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数学学习的规律有什么

数学学习的规律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16 05:35:56

⑴ 学数学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1.学好数学要抓住三个“基本”:基本的概念要清楚,基本的规律要熟悉,基本的方法要熟练。

2.做完题目后一定要认真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这样,以后遇到同一类的问题是就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3.一定要全面了解数学概念,不能以偏概全。

8.要将所学知识贯穿在一起形成系统,我们可以运用类比联系法。

9.将各章节中的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能帮助我们系统深刻地理解知识体系和内容。

10.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利用口诀将相近的概念或规律进行比较,搞清楚它们的相同点,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弄清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透彻理解概念,知道其推导过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⑵ 数学的规律是什么

问这个问题前,先学习一下数学史。
数学是规律吗?
答案是是,因为数学最终可以衡量甚至预测所有的事情,现在不能只是因为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数学还停留在“数”上。
但是我希望并认为不是,因为我不想否认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想否认生命的意义。
你知道宇宙?
你认为宇宙只是你肉眼看到的实质存在的事物吗?
由基本元素构成,可以在各种“方向”不断扩展,并最终会回归本源的我认为都可称为宇宙。我们的大脑就可以称为一个小宇宙,一花一草一木一世界。
我看过一些关于数学史的书之后,便发现现在的所有理论都是由最基本的公理逐步推出来的,只要我能够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我就可以理解绝大多数的数学理论,并应用;
你觉得你会用加减乘除吗?
在你每一次应用数学知识的时候,无论是在哪一个学科,你仔细回想你思考的过程,例如计算面积S=ab,假设a=2m,b=2m,我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2*2,然后加上单位,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只会这样算,但是事实上,这里面有更高级的概念,因为如果仅仅有这种程度,先人是根本想不到用乘法的,至少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只有整数的时代,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小数的存在。
面积的乘法便是2m*2m。
在解释之前,也说一下数的概念?1为什么是1,2为什么是2,1+1为什么等于2?
1是1 unit,一个标准。例如1个,1m,1kg;都是先定义了1 unit定义才有后面的扩展。而2,3……便是相对于1unit 的比例,如2m,便是相对于1m的2倍关系。1+1=2;比如你拿了一个石头,又拿了一个,手里共有两个,你为什么有二的概念,因为手里的数量是相对于1个比较出来的。没有了1,便没有了比较,后面无从谈起。
所以整数到小数的过度应该经历许多波折。
像这种比例得到的数的关系,是一维思维。
然后我说的乘法便是二维思维,现在我正在理解,说不清楚,现在你所学的乘法运用也仅仅是比较而已,得到的结果和1m^2进行比较得到4,便是4m^2; 但是可以不仅仅如此,可以直接在大脑运算2m*2m, 而不需要中间过渡计算,说不清楚,你自己体会。
数可以在“数”和“量”上衡量这个宇宙,也就是只要有了相应的概念,数学所表达的便是这个宇宙,是一种映射或称为变换最好,宇宙是由规律的,除非真有上帝存在.
所以数学也是有规律的;
然而这个宇宙有生命存在,可能我们的存在或许就是一堆外星人的数据,也可能地球只是猪圈,但是至少就算不是人类,只要有生命,这个宇宙便有了随机性,可能性。
至少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因为一堆数据而预测。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就是因为像这种胡思乱想,我才变得废了,好好学习,思考是人类唯一的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以学具操作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和以教具演示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或有关的观察活动中,促进抽象数学知识的掌握。
1.学生认知过程的顺序性对小学教学教学方式的要求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他们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且这个转化过程要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等发展阶段才能实现。其中,“动作”或“感知”是认知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表象”是在操作或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最后才是在头脑里将获得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甚至进一步把某些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个认知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是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存在儿童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这一认知规律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教学具操作活动,通过直观教学和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而教材在编排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儿童这一认知规律。如100以内数概念(特别是10以内各数概念)的建立,加减意义的学习,计算方法的掌握,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几何图形的认识等,无一不是以学具操作或对教具演示的观察的学生认知起点的,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这一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以学具操作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活动和以教具演示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或有关的观察活动中,促进抽象数学知识的掌握。如在“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就应通过把两个气球合在一起,把两根(或几根)小棒捆成一捆,把两堆书叠在一起等形象的物化过程,去丰富学生关于两个数相加的表象,促进他们对加法实质的理解。
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对小学教学的客观的要求,在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的活动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学具操作的实质是把掌握数学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通过这一外部程序把所学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具操作简单化地变成一种单纯的计算工具,而应把它作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和必要手段。
1.2 直观教学并不排除教师的必要讲解,所以教具演示必须与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紧密结合起来。
1.3 动手操作和直观教学只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所以在操作和直观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及时地进行抽象概括,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学生认识发展的渐进性对小学数学教学进程的影响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系统掌握,其实质就是他们在相应领域里认知结构的逐步充实与完善,并且这个充实和完善的过程总是以渐进的方式去实现的,即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一般都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由分散到系统的必然趋势。这种具有普通规律的认知发展趋势,我们称之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渐进性,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渐进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对立统一,其核心是“循序”,是渐进的基本前提,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要具体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去,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深入分析教材结构,掌握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是科学数学知识结构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结构相结合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个秩序渐进的结构体系。如“10以内各数的认识”就是按照“数数-认数-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组成-数的序数意义-数的写法”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思路,努力的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去展现教材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的起点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2.2 掌握学生数学认知发展的基本顺序,是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以什么为起点,按照什么样的发展轨迹去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如分数加减法的认知结构,学生就是以分数的意义为认知起点,按照分数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的轨迹去充实和完善的,并以此作为安排教学进程,采取教学措施的心理依据。
2.3 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序”,在充分提示数学知识和学生心理两方面“序”的基础上,教师应在有序的教学活动中把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序”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序”统一到教学活动中的“序”上来,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以此促进学生心理结构与教材知识结构的主动适应,并推动学生认知结构沿着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顺利向前发展。
3.学生认知形成的反复性对他们掌握知识过程的制约
根据现代认知性理学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形成过程的研究,学生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知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由于这种反复过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客观现象,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学生认知形成的反复性。这一认知规律对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影响和制约呢?
3.1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只能逐步达到掌握水平,根据认知形成的反复性,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些知识内容一时难以掌握,或者虽然已初步掌握但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又出现反复,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是学生认知规律在特定学习环境中的具体反映。由此,教师必须正确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达到掌握水平,不要强求学生在一堂课内经过一次学习对所学内容者全部达到掌握水平。
3.2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处理好巩固与发展的关系。针对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的现象,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中巩固原有知识,强化已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数学中,就应突出除法“商不变性质”,“整数除法法则”的巩固和应用,以此一方面促进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顺利掌握,另一方面防止学生对商不变性质和整数除法法则,掌握可能出现的反复。
3.3 加强练习和复习。练习和复习的本身就是一个对所学知识反复认知的过程,对学生初步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具有强化和稳定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研究学生练习,复习的过程和方法,把握好练习的“量”与“度”,克服练习和复习过程的机械重复等无效劳动现象,提高练习和复习的效率,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

⑷ 数学学习窍门和方法

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哪些能培养数学思维的学习小窍门?

八、排序思维

关于排序思维,家长一般重视循环排序的教育,比如一说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孩子能知道接下来就是三角形、圆形。这里同样再给大家查漏补缺,不能忽视“第几”的排序方式,比如小朋友们排排队,从左到右第几,从右到左第几,以及让孩子把一些东西从大到小排序或从高到低排序,这些能增强孩子对序数的感知力,和以后数学学习密切相关,而且相信大家在工作中也没少遇到需要排序处理的问题。

九、抽象思维

孩子一般在5岁开始出现抽象思维,多数家长并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其实很简单,比如“你看妈妈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孩子就要通过思考,在提取一个个信息比较后,分析出不同在哪里。

类似的例子很多,家长在生活中多注意即可。

十、解决问题的思维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多数家长却只追求孩子的成绩,家长应该让孩子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并给孩子留下空间,让孩子思考,结果正确与否,并不重要。比如有6颗草莓,让孩子平均分给大人。

⑸ 一年级数学在生活中的规律有哪些方面

有以下方面: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⑹ 一年级数学百数表规律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百数表规律如下:

1、每行有10个数,有10行(每列有10个数,有10列)。

2、一行中相邻两个数右面的数比左面的数大1。

3、一列中相邻两个数下面一个数比上面数大10。

百数表一般出现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中(五年级时学因数与倍数、质数(素数)与合数时也有用),意在当学生已认识100以内数以后,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的数的排列序,不但巩固了100以的数位的顺序,又能在表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规律。

培养数学思维逻辑的技巧:

1、设疑,激发孩子的思维

孩子们都具有好奇、质疑、求知欲望,根据这一特征,在生活中涉及到有关数学的问题时,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给孩子机会让他思考应该如何计算,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维。

2、引导发现,促进营造思维空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动力之一。发现问题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白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

⑺ 儿童数学学习的原则,有哪些

关于儿童学习不应该死记硬背,应该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来督促孩子学习,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就需要一些学习的原则来正确的引导孩子, 开展儿童数学学习应遵循哪些原则?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这些原则:

重视个体差异的原则。应该承认,每个孩子生来就有独特性,这不仅表现在每个人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上,也表现在每个人不同的脾气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孩子的个体差异特别明显,要耐心对待,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学习数学。

⑻ 数学计算的规律有哪些

谈数学解题的规范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弱化解题的作用。要克服题海战术,强化解题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解题的规范。

解题的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及解题后的反思四个方面。

一、审题规范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审题过程包括明确条件与目标、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确定解题思路与方法三部分。

(1)条件的分析,一是找出题目中明确告诉的已知条件,二是发现题目的隐含条件并加以揭示。

目标的分析,主要是明确要求什么或要证明什么;把复杂的目标转化为简单的目标;把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目标;把不易把握的目标转化为可把握的目标。

(2)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每个数学问题都是由若干条件与目标组成的。

解题者在阅读题目的基础上,需要找一找从条件到目标缺少些什么?或从条件顺推,或从目标分析,或画出关联的草图并把条件与目标标在图上,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以顺利实现解题的目标。

(3)确定解题思路。一个题目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是由条件通向目标的桥梁。用哪些联系解题,需要根据这些联系所遵循的数学原理确定。解题的实质就是分析这些联系与哪个数学原理相匹配。有些题目,这种联系十分隐蔽,必须经过认真分析才能加以揭示;有些题目的匹配关系有多种,而这正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的原因。

二、语言叙述规范

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程式的过程,是数学解题的重要环节。

因此,语言叙述必须规范。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言必有据。数学本身有一套规范的语言系统,切不可随意杜撰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让人不知所云。

三、答案规范

答案规范是指答案准确、简洁、全面,既注意结果的验证、取舍,又要注意答案的完整。要做到答案规范,就必须审清题目的目标,按目标作答。

四、解题后的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节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1)有时多次受阻而后“灵感”突来。不论哪种情况,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及时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追溯“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总结审题过程中的思维技巧,这对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2)这些方法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因此,解题后反思一下有无其它解法,可使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阅读全文

与数学学习的规律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