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什么意义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2023-04-24 23:41:53

⑴ 数学广角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意义

两端拍带都不栽也就是恰巧路的两端有障碍物,或者两端要放别的东西,而不需要栽树的情况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这种纯贺模情况下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做缓即植树的棵数=间隔数-1。

⑵ 数学广角 什么是植树问题

下面就是一些植树问题,看完你就会了解啦。
春天,是植树的大好季节,同学们,你可能每年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欢迎你参加我们的数学园栏目,共同研究你想要解决的问题。请看下列例题。

例1:有一条公路长1000米,在公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垂柳,可种植垂柳多少棵?

分析:首先要以两棵垂柳之间的距离作为分段的标准,公路的全长可分为若干段,即1000米里包含有多少个5米,1000÷5=200(段),由于公路的两端都要求种树,所以要种植的棵数比分成的段数多1,即200+1=201(棵)

解:(1)以5米为一段,公路全长可分为:1000÷5=200(段)
(2)种垂柳的棵数为:200+1=201(棵)
综合算式:1000÷5+1=201(棵)
答:可种植垂柳201棵。

例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直行能栽多少棵?

分析:要以两棵雪松之间的距离作为分段的标准,两座楼房之间的长度源历可分为若干段,即56米里面包含有多少个4米,56÷4=14(段)
这道题与例1的不同点是两头不需要栽树(因为不能在楼房的墙根栽树),所以要栽的雪松数比分成的段是少1,14-1=13(棵)

解: (1)以4米为段,56米应分成的段数是:56÷4=14(段)
(2)栽种雪松的棵数:14-1=13(棵)
综合算雹团搜式:56÷4-1=13(棵)
答:能栽雪松13棵。

例3:某一淡水湖的周长1350米,在湖边每隔9米种柳树一株,在两株柳树中间种植2株夹枝桃,可栽柳树多少株?可栽夹枝桃多少株?两株夹枝桃之间相距多少米?

分析:在圆周上植树时,由于开始栽的一棵与依次栽的最后一棵将会重合在一起,所以可栽的株数等于分成的段数;由于两株柳树之间等距离地栽2&127;株夹枝桃,所以栽夹枝桃的株数等于2乘以段数的积;要求两株夹枝桃之间相距多少米,需要懂得两株柳树之间等距地栽2株夹枝桃,即4株之间有3段相等的距离。
解:(1)以9米分为一段,水湖一周可分的段数,即栽柳树的株数:
1350÷9=150(株)
(2)栽夹枝桃的株数:2×150=300(株)
(3)每段上柳树与夹枝桃的总株数是:2+2=4(株)
(4)4株栽在9米的距离中,有3段相等的距离,每两株之间的距离是:
9÷(4-1)=3(米)
综合算式:(1)1350÷9=150(株)
(2)2×(1350÷9)=300(株)
(3)9÷(2+2-1)=3(米)
答:可栽柳树150株;可栽夹枝桃300株;每两株夹枝桃之间相距3米。

例或尘4:光华路小学三年级学生有125人参加运动会入场式,他们每5人一行,前后每行间隔为2米,主席台长42米,他们以每分钟45米的速度通过主席台,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从表面上来看这道题与前面的例是完全不同但从实质上看,它是植树问题的逆解题目.根据题目中三年级参加运动会的总人数与每行的人数.可求出三年级共列队多少行?每行相当于已知的树木棵数,每行前后间隔2米,相当于每两棵树间的距离,这样可以求出入场式队伍的全长;再用队伍的长度加上主席台的长度,就是每个人通过主席台所走的路程,再用所行的路程除以行进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通过主席台所需的时间。

解:(1)三年级入场式列队的行数是:125÷5=25(行)
(2)三年级入场式队伍的全长是:2×(25-1)=48(米)
(3)三年级入场式队伍的全长加上主席台的长度,即每个人通过主席台所走的路程是:48+42=90(米)
(4)通过主席台所走的路程是:90÷45=2(分钟)
综合算式:[2×(125÷5-1)+42]÷45=2(分钟)
答:通过主席台需要2分钟。

例5:一个木工把一根长24米的木条锯成了3米长的小段,每锯断一次要用5分钟,共需多少分钟?

分析:要把24米长的木条锯成3米长的小段,先要求出可以锯几段,即24米里面包含有几个3米,24÷3=8(段),由于最后剩余的一段不用锯,所以木工只锯了8-1=7(次),每次5分钟,一共用了5×7=35(分钟)。

解:(1)24米的木条可锯的段数:24÷3=8(段)
(2)分8小段所锯的次数是:8-1=7(次)
(3)共需的时间是:5×7=35(分钟)
综合算式:5×(24÷3-1)=35(分钟)
答:共需35分钟。

象以上五个例题所涉及的问题,我们习惯上把它们叫做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的解题要点:
(1) 在没有封闭的线路(如:一条直线,折线半圆等)上植树,由于头尾两端都可以种植一棵树,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2) 如果两端已经种树(或两端不必种树)再在树间种树时,则种树的棵数应比可分的段数少1,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3) 在封闭线路(如: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种树,因为头尾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就等于可分的段数。棵数=段数=全长÷株距

练 一 练

1.有一条长2000米的公路,在路的两边每相隔5米栽一棵白杨,从头到尾需要栽白杨多少棵?
2.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周围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3.某大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墙根有一条长800米的甬路,每边隔5米栽一棵梧桐树,需要梧桐树多少棵?
4.公路的一边相隔50米有一根路灯杆,小军乘无轨电车2分钟看到马路的一边有路灯杆21根,问电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庆祝元旦,接受检阅的彩车车队共52辆,每辆车长4米,每辆车之间相隔6米,它们行驶的速度都是每分钟50米,这列车队要通过536米长的检阅场地,需要多少分钟?

练一练习题答案:
(1) (2000÷5+1)×2=802(棵)
(2) 40÷4=10(面)红旗,每隔面红旗之间插一面黄旗,所以黄旗和红旗同样多,也是10面。
(3) (800÷5-1)×2=318(棵)
(4) 50×(21-1)÷2×60=30000(米)=30千米
(5) [4×52+6×(52-1)+536]÷50=21(分钟)

⑶ 什么是数学广角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

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3)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什么意义扩展阅读

丁丽主编了《数学广角学什么与教什么》这本书中明确分析过数学广角,首先对“数学广角”的每一个专题都进行了“教材解读”,分析了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琢磨了“编者意图”。

1.等量代换

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如果a=b,b=c,那么a=c。真正使用到的等量代换为:∀f(a=b∧f(a)→f(b)),其中f是合式公式广义的等量代换举例来说就是:“如果李四是张三的同义词,张三是人,那么李四是人”。

2.植树问题

为使其更直观,用图示法来说明。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3.数字编码

大多数数字编码采用位置表示法,即任何一个数字量都可以通过一些数字的和来表示。根据这些数字码在表示式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值。也就是说,每个不同的位置,都具有自己的“权"。

⑷ 植树问题教学如何设计

导语:如何正确理解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在一定的线路上,根据总路程、间隔长和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那么,植树问题教学如何设计?以下是相关的设计内容经验,欢迎大家前来借鉴参考!

植树问题教学如何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 的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 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 6棵)

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 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 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 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 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 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 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3.在一条路的一侧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41棵树。从第1棵树到最后一棵树的距离是多少米?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

“植树问题”说课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 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 按老师要求画。

②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②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设计了三道题:锯木头、算第一个同学和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以及对算距离问题的进一步巩固。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植树问题教学如何设计二: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植树问题(例 1 )

一、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 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 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 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 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两端都 不栽。

例 1 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 情况,根据教材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 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 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 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 、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环境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 移动学习 □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 200 字

在讲授《植树问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 PPT 的设 计,使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方式呈现,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进行探知“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时,师用动画展 示过程,利用线段图来演示出栽树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更好的理解和辨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圆满完成学习目标的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人手图,让生明确间隔概念,进而把人手图转化成一条直线上的植树问题。导入新课,出示生活中的间隔图片,让生理解间隔问题。

生观察人手图,看出 5 个手指间有 4 个间隔, 4 个手指间有 3 个间隔, 3 个手指间有 2 个间隔,初步找出间隔和手指数的关系

课件出示人手图,重点闪现间隔。生活中的“间隔”图片,更好的理解间隔问题。

#FormatImgID_0#

#FormatImgID_1#

#FormatImgID_2#

出示例题,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 1 题。让学生读明题意,观察分析数学信息和问题,再利用课件突出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让生理解。

生根据师提供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确定研究目标:间隔数和棵数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例题,重点利用动画演示理解“一边栽”“两端都栽”的意义。

#FormatImgID_3#

师生共总结,找出规律

学生的探究结果,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师把学生的发现展示出来,并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的揭示出“间隔数”和“棵树”间的关系。根据规律解决例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说出自己的摆的方法和发现的规律。解决例题 1 。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多媒体展示出得出的规律。

#FormatImgID_4#

#FormatImgID_5#

巩固新知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各种“植树问题”,并利用动画演示解决过程。

学生根据得出的规律进行应用,解决问题。

课件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路。

#FormatImgID_6#

#FormatImgID_7#

#FormatImgID_8#

#FormatImgID_9#

师生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你学到了什么?关于植树问题,还有哪些情况?你能猜 一猜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学生回答。

#FormatImgID_10#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 200 字左右

这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如何结合信息化技术解决“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 “棵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生活中有关的植树问题。本课从引入环节到探究新知,得出规律,应用知识的每个环节,都设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要么以老师 讲述为主,要么以学生的研讨交流为主,老师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其间多媒体技术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起到了提醒重点、启发难点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去 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研讨、展示、巩固,使得教与学都有体现的机会。设计的问题,通过动画显示,让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更好地启发他们去思考,既集中了他们 的注意力,而且不会限制他们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植树问题教学如何设计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⑸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四年级数学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悔拆敏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御雹、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碧枝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新内容。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还要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我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我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

由于植树问题的情况复杂,还要学生多加练习,巩固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非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我也试着利用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整个教学时我采用层层类推和深入方法。

求近似数是大数认识里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告诉同学们,非整万的数来求近似数,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就看省略后的最高位上的数字,用四舍还是五入,取决于数字的范围。“入的”要向前一位进1,“舍的”要保留省略数位前的数不变,要多练习,不要讲的太复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一堂课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将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现实的、充满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2)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应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去教”。我认为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就要努力从学生身边挖掘、选取教学的素材,让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必定倍感亲切,也就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了。

但是从作业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情况,什么错误都有。总结一下有两个,一是对四舍五入的方法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像209546的四舍五入到万位,学生搞不清楚了。

因此,在下一节数学课中,我没有上新课,做了一节有关大数的改写的练习课,从课堂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在这一节课里,我先课学生做了讲解,尤其是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首先找到万位上的数,用重点符号标出来,再看玩后面的数字,是比五大还是比五下,或是等于五。再进行四舍五入来完成。学生先看老师的示范在来完成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应,作业效果比较好,看来我们对于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究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验,对于数学来说要简单方便,学生易懂是我们的宗旨。

课程标准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赋予很大的探究热情,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求知欲,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人情味,更有生气,更有参与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学生能够明白就是好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我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依据教学评估细则的要求对本学期地教学工作进行了周密的计划。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四年级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细节的教育,加强了双基的训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总体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原先是奥数知识,是少部分学有余的孩子学习的。而新课程改革后,该内容被选入课本,每个孩子都要参与学习。这时,我们该怎样去组织课堂教学呢?

1、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所以,我觉得让学生画图来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2、创设情境,让数学走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与植树问题有关的生活题型,如插红旗,安路灯、排队做操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3、加强训练。

数学离不开训练,特别是对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忘性较大,很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的很好,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这样,就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有意识的强化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

4、这部分虽学得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X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

(2)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阅读全文

与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什么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3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9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9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0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1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2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7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1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