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数字科学 > 数学课堂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课堂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发布时间:2023-06-04 13:08:54

‘壹’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的教学要求不仅希望教师上课思路清晰,更要求在课堂内能随机应变,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各项思维能力。为此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我特别注意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经常调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知识结构是严密的,在已有的知识上,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推理、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海洋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当学生对思考题有一种畏惧心理,许多学生不愿独立思考,即使在老师指导下把题做出来了,以后再遇到此类题可能还是不会解,每当这种情况,我总是说:“同学们,此题并不难,你们一定能解出来的。”这样把依赖的路子堵死了。他们不得不动脑子思考解答题。果真大部分的同学都能解出来,这时我再加一点指导,他们就记得更扎实些。每当他们自己解出道思考题.就特别兴奋,久而久之,孩子们特别愿意做思考题,还争先恐后地把怎样解的方法讲给我听。再如:在教“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练习几道同分母加减法题后,出示一道这样题:1/3+1/2= 2/5。正确吗?为什么?两个分数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直接相加?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看谁能正确地计算?疑问是思考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3/5=6/10=9/15”后启发学生:3/5变为6/10,9/15又变为3/5,分子、分母分别是如何变化的?这说明分数具有怎样的性质?同学们开始独立思考后,当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表示想回答问题时,我就让他们先说,有的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又有的说:“这个结论不确切,若分子、分母都乘以0,分数就无意义了。” 这时我及时点问:怎样才严密呢?更全面呢?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讨论分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集思广益,拓展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思考体会,交流中产生新问题,就再思考、再交流,反复训练,就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都是采取的是“满堂灌”、“填鸭式”,学生只管听、只管记就行,而现代教学则要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我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长方形的认识”,我就在讲解之前留给学生约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形成表象,从而建立空间关系。比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放在水里,当钢材从储水桶里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了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出示题目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弄不清楚水面下降后,水桶里空出来的容积与钢材体积间的联系这个关键。这时,我通过直观演示,从水桶里取出钢材,水面下降;把钢材放进水桶里,水面又上升。反复地演示边让学生认真观察几次后,并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学生把获得地直观信息在头脑中进行联想。从而悟出了水桶里空出的容积就是这段钢材的体积。用水桶的底面积乘以下降的高度就是钢材的体积,再根据“h=V÷S”这个公式就可以求出钢材的长。这样,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终于突破这道题的难关,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明: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占主导地位。因此,只有教师首先建立了动手操作意识,才会指引自己自觉去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动手操作活动。数学课程重点就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自主探索”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通过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亲自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实践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的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让学生自己去综合归纳做出结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做出结论的题目,尽量让学生自己综合归纳,做出结论。对于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学,没有必要也不能总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结论,推导结论,使学生从中受到一次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思维训练,更不能急着用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分数乘整数这一部分,教材在讲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以后,补充了一例,说明“好约分的先约分再乘比较方便”。教材中的例子不能让学生明显的感觉出来,我没有受教材的限制,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一定练习以后,出示下面一道题: 2/9999×7777,激趣说:看哪位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当学生觉得2与7777相乘比较麻烦时,就让学生观察:看题中的数字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呢?许多学生通过思考,恍然大悟,自觉地运用了先将7777与 9999约分,然后,再把7和2相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了分数和整数相乘,先约分再乘比较简便这样一个结论,这比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单纯地做计算效果好得多。显然,数学课堂教学,大胆放手,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教学民主,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贰’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教学方法,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开启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例如: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笔算乘法”中的例6:“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 (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对此,同行们也有一些异议,认为如此列式,违反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 (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同时,教材这样处理,也为第八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作铺垫,为以后代数知识学习作孕伏。所以说,一旦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不仅有利于把握教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取得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抓关键,突出重点,把学生始终摆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二、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保证。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 、把竞争带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3、 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 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1、尊重主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上让学生先用多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我问学生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再让学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汇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中的符号、概念、判断、推理,如果通过艺术化的讲课,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以首先通过放有关小红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从点燃10支蜡烛得知她10岁了,正过第10个生日)。(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4)故事里涉及到哪个时间单位?(年、月、日)教师由此十分自然地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已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在教学到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寻规律,教师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用看年历卡就能马上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多少天,全年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地讲述其中的窍门规律,即,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年一般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这样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3、 重视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络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已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具、教具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从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是能用直尺准确地测出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是件新鲜事,我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从学生动手操作来安排教学活动。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用直尺和细绳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同学们试验一下。”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你搞这个实验,他搞那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已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的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办法有它的局限性,假如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比较好。”我先肯定分们的思维方法,然后用滚动、绳测的方法模仿演示,并在黑板上做上记号。当学生找出几种测量方法之后,我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钮扣,手拿着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钮扣在空中画一个圆。这就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明白:用滚动和绳测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然后我问:“同学们,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有效的办法呢?”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就把教学过程引向了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接着,我用投影显示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并促进了知识内化。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探究主体性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毕业论文评语

探究主体性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
可以的啊,我给你就行。

如何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一、转变思维,
明确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教师首先要透彻地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发挥学生主体性应从何入手、怎么发挥,才能更好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学生的主体性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包含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教师明确了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以后,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才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和发挥。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或者说学生才敢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常常是事半功倍。反之,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情况下,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形象,且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学目标中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于合作。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在交流时前面同学汇报,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提高。
4、质疑问难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就应该:
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着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集中,积极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课堂交由学生,教师作总结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其次,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再次,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体性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3.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做起。要改革过去教学内容单一的学科课程,形成以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和研究课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教学
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如启发式、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复习课的研究性复习模式、讲评课的双研式模式、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学结构丰富多样,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一致,以利于学生接受、内化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外化为能力;都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 “动”起来、“活”起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或理解为,分层次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6.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心理环境,优化思维过程,优化资讯反馈,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重结论为知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意识材料,促进思维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7.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应做到:①有弹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②不仅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更要评价活动过程。尤其是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评价、鼓励。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③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叁’ 数学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确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课堂教学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而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诚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承担起着个重担。“满堂灌、一家言、填鸭式”这种无视学生的需求的课堂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曾在一篇杂文中所说的,教师成为知识贩卖所得伙计。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创设机会,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多让学生质疑问难等等。当然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常常是事半功倍。反之,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情况下,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先复习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是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趣浓厚起来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又如:全国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就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刘老师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展,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了,感到眼前的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刘老师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方法来解决。这样抓住学生认识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了。
2、让学生动手操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构建
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学习过程中有具体的形象,且作为抽象思维的支柱,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例如:在图形认识时,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可拼出多种多样的东西。如用以上几种图形可以拼成鱼、汽车、机器人、拖拉机、扇子等。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几种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
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学目标中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于合作。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在交流时前面同学汇报,下面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加以补充提高。如教学“租船”,(有余数除法的应用一),通过创设租船的情境,运用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看图,独立思考,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课本中的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结合实际想一想,怎样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至少要租几条船”的含义。这样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质疑问难
问题是科学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着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集中,积极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在“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以下一组题: (1) 320÷280 (2) (320×80)÷(280×80 ) (3)(320÷8)÷(280÷8)。让学生半分钟内完成,学生未完成则由老师直接写出得数。学生必然奇怪生疑,然后老师问:“同学们发现了些什么问题?”这样就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到“质疑”。让学生换几个数,自己试算一下结果,从中总结规律。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培养学生
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方式是千姿百态的,这里只是笔者的粗浅的认识和尝试。

‘肆’ 数学课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而,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再加上数学理论的严谨性、思维的抽象性等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偏执和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害怕学习数学。但是,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学生以这种思想和态度去学习数学是不能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的。因此,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阅读全文

与数学课堂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34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97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4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36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77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9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9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1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47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78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4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41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0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4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1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7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