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数学如何教学
“瓜傻式”教学法----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的产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
方法/步骤
自主探索式学习----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 , 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 结论 , 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 验 ,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 “ 再创造 ” 有关数学问题口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还对数学 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 , 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 , 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 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模伏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正所谓“教无租镇定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一方面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一、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介绍(一)发现法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着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2、发现法的主要优点及其局限性发现法有如下几个主要优点。(1)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2)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旦型携力。由于发现法经常练习怎样解决问题,所以能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乐于创造发明的态度。(3)运用发现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4)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内部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更好的联系起来,这种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就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巩固和应用。发现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就教学效率而言,使用发现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再发现的过程,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去获得,或者重新发现,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2)就教学内容而言,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发现法比较适用于具有严格逻辑的数、理、化等学科,对于人文学科是不太适用的。就适用的学科而言,也是只适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联系的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求平均数、运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师来讲解。(3)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它更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发现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发现的前提条件,因此,年级越高的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也就会越强。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有必要和可能采用发现法教学。3、发现法教学举例(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给出一道题如39÷3。学生可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做几个这样的题目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10个组成一组。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他吃了1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们,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2)从3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9+9+9+3+3+3+3=39(块)↓↓↓↓↓↓↓3+3+3+1+1+1+1=13(人)(3)与(2)相似,但他们看出有4个9。9+9+9+9+3=39(块)↓↓↓↓↓3+3+3+3+1=13(人)(4)他们看出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30+3+3+3=39(块)↓ ↓↓↓10+1+1+1=13(人)(5)与(4)相似,但他们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给3个人。30+9=39(块)↓ ↓10+3=13(人)在学生得出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二)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邱学华老师最早设计和提出的,经过在一些地区和全国逐步推广,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1、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教学法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先讲后练”的方式,以“先练后讲”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尝试教学法产生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学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国内有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同时,也有许多国外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大量地介绍进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我国的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既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邱学华老师多年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在“文革”前后进行了多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面的调查与实验,深感研究一种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对比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的设想。他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启发式教学”原理、发现法和自学辅导法教学的思路,综合地分析和研究这些教学法的长处与不足,试图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Ⅱ [小学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把控]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张扬自主的个性、智慧的光芒,释放出生命的活力。而营造这样的课堂氛围并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就要很好地把控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做到精心预设而又不拘于预设,珍视生成而重自然实效。
新课标提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师,槐敬败就要用心捕捉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生成性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要创造充满生机的课堂,就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而又不拘于预设,珍视生成而重自然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自然交融。
1 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是低效、不精彩的课堂。精彩正是源于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正确地认识预设将直接影响“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机会。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中,教师可这样设计:给学生三根小棒,问学生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这时学生都回答能。(三根小棒,其中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学生经过反复拼,发现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怎样使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一个学生马上说:“老师,我们能对这三根小棒进行处理吗?”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起,获得了预设中的生成。
这显然是预设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这样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教师应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找到问题原型,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实现“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深入地经历学习过程,不但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把握数学的本质。因此,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起点。
2 不拘预设,随机生成
课堂教学是铅颤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教学中,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稿碰源,这种意外资源往往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因为这种临时探究与教师预设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资源转瞬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和利用。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形作学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将圆16等分或32等分,剪开后,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只是把圆16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反馈时,让一位学生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就已经达到教师的预设目的,但情绪高涨的学生无法平静,争相举手,想把自己探究的方案展示出来。这时,教师不是强行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而是放弃原有的设计,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到台前唱“主角”,学生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又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和一个近似的梯形。教师让学生描述、展示,最后整理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教师要利用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课堂教学,尽情享受数学的乐趣。当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产生偏差时,教师要冷静应对,把握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财富。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使讲堂真正变为学堂,变为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成功探索的发展学生数学思想的精彩课堂。
3 面对意外,巧妙生成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教师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一“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如果教师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如一位教师教学“一位数减法”时,让学生质疑,一学生说:7减9等于多少?教师说:“7怎么能减9呢?不能减。”学生说:“老师,能减,7-9=-2,我从书上看到的。”这时,教师心有不悦非常武断地说:“这是你们以后才学的知识,现在不要讨论了。”教师让学生质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因为课堂发展出乎意料而乱了手脚。如果教师能这样引导,效果会怎样:你们看,7能减9吗?把生成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能巧妙引出一个活泼与智慧结合的精彩学习场景。
时代在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课前教师虽然尽力备课,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是在课堂中面对“活生生”的个体,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出乎意料的情况随时发生。它与学生灵感密切相关,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的。当教学中出现这种非预设的精彩时,就需要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光芒!教师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较强的解读教材能力,以及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用教学机智去驾驭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利用这丰富的教学资源调控和组织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精彩,同时又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真实朴素,创造生成
一堂好课的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其中一点是常态下的课。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营造课堂氛围、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分数,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自由表述);接着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内摆上2朵红花和2朵白花,让学生从中找分数;接着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分数;最后教师指着一位学生让大家用分数表示,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叫分数。因为有前面真实朴素有效的学习,学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案例中没有精致的预设,没有华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只用一本教科书、4朵花上了一堂真实朴素而有实效的数学课。这节课上下来,学生基本能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真实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石,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的个性是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指教师课前的 教学设计 ,而生成则是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创造性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预设,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预设才能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马路街小学)
Ⅲ 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课堂生成
一、面对不同的学生灵活处理教材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根据灵活地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二、寓生活实际于数学教材中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搜毁。比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创设说的条件,巧破教材难点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说的条件,使学生把自己知道的说出来,把不懂的提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学生能说的不说,学生能提的不提;学生能答的不答。教师应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让给学生。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神漏如课时,介绍到老师和学生使用的三角报的共中一块,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的特殊角。一位学生主即提出这样疑问:老师,我手上的这块三角板比你那块要小得多,我认为它的三个角度数应该比30°、游启60°、90°小,怎么会一样大呢?这个富有探讨性的问题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激烈讨论,他们终于明白了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啊!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更增添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Ⅳ 小学数学教学互动生成过程的展开逻辑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互动生成过程的展开逻辑是什么?为什么
通过游戏的教学。老师要多笑,与学生们多液行亲近,免得发皮裤生尴尬。多找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死板教条。给学生以自由畅想的空间。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闹握哗,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是个学生,只归纳出这么多,你可以跟你的学生交流哦!
Ⅳ 小学数学老师应该读的书
一是教学用书。
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特别是研读教材。
二是教学杂志。
如《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版》《小学教学·数学版》《教学月刊·小学版》《教学与管理·小学版》《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等。
三是名师专着。
如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我就是数学》《个性化备课经验》《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做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16位着名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案例》,
潘小明的《数学生成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新课程理念的探索实践》,
吴正宪的《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吴正宪老师评课》,
《张齐华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许卫兵的《简约数学教学》,
贲友林的《此岸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还有《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走近徐斌》《走近钱守旺》,
还有“教育家成长丛书”《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刘可钦与主体教育》《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张思明与数学课题学习》《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等等。
四是哲学书籍。
陶行知说:“我们做教师的,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阅读的方法有:提纲挈领法、咬文嚼字法、融会贯通法等等。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定会在教学中有所收获。我不相信,一名不读书的老师能带领出会读书的学生?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思老师与学生同读经典,演绎经典,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建议各位老师阅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教师中国演讲录》,最好是阅读雷夫老师自己写的一套三本的《第56号教室的故事》。
Ⅵ 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 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一一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 精心预设,去促成课堂上有效的动态生成,让有效的动态生成,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 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使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呢? 一、精心预设是把握生成的基础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差异和思维 是难以预料的,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必须做好 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因此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 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问题。 1、 准备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 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 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作适当的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 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 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 航船”。 2、全面了解学生,预设弹性方案 传统教学中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并强调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实际上, 所谓的备学生,除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外主要是指我们的教学设计有必要对课堂可能发生 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对结果要了然于胸,对过程工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该如何 引导?学生说的与预想的不一致,我该怎么办?不妨多模拟些情景,多估计些情况,并事先 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 有可能收获许多预设的精彩。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 的关系”时,我为第个学生准 备子一根吸管,要求学生任意剪刀成三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事先我预设了学生可能是出现的 情况: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三条边相等。学 生在嫌燃活动前认为随便怎么剪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结果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疑惑部分学生 发展 自己剪刀出的小棒无论如何也无法拼成一个三角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 望,作为教师, 我对学生出现的每种情况都心中有数,并加以适时引导,面对“可能”或 “意外”做出独特而睿智的应答,达到事先所预想的成功。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需要的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我们不妨可以在每个重 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辟一栏一一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 插、变化,是一个“弹性化”的方案 。有了充分的预设,教师才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的意外 问题。 3、 积极创造条件,有效开发资源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学生一个正确或 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 性和适合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一方 面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上网搜索、图书阅 览、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如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 验教科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我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返塌。在学到判断“世 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一可能性时,将学生所查到的“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 人,每 分钟大约出生259 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 人,每天大约出生37 万人。”这一信息先让他 们了解后在作判断,便水到渠成了。 二、善于捕捉是精彩生成的关键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漏者圆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 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 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中 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教师要学会倾听,抓住时机, 善于观察,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 进行生成性教学。 1、学会倾听,捕捉“亮点”资源 我们的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有的可能是旁逸斜出的回答和漫无边际的 发挥,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很多的奇思妙想,灵动精彩。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有效 生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集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例如一次笔者在听一 位老师给学生辅导“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 个头,44 只脚。问鸡兔共 有多少只?”时,他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 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 一只脚不就得了。”老师听了开始一愣,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兔共 有 44 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 只脚就少了一半,即 22 只脚。 这22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 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老师顺水推舟,干 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同学举手,不是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 有三种方法在大家的赞叹声中被认为是“奇思妙想”。 由于老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给这节课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是学 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 用智慧沉着应对,生长出比“知识”更具有再生力的因素,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 2、 抓住时机,巧用“错误”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错误将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关键是我 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心捕捉随时会闪现的错误,并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转化 成新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工程问题”后,出示了一道题:“一项工 程,甲单独完成要8 小时,乙单独完成要10 小时,两人合做几小时还剩这项工程的 3 2 ?一 学生列式为 3 2 ÷( 8 1 + 10 1 ),对于这样的错误,我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让同学们探究:“这 道题怎么改,列式就对了呢?”同学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有的回答:把题目的问题改成 “两人合做几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的 3 2 ?”就对了;有的学生说将问题改成“两人全做几小 时还剩下这项工程的 3 1 ?”也可以。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该生立刻意识到错在哪里,教室里 充满笑声�6�7�6�7 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来自学生的宝贵资源,因势利导,纠正错误,并善于借题发挥, 适度由此引发出一些相似或易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辨析,强化对比,使其为教学服务。这 样教学既给予了学生鼓励,激发了学生认错、纠错的思维积极性,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 品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可以说“巧用错误”不仅是教师能力的表现,更是一种现代 教育观念的体现。 3、 善于观察,发现“生成”资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 合做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等等,无论是言语的,还是 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要 在细节中发现生成物性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引导和利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的认 识”时,让学生独立计算73÷3 和9.4÷11,然后将学生的竖式计算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 这时教师发现其中一名学生的除号写得特别长,已经超出了商很多,教师捕捉之到这个细节, 马上追问学生:为什么你的除号要这样写?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商也不断 重复出现,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教师一收集信息,巧妙的处理这些信息,正是课堂因生成 而精彩,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益。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因势利导,达成预设,促其生成,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亲自参与教学中的实践操作、观察、合作交流,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即:百闻不如一见),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教学设计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演示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教学过程:(分为三步)
一、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它的面积?今天就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个别发言)。 2 、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合作完成三角型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小组合作完成):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交流、分析、发现后,教师进行相应的讲解,引导总结出:S=ah÷2 3、设疑:只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通过思考、操作、交流后发现(知识自动生成),只不过学生不知道这些方法叫什么(割补法、折叠法),教师进行点拨后学生便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4、学生自学例题,教师进行帮助。 5、课堂小结(个别发言、补充)。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上的“做一做”和相关练习题,适时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 2、教师出示事先设计好的补充性题目(有一定梯度、图文并茂))巡视、参与学生完成。
Ⅷ 什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你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着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丢失的办法,防止老人脑功能退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从数学知识的获得到珍惜时间意义的理解,再到如何去关爱老年人,让学生体验到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老人的必要性,体现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课前的精心预设,使课堂生成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的体验,使数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正如钱老师所说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二、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做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
三、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
满意请采纳
Ⅸ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成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而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一方面利用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我们要有教学资源意识,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的:
一 课前为生成而准备
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失。
1、 课前认真备课,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内容。切忌仓促上阵。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能有效、高效的应对生成,教师应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的心态,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一来老师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知识起点问题。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本节课宏观设计的时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理解能力,应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学之前应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只要蕴含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伸、利用,见机行事,不断优化教学。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信了学生的这一意外,充分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三、课末为生成而升华
动态生成的时间不仅仅在课前,课中,也发生在临近结束。例如:在结束课堂后再次回顾同学们在课中发现问题和难点,加以巩固。
总之,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教师的应对要热情、理性、科学、自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有应对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储备量,不断催生新手段,这一切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