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观察力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观察力,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学习内容,而且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每个学生由于观察敏锐性的个体差异,在观察同一件事物上可能出现不同的兴趣,注意到不同类事物或者同一类事物的不同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时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只有具备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才会对问题有着执着的追求和迷恋,会在观察活动中不断获得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
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观察兴趣,要牢牢抓住学生心理的特征,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使学生面临疑难,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主动提问和质疑,有意识地强化他们对观察事物的兴趣,充分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未成年人由于在心理方面不成熟,加上生活阅历不够,比较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数学是一门严谨有逻辑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进行观察力训练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平时只有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充分保证观察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把握合理的顺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观察一个事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遵循一定的空间顺序,可以从前到后,可以从后到前等多种方式。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白科学的观察顺序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序观察事物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引导学生观察时须注意循序渐进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切不可全面突击和操之过急,而要注意循序渐进。一般来说,采取分目标渐进式的方法较适合大部分学生,建议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对学全个体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反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去实现下一个分目标,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人类知觉的特殊形式。它并非消极的注视,也不是被动的感知,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的知觉”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门户”。因此,在教学过程培养中学生观察力时,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全面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
3.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事物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锻炼学生带着目的和问题进行观察,要尽量避免观察的盲目性,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事物,而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时,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从而实现预期的观察目的。
3.2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外貌,还要深入把握事物的外在特征和联系,对于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比如列表比较、类比观察等,启发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点,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落实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性,鼓励学生能够依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深入观察。同时,教师需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学生一起互相讨论,对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遗漏,要查找原因,加以完善,使观察结论更加全面、准确。
3.3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能够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数学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既要注重问题整体,又要注重细节;既要考虑问题本身,又要兼顾与问题相关的条件。
在加强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观察力时,要引导学生善于全面地、相互联系地看问题,能够抓住问题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又不忽视问题的重要细节,促使学生自觉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
3.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观察深度和难度方面的特征,即个体不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透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观察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尤其要重视挖掘观察对象的隐含条件,培养好学深思,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又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和钻牛角尖,使思维愈符合逻辑,推理愈准确严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意识和逻辑思维水平。
3.5 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一个人观察速度方面的品质。拥有敏锐性观察力的人思路流畅,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对复杂的问题能进行周密地思考,能够很快理顺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观察力的培养离不开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实践。因此,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落实观察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善于观察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B.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的观察能力
数学观察力,是新课标中提出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开始。要使这一阶段的培养达到较好的效果,不但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即必须做到观察内容的指导,观察顺序的引导和观察方法的训练。
一、观察内容的指导
1.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分类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第35页,这幅图把10个方块分成二部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摆出10个正方体分成两堆,这时我们就可以边观察,边摆,边讨论。10的分与合有几组情况,教师按照一定的规律把10的几种分法摆出来(如图:略),让学生观察,这样做,还可以从上到下数出各部分的数量是多少。
又如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18页,比大小,我们可以把比较的四个数,竖着排列,数位对齐后,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发现两位数小于三位数。而两位数之间要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数大的则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2.观察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个部分,数与总数,大小数与相差数,每份数与总数。一倍数、倍数与几倍数、等数量间的四则运算关系。开始时,学生一般只会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数量间的一种运算关系,以后就要逐步培养学生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同幅图中的数量,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8页试一试中第一题图,它渗透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及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7+2=9,所以9-2=7,9-7=2。
又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8页例1的小鸡直观图,可清楚地看出每份数、份数与总数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2×4=8 8÷2=4 8÷4=2
在“倍的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如2只羊和6只兔子,在比较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多少关系后,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兔子的只数中有3个2只,接着让学生摆学具,摆出3个2只,在观察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倍的概念。
二、观察顺序的引导
小学低年级数学要求学生掌握的观察顺序,可以有以下三种。
◇表示5,◇◇◇就表示15,这样学生就很方便的看出◇◇◇◇◇表示25。
1.横着看,从左往右看,或者从右往左看,例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32页,看图统计,用实物图来表示一个数,它是从左到右:
2.竖着看。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19页,2的乘法口决,从上往下,借助直观图,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掌握2的乘法口决的规律。
3.从中心向周围扩展。例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43页加减混合。它是用汽车停车场车辆进出的情景来说明的。原来有4辆汽车,先开出1辆,再开进2辆,现在停车场里有几辆车?算式是4-1+2,这样就比较形象,让学生观察,再列式计算。
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也要加强有序观察的训练,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的方法,就低年级而言,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说,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体地说,主要应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应用旧知,指导观察
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图内有大小不同的7只五角星,要求学生按图意编出一道求一共有几个五角星的加法应用题,学生必须先回忆以下两个问题
(1)要求图内一共有几只五角星,可以分成几部分?
(2)这些五角星可以从哪些角度分成两部分?回忆这些知识,就能进行有目的的观察,编出以下三道题。
A.图内有4个大五角星,3个小五角星,一共有几个五角星?
B. 图内大五角星比小五角星多几个?
C.图内小五角星比大五角星少几个?
2.对比观察,找出异同点
例如,给出9的乘法口决后(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比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帮助记忆。
(1)观察比较它们的积,发现下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上一句多9,上一句口决的积都比下一句少9。
(2)观察比较它们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发现积的个位数与十位数的和都是9。
(3)观察比较它们积的十位数与乘数,发现积的十位数都比与9相乘的数少1。积的个位数就是10减去与9相乘的数的差。
这样训练能使学生学会以前者为参照物,逐一观察,逐一对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观察对象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3.培养对比,设问,寻根究底的习惯
观察对比能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打开广阔的天地,但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观察能力的深刻性,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找出规律的同时,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观察时能逐步养成“寻根问底”的习惯。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39页有余数的除法和没余数的除法,要引导学生作对比。
(1)小英有20颗珠子,第5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
20÷5=4(串) 答:可以穿4 串。
(2)小英有20颗珠子,每6颗一串,可以穿多少串,还剩多少颗?
20÷6=3(串)………2(颗) 答:可以穿3串,还剩2颗。
再让学生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问题、得数、答案各有什么不同,然后还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题有这样的不同?当学生发现它们产生区别的关键原因,是因为20÷÷5没余数,而20÷6有余数时,就会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去,从而掌握了问题的实质。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三要素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C. 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数学信息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只是出发,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册《时 分 秒》这以内容时,先出示钟面并提问:“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有谁知道?”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到时间:学校几时上课、几时放学;家长要求早镇孝迅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等等,许多学生已经会认钟面上的时刻。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的发言。教师借此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你会认钟面上的时刻,那你能在按老师的要求在钟面上拨出时间吗?”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让会拨的学生演示怎么拨的,并说明原因。从而让所有学生学会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分钟等内容。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之间用已有的知识互相交流学会的。整个过程教师只是稍微的引导、点拨,而演示的学生才能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得到了培养,知识得到巩固;其他慎举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将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学生实际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发现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还是《时 分 秒 》这一课,在教学时刻的写法时,我课前安排学生看看家里电话、电视、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什么样子的,记录3个在课堂上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这些用品和学生紧密相连,学生特别感兴趣。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时间的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四人一小组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玩具是学生身边的事物,经常触摸的。故而课御此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回答问题很积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吸取数学养分,真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