加了用圆圈代表熊猫,画一画,数一数的内容。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稳步推进,让学生的认知自然过渡,水到渠成。)(三)认识加法算式,明确加法的意义老师:把铅笔合起来,把熊猫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2=5 学生齐读算式:3加2等于5. 教师讲解:算式中的“+”叫做加号。请你用自己熟悉的物品,说一说3+2=5. (这里的认一认环节属于纯知识性的教学。所以我运用了讲解法来引导学生读一读加法算式,认一认加号,举例说一说3+2=5意义。目的是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四)运用加法含义,摆一摆,算一算。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2.自主练习,用学具摆一摆 3.列出算式,填一填。4.班级汇报交流结果。(这一环节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把两个数量合起来的过程,深入理解加法表达的意义。)(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试一试。(1)一共有多少?通过看图,学生基本会正确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于角度不一样列的算式也不一样,只要讲出道理都应该值得肯定。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说出你为什么这样列。第一步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第二步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第三步组织学生结合图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2)说一说。用1+4=5讲故事,根据四幅图给的素材,讲一讲1+4=5的意义。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编的故事。班级汇报交流。 2.练一练。(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第2幅图画会出现2+3=5 ,3+2=5两种情况,教师在集体反馈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义,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这一环节包括基础性练习(试一试)和综合性练习(练一练1.2)结合每道题目的不同特点,灵活的选择处理方法,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练习中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单元 加与减(一)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 一共有多少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 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
铅笔,圆片若干,多媒体
教学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资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1. 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
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
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如:3往上数2个是5.
比2多3就是5. 把2和3合起来是5.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
表示”+” 带领学生数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 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 读作 2加3等于5. 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
2. 有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3. 摆一摆,算一算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 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 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 巩固练习书P25 第1和2.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加法的认识
3+2=5 读作: 3加2等于5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作业设计:
4+1= 1+3=
算出答案并说说每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
《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上一年级后第一次由实物---影象---抽象符号的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个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建立对发展学生以后的数感、符号感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已经学会计算20或100以内加减法,他们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影象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真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资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加法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具准备 师准备5支铅笔和15张圆片;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一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表演几个动作,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会儿把你看到的动作变化讲给我们听,好不好? (二)探索新知,体验发现。 1.老师拿出铅笔直观演示。(先拿出3枝铅笔,再拿出2枝铅笔,最后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2.师:谁来完整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合起来的过程:老师一只手拿出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出2支铅笔,然后把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到一起。)
3.师讲解:我们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可以用一个数学问题来表达: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师课件出示) 好,请大家数一数。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一共有多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4.师:下面,老师带大家到熊猫乐园里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师在黑板上板书:3,再板书2。 请同学们开启学具口袋,用小棒代替图中的熊猫摆一摆,点一个学生上台用圆片摆,贴在黑板上。(注意各贴在3和2的上方) 同学们摆得真整齐!老师提问题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请你们数一数。生答。 请同学们看大萤幕,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熊猫乐园图,谁能像老师刚才一样给大家提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引导学生说出问题,师再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只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5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要回答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就要用一个数学符号把数字3和2合起来(师在黑板上板书“+”)。 6.认识“+”的名称,写法和意义。 师: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对,它叫做“加号”(板书:加号),请同学们一起读两遍。它在算式中读“加”,表示把数或物体合起来的意思。请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师强调:我们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就要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7.师:板书“=”,这个符号它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记得真准!它是我们学过的等号,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的意思。那么,3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呢?用数字几表示?生回答5,师在黑板上板书5。 8.师:(课件出示:3+2=5 ) 这个算式在数学上叫加法算式。算式中的3表示这边的3只熊猫,那么2表示什么呢?5表示什么呢?谁来读一读这道加法算式?(课件出示读作:3加2等于5)请同学们齐读两遍。师问:看着这道加法算式,谁来完整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师再问,大家一起回答。 9.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都很棒!请表扬一下自己!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请同学们看看第一幅图,请用小棒代替桃子在桌子上迅速摆出来。 (1)指一名学生上台用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其他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先说说自己摆的过程,再说出算式(课本中“摆一摆”1),最后回答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师: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第2幅图,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指名说出加法算式。看着这道加法算式,谁来回答,一共有多少朵小花?生答。 (3)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小鸭子摆一摆第3幅图!谁来说一说,这道加法算式老师应该怎样写?大家一起回答: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子?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师:刚才大家的学得都很认真,请同学们收好学具,坐好看大萤幕,老师接下来带大家去停车场参观一下!(大萤幕出示停车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先完整说说图意再列出算式,培养学生从图和文字中提取数学资讯的好习惯)你能说说3+1=4的意思吗? 2.师:瞧!一群小鸟正在叽叽喳喳唱歌呢!你能用加法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吗?(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并列出算式) 3.下面我们一起来活动一下吧。(做《课中操》) 4.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到25页,师读题,生接着做练一练1-6题。做完点学生一一汇报。 5.师:明明小朋友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加法题,很想邀请大家去做客。可他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想请你们找找他家里的加法问题。愿意帮助他的同学请坐举手! (出示大萤幕图片,分大组比赛说,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大家听讲很认真,发言很积极!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老师相信你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回家后把你找到的加法问题讲给爸爸妈妈听,好不好?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改变教材呆板图画出示方式,尽力由情态图变为动态.教师的动作表演(将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在一起),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接着举一反三,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尝试用棒摆小朋友图、熊猫图,得到等于5的两个算式。最后把圆片图当做检验学生摆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摆的想法,多次体会加法的含义。 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出发点,紧密联络现实生活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具的运用,使学生在宽松 、愉悦的环境中,酝酿创新的火花。
一、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4、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
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正确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并能运用加与减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四、基本训练内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
2、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
算法。
3、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
认识。
五、教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计数器等
学具:各种图形,棋子等。
课题: 一共有多少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的:
1. 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
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知道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读出算式。
2. 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具准备:
铅笔,圆片若干,多媒体
教学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老师介绍笑笑,展示情境图,让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数学资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二新课探讨
1. 观察图意,引出加法。
引导生具体说出笑笑一只手有3枝铅笔,另一只手有2枝铅笔,
然后把两只手中的铅笔合起来。
学生提出一共有几支铅笔,
老师请生说出怎样算出5枝铅笔 如:3往上数2个是5.
比2多3就是5. 把2和3合起来是5.
老师讲解并板书演示:数学中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来
表示”+” 带领学生数空加号。
问;那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几加几表示呢
2+3 说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2+3=5 读作 2加3等于5. 5表示什么呢
小结;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
拓展:2+3=5还可以表示什么 如把2只鸡和3只鸡合起来。
2. 有几只熊猫。出示教材P24的情境图。
说一说,数一数,并列式算出来。
3. 摆一摆,算一算
用圆片摆一摆,说出加法算式,并说出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 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体验。
生互问互答
5. 完成.试一试
引导生说明图意,并根据图意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结合图意与同桌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 巩固练习书P25 第1和2.
说每个算式里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 加法的认识
3+2=5 读作: 3加2等于5
可以表示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作业设计:
4+1= 1+3=
算出答案并说说每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
《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学生上一年级后第一次由实物---影象---抽象符号的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这个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建立对发展学生以后的数感、符号感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在学前教育已经学会计算20或100以内加减法,他们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从实物、影象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建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真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资讯,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出加法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具准备 师准备5支铅笔和15张圆片;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一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表演几个动作,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会儿把你看到的动作变化讲给我们听,好不好? (二)探索新知,体验发现. 1.老师拿出铅笔直观演示.(先拿出3枝铅笔,再拿出2枝铅笔,最后把3枝铅笔和2枝铅笔合起来) 2.师:谁来完整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合起来的过程:老师一只手拿出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出2支铅笔,然后把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到一起.)
3.师讲我们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可以用一个数学问题来表达: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师课件出示) 好,请大家数一数.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一共有多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4.师:下面,老师带大家到熊猫乐园里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师在黑板上板书:3,再板书2. 请同学们开启学具口袋,用小棒代替图中的熊猫摆一摆,点一个学生上台用圆片摆,贴在黑板上.(注意各贴在3和2的上方) 同学们摆得真整齐!老师提问题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请你们数一数.生答. 请同学们看大萤幕,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熊猫乐园图,谁能像老师刚才一样给大家提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引导学生说出问题,师再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只熊猫?)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5师说明:在数学上,我们要回答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就要用一个数学符号把数字3和2合起来(师在黑板上板书“+”). 6.认识“+”的名称,写法和意义. 师: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对,它叫做“加号”(板书:加号),请同学们一起读两遍.它在算式中读“加”,表示把数或物体合起来的意思.请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师强调:我们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就要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7.师:板书“=”,这个符号它叫什么名字?同学们记得真准!它是我们学过的等号,表示合起来一共有多少的意思.那么,3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呢?用数字几表示?生回答5,师在黑板上板书5. 8.师:(课件出示:3+2=5 ) 这个算式在数学上叫加法算式.算式中的3表示这边的3只熊猫,那么2表示什么呢?5表示什么呢?谁来读一读这道加法算式?(课件出示读作:3加2等于5)请同学们齐读两遍.师问:看着这道加法算式,谁来完整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师再问,大家一起回答. 9.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都很棒!请表扬一下自己!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请同学们看看第一幅图,请用小棒代替桃子在桌子上迅速摆出来. (1)指一名学生上台用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其他学生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先说说自己摆的过程,再说出算式(课本中“摆一摆”1),最后回答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师: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第2幅图,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指名说出加法算式.看着这道加法算式,谁来回答,一共有多少朵小花?生答. (3)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小鸭子摆一摆第3幅图!谁来说一说,这道加法算式老师应该怎样写?大家一起回答:一共有多少只小鸭子?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师:刚才大家的学得都很认真,请同学们收好学具,坐好看大萤幕,老师接下来带大家去停车场参观一下!(大萤幕出示停车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先完整说说图意再列出算式,培养学生从图和文字中提取数学资讯的好习惯)你能说说3+1=4的意思吗? 2.师:瞧!一群小鸟正在叽叽喳喳唱歌呢!你能用加法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吗?(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并列出算式) 3.下面我们一起来活动一下吧.(做《课中操》) 4.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到25页,师读题,生接着做练一练1-6题.做完点学生一一汇报. 5.师:明明小朋友听说大家今天学会了加法题,很想邀请大家去做客.可他喜欢爱动脑筋的同学,想请你们找找他家里的加法问题.愿意帮助他的同学请坐举手! (出示大萤幕图片,分大组比赛说,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大家听讲很认真,发言很积极!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老师相信你们都是爱观察的孩子,回家后把你找到的加法问题讲给爸爸妈妈听,好不好? 六、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改变教材呆板图画出示方式,尽力由情态图变为动态.教师的动作表演(将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在一起),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接着举一反三,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尝试用棒摆小朋友图、熊猫图,得到等于5的两个算式.最后把圆片图当做检验学生摆的情况,并让学生说出这样摆的想法,多次体会加法的含义. 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出发点,紧密联络现实生活的具体现象和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具的运用,使学生在宽松 、愉悦的环境中,酝酿创新的火花.
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三 教具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六 板书提纲 七 教学反馈 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 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8.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加法的意义。
2. 在观察、操作的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
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铅笔情境)。
师:今天老师请到了咱们数学王国里的一位好朋友跟咱们大家一起来上这节数学课,大家想知道她是谁吗?
生:想!
师: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出示图1)同学们快看,大家还记得她吗?
生:记得,是笑笑!
师:恩!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快看看,笑笑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啊? 生:铅笔。
师:非常好!再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笑笑是怎样拿铅笔的呀? 生1:笑笑一只手拿了3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2支铅笔。
师:说得真好!(接着出示图2)同学们再看,从这幅图中你又知道
了什么?
生2:笑笑把她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了一起。
师:说得真棒!接下来请大家数数“当笑笑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到一起之后,她的手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生:一共有5支铅笔。
师:好!同学们真棒!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小棒代替铅笔跟着老师也像笑笑这样来表演一下!
生:(师和生一起模仿笑笑场景,边做边说:一只手里有3根小棒,另一只手里有2根小棒,把两只手里的小棒合到一起,一共有5根小棒)
师:恩!同学们刚刚表现得都很棒!个个精神都很饱满!希望接下来同学们能够表现得更加好!
师: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同学猜到了,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就是《一共有多少》 【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到公园去看一看,去看看那里的小熊猫们都在干些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观察情境图,描述图意(熊猫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熊猫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3:有3只熊猫在吃竹子,有2只熊猫在玩皮球。
师:恩!说得真棒!
师:老师接下来用圆片代替熊猫,把它们请到咱们的黑板上来好吗?
生: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公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师:这个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生:一共有5只熊猫。
师:很好!咱们同学都很棒!一下就说出来答案。咱们现在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不是一共有5只熊猫。 (将2个圆片移到3个圆片处,即把它们合起来,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数一数)
师:看来咱们同学刚才都答对了!真棒!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帮老师吗?
生:愿意!
师:恩!很好!看来咱们同学都很乐于帮助别人。其实啊!老师是在想,可不可以用咱们的数字去解决咱们刚才的那个问题呢? 生:可以!
师:恩!同学们很棒!首先咱们来看,吃竹子的3只熊猫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点名回答)
生4:用数字3来表示。
师:恩!很棒!那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又应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生5:用数字2来表示。
师:恩!说得真好!接下来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熊猫咱们是怎么做得呀? 生:把吃竹子的这3只熊猫和玩皮球的那2只熊猫合起来。
师:诶,大家想想,该怎么合呢?(诶!对了,要用到咱们数学里的一个符号“+”)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生1:我知道了要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到加法,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生:认识,加号(板书)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共有多少》教案
师:大家认识这个符号吗?
生:认识,加号(板书)
师:恩!合起来之后一共就有5只熊猫。(板书“=5”)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加法算式,大家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学生齐读两遍“3加2等于5”)
师:好了!大家想一想,3+2=5这个加法算式,除了可以表示咱们公园里的熊猫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师:恩!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咱们同学们刚才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下面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请同学们看清楚哦。
2、摆一摆,算一算
师:(出示课本第24页“摆一摆,算一算”题目),让学生们用小棒结合图中的情境摆一摆,说一说。
二、 练习巩固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请学生翻开书独立完成。
三、 课堂小结
师:到这里,咱们今天这节数学课就快要结束了,谁来说一说:“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要求“一共有多少”要用到加法。
生2:我知道了加法就是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