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导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问题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明确性
提问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误导,反而达不到提问的预设效果。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学生观察画面后教师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问题一出,学生们踊跃发言,将一个个画面用语言描述了一遍。而久久不能提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间也白白地浪费了。如果教师一开始这样问:“图上有几只动物?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再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2只地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这样,问题明确了,才能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就像投入平静湖水里的一粒石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水本无华,激石起千层浪”,精当的启发性提问,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启发性提问要遵循两个原则:
(1)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得知其然,还得知所以然,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如,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启发性提问还需要考虑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勇于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如: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出示情景图:为了庆祝六一节,学校食堂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水果,有哪些水果?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接下去会怎样摆?你是怎样想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找图形的摆放规律到找数的排列规律,进而创造规律,达到了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人的学习水平呢?学生的学习必然存在着好、中、差。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办到的。同时,教师应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问题的提出,要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许多老师总是想要贯彻自己的设计意图,总想着“创造”机会把自己设计的问题问出来,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取舍问题。如,一位老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议论。这一问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个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层次性
问题的方法很多,按其层次和作用可归纳为四种:一是复习性提问,即在讲课之前提问已学过的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二是引导性的提问,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向新学知识过渡。三是重点性提问,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问题了解更明白。四是总结性提问,即在新课讲完后,要提问学生这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重点是什么?要掌握哪几个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提问内容很多,可灵活运用。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解,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又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上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1、巧妙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不要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巧妙地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2、提问要注重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必须经过学生的认真思考,动一番脑筋后才能做出回答。因此,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适宜。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就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难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智力范围太远,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减低学习兴趣。我们提倡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从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曲题直问,逆向提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开展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
因此上课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将要教授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原有认知基础和能力实际进行适度设问,即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既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的着。
3、提问要精而准;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促进新思维的诞生。”因此,好的问题是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充分吃透了教材和学情之后设计出来的。“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精益求精,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有效,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既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问题过多,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都是一些诸如“懂了吗?还有不会的吗?找到了吗?”等无效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站在发挥形式的主观能动性角度上,多设计一些能启发他们思考、拓展思维乃至创新的应用、综合型的问题。
4、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提问涉及面要广,要合理分配被问对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课堂提问的发问间隔时间还是一个很有讲究的学问。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着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即已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
因此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真诚的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有效。
②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导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问题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 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
4.抓住问题的“启发点”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二、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提问要分层,因材施教
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学习成绩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还与他们较劲儿,故意为难他们,训练他们的能力。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了解、理解、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问要创设良好的情境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
1.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提问时,应设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关的材料,或者给予必要的提问等等,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2.保持民主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情境创设 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民主的。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都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对应答学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应耐心听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要注意一些提问的注意事项:
(1)提问语言要精炼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得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2)提问时机要灵活
教师在备课时,大都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哪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课堂教学是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
(3)提问思考要留空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
总之,课堂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如:
比较式提问――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
突破式提问――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
连环式提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发散式提问――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实施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
导语: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衡量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一)提问的种类
教师提问多种多样,国内也曾有人分析过此项专题。西方教学界根据提问的内容及其功能,一般将教师提问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封闭式(有惟一正确答案)和开放式(有多种答案);2.回音式(确认检查理解度)和认知式(导致学生知识的习得);3.展示式(教师本人知道答案)和咨询性提问(教师本人不知道答案)。
(二)提问的有效性标准
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在师生间的交互中,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迅速、准确、全面的回答,而且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
PennyUr(1996)总结出下列衡量提问有效性的标准:
一是明确性,即学习者能否立即、准确地领会问题的涵义及所需回答的种类;
二是学习价值,问题能否引发学生对所学材料作进一步思考,以便更深入地掌握材料;
三是兴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回答问题很有挑战性,充满乐趣;四是参与性,能否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回答;是否只有少数几个成绩优秀、自信心强的学生回答;五是扩展性,问题本身是否有助于扩展出多种多样的回答;六是教师的反应,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确信其回答受到教师的尊重,即使回答不恰当,也不会受到轻视或嘲笑。
按照上述各条标准,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材料、内容及学生状况,预先设计课堂交互中的问题,从而引导交互活动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又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提问,想到什么提问什么,有些过于简单,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二是提问过多,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三是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四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并且课堂多数是师问生答,使学生处在应付状态。对学生的提问不重视,在提问时不能灵活应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三、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提得太难。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教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开展联想,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怎么办?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并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2.在教学重点、难点处提问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学生的思维与认识对象之间,有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师设计问题要寻找这个“发展区”。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特别是要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问。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拨,像疏通河道一样,把学生的思路理顺。
3.在知识本质处提问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尤其是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时,教师的提问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更要起到点拨和启迪作用,为学生塔桥铺路,从现象看本质。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本质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4.在认知提升处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通过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开发、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结语
总之,教师可以从功在课前――精在课中――思在课后三个阶段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课中教师巧妙提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语言后回答;课后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改进下一步的教学。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不断反思,逐步改进,课堂提问的效率一定会提高,真正实现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④ 小学数学课堂老师怎样有效提问
导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问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所以提问的前提应当是学生充满兴趣、信心的自主学习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一、提问要明确
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开河,或形式主义地为提问而提问。
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用语规范妥帖,答域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句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答域不明,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链的停连、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等,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师问:2千米等于多少米?学生往往会莫名其妙,2000米当然还是2000米啊?若老师的提问读作“两千――米――等于多少――千米”,学生就比较容易听懂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提问要通俗易懂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名词、术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儿童能够理解的问题去提供给学生。
1、不用文言文,改说白话文
例如少用“若”、“则”,改用“如果”、“就”,“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等等。
2、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
近来常听到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儿童能听懂吗?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教师就要慎重对待,有的还必须要像语文教师一样,先标音,再读准字音,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言上,能够启发思维是高质量提问的标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巧和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提问得巧。
提问的启发性主要通过形式与角度的创新来体现。例如选择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富于启发性的提出问题,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思考,顺理成章地想与同伴讨论解决。
四、提问要形象化
数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提问来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好教师非常注意选用那些表现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语言,运用比喻、摹状、转换、形示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几个名称是“三同三相”: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就利用形象化的拍手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五、引导学生提问解疑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课堂提问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有的学者指出:“如果学生能够自己提出疑惑,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而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体,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营造师生“一体化”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要善于观颜察色,当学生不知所措时,当学生眉头紧锁时,当学生互相张望时,可能就是有疑惑时,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团。其次,要引导学生会问。要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并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常表扬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进行“看谁的问题好”的比赛等,有利用学生提高问题的质量。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指,面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合理处理,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够解答的.让学生解答,教师不能越厨代庖;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启发,让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只能充当“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
最后,教师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在提问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要适时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2)提问不宜太多
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要给学生足够的练习、讨论时间,多设计一些问中有练、练中有问的题型,提问与练习两者互相融。
(3)提问涉及面要广
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很少叫中等生,后进的学生更加收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提问也一帆风顺,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⑤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是学生思维的生命线。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诊断学生遇到的障碍,并对个别学生进行监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那我们在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哪几方面呢?
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提问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提问有效且深入的首要条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若教师在课堂上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以拷问的语气提出问题,学生就会战战兢兢,不敢回答问题,总担心自己出错。这样的课堂只能呈现一套机械化的程式,也必定会缺少一些轻松、和谐的师生互动和课堂生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朋友的身份,从容谈话的态度,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愉悦地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回答问题,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对象
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载体,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而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而不应该成为个别学生的专场。每节课教师都要尽可能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如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多回答“是什么”,让中等生多回答“为什么”,让尖子生多回答“不同点是什么”,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让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舞台。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言语
课堂内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言语交流,其中教师提问的言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并进一步影响课堂效果,所以教师的提问语言要准确、清楚,要有深度,要有感染力。如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分式的加减”的教学中,在学生探索分式加减规律时,我会提问:“同分母的分式怎样相加,怎样相减?”“异分母的分式怎样相加,怎样相减?”引导他们运用类比的方法去探究总结规律,进而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另外,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评价,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要舍得在后进生身上花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注重问题的设计
教师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形成有效课堂的重要组成因素。课前精心设计能全面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问题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比如,初中数学八年级(上)“设计轴对称图案”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活动:在让学生用四张正方形纸片合成不同图案,在学生成果展示、交流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1)你拼出的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2)这些图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正方形纸片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3)你有不同于课本的拼法吗?这样的提问直接点中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感受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为他们下一步的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讲究技巧:首先,问题要有启发性,不能泛泛而谈,即针对性要强。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再次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巧妙的发问能适当点拨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才智,把握时机,科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德勋.教师怎样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J].人民教育,2007(7).
编辑 郭晓云
⑥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怎样提问
导语: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的目的
数学教学活动都需要提问这个纽带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说,数学讨论活动、实验活动、探索活动等。即使是教师想要了解一下学生的预习状态、对知识的掌握状态以及复习状态等,也需要借助提问这种方式来进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精深的、机动灵活的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课堂提问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效提问的含义
高效提问,从广义上讲,就是通过使用有询问功能或询问形式的语言来引发他人进行思考并作出相应回答的一种活动。而所谓课堂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为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在备课中提前设置好教学问题。即: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在课堂上准备向学生提问的内容。(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阶段是师生互动的阶段。(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相应的评价。即: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教师要就自己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展开评价。
高效提问,应当符合下列四个条件:
(1)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有目的性
教师应当对数学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把握教材重、难点内容,然后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关键的地方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
(2)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路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离不开启发性。
(3)设置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教师要根据小学阶段孩子们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他们感兴趣的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以使孩子们对数学课程更感兴趣,能够更加轻松和快乐地学习。
(4)设置的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
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会让孩子们掉以轻心,难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很可能会让学生形成傲慢、浮躁的不良习惯;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超过了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范围,孩子们通过努力也找不到答案,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总而言之,高效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有目的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的一种课堂活动。
三、高效提问的设计策略
1.入课时的提问策略
入课时进行教学提问,要本着两个目的来问:
(1)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提问。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了解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感觉学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比如说,教师在讲《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些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东西有哪些是圆形的”“同学们对于圆形,你们都想了解什么?”“同学们认为学习圆形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等等。
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到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对圆形这个知识点的看法和掌握情况,就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关于这节课的'知识。
(2)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课堂而进行提问。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学生的钻研兴趣激发出来。比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人们币的时候,可以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钱可以做什么呀?”“同学们手里有钱吗?都有多少钱啊”等等。
这样,让实际生活走进课堂,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很轻易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当中。
2.数学活动中的提问策略
结合上文中提到的高效提问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数学活动中的提问首先要具体、难度要适中,符合学生的特点。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还是有限的。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最后,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指向同一个教学目标。
比如,教师在讲《圆柱》这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到底什么样的物体是圆柱体呢?”“搞清楚了圆柱的平面图,那我们怎么计算它的表面积呢?”“计算圆柱的面积有什么用呢?”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挑战。同时,这些问题背后都指向了一个知识点,即圆柱的相关知识。
3.活动将结束时的提问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快要结束时的提问,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次概括提升的机会。比如,教师在讲《小数的加法》这一课的时候,在经过入课阶段和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已经对小数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能够自己总结小数加法的一些规律和计算方法了。这时,教师就要用简单明了的问题引导学生来对小数点加法的规律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
比如,教师首先可以问学生:“孩子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谁可以告诉我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孩子们回答完之后接着问:“我们学习这个有什么用?”孩子们会回答出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说,在买东西结账的时候,就能够用到这些知识。然后老师可以接着问:“那么,谁可以告诉我,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小数的加法计算呢?”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概况和总结,深化学生对小数的加法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四、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提问的设计模式
笔者根据教学研究需要,将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分为小学低段、小学中段和小学高端三个阶段。其中小学低段主要是指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二年级;小学中段是指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小学高段是指小学五年级和小学六年级。下面,笔者将分别详细论述入课时、教学活动中以及教学活动结束时低、高、中段课堂提问模式。
1.入课时低、中、高年级的课堂提问模式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入课时小学低段的提问数量位居第二,小学中段位居第一,小学高段排名第三。这就说明了在中段和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要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存在,要在入课时用科学有效的问题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而小学高段的学生心理比较成熟了,有了自律意识,注意力保持时间较长,教师较少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鉴于这个研究结论,教师在对小学低段和小学中段的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在入课时,要多使用课堂提问的方法,注重课堂提问的有趣性、启发性和难易程度,充分发挥入课时的课堂提问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而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已经不再太过于依赖教师在入课时的引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适当地安排入课时的课堂提问内容,这些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启发性,同时,要将大部分提问放在教学活动中。
2.数学活动中的低、中、高年级的课堂提问模式
经相关研究发现,在数学活动中,由于小学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的不同,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到这个情况,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提问的时候考虑这些因素,注重不同阶段学生的差异。
比如,要对小学高段学生加重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和呈现有组织的信息的课堂提问实例方面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从这些数据或者是图表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几个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提问模式,而对于较小的小学低段和小学中段的孩子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的课堂提问实例。比如,“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大家来看这个图片”等这样的提问模式。
3.数学活动结束时的低、中、高年级的课堂提问模式
在数学活动结束时,对于小学中段和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还比较匮乏,认识和分析相关数学知识的水平较低,故而教师要提问一些基础性的、理解层次较低的、相对简单的问题。
而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除了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提问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综合性提问。因为高层次的提问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所以,它适合小学高段的学生。只有在数学活动结束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提问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阶段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将提问教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其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⑦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教师所倡导,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光教师要提问,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一、首先从课堂提问现状反思一下: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使得学生不能尽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引导学生心智、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提到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二课时,针对猜一猜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这些事例能够巧妙地体现猜想的可能性。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事例,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实际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习惯的教师似乎不再多见。但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三、如何解决在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引入新课,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根据儿童的认知结构,调整了教材的认知结构。首先,认识直角。问:自己动手对折再对折,折成的角是什么角?三角板上哪个角是直角?再在投影仪上出示直角。接着,折比直角小的角,再画比直角小的角,学生能折出画比直角小的角那么自然就能折出或画出比直角大的角。这样做的好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学生容易接受,容易形成清晰的各种角的概念。因此,教师抓住分类这一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问题,就能使新知识的教学水到渠成。
2、提问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属情况:
(1)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
(2)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
(3)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
(4)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3、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
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4、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4、课堂提问还要精问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1)提问的量要求少而精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 避免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提问的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注意的是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6、课堂提问要力求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首先,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其次,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再次,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
四、教学有效提问也是艺术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技术与艺术兼而有之)。其实,真正有效的提问还在于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关键的策略是,要让你的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教师在倾听。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
1、让学生感到教师在倾听
教师的反馈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使是错误的回答。有时候,学生开始回答了,却被中途打断,只能听教师对回答的提示;或者,学生开始了一个错误的回答,马上被教师打断,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需要学会容忍
教师需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至少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回答进展。有效倾听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真正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总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总之,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有教师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方式方法: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注意: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
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赛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赛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赛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二、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教师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
1、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②、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③、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④、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角度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学科的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20÷5”,教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教师问:“20在这个除法算式中,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3、课堂候答时间要把握
课堂候答时间指的是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等待3秒左右为宜,这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着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⑨ 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提问
导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
一、讲究明确适度有效率
有的数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并没有真正在动脑思考。教师提问过于随意,问题没有明确性、适度性和创意性,提的问题没有价值等,都将导致课堂的低效和无趣。高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精简,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设计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明确性。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为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是适度性。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还会让学生养成滥竽充数的`不良习惯;过难过深的问题则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还会让课堂瞬间冷场。
因此,要把问题设置在教学重难点与关键处,问题要提得必要且有效,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越好。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旨在注重问题的适度性,提升问题的思考性。
二、讲究适时追问有艺术
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一个问题便能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学生却时常不能一次回答到位,因而影响教学效率。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知识,有时还须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那何时进行追问合适呢?笔者认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一是追深度。学生的原有知识有限,回答问题有时深度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追问。
例如,教学二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了几道整百数相加的习题,学生汇报得数。列出算式:400+500=900。教师提问:“为什么等于900?”学生说:“400和500的0先不看,4+5=9,所以400+500=900。”教学仅满足学生会计算是肤浅的,试想,如果在学生说先算4+5=9时能追问:“这里的4和5分别表示什么?”便能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通过算理理解算法,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是追错误。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难免的。试想,如果教师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者亲自把正确的答案加以展示,会抹杀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热情。
因此,教师应找机会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五下“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有一道练习:已知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郾2米,高是3米,门窗的面积一共是12平方米。如果要粉刷这间教室的墙壁,一共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有学生这样列式解答:8×6?郾2+6?郾2×3×2+8×3×2-12,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错误的。教师追问:“错在哪里?”学生:“因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他没有把8乘6?郾2后再乘2,所以错了。”
此时,教师语调缓慢地问:“那我就给他画个‘×’?”学生发现教师的变化,与同桌小声嘀咕。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实这种解法没错。”教师顺势追问:“为什么?怎么没错?”学生答:“粉刷教室的墙壁是不包括地板的,所以只要算一个‘长×宽’的面积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乘2。”问题迎刃而解,这位教师在学生出错时,顺势追问错因,使学生广开思路,积极思考,达到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的目的。三是追疑惑。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学生常产生疑惑。
通过适时追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情绪,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五上“分段计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出示例题――行驶里程是6?3千米,它的计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求要付多少钱?学生汇报完常规解法后,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做法:(1)1?5×7=10?5(元),(2)7-1?郾5×3=2?5(元),(3)10?5+2?5=13(元)。这时就有激烈的反对声音,认为他是瞎蒙的。
此时,教师追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该生在黑板上画好线段图后,边指着线段图边解说道:“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所以6?郾3千米就按7千米计算,用一条线段表示7千米,并把它分成7段,先按每千米1?5元计算:1?郾5×7=10?5(元),前3千米少算:7-1?5×3=2?5(元),所以应付:10?5+2?5=13(元)。”同学们听他这么一解释后豁然开朗,由衷地佩服他理解之透彻,思考之深入。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有价值的回答,适时追问,为学生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开拓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讲究巧设疑问有深度
数学知识是具有连续性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的结尾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其实很多教师也都想到了这问题的重要性,但该如何巧设延伸又有深度的问题,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因此,笔者根据平时的经验积累,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设疑。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而且它们都是一环紧扣一环。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设疑提问,以及拓展延伸。例如,在执教五上“小数除以整数”时,当学生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稍加掌握后,教师就可以留一个问题:“如果是小数除以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这样的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指明了方向,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止步。
二是激疑。每一堂课的结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留给学生一个疑问,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复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在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巧妙的升华,这样的课堂是不是更高效呢?
例如,教学五上“确定位置”时,笔者是从一条横线上的点引入,再教学用一对数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从点到面的学习也算是一次飞跃,但笔者并没有满足这一点,在课快结束时,又巧妙地运用课件设置一个疑问:“如果是空间上的一个点又该由几个数字来确定位置呢?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生从对平面上点的认识引向了空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动力,知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升华,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提问作为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理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每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就是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要讲究提问难易适中,适时追问,巧设疑问,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
⑩ 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为达到某一目标、任务所经常采用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教师只有善于探究掌握课堂提问艺术,苦心钻研、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才具有实际效果、实用价值,因此笔者拟就课堂提问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见解。
一、摸清基础,帮学生搭起问题支架
教学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接近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能够让学生摸得着、抓得住,先易后难,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阶而上。
1.衔接性。
教学片断:“两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口算:21×3=63,21×30=630。
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继续口算:
34×2=68,34×20=680;41×5=205,
41×50=2050;15×2=30,15×10=150。
师:15×2=30,15×10=150,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上面的关系吗?
师:那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
在学两位乘两位数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算法,教师的提问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新知搭设了适宜的“脚手架”。
2.逻辑性。
教学片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师:观察板书,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发现这里长方形的长乘宽正好等于它们的面积。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相同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对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作记录。)
师:你们发现其他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在面积公式中,“长×宽”实际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师提问步步入深,使学生茅塞顿开,深刻感知、理解、把握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的提问,既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抓住关键,让提问充满思维含量
教师要提出有效的问题,就必须研究教材,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境界。
“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化”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教师在充分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抓住教材的关键处,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从而避免步入提问频繁、表层化等误区。
1.目标性。
教学片断:“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请学生任意写出三个分数,引导他们观察他们各自所写分数的分子、分母情况。
师:当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个别说“可能一样”)。
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可能一样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这个规律。
(学生利用折纸来探讨这一问题,得出=====等)。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同时,这两个分数有可能相等吗? 生:有可能。
师:任意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不同时,分数大小都相等吗?
生:不会。
师:那什么情况下才能相等呢?
教师的提问始终围绕本课的核心内容,环环紧扣,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自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2.思考性。
教学片断:“素数与合数”。
(学生分别用4个、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如果给出的相同正方形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会怎样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经讨论发现:给出相同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的种数不一定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