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数学中概率C以及p的用法(公式也行)
1、C表示组合方法,例如有3个人甲乙丙,抽出2个人去参加活动的方法有C(3,2)=3种,分别是甲乙、甲丙、乙丙,这个不具有顺序性,只有组合的方法。
2、P表示排列方法,表示一些物体按顺序排列起来,总共的方法是多少.
例如 C(5,2)=(5*4)/(2*1)=10,C(7,3)=7*6*5 / 3*2*1=35
P(5,3)=5*4*3=60,P(6,2)=6*5=30
为事件A的对立事件。
推论4:若B包含A,则P(B-A)= P(B)-P(A)
推论5(广义加法公式):
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有P(A∪B)=P(A)+P(B)-P(AB)
⑵ 数据分析中的P值怎么计算、什么意义
一、P值计算方法
左侧检验P值是当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右侧检验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双侧检验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二、P值的意义
P 值即概率,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根据显着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 值,一般以P < 0.05 为显着, P <0.01 为非常显着,其含义是样本间的差异由抽样误差所致的概率小于0.05 或0.01。
(2)数学P怎么求扩展阅读:
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过程。在实用中,数据分析可帮助人们作出判断,以便采取适当行动。
数据分析的数学基础在20世纪早期就已确立,但直到计算机的出现才使得实际操作成为可能,并使得数据分析得以推广。数据分析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在统计学领域,有些人将数据分析划分为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以及验证性数据分析;其中,探索性数据分析侧重于在数据之中发现新的特征,而验证性数据分析则侧重于已有假设的证实或证伪。
⑶ 告诉一个等式求p
x*p^n1=y1
x*p^n2=y2
得
n1*ln(p)=ln(y1/x)
n2*ln(p)=ln(y2/x)
得
ln(p)=ln(y1/x)/n1=ln(y2/x)/n2
得
n1/n2=ln(y2/启销x)/ln(y1/x)
这样就能得出n1与n2的比值,再取最接进的整数的近似值,得n1与n2的值,回代得:
p=exp{ln(y1/x)/n1}
=(y1/悄弯游x)^(1/n1)
补充:
自然对数就是对自然常数e取对数:
e=2.71828.
不太理解的话可以用常用对数lg(对10取对数)
不过lg用起来没有ln方便,因为ln和exp可以轻松的转换,而且lnx求导结果是闹搭1/x.非常简单
⑷ P值如何计算
计算过程如下:
为理解P值的计算过程,用Z表示检验的统计量,ZC表示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
左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小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右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P(Z≥ZC|μ=μ0)
双侧检验 H0:μ=μ0 vs H1:μ≠μ0
P值是当μ=μ0时,检验统计量大于或等于根据实际观测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值的概率,即p值 = 2P(Z≥|ZC||μ=μ0)
X^2计算如下:
统计学的英文statistics最早源于现代拉丁文Statisticum Collegium(国会)、意大利文Statista(国民或政治家)以及德文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于1749年使用,代表对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学问,也就是“研究国家的科学”。
十九世纪,统计学在广泛的数据以及资料中探究其意义,并且由John Sinclair引进到英语世界。
统计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一般认为其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迄今氏李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携核碰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
所谓“数理统计”辩谈并非独立于统计学的新学科,确切地说,它是统计学在第三个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新方法的一个综合性名词。概率论是数理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不属于统计学的范畴,而是属于数学的范畴。
⑸ 概率P值怎么求
P 值是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一般以P < 0.05 为显着, P <0.01 为非常显着。P(A)=总是介于0和1之间,从概率的统计定义可知,对任意事件A,皆有0≤P(A)≤1,P(Ω)=1,P(Φ)=0。其中Ω、Φ分别表示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在闭咐一定条件下必然不发生的事件)。
(参考资料:网络-概率)
⑹ 数学题,求p的计算过程
数学题,求闷亮p的计算过程
先化简蚂谈宽
然后
十字相侍猛乘法
⑺ 统计学中的“P”值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
P 值是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一般以P < 0.05 为显着, P <0.01 为非常显着。P(A)=总是介于0和1之间,从概率的统计定义可知,对任意事件A,皆有0≤P(A)≤1,P(Ω)=1,P(Φ)=0。其中Ω、Φ分别表示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发生的事件)。
(参考资料:网络-概率)
⑻ 概率中P和C怎么算的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
一、排列组合计算方法如下:排列也可以表示成P
排列A(n,m)=n×(n-1).(n-m+1)=n!/(n-m)!(n为下标,m为上标,以下同)
组合C(n,m)=P(n,m)/P(m,m) =n!/m!(n-m)!;
例如:
A(4,2)=4!/2!=4*3=12
C(4,2)=4!/(2!*2!)=4*3/(2*1)=6
二、概率中的C和P区别:
1、表示不同
C表示组合方法,比如有3个人甲乙丙,抽出2个人去参加活动的方法有C(3,2)=3种,分别是甲乙、甲丙、乙丙,这个不具有顺序性,只有组合的方法。
P表示排列方法,表示一些物体按顺序排列起来,总共的方法是多少。
2、性质不同
公式P是指排列,从N个元素取R个进行排列(即排序)。
公式C是指组合,从N个元素取R个,不进行排列(即不排序)。
(8)数学P怎么求扩展阅读
在概率论发展的早期,人们就注意到古典概型仅考虑试验结果只有有限个的情况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试验结果是无限个的情况。为此可把无限个试验结果用欧式空间的某一区域S表示,其试验结果具有所谓“均匀分布”的性质,关于“均匀分布”的精确定义类似于古典概型中“等可能”只一概念。
假设区域S以及其中任何可能出现的小区域A都是可以度量的,其度量的大小分别用μ(S)和μ(A)表示。如一维空间的长度,二维空间的面积,三维空间的体积等。并且假定这种度量具有如长度一样的各种性质,如度量的非负性、可加性等。
⑼ 排列组合公式 p几几的,怎么算
大写字母P,下标n,上标r,(这里打不出上下标,就打成P(n。r))表示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r个不重复元素,按次序排列。
如从5个人中选3人排成一队,不同的排法有P(5,3)=60种P(n,r)的计算方法是行携培P(n,r)=n!/[(n-r)!]=n*(n-1)*(n-r+1),如P(9,3)=9*8*7=504。
定隐逗义及公式
排列的定义:从n个不同元素中,档唯任取m(m≤n,m与n均为自然数,下同)个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
⑽ 关于统计学,这里的p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谢谢!
P值的计算公式是:
=2[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p不等于p0时;
=1-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p大于p0时;
=Φ(z0) 当被测假设H1为p小于p0时;
总之,P值越小,表明结果越显着。但是检验的结果究竟是“显着的”、“中度显着的”还是“高度显着的”需要根据P值的大小和实际问题来解决。
统计学中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为:
1、从一组数据出发,确定某些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即建立数学模型并估计其中的未知参数。估计参数的常用方法是最小二乘法。
2、对这些关系式的可信程度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