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小学数学考编中案例分析题怎么做

小学数学考编中案例分析题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3-04-16 00:51:53

1. 一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参考回答:
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一、教学设计: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复习过渡
引入新知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得出新知

巩固运用
及其推广

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 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 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 两个条件:两角; 两边;一角一边
3 三个条件:三角; 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
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
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
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
为40°、60°、80°,画出这
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
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一下。
举例说明:如老师上课用的三
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
分别对应 相等,但一个大一个
小,很显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
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
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
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
P140 2 ( 学生举反例说明)
3 ( 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
(2)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
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象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举例时,电脑辅助演示让学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z+z平台显示题组练习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再次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7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 “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2. 安徽教师招考小学数学五大题型解答套路考前必备1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所出的题目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授课教材,一般是重现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情况。其实,很多情境在我们本身学习该章节中也是会遇到的,只是太多的时候没有设身处地的去想办法解决。要答好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对教材教法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明白老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教学生什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学到什么,老师如唯银猜何教,学生如何学,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题目进行分析,是否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如果达不到,又该给出怎样的教学建议,才能达到目标。这些是考生解这类题目的主线思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合情合理分析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得实现教与学的互助模式。我们来看以下这两道真题体会一下。

例1.【真题·2018】“圆锥的体积”的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能否利用我们已有的经验求出圆锥体积?

生1:底面积高。

生2(班上有名的“马虎大王”小明):不对!“底面积高”是算圆柱的体积,圆锥是下粗上尖,这样算会把圆锥体积算大的!

师:很好!那你认为怎样算才合理?

生2:底面积乘高除以2。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2: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搏链是同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三角形也是下宽上尖,道理是一样的呀。

师:你就那么自信,要是错了呢?如果不是它的一半呢?……

生2:不会的!要错也是您错了。

(老师显得很不高兴。)

师:同指型学们,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探究一下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师生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做了装沙试验,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小明同学,你不仅学习粗心,又固执、不谦虚……

(Ⅰ)分析上述教学片段,教学过程中师生有哪些教学行为值得肯定?

(Ⅱ)分析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参考答案】(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本案例中教师以学生学过的圆柱体积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圆锥的体积,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你认为怎样算才合理?”“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Ⅱ)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是本案例中,教师直接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做了装沙试验,这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得出猜想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的时候,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分组、合作,自己动手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另外,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当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本案例中教师对小明的评价“小明同学,你不仅学习粗心,又固执、不谦虚……”很显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对小明的想法给予鼓励,并激励他动手去验证,评价的时候可以告诉小明,数学是严谨的,需要验证才能加以证明,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2.【真题·2017】“数学广角——搭配”的教学片段。

出示问题:用1、2、3三张卡片,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学生回答3个、5个、6个……)

师:那么多答案,怎么能知道到底是几个呢?

生:可以用卡片摆一摆,把摆出来的两位数都记下来。

师:真是一个好办法,那请你们用自己手中的卡片动手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边摆边记录。(5分钟后,老师观察大部分学生已摆好。)

师:同学们摆好了吗?

生:摆好了。

师:好,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把记录的数字与老师摆的数字(黑板上12、21、23、32、13、31)对照一下,看看和老师摆的是否一样?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老师写的数有什么规律吗?

生:老师先拿出两个数字卡片,先摆出一个两位数,然后调换数字顺序又摆成一个两位数……

师:回答的很好,老师用的是调换数字法。(板书:调换数字)

接下来老师又板书:12、13、21、23、31、32,然后问:同学们再来观察这次老师写的数又有什么规律?

生:一张卡片放在“十位”上,另外两张卡片放在“个位”上,组成两个两位数……

师:对,这种方法叫固定十位法.(板书:固定十位法)

师:这两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生:(学生茫然)

师:(总结)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师:一个摆成几个两位数?

生:(齐答)6个。

……

(Ⅰ)分析上述片段,教学过程中师生哪些教学行为值得肯定?

(Ⅱ)分析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参考答案】(1)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值得肯定之处有:①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摆卡片的方式,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②当学生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新课程理念;③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充当着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值得肯定之处有:①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②在课堂上,学生积极踊跃进行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能够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①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直观,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引导的过程中,被动接受,教师没有给予帮助,及时引导,已致部分学生茫然;②教师没有关注班级中每一位同学;③在学生茫然后,教师没能够继续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的优势继续探究而是直接给出结论。

改进方案: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生动、形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予以适当的引导,重视并解决学生的疑惑;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同学,对于学生回答要给予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位置,切实做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奋斗

我们将未来赋予了最美的期望。

恰如诗歌般美妙,乐曲般空灵;

我们不甘于现状,努力拍打羽翼,

誓要穿梭考编的题海,一睹教师的风采。

我们奋斗着前行,抛洒着热血,

追求波涛骇浪般的勇往直前,

吞没拦路的巨石,磨平世俗的尖锐。

我们终要有个尽头,伴着夕阳晚霞,

回归平淡,享受恬静的时光,

隐去了锋芒毕露,褪去了一张张面具。

那般真实的我们,才是我们的向往;

当云散风静,又是一种骄阳万丈。

后来,我们真的看淡了所有,才知道那是我们奋斗的一生

                师出教师招考命题研究中心

师出教育愿选择阳光下最美的职业的您2019年考编上岸顺利!!

蚌端口师出教育全年课程

3.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如何提高小学 一年级数学 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应用题

1、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 经验 ,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直观的、是现实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渗透“部分”与“总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在看图说话中就渗透“同样多”、“相差”的概念,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做好早期的铺垫,教学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逐渐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鸡10只,鸭13只,鹅12只(1)、鸡比鸭多多少只?(2)、鹅比鸭少多少只?(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在多个条件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让我们借助新教材这一载体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给学生足够多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真正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其结构。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要充分用活教材,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从而真正做到每一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与其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品质,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认识图形

【背景介绍】: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 学习 方法 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

片断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

生:能!

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

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

师:看,这里有什么?

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

生:想!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生:是的!

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

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

生:对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例如,在苏教版第一册教学认识钟表时,我是这样设计进行的: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大家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物)

2、 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 说说 它的作用,钟表的作用可真大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3、欣赏古今钟表图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钟表的图片,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演示

小结: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钟表,给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了,今天我们就来和时间赛跑,比一比看谁在有效的时间里学的本领最多。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定格在其中的一个钟面上)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照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

2、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 自我介绍 ,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 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小红和小明两位小朋友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生活情景图略)

(1)与同桌说一说小红什么时候干什么?(分别出示)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 总结 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4)设计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这时几时整?六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2、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几时”我们可以用汉字“时”表示,还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同时出现两种写法)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和老师的对照一下,看看写的对不对。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用屏幕出示两张图,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产生疑问:“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同位讨论)

[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10时,因此,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认识大约几时

(1) 课件:两个钟面的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的时间吗?

(2) 教师适时小结,7时不到一点, 7时过一点,都是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认读的方法,认识大约几时。)

(3)练习,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拨大约2时生动手拨。

总结:分针接近12,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大约几时。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修钟表 王老师家来了一批调皮的小客人,他们把王老师家的钟呀给弄坏了,指针给弄丢了,你能帮王老师修修这些钟吗?

2、找朋友中,24个小朋友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 还有钟面),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放找朋友的音乐)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在这40分钟里你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4. 在小学数学中如何教给学生准确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盈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因此,可以说应用题是生活的需要,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其实应用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因此,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怎样解应用题
1、认真阅读题目。很多学生一直认为只有语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读。数学是一门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么花时间读题的。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区。数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科目,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当高。同时读题也是解决应用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但数学应用题的读不是泛泛而读,要求的是读通、读透。很多学生之所以做错,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完全没有看懂题目问了什么,很随意的就开始动笔,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做错了题目,甚至有的题目错的非常的离谱,让老师无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认真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认真的读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圈重点。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重点的词圈下来。这里所谓的重点词并不是指同一个词语,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他们眼中重点的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多有少,但不管怎么,圈出的词一定要为你做题服务。例如:在教《分数加减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块地共多少公顷,其中多少种大豆,多少种棉花,其余种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这道题主要是让你区别给你的分数是分率还是一个数。这个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必须把有单位名称的数字圈出来,这样可以提醒自己,数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进行加减法。同时划出“几分之几”明白的告诉学生求的是一个分率,和公顷无关。划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提醒学生在今后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以免出现不该有的错误。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必须采用“联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可让学生找出题中关键词来引发联想,由题中的一个词语或数量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个词语或数量,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五年级同学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浇完,平均每次要浇多少棵?题中出现“要浇、已浇、剩下、3次、平均每次”等字眼,教学时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想象,展开一个由“要浇”、“已浇”想到“剩下”,由“剩下”、“分3次”想到“平均每次”的合理想象过程。又如:一块长方形的萝卜地,长15米,宽6米。在这块地里一共收萝卜135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萝卜多少千克? 解题时只要学生能从“长、宽”想到“周长”或“面积”,或由“平方米”想到“面积”(平方米是常用的面积单位),就能确定必须先求面积了。这样,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三、让学生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谓分析法,就是从应用题中欲求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考虑,为了解题需要哪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条件都能在题目中找到为止。例如:甲车一次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运50千克,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
指导学生口述,要求两车一次共运煤多少千克?根据题意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甲车运的和乙车运的)?题中列出的条件哪个是已知的(甲车运的),哪个是未知的(乙车运的),应先求什么(乙车运的300+50=350)?然后再求什么(两车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综合法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推导出题中要求的问题。如上例,引导学生这样想:知道甲车运煤300千克,乙车比甲车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车运煤重量(300+50=350),有了这个条件就能求出两车一共运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过上面题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已知条件是解题的依据。
四、培养学生多练习的习惯
多练即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解应用题的训练。练习中,教师要注意照顾全体,辅差培优,这样既可稳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练习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设计练习题时应恰当运用口答、板演、书面练习和动手操作等多种练习相结合的形式,注意“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使练习收到实效。比如:既要设计一些选择、改编、补充条件或问题等基本形式的练习,又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如答案不唯一,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余条件、条件不够等。让他们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轻松与快乐。
五、引导学生学会“假设”
假设是指将题中的某一条件先假设为与其相近的另一条件,从而使问题的解答趋于简单、明朗。如练习题:“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16吨,实际每天烧12吨,结果多烧5天。原计划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假设实际烧煤的时间与原计划烧煤的时间相同,则实际烧煤的总吨数要比原计划烧煤的总吨数少12×5=60(吨)。总吨数差60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少烧16-12=4(吨),60吨里包含几个4吨,就是原计划烧煤的时间。根据实际少烧的吨数和实际少烧的时间,就能求出总吨数。
12×5÷(16-12)=15(天)
六、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我们应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可以编一道这样的文字应用题:过春节了,爸爸买了一篮子又红又大的苹果共10个,给姥姥送去4个,还剩几个?这样似乎累赘,但很明显学生感觉到四个苹果是从篮子里拿出来的,拿出来即“去掉”,“去掉”就用减法,从10个里去掉4个,则用10减去4得6个。这比让学生说篮子外面和里面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有4个,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列式计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学“小明要写9个字,已经写了6个,还要写几个?”这一道应用题时,教师就画9个田字格,在6个格子中写6个字,指着剩下的空田字格问学生“还要写几个”。写一个字就相当于去掉了(手势)一个格(因为这个格子写过了就不能再写了),写6个字去掉了几个格?去掉用什么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了,还要写几个用减法,用总数减去已经写的个数。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至于怎样表述更有利于不同的学生理解,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导方式了。
总之,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学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5.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网络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

⒉学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 9+4= 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

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

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

场景1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

场景2

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

场景3 .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 “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

“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

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

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

生1:4+1=5。

生2:4和1组成5。

师:为什么用加法?

生:(无人举手)

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

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

生:(略)

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脱口而出)用加法。

(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

师:请四人小组讨论。

生:(学生讨论)

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

生1:用加法。

生2:想组成分解。

(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3:心里想的。

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

生5:4和1组成5。

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

(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

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

生7:先数4。

师:再数几?

生7:再数5。

(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

【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

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7.[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8.[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6. 案例分析题怎么做

做好案例分析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由于司法考试的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是“因法设题”,命题者头脑中先有了所要考查的内容和知识点,由此决定了所适用的法条,然后再去因法条而设计案情和题目.因此考仔困生在做案例分析题时的指导思想就应当是“因题找法”.其基本步骤可以分为:1.确定本案例分析考查哪个部门法的内容.当然,有些综合性的案例也可能是以一个部门法的考点为主,个别问题涉及其他部门法的知识点. 念启念2.确定考查的是该部门法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法律制度. 3.详细分析案情.对于案情复杂的案例,可以将各种有法律意义的信息转化成图表形式,这样有利于我们理清各旁哪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避免遗漏重要的答题线索. 4.浏览所有的问题,揣摩命题思路. 5.根据“因题找法”的思路,迅速地在脑海中找到每个问题对应的法条. 6.统筹考虑全部案情和问题,在卷面上写下最终答案.

7. 案例分析题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在做案例分析题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不建议先阅读资料,应该先看一下案例下面涉及的问题,带着问题的要求去读资料,资料中很有可能对要求直接做出了解释,这样答案选择起来就方便多了!按照试题难易程度选择做题的先后顺序,先做有把握的枣铅,有难题先绕过。选择题中的计算题2分钟内没答上,那么直接跳过,最后有时间再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衡没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凳拦好快!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考编中案例分析题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5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2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