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方式方法: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备课。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做好引导者。教师如何才能做好这个“引导者”,提问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应注意:
1、提问内容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为教学目的服务。
2、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
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常言道: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赛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赛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赛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二、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当教师设计好了提问内容,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选择好了提问对象,那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东风就是提问技巧。
1、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②、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③、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④、巧变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一个问题往往有多个角度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学科的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20÷5”,教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教师问:“20在这个除法算式中,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3、课堂候答时间要把握
课堂候答时间指的是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找学生回答,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留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等待3秒左右为宜,这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研究表明,当教师把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至5秒时,课堂就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着变化。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增强等。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最好不要超过10秒。随着时间的延长,课堂气氛会变得异样,很多学生开始处于思维游荡状态中,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问题范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⑵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还存在哪些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还存在哪些问题
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思维的过程。一切思维均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问题”需要人为地去设置,尤其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面临思维困境,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起思考。所以,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提问。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提问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提问是否得法,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现。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调查结果,在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提问次数局部过密,重复过多。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课堂提问次数占课堂时间的30%到50%,整体的提问频率趋于合理。但存在局部提问次数过密,重复过多的问题。笔者在一篇论文中看到在一次公开课上,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课题的观察中,在这节45分钟的课上,老师提了56个问题,在某个提问“高峰期”的5分钟内,就提了12个问题,平均每分钟2.4个问题;围绕着某个教学内容,老师一下子提了8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有些是重复的,没有思考的价值,使教学步骤重复较多。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影响学习的效果。
2、问题指向性不明确,学生难以回答。
一个提问,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表述含糊不清,学生无法作答。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时,学生计算出“(-3)× 7”的结果后,教师问“确定了符号以后,再来确定什么?”,学生答“结果”。“结果中除了符号还有什么?”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又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课伊始,教师出示各种物品的包装盒,提问:“你能给这些物体分类吗?”由于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不知从何回答。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对学生缺乏引力,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3、侯答时间偏短,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约有45%的学生认为老师给的应答时间“有些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往往造成启而不发。
4、提问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忽视课堂的生成。。
有些教师提问时虽然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下面是一位年青教师上汇报课“一元一次方程”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 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 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已看出来了,x=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这位教师提问时,对学生新颖的回答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强调机械套用解题的一般步骤和“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必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学生回答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激励性评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根据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提问内容的设计,对提问对象的态度和课堂提问情境都影响着数学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1、优化提问内容。
(1)问题设计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出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问题设计应注重层次性。
教师面对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要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同学,适当安排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例如在一堂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将问题全盘托出,而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问题:①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②这几种制作方法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④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⑤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是一个正方形?⑥当宽AD长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⑦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学会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
(3)问题类型应重“内化、理解和引申”。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要针对教学的重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以疑促思,以思促学。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引申,适当提一些创造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②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③是否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④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试一试。⑤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又比如:在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时,对方程x2 = x+3的求解所有学生都是将方程化为x2 - x-3=0,画出函数y= x2 - x-3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针对此现象,可以设问:“这样画图象麻烦吗?”“能否将它看成y= x2 和y= x+3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呢?”“你认为还有几种变化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还可进一步提问“对于如x =x2 +3的方程有几个解?”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的升华,从而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4)问题应答要讲究课中的生成与变化。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课前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和预设有差异。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错误信息,并利用其指导学生学习。笔者在听课中曾遇到一位老师进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时,写了两道题目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过了几分钟,多数学生准确地完成了练习,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了:“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当x项的系数、y项的系数和常数项是连续的整数时,这样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都是x=1,y=-2 。” 本节课的内容只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没有涉及解的规律。任课教师听了这一问题,看起来有些惊讶,他在备课时应该也没有考虑这一问题。但这位教师没有急于转变话题,而是充分抓住这个契机提出问题:“大家看这个规律正确吗?” “请尝试再写出几个并解出它?”学生马上编写符合这样条件的方程组来检验那位学生发现的规律,结果都是正确的。教师因势利导“如何验证这个规律?” 学生用代数式表示符合上述条件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到一般式,并解得它的解为x=1,y=-2.这位教师的提问无疑是机智的,通过师生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尊重提问对象。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原则。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才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可能回答好问题。到底停顿多长时间较合适呢?这要随问题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已形成的学生能力结构中思维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对比较简单的铺垫性、过渡性的问题,或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熟练程度和反应速度的,停顿时间可以短些;对比较关键的问题或为了巩固复习而提出的问题,停顿的时间可稍长一些;对较重要的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思考较长一段时间后再叫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有时教师还可再等待一定时间,让学生的答案在大家脑子里回旋一下,然后再指定学生补充和评价,或转入新的问题。研究表明等候时间至少在3到5秒钟。这3至5秒的时间可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课堂实践表明,教师使用等待技巧,学生的回答会发生一些重大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2、会有更多学生自愿回答问题,3、学生回答根据分析性,创造性。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6、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2)注意提问的全体性。
课堂提问应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不能为了教学顺利只问优生,而应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思考活动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重要的问题,可多叫几个学生回答,回答以后,还可叫其他学生议论补充。这样做可使每位学生都认真思考,都必须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尤其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助于提高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3)及进行问后点评。
及时的问后点评对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讲评时要遵循“表扬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有创见的回答应及时肯定,鼓励大家效法;对和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确有道理也应该肯定;如果学生解答的根据待考证,可以作为不同理解,留请大家课后思考。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追问或补问。“这种思路可行么?为什么?——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你能理解XX同学的思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观点吗?——你能再解释一下,把意思说的更明白,更简洁吗?”通过一系列追问和补问,给学生实践思考,让他认清不同情况出现的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3、营造和谐的提问氛围。
(1)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
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题、探索求解。创设问题情境的最大优点是使学生更容易突破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展开。调查表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了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的外在表达的效果。有时仅仅是因为回答问题的学生紧张,就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想办法营造有利于提问的良好氛围。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首先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2)合理应用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包括神态、眼神和肢体动作等,提问时教师应用非言语行为的最大优点在于把教师的问题和学生思维作答融于一体。一个好的问题应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而非言语行为是激活思维火花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许多细小的问题都可以辅以非言语行为。例如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用眼神、微笑来表达期待,并不时地点头赞许,学生回答完毕,老师未评价先鼓掌(有时,如果教师正好在这位学生身边时,教师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以示赞许)。这对这位同学以后的学习会有多么大的鼓励啊!可能他从此会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喜欢这位教师的数学课。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的实验说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教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预定的统一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相待与鼓励,而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还要指导学生会问。一方面:在教学中鼓励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层层深入,探求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保持兴趣和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的途径。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提问随意,缺少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封闭,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针对性与完善性;提问脱离,欠缺站在孩子角度设计问题经验;提问单向,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没有留给孩子足够思考、有效质疑的空间;没有充分考虑提问的整合及弹性。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怎样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在教学中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在学生兴趣点上设问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状态积极兴奋,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圆的定义。又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 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接着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非常好奇,此时我及时设问:“你们想不想学到老师的本领?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主动。
二、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教学新知时,注意在知识的内在联系处设问,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加深理解新概念。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先通分、后加减的道理,可拟定如下设问: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的设问,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之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规律。
三、在学生有疑难处设问
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难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我是这样设问的:①、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吗?为什么?②、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与严格区别。
四.在学习出现障碍处设问
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概念不明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疏通。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提问:如果按照一个数所含的约数的个数来分类,1—10这十个自然数可分成几类?学生把它分成含有一个约数、两个约数……等类别。接着问:如果按照约数的个数分类,自然数应该怎样分类?就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及时让学生观察2、3、5、7所含有的约数个数有什么特征(1与本身)? 4、 6、 8、 9、 10所含有的约数个数与前四个数相比,有什么区别?学生豁然开朗。最后再问:质数、合数的定义是什么?自然数可分成哪三类?通过在障碍处设问,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对事物分类的方法,而且提高了思维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五、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设问
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如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一课的结束时,学生都自我感觉很满足。这时老师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倍数和因数这一问题上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这个拓展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⑷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转变这种教学形式,在完成基本的知识传输任务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问题设计,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例如,在学习“计算平均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们的考试成绩输入到表格中,向同学们提出如何计算总分、平均分、最高分以及最低分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有助于引导学生使用Excel中的公式进行数据计算。教师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应该点到为止,而将教学的重心转向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问。
二、注重教育趣味性,引导学生交流活动
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必须要突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通过趣味性互动,真正融入到数学知识体系中来。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初中教育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导致教学气氛相对较为沉闷,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并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现代初中数学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初中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趣味问答”“趣味游戏”,将游戏与初中数学知识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与特点,提升数学教育综合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水平,适应现代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需求。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从价值和意义来看,信息技术给现代初中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在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教学不断提档升级,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外,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微课、思维导图、大数据等,都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呈现出新的教育发展特点。特别是现代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更是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与局限,改变了传统教学格局,教师不仅仅可以利用实体课堂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依托网络载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引领现代初中数学教育向前发展,提升综合教育效果。
四、科学设置教学项目,解决现实教学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必须有一定的抓手。通过项目化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知识,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数学问题。项目化教学能够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布置项目化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问题的解决中,而不是单纯地学习几个知识点,有助于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要注重教学拓展,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一般都局限在课本之内,虽然有着较强的理论体系,但是无法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实际应用方面也有很多困难。在组织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进行拓展,模拟很多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