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中数学说题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说题目的来源、背景和前后知识的联系,说命题立意。指明试题属于哪一能力层级立意,是了解、理解、掌握、常识性介绍哪一层面的,所考查的知识能力,是低阶思维还是高阶思维,试题在整个试卷中的难易程度是较易的还是适中的还是偏难的,重点是要区分哪个群体的学生——如果有试卷的区分度等相关统计数据更好了。
第二步,说知识考点。主要是分析考试大纲。分析试题是怎样体现考纲要求的,反过来说明考纲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要求的。试题所要考查知识点属于哪种类型的知识,哪些是学生熟悉的,哪些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区是什么,有待提高的发展区是什么。
第三步,说如何分析讲解。这是说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明确讲题的基本方法,具体操作流程,如:说题目大致意思,尤其要说明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特别要注意挖掘题中隐含条件;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说解题的方法;说解题的步骤;说解答的格式和表述;说应用的化学思想方法;说其它解法、解法的优化、变化和结论的一般推广;说解题总结,,说解题的特别注意点和严密性。
第四步,说指导学生作答。比如指导学生注意根据分值,分点分层作答;指导学生学会根据问题培养寻找采分点意识;指导学生养成相应的答题习惯。(因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题过程中也经常把第三步和第四步合在一起分析)。
第五步,说拓展价值。探究所说试题的拓展价值。拓展迁移,或把解此题的规律推广。具体操作,可以改换试题的相应条件,形成新的变式试题;或是找出同类试题。
相对于“说课”,“说题”还属于一个新鲜的事物。“说课”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模式,但是“说题”怎么说,还是一个正在探索有待于我们不断完善的问题,这也使得说题这个活动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根据各自的需要形式可以更多样化,例如:组内备课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只针对其中不同的环节进行训练,将资料积累起来,在教研组活动时经过整理,因为融合了集体的智慧会更加有学习的价值,展示性题可以准备得更加充分一些,说的更全面一些,也可以做成课件提高展示的效果。当大家都对说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不断熟练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说题比赛”,通过比赛,促进教师对教材例题、习题和高考试题的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把握教材和高考命题的方向,发挥教材中例题、习题和高考试题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也可以把这种说题形式应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语文课前的小演讲可以改为化学课前学生小说题,只不过学生说题更多的是侧重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说解题的方法,说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例如,在哪易错,用了什么样的简便做法带来了成就感等等,当然课前说题也应注意习题的选择,不能过难,时间过长。
⑵ 数学怎么讲题
1.从一般到特殊:例如求的是与330°相同的终边角,那么,我们可以问学生求一个角a的终边角怎么表达。
2.适度原则:一个题它含有的知识点不一定要全部给学生讲完,讲透。理解能力差的同学并不会因为你讲得透她就真的能掌握更多了,而是觉得你讲复杂了,甚至听不懂。因为那是你的理解能力,你们的理解能力并不在一条线上,你要根据她的理解能力来提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度,尽量利用最简单的的方法给她讲完这个题。例如:有关诱导公式的题,别讲得太深入了,再讲题时只和学生解释清楚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3.临场做变式训练:这个方法有经常听说,可教学过程中学校的好多老师为了节约时间,或者忘记了,亦或是编题能力有限都没有实施。而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很合适一对一辅导,你给她讲完一个比较好的题,而我这个比较好的题就是常考的,典型的。立马编一个类似的题给她,要求做对这个题你才算讲懂了,同时,也才算学生真的掌握了。
4.先学会走再学会跑:这个方法很合适讲高三复杂的题,当讲一个大范围的考点,要先把里面的小范围掌握好。例如:讲集合这么一个模块的题时,里面常设及到不等式的的求法,有关绝对值的,有关二次方程的,有关函数和常比较的,学生常会错,这时你可以先和她们讲完这个,在去讲集合的题目。
5 不断强化,讲第一次懂不行,还要学生自己在看到两次。
6 一个知识点有几种考法。一一列举
图片发自简书App
2
⑶ 小学数学应用题该怎么怎么给孩子讲啊
小学应用题不应该用高等的数学来讲述
这样他肯定听不懂
主要是运用算数的一些东西来讲
讲的时候要深入浅出
有时候做些适当的举例子,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将促于他的理解
主要还是要让他能够理解,特别是这种数学思想.但不一定要是什么高深的,如构造法之类的,讲了他听不懂的.而要让他配卖薯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很容易失分的,这将有利于他以后的学习.,1,最好让他先做一遍,如果做不倒,把答案给他让他自己理解,其实讲多了不好,不利于孩子自己培养思考能力,他实在想不出就稍微点拨下,我一般都是自己想问题的,所以自学能力就强一些了,2,拿书来讲啊,不听打 *** ,2,有些题目是超纲的,培者就随便带过反正也考不到
有些上课讲过的,他还不会的话,说明上课没听
就把上课的主要内容讲一遍问他明白了没,之后再让他做一遍
还不会的话就画图,列等量关系的算式,把他的思路理清,之后再讲解。,2,让孩子自己先做,实在不会则略加提示,让孩子自己思考,慢慢他自己就会有自己的思路了,不同意一楼给答案的观点。,1,画图,画图之后题目的 条件会比较清晰,各数量的 关系也清楚,1,有孩子的家长都已经都是成年人了,只要是上过初中的都会用方程了,而学会方程的人一般就不再使用算术法了,所以学历越高的家长,越不会辅导小学的孩子,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混和运算的算术题方程化,把孩子弄得云里雾里的找不到头绪。建议:先熟悉孩子的教材,吃透了课本,(这不难),再按照课本的做法辅导孩子。但辅导孩子不是替孩子做题,只不孩子困惑的地方点拨一下即可,更不要替孩子检查作业,看出错误不要指出来,要孩...,0,郁闷,好难啊,我怎么也不会哦 心算都算出来了,5天,(1/30+1/20)(15-x)+1/30x=1,x=5。乙队离开5天,忘了小学配手能不能用方程式解题,0,题意没有读懂,应该加强阅读理解!和他多沟通,陪她一起读一些课外读物。例如心里的锁、鞋里的沙.....之类的书籍。一边读,一边分析,0,
⑷ 怎么讲好一道数学题
把算式和结果说的清清楚楚,不要有一点差错,把内容仔仔细细地说清楚,这样就可以讲好一道数学题啦。
⑸ 如何有效进行数学解题教学
1、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当沿着某棱将正方体剪开,可以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很显然,正方体的展开图形不是唯一的,但也不是无限的,事实上,正方体的展开图形有且只有11种,11种展开图形又可以分为4种类型:
1141型中间一行4个作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共有6种基本图。
(2)追及问题
【口诀】:
慢鸟要先飞,快的随后追。
先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差,时间就求对。
例:姐弟二人从家里去镇上,姐姐步行速度为3千米/小时,先走2小时后,弟弟骑自行车出发速度6千米/小时,几时追上?
先走的路程,为3X2=6(千米)
速度的差,为6-3=3(千米/小时)。所以追上的时间为:6/3=2(小时)。
6、和比问题
已知整体求部分。
【口诀】:
家要众人合,分家有原则。
分母比数和,分子自己的。
和乘以比例,就是该得的。
例:甲乙丙三数和为27,甲;乙:丙=2:3:4,求甲乙丙三数。
分母比数和,即分母为:2+3+4=9;
分子自己的,则甲乙丙三数占和的比例分别为2/9,3/9,4/9。和乘以比例,所以甲数为27X2/9=6,乙数为:27X3/9=9,丙数为:27X4/9=12。
7、差比问题(差倍问题)
【口诀】:
我的比你多,倍数是因果。
分子实际差,分母倍数差。
商是一倍的,乘以各自的倍数,两数便可求得。
例:甲数比乙数大12,甲:乙=7:4,求两数。
先求一倍的量,12/(7-4)=4,
所以甲数为:4X7=28,乙数为:4X4=16。
8、工程问题
【口诀】:
工程总量设为1,1除以时间就是工作效率。
单独做时工作效率是自己的,一齐做时工作效率是众人的效率和。
1减去已经做的便是没有做的,没有做的除以工作效率就是结果。
例:一项工程,甲单独做4天完成,乙单独做6天完成。甲乙同时做2天后,由乙单独做,几天完成?
[1-(1/6+1/4)X2]/(1/6)=1(天)
9、植树问题
【口诀】:
植树多少棵,要问路如何?
直的加上1,圆的是结果。
例1:在一条长为120米的马路上植树,间距为4米,植树多少棵?
路是直的。所以植树120/4+1=31(棵)。
例2:在一条长为120米的圆形花坛边植树,间距为4米,植树多少棵?
路是圆的,所以植树120/4=30(棵)。
10、盈亏问题
【口诀】:
全盈全亏,大的减去小的;
一盈一亏,盈亏加在一起。
除以分配的差,结果就是分配的东西或者是人。
例1:小朋友分桃子,每人10个少9个;每人8个多7个。求有多少小朋友多少桃子?
一盈一亏,则公式为:(9+7)/(10-8)=8(人),相应桃子为8X10-9=71(个)
例2:士兵背子弹。每人45发则多680发;每人50发则多200发,多少士兵多少子弹?
全盈问题。大的减去小的,则公式为:(680-200)/(50-45)=96(人)则子弹为96X50+200=5000(发)。
例3:学生发书。每人10本则差90本;每人8 本则差8本,多少学生多少书?
全亏问题。大的减去小的。则公式为:(90-8)/(10-8)=41(人),相应书为41X10-90=320(本)
11、牛吃草问题
【口诀】:
每牛每天的吃草量假设是份数1,
A头B天的吃草量算出是几?
M头N天的吃草量又是几?
大的减去小的,除以二者对应的天数的差值,
结果就是草的生长速率。
原有的草量依此反推。
公式就是A头B天的吃草量减去B天乘以草的生长速率。
将未知吃草量的牛分为两个部分:
一小部分先吃新草,个数就是草的比率;
有的草量除以剩余的牛数就将需要的天数求知。
例:整个牧场上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27头牛6天可以把草吃完;23头牛9天也可以把草吃完。问21头多少天把草吃完。
每牛每天的吃草量假设是1,则27头牛6天的吃草量是27X6=162,23头牛9天的吃草量是23X9=207;
大的减去小的,207-162=45;二者对应的天数的差值,是9-6=3(天)结果就是草的生长速率。所以草的生长速率是45/3=15(牛/天);原有的草量依此反推。
公式就是A头B天的吃草量减去B天乘以草的生长速率。所以原有的草量=27X6-6X15=72(牛/天)。
将未知吃草量的牛分为两个部分:一小部分先吃新草,个数就是草的比率;
这就是说将要求的21头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15头牛吃新生的草;剩下的21-15=6去吃原有的草,所以所求的天数为:原有的草量/分配剩下的牛=72/6=12(天)
12、年龄问题
【口诀】:
岁差不会变,同时相加减。
岁数一改变,倍数也改变。
抓住这三点,一切都简单。
例1:小军今年8 岁,爸爸今年34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的小军的3倍?
岁差不会变,今年的岁数差点34-8=26,到几年后仍然不会变。
已知差及倍数,转化为差比问题。26/(3-1)=13,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13X3=39岁,小军的年龄是13X1=13岁,所以应该是5年后。
例2:姐姐今年13岁,弟弟今年9岁,当姐弟俩岁数的和是40岁时,两人各应该是多少岁?
岁差不会变,今年的岁数差13-9=4几年后也不会改变。
几年后岁数和是40,岁数差是4,转化为和差问题。则几年后,姐姐的岁数:(40+4)/2=22,弟弟的岁数:(40-4)/2=18,所以答案是9年后。
13、余数问题
【口诀】:
余数有(N-1)个,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N-1)。
周期性变化时,不要看商,只要看余。
例:如果时钟现在表示的时间是18点整,那么分针旋转1990圈后是几点钟?分针旋转一圈是1小时,旋转24圈就是时针转1圈,也就是时针回到原位。
1980/24的余数是22,所以相当于分针向前旋转22个圈,分针向前旋转22个圈相当于时针向前走22个小时,时针向前走22小时,也相当于向后24-22=2个小时,即相当于时针向后拔了2小时。即时针相当于是18-2=16(点)。
⑹ 如何给孩子讲解102-79=这样的数学题
减法中的借位问题,是孩子在两位数减法中普遍会遇到的问题。
孩子不能理解什么是借位问题,一方面是对进位制中的“位”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数的分和没有掌握透彻。
借位减法,也叫退位减法。指当两个数相减,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相当于给个位数加上10,再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当孩子对借位减法不理解时,我们建议家长先不要急于扩展到更大的数。
因为,提高难度并不能提升孩子的数学水平,反而会让孩子更疑惑,更不解,进而厌学。
建议家长先从20以内的减法,尝试着让孩子慢慢接受并理解。
以下5个方法,对孩子借位减法有很大帮助,也能适当减轻家长的负担和焦虑。
计数棒数学教学中很常见的教具,通常用于数字计数使用。
对于20以内的减法,我们可以用计数棒辅助,用食物帮孩子理解。
根据题目要求,数出相对应数量的计数棒,移除或增加一定数量的计数棒,再数即可得出结果。
如果孩子觉得单纯数计数棒太无趣,还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用计数棒摆出数字或自己喜欢的形状。过程既有趣,互动性也强,关键还能让孩子爱上这种数学学习方式,非常有益。
儿
实物是我们教孩子加减法的首选,实物阶段结束后就进阶到写写画画了——画圈圈。
当孩子面对加减法不需要一个一个用手指点数时,画圈圈算式一种既抽象又具象的方法。两数相减,可以画出被减数的对应数量圈圈,然后划掉减数部分,再数剩下的部分,就是结果了。
画圈圈做减法的好处在于孩子考试的时候也能用,因为考试的时候没有工具可利用,所以画圈圈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就是将20以内的被减数分解为两部分,即分解10和几,用10减去减数后得到的数,再加上分解数中的几,即可得到结果。
以17-9为例,将被减数17分为10和7,先用10-9=1,再用1+7=8。这样将被减数分解法来做减法计算,非常容易理解,不易出错,且有益口算上发展。
就是将减数分为两部分,其中一位与被减数的个位数相同,个位数减法昨晚后,再十位数减法。
以13-8为例,将减数8分成两个数,其中一个与13的个位3相同,也就是将8能分成3和5,13-3=10,再用10-5=5。这与被减数分解法异曲同工。
以上5个方法,化难为易,更简单,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如果您的孩子对借位减法有不懂或者难以理解的地方,不妨试试这几个方法。
当然,如果您有更简单的方法,也欢迎与我们讨论。
⑺ 怎样才能讲好小学数学题,让他们真正的爱上数学
让我们给出一个解决症状和根本原因的答案。学前班和高年级班工作。所以,请慢慢来。通过解决一个问题,你可以解决成千上万个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为三四年级的学生解答出这样的数学题。这种数学题给初二的孩子。我相信这样的老师应该有办法让初二的孩子普遍理解。否则就是违法乱纪。不建议知道怎么给孩子出问题,怎么指出孩子的问题,怎么跟上,怎么适当训练。更不希望向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家长发问
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有两个弱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办法,我总结成一个通式:变无形为有形,然后一步一步引向无形;变抽象为具体,再一步步引向抽象。具体到题主说的题目,不同的老师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法,真正做到:二年级的人都知道,大家都会知道。遇到这种事,我会绕个大圈子,标本兼治。
⑻ 辅导孩子数学题的时候,怎么教都不会,该如何是好
从课本上找到类似的例题讲给孩子听,低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尽量做到讲题的时候要直观,简洁。不要在讲解的过程问听明白了吗?改成为什么要这么做,听孩子讲,如果他能说出来,说明真的明白了,如果说错了,你也知道他为什么出现问题。教孩子一点要耐心。如果你脾气上来了,本来不会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内疚心理,加上家长态度的变化,就会更恐惧,不自信。效果会更差。
⑼ 中考数学复习如何讲题
在中考复习中如何讲题?n 讲题,是每个数学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一。通过讲题,梳理知识脉络,归纳解题方法,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讲题,更是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考复习中如何讲题?一、关于“为什么讲?”——讲题的目标设计n 梳理知识脉络n 归纳解题方法n 提炼数学思想方法n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一、“为什么讲?”——讲题目标设计n 初三复习中对题目的讲解,要以知识脉络为线索回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联想运用这些知识所涉及到的一般方法或数学模型,主要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的归纳和解题经验的总结。一、关于“为什么讲?”——讲题目标设计n 通过讲题,使学生能够: ?内化知识, ?收获思想, ?领悟方法, ?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也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提升素质与能力。二、关于“讲什么?”——讲题的内容n 通过教师讲题,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n 引导学生将教师讲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 知道→→理解→→内化 二、关于“讲什么?”——讲题的内容n 其间要引导学生说出“如何想?”、“有何困惑?”,再将教师思考问题的过程有序地展示。n 但这种思考问题的过程并非是教师个人解题经验的炫耀,而是以学生的知识贮备、思维水平、解题能力为基点的,与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相适应的探索数学解题方法的过程的展现。n 因此,引导学生“怎么学”对学生告迟档数学学习经验的丰富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深远的影响旦前。三、关于“如何讲”——讲题的方法n 解数学题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u 审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和结论)u 探求解题思路u 正确解答 教师讲题的四个步骤:第一步:审清题意n 通过读题,能直接找到什么?n 要得到的结论是什么?n 图形中或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什么?教师讲题的四个步骤:第二步:分析问题n 可以联想到什么知识点或数学模型?n 从已知条件出发,能得出哪些中间结论?(据因求果)n 从结论出发,寻找需要的条件?(执果索因)教师讲题的四个步骤:第三步:解题过程n 逻辑推理n 规范表述n 注意容易混淆和出错的地方教师讲题的四个步骤:第四步:题后反思n 海珠区的教研员罗晓斌老师对讲题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做了如下的具体说明:n 1.反思思维过程n 2.反思解题过程n 3.反思一题多解n 4.反思一题多变n 5.反思对题目的整体印象教师讲题的四个步骤:第四步:题后反思n ① 题目中或图形中有没有容易被忽略的隐含 条件?怎样找出来的?n ② 是否有多种解题思路?n ③ 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n ④ 是否用到某种常用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 或几何构图)?n ⑤ 解题过程中是否有得分的关键步骤有缺失? 是否能预防预警?n ⑥ 寻找解袜乱题思路的过程中,自己容易疏忽的 地方是哪里?n ⑦ 自己最欣赏此题的哪一部分?n 变式举例。明确两点:n 1.教师讲题的对象是学生! n 2.教师在讲题前既要从自己做题的角度去揣摩习题,还要以学生做题的角度去思考习题,更要以命题者的角度去审视题目,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习题的潜能,提高讲题的效率。综合题讲题举例什么是“综合题”?n 所谓综合题,就是横跨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块的具有一定复杂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需要利用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经过适当的计算和推理才能获解的问题。在初中数学中,综合题往往涉及到代数、几何或概率统计等多个知识点、多项基本技能、多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综合题的灵魂n 解数学综合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综合题的灵魂。n 教师通过讲题,引导学生领悟和总结解数学综合题中所隐含的重要的数学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图形变换思想等等,并结合实际问题及变式问题加以领会和掌握,这是学生掌握解综合题方法的关键,是教师讲解综合题要达到的一个目标
⑽ 如何讲解小学数学应用题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课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能正确分析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而要分析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计算的有关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关系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养学生解一般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产手机54万部,前10天每天生产1.5万部,余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当学生弄清题意后老师就提问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产多少万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余下要生产多少和需要的时间)用哪个等量关系?(余下要生产的量÷余下的时间=平均每天要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题里没告诉我们又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一共要生产的前10天共生产的=余下要生产的量),前10天共生产的又没告诉我们要怎么求?用哪个等量关系?(每天生产1.5万部×10天=前10天共生产的)一个题目分析下来要用到好几个等量关系,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分析等量关系学生才能找到解应用题的途径,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养学生解分数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分析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数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先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再写出三个字的等量关系即“1”×=量。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从分率句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单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数”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数乘52/55等于东西相距的千米数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数×52/55=东西相距的千米数。不管是分数乘法或分数除法应用题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关系,只要找到了等量关系再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分析等量关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应用题找等量关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可以顺着题意找,找到等量关系后设未知量为x与已知量共同参与列式。例如,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它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用原有的重量减去卖出的重量就等于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据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养学生列表或画线段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里各数量间的关系。
(一)一般应用题中有关实际数与计划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列表进行分析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 天数 总千克数
计划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实际 比计划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280÷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清有关数量和标准量的关系,找到解题的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作线段图训练,使学生掌握作图的基本方法:必须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的规范性以及作图的灵活性,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同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启示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比辨析的能力
对于易混、易错的题目,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