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数学的统计图表题如何阅读
网上有妈妈晒孩子二年级的数学卷子,关于统计图表的问题。
题目是: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
这是阅读统计图表的基础,以后遇到复杂的图表也可以把它变简单了。
以前听辅导班老师讲,给孩子讲数学怎么讲也讲不明白,后来发现孩子阅读不好,题读不懂。
看样子阅读真的是基础,看了这道题,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想说:小时候不爱学语文的孩子,当心数学学不好,长大当不上好警察。
大手拉小手:童书作者、翻译
关注科学童书阅读与写作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大手拉小手的阅读花园
❷ 数学思维导图怎么做
数学思维导图的构建模式是先确定中心主题,引出子主题,再将子主题划分为不同层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使用最简单的语言确定要绘制的数学主题,以“角度测量”为例,如下图所示。
注意事项:
上述思维导图里,由角引出了射线的定义角和射线之间,画一条关系线,方便我们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即可。
❸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举手统计法怎么画图写
举手统计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下面我们就来用举手统计法画一张二年级数学下册的图表:
首先,我们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25人。然后,让每组学生都举手,说出自己学习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情况,有“很好”、“好”、“一般”和“不好”四种情况。最后,我们将每组的结信灶族果记录下来,用柱状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
很好 | 好 | 一般 | 不好
----|----|----|-----
10 | 15 | 5 | 5
从上图滑弊可以看出,本班学生辩陪学习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情况较好,有10人表示“很好”,15人表示“好”,5人表示“一般”,5人表示“不好”。
❹ 数学画分类表怎么画
要画一个数学的分类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在纸上画一个矩形,作为分类表的框架。
根据需要,在框架内部画出若干行和列,用于分类。
在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一列上,写出各个分类的名称。
在每个单元格内,填写相应的数据或信息。
根据需要嫌凯野,可以在表格的底部或右侧添加小计或总计行,用于统计数据。
最后,为表格添加标题,并标孙答明数据的单位或者时间范围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分类表的具体细节和形式可能会因具体内容而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芹喊
❺ 用百图教数学 百张图表的游戏、拼图和模式识别
百图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可帮助幼儿数到 100、按 2、5、10 数数、乘法和查看计数模式。
您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填写的百张图表工作表 与学生一起玩计数游戏,或者您可以打印出预先填写了所有数字的百张图表。
从幼儿园到三年级经常使用百分表支持许多计数概念。
帮助查看模式
使用这个预填的百图(pdf 格式)或让您的学生在这个空白表格中填写他们自己的。当学生填写图表时,孩子将开始看到出现的模式。
你可以问这个问题,“用红色圈出图表上以“2”结尾的数字。或者,类似地,在所有以“5”结尾的数字周围放置一个蓝色框。询问他们注意到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他们认为会发生这种情况. 用以“0”结尾的数字重复这个过程。谈谈他们注意到的模式。
您可以通过按 3、4 或任何乘数计算并在这些数字中着色,帮助学生练习图表中的乘法表。
数数游戏
为了节省纸张,您可以为学生提供 一百张图表的层压副本, 以便更快地访问和可擦除的标记。有很多游戏可以在一百张图表上进行,帮助孩子们学习数到 100、位置和数字顺序。
您可以尝试的简单单词问题包括加法功能,例如“10 比 15 多多少?” 或者,您可以练习减法,例如“3 小于 10 是多少”。
跳数游戏是一种有趣的方式来教授基本概念,使用标记或硬币覆盖所有 5 或 0。让孩子在不偷看的情况下说出下面的数字。
与“糖果乐园”游戏类似,您可以让两个孩子旁则在一张图表上一起玩,每个玩家都有一个小标记和一个骰子。让每个学生从第一个方格开始,按数字顺序在图表中移动,然后跑到最后一个方格。如果你想练习加法,从第一个方格开始。如果你想练习减法,从最后一个方格开始,倒着做。
让数学成为一个谜题
您可以通过将列(纵向)切成条来教授位置值。你可以让学生们一起把这些条带重新排列成一个完整的百张图表厅晌。
或者,您可以将一百张图表切成大块,就像拼图一样。让学生把它拼凑起来。
让数学成为一个谜
你可以玩一个叫“太大太小”的游扮启锋戏,有一大群孩子和一百张图表。您可以将其基于整个百图。您可以预先选择一个数字(在某处标记它,然后将其隐藏)。告诉小组你有一个从 1 到 100 的数字,他们必须猜出来。每个人轮流猜测。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说一个数字。您将给出的唯一线索是,如果数字超过预选数字,则“太大”,或者如果数字小于预选数字,则“太小”。让孩子们在他们的百分表上标出被你的“太大”和“太小”的线索所抵消的数字。
❻ 怎样从零开始学数据可视化图表制作
1. 可视化是连接用户和数据的桥梁,是我们向用户展示我们的成果的一种手段,因此可视化并不是非常特化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创建途径档态。作为非计行首源算机专业的人员,你可以芹御借助现有的程序和软件,根据自己数据的特点,绘制清楚直观的图表。Excel,SPSS,Google Public Data 等。一些博客也会介绍常用的可视化工具,比如 22个免费的数据可视化和分析工具推荐。2. 如果你拥有一定的编程基础,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编程或者数学工具来进行自定义图表绘制,比如 Mathematica,R,ProtoType等。3. 更进一步,你就可以用编程语言来写自己的可视化系统了。这样你就会有很自由的发挥空间和操控能力,数据处理,表现形式,交互方式等都可以有很自主的设计。4. 入门书的话,你可以去看看 Edward Tufte 的一些书籍。
❼ 《条形统计图》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没团皮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条形统计图》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横坐标是统计的物品种类、纵坐标是统计的物品数量。
2.能根据前后统计图的对比,明白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并能独立制作完成条形统计图。
3.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齿轮积木8个、雪花积木5个、子弹积木7个、圆圈3个、聪明棒6个。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空白条形统计图。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有很多的积木啊?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桌上有哪些积木?他们有多少个呢?
小结:哦,像这种先把要统计的物品分一分类,再数一数,最后再把统计结果记录下来,就是统计。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统计。
(1)幼儿按要求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物品的数量。
师:在统计的时候呢,一桌5个小朋友,担会请小朋友自己去选择,统计一下你们桌上的东西并把统计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统计图上。在统计的时候可要细心一点,别统计错了。
(2)交流统计结果,巩固、复习简或碧单的统计方法。
师:请一个小朋友说说你的统计结果。(老师把他的统计结果记录在大的统计表里)
小结:从这张图上你们能看出统计了哪些东西?他有多少吗?(一起看图说一说)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记录方法,看,这里也有一张统计图,你能看懂这张图吗?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表示什么意思?有什么用?(重点引导孩子从横纵坐标上看出物品的数量)
(2)比较前后两张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和刚才我们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条形来制作统计表呢?(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可以一眼就看出哪种物品数量多,哪种数量少)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那像这种有横坐标、纵坐标,用条形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统计图,我们就叫他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条形的高矮一眼就看出物品数量的多少。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你们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吗?老师帮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条形统计图,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该怎么记录呢?在记录统计物品的数量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记录呢?(要看纵坐标上的数字)
(2)幼儿根据原来统计图上的数据,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拿出刚才枯差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上的统计结果,把他们制作成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讲讲你的统计图,你统计了什么?你能从你的统计图上一下子就看出来什么积木最多?什么积木最少吗?谁也想来说一说?
5、活动延伸。
欣赏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条形统计图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条形统计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条形统计图统计了什么?有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一眼就看出来什么东西最多?什么最少吗?
结束:原来条形统计图有这么大的用处啊,可以不用数数就能一下子看出物品的多少。也正是因为这个优点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方便,所以很多地方会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下课后,我们再去生活中找一找,还有哪些条形统计图吧!
活动生成
作为一线教师,管理班级物品不丢失是常规工作。到了大班后,随着孩子们能力的增强,我们经常会请他们帮忙来数数量较少的东西。虽然每次都是请一两个孩子,可总会有许多孩子积极地来帮忙。看到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便想到通过统计班级物品,让孩子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条形统计图浅显易懂,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便于比较多少,还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较为规范的统计概念及方法,对其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幼儿:愿意。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玩具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平时老师请一两个孩子帮忙数玩具就已经让多数孩子羡慕不已了,所以,我的这个求助马上得到了全班孩子的强烈回应,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了解幼儿的前经验及当前的想法,是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的基础。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尝试记录玩具的数量,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正确判断幼儿的水平和需要。而幼儿在原有经验和想法上发展和建构的新经验或概念,往往更具有生命力。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别,有的幼儿可以较为完整地记录出玩具的数量,如:画出一个套筒,在它的后面点了7个点或7个对勾,这是来自中班时一节统计图形数量的活动的经验。也有的孩子将数学的记录概念表现为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如:在一张纸上满满地画了12个穿线板、9个机器人、7个套筒。也有的幼儿没有完成记录任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观认为:儿童也可成为传授者,即“儿童教儿童”。在接下来的交流环节中,这些孩子从同伴那里获取到了新的经验,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在师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明确和支解,将其放大抛给幼儿,聚拢幼儿的探究视点,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引发幼儿进行新的探究。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由于孩子没有书写数字的经验和能力,对记录出的玩具数量还要再通过点数来比较数量,这时我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让孩子的探究欲望再次燃起,并将孩子的视点引入到条形统计图上。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自己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点。通过讨论两种记录表的不同,自己找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说出自己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以促进幼儿养成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进一步感知、体验了条形统计,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获得简单的数学经验。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幼儿园的延伸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延续,为孩子更好地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契机。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活动反思
生活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的一日生活里到处充满数学。我们教师的数学教育目标便是,将幼儿在生活中零散的数学经验组织起来,形成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的数学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通过本节教育活动的进行,我得到以下反思:
1、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并且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为幼儿生活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幼儿在尝试、交流、探索中快乐地学习,并从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2、在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的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统计方法的获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交流,没有教师生硬的传授。幼儿在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统计、记录的最基本方法。
3、本次活动中最成功的环节是认识、学习条形统计图。我的提问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幼儿充分感知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优点和制作方法,让幼儿丝毫没有被动学习的感觉,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通过幼儿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使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在他们的大脑中建构起来,为下一步动手制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4、课后的延伸活动再次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带回的统计表展示在墙上,成为孩子们活动之余的交流焦点。更有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家里的筷子很多,一张纸上画不下那么长的条条,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和小朋友一起来讨论,让幼儿更加深入地学习统计更多物品时条形统计图的运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图特征。
2、学习通过统计图感知数量的多少。
3、喜欢合作,体验统计活动的乐趣。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记录纸、记号笔若干4盒蜡笔水果图片若干小熊仔一对。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什么水果?
(出示小熊,与幼儿问答互动环节)
你们喜欢的这些水果小熊家都有!小熊家最近开了一家水果店,每次进货的水果都特别新鲜,美味,小动物们可喜欢了。今天勤劳的小熊爸爸又去进货了,好累好辛苦,你们愿意当小小记录员,帮小熊记录一下每种水果的数量吗?
二、幼儿操作。
1、交代任务,幼儿分组统计水果并记录,教师指导。
师:我们可以怎样统计水果的数量呢?
2、教师讲解合作统计要求
老师儿有几张记录表,要小朋友们合作记录。4个小朋友一组,每组1位组长。
(幼儿按照学号顺序分组1—4。5—8 9—12 13—16)
我们4个人做一个记录肯定不容易,大家在统计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商量,谁来记、谁来数、谁最后来检查核对(2人核对)。
3、交流分享统计结果。
师:小朋友们统计好了吗?每组请一位小朋友来介绍,果篮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记下来的?
小结:你们用了数字的办法进行了统计,知道了果篮里有哪些水果,每种水果有多少。请你们再看看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原来我们不能很快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三、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怎样让别人不用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前两天余老师也帮小熊家做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图形式:水果标识在下面,用涂格子的方法,一种水果有几个就涂几个格子,按从下往上的顺序排。
教师提问:
1、这张图上记录了哪些水果?怎么看出来的?(引导水果标识——横坐标)
2、每种水果有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左边数据——纵坐标)
3、哪个的数量最多?哪个最少?(引导“计数条”)
6、你们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介绍计数条最高数量最多,最矮数量最少)
讨论总结:你们的眼睛真亮,像这张记录表上由横坐标、纵坐标、计数条组成的表格,我们叫它条形统计图,它能很快告诉我们统计的信息。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能够很快地知道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最高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多的,最矮的计数条代表的数量是最少的。
四、指导幼儿使用条形统计图再次统计。
1、师:刚才啊小熊妈妈又去进来一批水果,请你们用条形统计图再来帮小熊家做一次统计,看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出哪种水果最多?哪种水果最少?”
2、交流分享。
先完成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小组负责人)讲述自己的统计。
“果篮里有几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怎么看出来的?”
五、激发兴趣,拓展生活经验。
1、师:“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还会用到条形统计图,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更复杂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时候会用到统计。”
2、分享图片:分别观看幼儿身高、夏季气温、热门动画片、奥运会奖牌榜统计图表,再次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幼儿对统计的兴趣。
六、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都很棒!晚上回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他们的物品好吗?
【活动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尤其是条形统计图中横轴、纵轴表达的意义及制作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对应数据是本节课着重要突破的知识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突破难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 学生是真讨论真探究了
与以前类似教学相比,统计教学往往热闹有余,而思考不足,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我认为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知识的难点真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紧扣难点,围绕“1、你知道纵轴上的这些数量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2、标数据的直条该如何确定高度呢?3、为什么要在直条顶端标出相应的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再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发散他们的思维,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完成后用展台展示学生作业,请同学互相观察“他画的好看么,符合要求吗,完美吗?”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他们指出同伴们的优缺点,我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碰撞。 在大组交流中不断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纵轴上数量的设计,提供一组数据,请学生来设计纵轴数据,即一格表示多少数量,要参看原始数据,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准确定位直条的高度。沟通学生知识储备,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准确把握数据,从而定位直条的高度。
小网络: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字,用几何图形、事物形象和地图等绘制的各种图形。
❽ 小学二年级数学题画图怎么画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O,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甲、乙8小时各行的距离,甲行全程的一半又多出 4千米,乙行全程的一半少 4千米,这样就可以求出甲、乙的速度了。
甲速:(88÷2+4)÷8=6(千米)
乙速:(88÷2-4)÷8=5(千米)
5、表格图
有些问题,通过列表不仅能分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而且便于区分比较,起到良好的审题作用。
如,小明3次搬运15块砖,照这样计算,小明又搬了4次,共搬多少块砖?
根据条件、问题,列出易懂的表格,能清楚看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次
15块
又搬4次
共搬?块
从表中不难看出,又搬4次和共搬多少块,这两个数量不相对应,要先求一共搬多少次,才能求出共搬多少块,列式为:
15÷3×(3+4)=35(块)
另一种思路为,先求又搬4次搬的块数,再加上原有的块数,就是共搬的块数。列式为:
15÷3×4+15=35(块)
6、思路图
有些问题因为分析的角度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也不同。通过画图能清楚看出解题思路,便于分析比较。
如,有一个伍分币、4个贰分币、8个壹分币,要拿出8分钱,一共有多少种拿法?
这道题从表面港一点也不难,但是要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全部拿法一一说出来也不容易,可以用枚举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把思路写出来。
五分币(1个)
1
1
贰分币(4个)
1
1
2
3
4
壹分币(8个)
1
3
6
4
2
8
拿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从图表中可以清楚着出不同的拿法。此题一共有不重复的7种拿法。
❾ 如何巧借图表分析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
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这样所形成的题目叫做应用题。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条件,第二部分是所求问题。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组成了应用题的结构。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可以用图表来表达,通过让学生画图表,再加以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使问题迎刃而解。
一、对图表分析法重要性的认识是前提
数学应用题对于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由于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不掌握一种直观而又科学的分析方法,不断开拓解题的思路和提高解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图表法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数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解决复杂关系的应用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还可调动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借助于图表法解题,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知识构架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题目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深奥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具体。
(二)借助于图表法解题,可以化繁为简
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涉及数量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往往让学生难以理清彼此间的关系,借助图表中的线段表示法可以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理清头绪,比较容易地解出要求的问题。
(三)借助于图表法解题,可以化知识为能力
运用图表法解应用题的前提是学会阅读题目,通过阅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画图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变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二、对数学中数量关系的准确分析是关键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数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寻找题中的数量;第二步是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第三步是解决各个产生的问题。下面以一道例题的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来谈数量关系分析法的运用。
如:“学校举行书法大赛,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师:题中有几个数量呢?生:三个。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直接关系呢?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我们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师: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生:用乘法35 ×3=105(人)。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量: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那么哪两个数量间又存在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产生一个怎样的问题?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问题是: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少人?师: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样列呢?生:105+35=140(人)。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数量,又有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存在呢?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生: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师:那么解决最后问题的算式怎样列出呢?生:140+12=152(人)
三、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图表能力是基础
图表法因其直观性与实用性,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具体直观的画面,完成从文字到图表的抽象过程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接触应用题开始,就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审题的能力和画图的水平。一般来讲,可通过 个方面的科学训练,以达到准确熟练地实现从文本文字转换成图画符合。
(一)教师要躬亲示范做好榜样
要求教师在解题中形成运用图表法的习惯,从最基本的“1”开始,比如1个苹果可以用圆圈来表示,一个人可以用一竖横来表示,一段路程可以一横来表示,手把手来教会学生葫芦画瓢,仿照一步一步来画, 找准数量关系,切不可急于求成。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做好指导
随着学生对“1”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可以由此推及到大的数量,比如20米长如果真用20米画那困难大了,教师可指导学生用1厘米或者是3厘米、4厘米来表示长度,其中的1份代表多少厘米,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来。在具体过程中要将读题、口述、画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数量关系与图画的有机统一。
(三)教师要适时放手做好点拨
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 可以按照教师平时说的去表示,也可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去画,只要科学、合理、直观地反映数量关系即可,而且要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教师可给以适时的点拨,不断培养学生的使用图表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也可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评选出最优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图表解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 图表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实用性的优点,完全符合小学中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如果学生从小掌握了借助图表辅助解题的方法,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大大的提高, 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帮助。
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图表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教师闷喊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形成用图表法的习惯;2、使用图表法时要教师要做好引导蚂明野;3、使用图表法时要注槐慧重它的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