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是一名新教师(教小学数学、语文),想知道在教学中该怎样做能把知识讲透,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掌握.
这个问题比较大,以前我也想直接得到答案,其实这是一个过程,急不来的,我说几点要注意的
1、师德要好,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没有爱,不喜欢,进步的就慢
2、了解学生的心理,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们常纠结一个问题,是课上的好比较严厉的老师好,还是受学生爱戴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好。其实有的时候不矛盾。
3、多研究教材,多自己设计教案
4、请多上公开课并及时反思。
究竟小学数学教师应分别从哪些方面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呢?通过各方面总结,借助其他研究成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自身文化业务素质,有科学优化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知识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更是渗透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和思想,在教学要求上也更趋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要搞好素质教育,除在教学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外,在自身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素质上也要随之不断更新。具体是:
1、要认真学好教育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和工作方法搞好教学工作。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方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教好数学的教育规律,研究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状况。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教育理论,这是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学,也是教育改革的基础。
2、要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教学工作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精炼的语言和高尚的行为,对学生的人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也就在这里。所以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要求做到:
(1)语言准确、生动。数学教师还要做到语言简练富有逻辑性。
(2)要熟练地掌握和正确运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具、学具。能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制作教具,指导学生制作和运用学具,以提高教学效果。
(3)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做到板书工整、美观、突出重点,作业批改认真规范,批语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3、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结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况,可以将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学科方面的知识;二是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三是教学实践知识。知识领域的扩展,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教师在知识上不断更新。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仅仅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就能完全实现的。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需要理论上的学习,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和提高。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健全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有:1、求知欲。2、观察力:教师要学点教育学与心理学;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力的锻炼;要多接触学生。3、敏感性。4、理智感。教师是讲理、服理、通情达理的
B.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来解读和实施新教材,即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把握住这样的原则,在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真正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简单化。在此过程中要把握好“解读”和“活用”二者间的关系。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包括获得自己所需资源,理解编者编排意图,疏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经过转化、整合、思考、简单化、生活化等优化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来攻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学的“灵魂”。现浅论如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我们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解读文本需注意三方面:1、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2、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疏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疏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探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例1的主题图:一家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要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根据该例题教师不难疏理出本节课授新知识点: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例如: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3、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联系,要把握:①通读全册,理解单元教学内容,理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年级之间数学知识的衔接。②细读单元,理清知识点,弄清新旧知识联系点,分析数学新旧知识结合点,分析学生学习新知的思维过程:平衡(旧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发冲突(关键)——交流、合作、探究(课堂效果)——新平衡(学懂新知)。解读本单元的目标,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每个例题怎样才能得到落实,达到宏观与微观,新知识与旧知识,教学目标与达成构思等的统一。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自己所需数学教学资源,疏理授新知识点,真正确立起“教什么”,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着手进行构思具体的教学设计,确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流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胆取舍,构思合作流程中,教师要针对教材预设的一些教学对象和教学情景,分析教材意图、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这些思路,因为:①教材是一种文本化材料,由于文本条件限制,它并不能完全呈现其丰富、独到的内涵与教学思想,教师应用时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思考,大胆取舍,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进行程序化、动态化改造;②教材设计思路并不一定能够恰当反映课程标准思想,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时,需打破文本禁锢,批判性继承,个性张扬地构思创新设计流程;③教材文本设计中的对象、场景、难度、文字提示、旁注未必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读文本、活用教材”。例如在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一课来说,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戏,教材编排中两个盒子里的各种颜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现给了学生,如果按教材编排思路,在游戏前预先告诉学生红棋子、绿棋子的个数及盒装情况,再让学生做摸棋子游戏,这样就使游戏失去了悬念。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就应针对当时、当地及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一些大胆改造,即:把各种颜色棋子换成各种色彩的乒乓球,预先不告诉盒子中装球个数及颜色,然后开展“猜测——实践——验证”的摸球活动,这样就能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渴望。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观、新理念,我们只有更新观念,正确到位的解读文本,灵活应变的活用教材,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攻破我们的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
C. 小学数学教师钻研教材应做到哪些方面
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新意。
2、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4、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
例如,在教学在 “找规律”一课时,我根据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处理,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乱核:一是“猜一猜”,根据已有排列发现规律,猜出接下来的图形或物体应是什么样的;二是“说一说”,针对同一哗笑掘个排列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不同的规律(如形状、数量、颜色、长短、大小等);三是“摆一摆”,自选材料摆出某种有规律的排列;四是“演一演”,用声音、动作、图画、节奏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规律;五是“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这样的设计,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5、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升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现在的课标教材,在很多地方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思想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教师在备课时只有领悟并掌握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流程,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所以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在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冷落了课本,开发教学资源不要只图热闹。对教材的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
D. 教师如何吃透教材
教材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引“航标”。拿到教材的时候,我首先会先浏览一遍,结合课标,先把握教材的总体要求,然后落实到单元中,最后落实到课文上,一步步理解教材。当你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时候,你就对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知道教材的重难点在哪里,教案应该怎样设计更合理,值得学生关注的地方在哪里,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等等。在你充分认识教材以后,上起课来就得心应手、胸有成竹。近年来,我作为学校数学学科的带头人,经常去听评年轻教师的课。我发现,如何吃透教材是年轻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环节。下面,结合两个事例,具体谈谈我的建议。例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材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教学教材上是这样说的:长方形一周的长就叫长方形的周长,我看了好几名教师讲授这一知识点,无一例外地照着书上的话重复了一遍,再让学生读一遍,然后就让学生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学生对周长的概念还是不太清楚,对其计算方法、单位的使用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吃透教材的结果。
E. 如何提高六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
六年级学生一方面抽象思维、动手操作、自学能力等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大,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思维变化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势利导,努力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使六年级数学教学行之有效呢?下面谈几点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二、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我们教师要教学生成材,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是自来水水。所以我们要作到:
1.学习,学习专业知识。2.钻研,钻研教学要求、钻研知识点、考点。3.提高。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适应并且掌控这种变化以及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克服困难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才能和学生更好的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完成教学。
三、认真钻研教材,巧施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实施有效备课、有效课堂的前提。1、走进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处理,首先要认真研读把握教材特色,其次和教材平等对话,明确目标、把握要求,吃透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点,做到尊重教材、源于教材。2、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情境化。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力求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或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与补充,使教材更加切合班级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教师教学时应尽量用生活中的事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到亲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平价好用眼霜最好如何快速去除黑眼圈睫毛膏适合20岁的眼霜排行榜丰胸抗衰老眼霜什么牌子的好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 “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F. 数学老师如何读懂教材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美其名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现了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其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教材是选用讲台作情景,采用连线的方式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我想意图有三:一是学生对讲台极为熟悉且大小适合观察;二是讲台上放置的粉笔盒对观察结果起参照辨析作用;三是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其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而教材下面的观察长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才使学生认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为三视图的学习打下基础。有的老师没有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教学中把讲台换成长方体,把不同方位观察和面的学习并合在一起,这样处理看起来与原教材没有多大出入,却使情景的典型性、结构性丧失,学习起点被抬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选用“数熊猫”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即掌握横着数和竖着数的策略;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及时地抽取出横着数、竖着数这一数的策略,也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使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即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之间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课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内容,理清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时的教学,更要放眼于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树立“大单元”的思想。从内容的编排看,一是全新知识,二是后继性知识。因此了解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很重要,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有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是不是全新知识或后继性知识,如果是全新知识,作为老师就要想一下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它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如果是后继性知识,我们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哪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学习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新的知识点我们怎样引导。如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百分数是一种新的数吗?它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都要重点引导。其次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什么联系。前面讲了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很多内容首先在低年级出现让学生感知,然后在中高年级再具体的学。如三年级的“比赛场次”和六年级的“比赛场次”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三年级的“比赛场次”通过用列举、图表、连线等直观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几何模型,而六年级重在归纳、抽象出代数模型,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教学是才不会任意降低或拔高教学目标。 由此看来,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是指处理某一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的教材,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的知识,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本班学生在三四年级已获得哪些知识点,了解以后六年级还要学到哪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通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分析实验教材和老教材在编排上有何不同,教材为什么要改动,学生理解的难易度等,这样才能把握好处理教材的“度”,才能科学地把文本处理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及其整体。三、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某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读懂《课标》对每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学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仍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为例,它对本册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分糖果”,这一单元是“分一分与除法”,在认识除法意义前安排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糖果”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教材安排这个内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中的“分20块糖果”和“分50根小棒”这两个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数量上由少到多,更是层层递进,在分法上有所借鉴,有所简化,这样分法会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优化策略。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的基础上,下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4、读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有几个知识点,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其实也就是难点。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四、读懂教材中的习题。 新教材的习题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以题论题的弊端,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了具体的生活情景,极具时代气息,把方法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从练习内容安排的形式看:有试一试、做一做、练习、带问号的拓展性题目、实践活动题目。 试一试和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试一试中的题目多为新课例题的再现题,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独立地运用旧知去感知新知,探索新知,尝试完成试一试。做一做提供了及时反馈的材料,学生做完做一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查自改后互查互改,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搜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对于问号的思考题目,教师要认清教材安排问号题的作用,采用分层次教学,分解成多个难度层次,或先作一些铺垫引导解题方法,再结合单元知识的运用逐步提高难度进行教学,这样满足班级学生不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思考,达到变问号题为巩固练习题的教学效果。新教材中还有实践活动题,例如让学生用七巧板自己搭各种形状的图形,利用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对称设计各种各样的图形……例如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是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很好的题材,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的习题需要学生到校外进行调查与实践,需要学生与家长合作学习,本是好的学以致用的好机会,教师却轻易放过,极大地弱化了习题的功能。五、读懂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时,一改以往教材知识讲得过满、法则写得过全、探究空间过小等编写策略,在教材的关键处,都设计了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仅用一句话提醒暗示的“空白”。如智慧老人带有启发性语言的话语,“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小精灵吐出了一个泡泡,“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教材中的省略号等等。教材中的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它虽然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它使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的意义和答案,也为教师和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新教材中的 “留白”, 以教材中的“实体”部分为基础,极具教学活力和教育价值,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类型涉及到计算法则、图形特点、规律探索、发散思维的引导等方面。对教材出现的“留白”,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程度决定教学补空的内容及形式,一些简单地、浅显易懂的知识,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教材留出的“留白”,完全放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口诀补充完整;对于图形特点的发现,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如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就可以采用这种“补白”方式;对于新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探索性知识点的“补白”,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完成确定性的结论“补白”。教师要经常思考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可能生成的教学资源中,学生可能会补出什么样的白,学生补出的白,我们为师者该如何更好利用与处理呢?读懂教材中的“留白”,使用教材时才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多让学生探索、自己总结,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的背景下形成规范统一的认识,确定为最后补空的结论,而并非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留白” 给数学课本增加了“营养”,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使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展现。 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孙晓天教授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当你看不懂教材或认为教材不当时,请先不要改,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改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去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创造的教材。课一节一节上,书一本一本读,知识一点点积累,道理一点点明白,要想达到“用教材”的理想境界,首先从“读懂教材”开始吧!
G. 怎样使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
怎样使用好小学数学新教材
在使用和探索新课程中,老师们感受到新课程,新理念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教师来带的苦恼,大部分老师都感觉到新教材难教,感觉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不系统,零星,没有语言文字描述的准确的概念、定义、计算的方法和法则。如何使用新教材,才会使教者轻松,学者快乐呢? 首先要了解新课程的数学实验教材与九义教材的不同之处,新教材不仅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思路等有重大改变,而且对教材的整体设想、教材的编写特点也有重大改变。新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知识更丰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新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情景化、生活化、活动化,且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较强。如果教师再是按照老一套备课、上课,将是行不通的。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对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我们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抓住这次机遇,迎接挑战。 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熟悉课程标准,弄清新教材的编写设想和编排特点是使用好教材的关键之一。
新课程的数学实验教材“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教材的编排是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新教材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新教材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弄清新教材的编写设想和编排特点,才能掌握方向,理清思路,把握尺度,写好教案,上好课。
二,熟透课程标准,重视导入环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向上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新教材虽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了大量的情景图,但它毕竟是一幅静态图,如果是黑白版本,那效果就更不明显,所以,教师要花一点心思,在导入环节上下一点功夫。首先要思考:用游戏方式导入?还是谜语导入,还是故事导入?还是多媒体课件导入?…?导入的语言怎样组织?用什么样的口吻和语气?特别是后两点,它能调控儿童的兴趣及情绪,巧妙把课堂各个环节联系起来,但我们的教师往往很容易忽略。其次,应该考虑能否把静态情景图制作成动态图,实践证明,儿童对有色彩的动态的画面比对静态的画面更为喜欢,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是教具、学具的准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做数学”这一理念,“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认识钟表”,公式的推到,这些内容需要数量较多的教具,“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等的学生活动的学具,需要教师作统一准备。如果课前准备不充分,备课备得再好也没有用。同时,新教材不仅留给教师思考的空间,也为学生拓宽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相对旧教材而言,例题少了,练习题量少了,似乎看起来学生学习的内容少了,老师的教学也简单了。事实确相反,例题少了,步子却迈大了,一节课的内涵容量也变多了。如各年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形成多侧面或者递进性的一连串问题,教学随机生成的机会增多了,使教师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了,对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调控能力的要求高了,一节课的“度”不好把握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恰当处理好教材。 又如,新教材中的计算题型呈现的是算法多样化。在很多例题中都不会只给一种算法,主要体现为:你还想怎样算?你有几种算法?你还有哪些算法等。不再像旧教材那样用法则定理的形式把算法归结出来。其实质是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拿出体现自己个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算法多样化不等于算法全面化”。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之分,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从几种算法中选出一种最基本的,对后续学习有影响的,这种方法要求人人掌握。选“间” 、选“新”就是算法思维最简捷或算法最有创新的,这种方法要鼓励,但不要求人人掌握。如果教师没有备好这样的一节计算题课,不少孩子总是热衷于展示五花八门的奇方异法,教师没有很好的分类、选出,而是放任学生自由掌握,结果连最基本的算法都没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为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