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度量 的量 怎么读音
度量拼音:[dù liàng]
[释义] 1.容忍、宽容他人羡裤的哪蠢限度 2.有时也作肚量 3.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兄缓简
‘贰’ 数学度量的读音
你好:
数学度量的读音如下:(普通话拼音读音)册亮洞
数(shù)学(xué)度(dù)量(liàng)
拼音:是汉字读音的一种注音方法,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键毕成规州枯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叁’ “度量”作动词时,它的正确规范读音是什么呢
“度量”作动词时有两个意义,读音不同。
当度量表示推测、估碧迟量、权衡时,属于主观心理过程,忖度,审时度势、衡量利弊。读ò liáng(读如夺良)。
当度量表示对物体笑兆的长短、容积、轻重测量时,属于客观测量过程,度数,读dù liáng(读如杜良)。
只有作名词时才读dù liàng(读悔升李如杜亮)。
‘肆’ 度量怎么读
度量(读音dù liàng),汉改拦语词语,是指用以计量物品的一些物理属性。
又指容忍、宽容别人的限度,语出《周礼·夏官·合方氏》:“同其数器,壹其度量。”
详解
1、用以计量长短和容积的标准。
《周礼·夏官·合方氏》:“同其数器,壹其度量。”郑玄注:“尺丈釜钟不得有大小。”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
宋苏轼《徐州莲华漏铭》:“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
2. 指事物的长短、大小等特征。
《文子·自然》:“老子曰: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故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
3.规格;标准。
《墨子·明鬼下》:“是何珪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浄洁也?”
《文子·上义》:“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
《汉书·谷永传》:“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实以定德。”
4.限度,限量。
《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信如。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朱子语类》卷十八:“殊不知致知之道,不如此争迫;须是宽其程限,大其度量,久久自然通贯。”
5. 法度。
《管子·权修》:“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
《韩非子·难二》:“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
汉荀悦《汉纪·元帝纪》:“ 高祖开建大业,统辟元功,度量规矩,不可尚矣!”
《汉书·景帝纪》:“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
6. 器量;涵养。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晋葛洪《抱朴子·逸民》:“宜其以布衣而君四海,其度量盖有过人者矣。”
《晋书·陈骞传》:“ 骞 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宋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公,南京人,慷慨有节,以度量容天下。”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回:“群臣见昭王度量宽洪,莫不大悦。”
清李渔《奈何天·软诓》:“亏得你度量宽宏能受;我设身处地,委实难留。”
7. 估计;思量。
《管子·形势解》:“善视其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
《汉书·晁错传》:“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
明冯梦龙《挂枝儿·帐》评注引《诉落山坡羊滑歼启》:“你自家去思,你自家去想,自去度量,还是谁家的理短,谁家的理长。”
8. 犹度支。指规划计算(财政收支)。
《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足矣。”
9.测量。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遥大之物,宁可度量?”《参同契》卷下:“天地神明,不可度量。”[1]
明叶宪祖《夭桃纨扇》第八折:“恩如海,难度量,把风尘提挈云霄上。”
10.指人的器量,胸襟。
柳宗源《柳常侍行状》:“惟公质貌魁杰,度量宏大。”
‘伍’ “度量衡”的“量”的读音是什么
长度单位的名称,产生很早,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都是。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实用单位,并且单独构成一个系统。仞与尺的比例关系,一向没有明确的定数,说一仞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认为是八尺。周代以前的长度单位的名称,经过《汉书·律历志》的整理碰圆搏,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长度的小单位,一般都是算数学者使用的。所谓"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只是表示测量时应该具有微小数的精度的意思。《孙子算经》卷上有"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的说法。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为算术上专用的小数名称和长度小单位名称。到了宋代,把秒改为丝。清末时把长度小单位定到毫位为止。
折叠编辑本段量
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计量产生最早,它的单位名称也最复杂。在《左传》、《周礼》、《仪礼》、《尔雅》等经典着作中都有关于容量单位的记载,其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同长度一样,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单位。《小尔雅·广量》说"掬四谓之豆",《左传·昭公三年》说"四升为豆",这两种说法是相通的,就是说掬也就是升。升的本义是"登"、"进"的意思,两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数,然后从这个数登进,按四进有豆、区、釜,按十进有斗、斛。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后来《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至于《说苑·辨物》云"十龠为一合",说法有所不同,可资参考。附带提一下石,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折叠编辑本段衡
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但古时对重量单位的说法复杂不一。例如《孙子算经》卷上:"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说苑?辨物》:"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说文·金部》:"锱,六铢也。"《淮南子·铨言》高诱注:"六两曰锱。"《玉篇·金部》;"镒,二十两。"《集韵·质韵》:"二十四两为镒。"等等。"黍"、"粟"、"絫"、"圭"等,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称,实际上早已不用。"锱"、"镒"及"锾"、"釿"等都是借用钱币的名称,也早就不用。所以各家说法有种种不同。自《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之后,名称就比较一致起来,直至唐代都没有改变。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南朝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唐 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但那时分的进位还没有确定为钱的十分之一。再说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折叠商代牙尺
汉代政治经济皆如秦制,度量衡也沿用秦制。西汉末刘歆将秦汉度量衡制度整理成文,使之更加规范化,条理化,后收入《汉书·律历志》,成为最早的度量衡专着。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方升遗存至今。战国时期的一件标准量器栗氏量包括升、豆、鬴三个容量单位。《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作这件量器时冶炼青铜和铸造的技术条件及所包括的各个量的尺寸、容量和重量。
长度单位的规定 秦汉时尺长约合今23厘米。南朝太史令钱乐之依照当朝尺长(合今24.5厘米)更铸张衡浑天仪。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唐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1975年,天文史家从明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当时量天尺的刻度,考定尺长24.525厘米, 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度相符。在 1300多年间,量天尺尺值恒定不变,保证了天文测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日常用尺,则历朝趋向变大。
重量单位的规定 春秋中晚期,楚国制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 。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一铢重0.69克,一两重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铜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全长为战国的一尺。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不同于秤杆。可能是介于天平和杆秤之间的衡器。战国不仅广泛使用衡器,对杠杆原理也有透彻的认识。《墨经·经下》即有精辟论述。秦汉以后杆秤流行。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的内在联系 中国很早就以长度作为基本量,由它推导出容量和重量。因此,如何确定一个恒定不变的长度单位,成为历代探讨和争论的课题。《汉书·律历志》:度"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即以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 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恰合一尺。律管容积为容量单位一龠,10龠为合,10合为升,一龠之黍重12铢,24铢为两,使度量衡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准之上。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汉书·食货志》记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清康熙年间规定以金、银等金属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后发现金属纯度不高影响标准精度而改用一升纯水为重量标准。这种利用重量确定度量衡单位的方法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折叠商鞅方升
国际公制在中国的推行 明清两代采用营造、库平度量衡制。清干隆帝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在钦定《数理精蕴》中对度量衡详加考订,并用万国权度原器与营造尺、库平两进行校验。营造尺相当于米制32厘米,库平两约合37.3克。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拟订划一度量衡制和推行章程。商请国际权度局制造铂铱合金原器和镍钢合金副原器,次年制成运回中国。1928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规定采用"万国公制"为标准制,并暂设辅制"市用制"作为过渡,即1公尺为3市尺,1公升为1市升,1公斤为2市斤。改革后的市制适应民众习惯,又与公制换算简便,逐渐为民众接受,1949年后,市用制通行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自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单位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陆’ 度量 的量 怎么读音
度量拼音:[dù
liàng]
[释义]
1.容忍、宽容他人的限芦中告培消度
2.有时也作肚量
3.计量长短、容积轻重陪明的统称
‘柒’ 度量的度怎么读
dù liàng
度量:容忍、宽容他人的限做禅度,有时也作:“肚量”。
dù liáng
用在数学中,衡量某种量的大小,如,度量纯尘尘衡:计量长短、兄橘容积轻重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