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同课异构听评课反思
课件出示:在一条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你猜一猜,能种几棵?
生:大概是20多棵吧。
生:每相隔一米种一棵,大概种10来棵。
师:要知道相隔多少?
师,每相隔5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
生:5棵。
生:4棵。
师:还有不同答案吗?就有两种答案,4棵,或5棵。在练习本上把你的想法画一画,在练习本上种一种树。
指名学生上台,让种4棵的同学上台说。
生:题目并没有说起点要种上树,
师:你认为一开始就不种树
生:间隔是5米,
师:长度是一样的,他种的是4棵,老师也试一下,我也种了四棵
生:还有一种可能性。
师:说说你怎么种的?
生:因为这道题目的思维是没有限制的,我的答案是起点和终点都不种,只种3棵
师:成不成立,也有可能的是不是
还有一种可能是什么?
生:尾不种,前头种
师:还有一种是什么情况?
师:三种方案都出来了,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有什么特点?
生:起点和终点都种。
师:说明两端都种。
板书:两端都种
师:第二种情况有什么特点?
生:头不种,尾种。
师:谁能给一个名字?
生:只种一端。
师:第三种
生:两端都不种
师:怎样用一道算式表示种的棵数?
生:20÷5。
师:你为什么用除法解决?
生:20表示总长,5表示隔一棵。
师:干嘛不用加法,乘法,干嘛要用除法呢?
生:因为20米是总长,5米是间隔数。
生:我认为是20÷5+1-1,种四棵是间隔
师,你认为加一又减一有意义吗?
棵等于间隔数。4个间隔是不是4棵?看看有几个间隔,是不是4个间隔,是不是四棵树,这种种法是不是四个间隔就是四棵树?
这种种法,种一棵跟一个间隔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四个间隔就包括四棵树(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说明)
板书:4+1=5棵
师:这个一代表什么?
生:因为只种一端是多种了一棵,
师:看第三种方案,式子怎么表示?
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⑶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评析
不久前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下面是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出示书中的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3捆小树,每捆1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树有多少棵?(师板书)谁能列出算式?
生:3×20。(师板书:20×3)
二、合作探究
师:20×3你会做吗?(生纷纷举手)你会算了,还有第二种、第三种算法吗?先想一想再到小组中和伙伴们交流一下。
(生第一次小组合作)
师:(合作后)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20×3的?
生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写一个20,再在20的“0”下面写一个3……(生说,师板书竖式)
师:你列出了竖式,但没有算出结果。(师将竖式擦掉)谁还说?
生2:我先用2×3=6再把后面的“0”落下来。
师:为什么先不算“0”而乘把 “0”填在后面呢?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小伙伴们听一听。(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
生:(合作后汇报)2×3=6后面少了一个“0”要加上。
师:也就是说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0,3个20是60,所以用2×3=6的后面要填上“0”。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去做?
⑷ 新世纪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有多少棵评课材料
这节课是覃师执教的三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以往的计算课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下的误区:(1)过份强调情境导入,忽视计算思维的热身;(2)过份强调方法多样,忽视算法最优的提炼;(3)过份强调问题解决,忽视必要的量的训练。,覃老师的课堂为我们规避这些误区提供了很好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重视安排复习铺垫,促进知识的高效迁移。
学生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知识基础是表内乘法和数的组成。所以课前老师设置了两大题的复习铺垫,一是表内乘法的听算练习,二是有关数的组成的练习题。通过这两道题的训练,为学生顺利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也促进了知识间的正向迁移。
策略二:重视算法优化整合,加强算理算法教学。
在新知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3×20= 的算法的时候,学生呈现了三种方法:(1)数线与相同数连加相结合,(2)用一一列举的方式,发现其中规律,(3)通过迁移类推,由表内乘法推想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即把20看成2个十,3个20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算法交流完毕后,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三种方法,思考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得出: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实质都是3个20相加,第一种方法是借助数线来理解,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实物(主题图中有三捆树,一捆数是20根)找规律来理解,两种方法都是求3个20是多少。这样就引导学生很好的沟通了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即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比较前两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之间的区别的时候,大多数同学认为第三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简洁,还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前两种方法中的一种简洁。此时老师没有强制性让学生接受一定是第三种方法好,只是追问:“如果要求9捆树苗有多少根,怎样计算?”这样让学生在计算中真正意识到当加数很多时,第三种方法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接着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说算理)和怎样计算的(归纳计算方法)。让学生提炼算法:整十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先用十位数去乘这个数,然后再添上一个0。这样引导学生在明算理的基础上自主生成算法。
学生在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后,在探究整百数乘一位数3×500= 的计算方法时,大多数学生能实现正迁移,直接说出算理:3乘500是求3个5百是多少,3个5百是15个百,所以是1500;算法:先用百位上的5乘3得15,然后直接在后面添上2个0。
策略三:重视口算训练,夯实计算基础能力。
本节课的复习铺垫中老师就安排了表内乘法的听算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探究归纳了计算方法后,老师出示了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没有过度华丽的情境创设,只是选用了课本中的主题情景图展开教学;没有喧嚣的小组合作讨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同桌间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控制音量的讨论;没有夸大其词的过度表扬,只有捕捉到学生思维及良好习惯后的中肯评价。整节课的课堂教学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参与观课的老师感受到学生悄然发生的变化。覃老师这节朴实无华的高效数学课为我们的计算课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