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该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
小班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将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通常希望老师多谈情景。通过小班教学,可以尝试将数学知识与游戏体育结合起来,效果往往比单纯的学和玩要好,那么,幼儿应该如何在游戏中学习呢?在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事实上,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24分游戏”,具体的TEM游戏的操作满足了孩子们游戏的需要,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数学游戏的19种方法,小班化的孩子还很小,不能长时间持续关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通过组织小班数学活动,开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体育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游戏和体育中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2. 应当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
要利用生活当中的资源引导幼儿学数学,可以在买菜的时候让孩子数一数有多少捆菜,还可以让孩子玩儿大小排列的游戏,这都能学习到数学。
3. 怎样引导小班幼儿学数学
浅谈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学数学
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对单一的活动形式不感兴趣,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以及整合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在运动和整合活动中学习,就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等多方面的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整合活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整合活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每个幼儿都喜欢游戏,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以游戏的情境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操作区中,我设计了大嘴巴的小动物的玩具,幼儿在游戏时,用勺子喂小动物吃纸球,再喂的时候,可以边喂边数,教师在提供纸球的时候要控制好数量。幼儿还可以互相交流,如:“我喂青蛙吃了3块点心”“我喂小猫吃了5条小鱼”等等。幼儿即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又锻炼了自理能力,同时语言和交往方面也得到了锻炼。又比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设计数学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也不能集中。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园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和运动结合起来,与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数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数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内容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数取物”的教学,我创编了《小刺猬运苹果》游戏,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数字,运送相应个数的苹果;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等。幼儿在运动中边玩边学,掌握效果也很好。
三、在整合活动中学数学
单一的数学活动,幼儿学习起来,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而教师设计的整合活动,就会让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如我设计的《小猫抓鱼》这一活动,活动开始,是以情境猫妈妈教小猫们学习本领为线索,做运动、钻山洞,然后去池塘抓鱼,在抓鱼的时候渗透一和许多的内容。每个幼儿抓一条鱼,合起来就是许多鱼。再按鱼的红黄蓝三种颜色放到三种颜色的筐中,这其中又有按颜色分类的内容。然后再过小桥去奶奶家送鱼,帮奶奶分不同颜色的糖,再次巩固按颜色分类,最后游戏红绿灯回家。整个活动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这个活动是计算活动和体育活动的整合,其中还包含情感教育和礼貌教育的内容。在常识活动、语言活动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尝试与数学活动的整合。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我想,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在运动中、以及在整合活动中学数学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氛围和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幼儿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4. 如何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事物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也是幼儿学习初步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积极因素。数学活动是比较抽象,它的外在缺少引起幼儿兴趣的有利条件,如果组织得不科学还易造成枯燥乏味现象。那么如何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呢?1、使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幼儿积极思维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是使用传授式教法,在灌输知识?还是使用引导发现式教法,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要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我本着“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在活动中我多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启发提问法、操作探究法等方法。2、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学活动的组织,不能单纯依靠集体活动来完成,只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幼儿才会积极参与,获得更好发展。(1)溶数学教育于游戏中教育游戏化是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根本,它能让儿童在快乐的玩中习得知识。所以在数学领域中我也深刻的领悟了这一点。如在学习数列时,我设计了游戏《聪明的小军人中》,我为幼儿设置了许多问题,幼儿只有解决数学问题才能顺利过关,孩子们积极主动的通过序列数数找地雷、挖地雷,最后取得胜利,使幼儿在快乐的玩耍中习得知识。所以,我认为只有在真实的游戏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在不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不断成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幼儿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2)将数学教育溶于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但是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分散和隐蔽,幼儿难以主动感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是数学意识很强的人,善于在生活环境中创造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如散步时让幼儿点数树、花,分餐时让幼儿分碗和筷子,并要说出分了几个;加点时让幼儿自己数点心等。还要注意引导幼儿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起来,激发幼儿对数学进一步认识的兴趣。在生活中要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概念。(3)数学教育溶入区角活动中只有与教育目标相容的区角材料,才利于幼儿发展,我在班里专门创设了一个数学工作室,根据教育目标投放材料,根据月、周目标和每个活动内容来投放,有的在活动前投放材料,供幼儿丰富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在活动后充实活动材料,巩固对已学内容的理解。3、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智力的要求与直观的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是一个以内因为主,只有幼儿感兴趣了,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认为在教具运用上能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途径有:(1)教具要科学合理,形象生动①要直观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如小班教具要色彩鲜艳,形象大,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②要生动,能引起幼儿兴趣,有的可制成课件,可以生动、形象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认识白天黑夜,我将一名幼儿的一天拍成录像,让幼儿形象、生动、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时空内容。(2)根据主题活动设计教学具我们在进行数学活动时,也应考虑本周主题是什么,然后根据主题设计数学教具,如在“认识海洋动物”主题活动中,数学活动是“学习4的形成”,我们提供的教具,幼儿手头操作的材料,全是海洋里的动物,幼儿十分喜欢操作,而且边数边说着动物的名称,既学习又巩固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元宵灯会”主题活动中,各种灯笼挂在教室里,我们的教具也就是各种各样的灯,我带幼儿进行点数,进行按大小、色彩、形状分类,再引导幼儿根据色彩、形状等进行有规律排序,在富有游戏的情境中更能吸引幼儿,以此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使幼儿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4、重视幼儿动手操作材料的提供《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当前数学教育已经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幼儿主动学习;从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向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幼儿,而是提供各种材料,通过观察、引导、支持幼儿操作活动的过程,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规律,习得知识。另外,在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应有意地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有条理、能克服一些困难和有始有终收拾整理玩具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是和学习兴趣相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所必须的,也是幼儿以后入小学学习的重要准备。总之,抽象的数学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我们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多感官参与,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数学知识。
5. 浅谈如何让幼儿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数学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教学气氛是唤起幼儿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一、在生活中理解和学习数学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不是学会算术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幼儿建构的数学概念来源于他们主动参与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过程。幼儿喜欢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当数学回归到幼儿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儿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已不再过度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更注重从生活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尝试应用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答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
(一)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长期以来,幼儿数学以其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特点一直被约束在特定的数学环境中。幼儿数学按其学科特点必须遵循规律有序进行,但这种有序只有与幼儿生活情景融合,才能更加宽泛地体现它的教育价值。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主张,但这并不是说把教育和生活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把数学和节日相联系,使幼儿在了解节日、获得愉快情绪体验的同时学到了数学知识。在认识各种形体时,我让幼儿到室外去找,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花坛是圆形的,屋顶是梯形的,台阶是长方形的。孩子们边玩边议论,学习起来一点不感到困难。和幼儿一起散步时,我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树的高矮、粗细;吃饭时,通过分发碗筷让幼儿体会数与数之间、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把所见、所闻、所想编进数学题目中,使幼儿把数学概念跟生活中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有意注意,同时还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操作材料从幼儿生活中取材
家庭生活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资源,其中包含了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如:房子的高矮、筷子的长短、衣服的大小、彩旗的排列规律等等。我充分挖掘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并把它们作为数学操作材料,因为这些材料是幼儿所熟悉的,且具有变通性,更能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妈妈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着幼儿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操作材料并非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活动中提供的操作材料都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用品和玩具,这样既可以避免新材料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还能从另一层面上增加幼儿操作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理解和学习数学
“教学游戏化”实质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有趣,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教育过程。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幼儿轻松地学习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
“数学游戏化”的核心是兴趣化、乐趣化。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就是要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使幼儿在活动中摆脱“完成目标”的包袱,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活动中教师要淡化目的,强化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我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考虑到所选择的游戏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符合幼儿的需求。有趣的游戏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我将数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刺激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能够在自己生活密切相连的事例中主动地进行逻辑思维,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来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巩固体验,加深幼儿对数学关系的认识,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
在“认识时钟”的活动中,我让幼儿玩钟,幼儿拨一拨,动一动,很快就发现了时针与分针的关系,为了能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练习来巩固已学的内容,我还设计了电脑游戏观察屏幕,进行钟面与时间的匹配游戏,答案正确,屏幕上出现小红花,并伴有表扬语“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答案错误的就显示问号,并伴有提醒语“你再想一想好吗?”这种游戏活动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教师平时要多动脑筋,将教学内容巧妙、合理地融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优化的课堂环境与幼儿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幼儿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幼儿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充分信任幼儿,给幼儿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幼儿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6. 浅谈如何让小学生从玩中学数学
一、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从玩中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变僵硬的、死的知识为活的、生活化的知识,并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可让学生从玩中学,让学生产生学数学的兴趣。
比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数铅笔)”时,我利用身边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拍手比赛,一边拍一边数数,哪个组先拍到100下,哪个小组就算胜出。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数到了100。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让每个组的学生自己想办法,看谁能让教师一眼就能看出每排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这时各组学生经过讨论、尝试,很快发现十个一排是比较简便的方法,还得出了十个十是一百的结论。学生既高兴,又在玩中学会了数学,学得思路清晰,玩得愉快,学习任务也轻松完成了。
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采用学生喜欢的和感兴趣的游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让学生愉快地在玩中学,在玩中感悟,最终体会到“数学好玩”。
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元、角、分”时,创设了“学习用品小超市”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开“超市”,让每一个学习小组自己准备学习用品:橡皮、尺子、铅笔、文具盒、作业本等,让每组自己学生思考:如果你现在有一元钱,你准备买什么文具?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了多种不同的购物办法。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从玩中获得了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中探索新知
有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学习是对新知的探索,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各种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放开手让学生从玩中学,从玩中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沙堆边把某一个物体的一个面印压在细沙上。随后,我抓住时机说:“老师想把你们刚才印下的图形拿起来让全体小朋友看,你们谁能把图形拿起来?”这样,学生产生了兴趣,知道不能把印在细沙上的图形拿起来让全体学生看,但又不服输。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开始动脑想办法。于是,我让学生自主探索,看谁能想出好办法让同学都能看见自己印的图形。学生这时开始主动合作,经过一番交流讨论,得出了许多办法:用硬纸片剪一个图形,把沙子撒在涂浆糊的纸板上,用彩笔描图形等。接下来,我让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做,看谁的方法最巧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所以,我们要“以动诱思,以思促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获得知识,感受乐趣。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氛围中,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并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巧妙“设局”,让学生在玩中合作探究
传统教学以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为主,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硬将知识刻在脑子里,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只学到了理论,却不会在生活中运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巧妙地引导学生在玩中合作探究。
例如,在教学“估一估、量一量”时,我巧妙“设局”让学生小组合作亲手操作。一开始,我让学生组内合作测量物体的长度,先分好工,再动手做。随后让各组的小组长带领组员走出教室,自由地到校园内进行测量。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我也参与进去,随机深入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去,适当地进行点拨,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操作。最后全班交流学习过程,让每组派代表汇报经过、结果。全班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思路非常清晰。随后我又让学生动脑想:我们除了用直尺测量,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学生再一次讨论、汇报:“用我妈妈裁衣服用的布尺子,用一根绳,用木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7.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
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呢?其实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数学知识。而且也可以用一些生活的例子来做模拟场景,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本文内容是如何引导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数学。
1、结合日常来设计
日常生活占据了孩子幼儿教育中的很大的一部分,所以从爸爸妈妈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他们一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好他们。因此,把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活动中其实是目前老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2、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的老师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来认识周围的一切的。因为孩子还小,孩子总是喜欢动来动去,喜欢运动,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老师们不妨把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在运动的时候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
3、对已有的活动进行改编
现在,大部分的体育锻炼都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非常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妨把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把数学和体育结合在一起。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专家提出可以“在操作中学数学”向“在社会情景中学数学”变革的理论,其实,把体育运动和数学结合在一起,也算是学习这一理论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1、动手操作
“玩数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里面的相关经验,幼儿在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例如:数学在给《动物宝宝排队》这一活动中,我们将目标定位在根据标记给“动物排队”,初步感知大、小的相对性,在出示从头到大排序的标记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标记的意思,而是先让幼儿观察标记的特征,猜测标记的含义,通过观察,幼儿发现标记两头不一样大,而且越来越大,幼儿理解了操作要求和活动目标。通过自己亲自感知,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经验和逻辑知识,发展了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幼儿在玩中学,做中思。
2、精心设计
“学数学”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为了改变数学的枯燥、乏味,在教学活动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知识。例如数学活动《小猫爱妈妈》,我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特点,我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首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鱼),有多少条鱼?(许多条鱼),这些鱼是什么颜色的?(红黄绿),小猫最喜欢吃鱼了,猫妈妈每天都捉许多鱼给小猫吃,小猫一天天长大,能自己捉鱼吃了里,可是猫妈妈却累病了?猫妈妈躺在窝里不能动,怎么办呢?通过游戏《小猫爱妈妈》引导幼儿学习按照颜色标记分类。放磁带“小猫爱妈妈”创设游戏情景,设计三次难度层次不同的游戏。第一次是颜色不同,一样大的鱼,第二次是颜色不同,大小不同的鱼,第三次是颜色、大小、形状都不同的鱼,带领幼儿开展游戏。幼儿通过游戏能感知数学活动的乐趣,还能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幼儿兴致勃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数学的知识领域。享受获得数学知识的愉悦。在游戏中幼儿脸上始终是兴奋的`表情,只有幼儿在数学游戏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主动探索数学游戏的奥妙,幼儿才能主动学数学,才能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3、走进生活
“用数学”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我运用多种方式,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创设情景,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例如:在室内外走廊开设“《有趣的数字》”,“《图形宝宝变变变》,”“《给小动物喂食》”等。在盥洗室里有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我是第几组,我排第几队等,我还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门窗、桌椅的形状、个子的高矮等。幼儿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主动地观察,找出正确的答案,享受成功的乐趣。运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轻松回答,让幼儿感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一体的数学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