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浅析怎样研究初中数学教材
内容摘要:教材,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主要依据。要想搞好教学,首先必须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而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本文高屋建瓴的从熟悉大纲,掌握教学目标;通览教材,明确章节地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中心;寻找难点,制定突破措施;综合分析,选择教学方法;精心琢磨,恰取练习作业等六方面阐述了应怎样研究初中数学教材,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好教材的必要性。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笔者认为这里的“一滴水”是指学生接受的知识及做人的道理,而“一桶水”不光指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更主要指教师要有居高临下的教学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讲透教材思想原理的能力、教会学生解题方法的能力、无意之中吸引学生偏爱所教学科的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来说,要具有以上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细致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一定程度上说,钻研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它联系着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研究数学教材呢?现在,笔者就初中数学教材从以下几方面说明一下。 1、熟悉大纲,掌握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备教材的指导性文件。钻研教材,教师首先要学习初中数学大纲,熟悉大纲对所研究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弄清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从而在备教材时,才能在知识、技能、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而避免盲目地提高教学目标,增加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或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例如,关于初中数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大纲只要求学生初步熟悉几何语言,会把学过的几何概念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会根据学过的几何语句画出图形。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就不应要求学生会写画法,以增加入门的教学难度。这里只有很好的把握教学大纲,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2、通览教材,明确章节地位。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师应花大力气去通览全册教材,从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其内容安排及习题的配备的目的,明确各章节在整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钻研教材还可以知道基础知识以及前后左右的联系;掌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分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及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的统一,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初二几何第三章《三角形》教学中,通过阅读教材可知“三角形”是最基本的直线形,它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而三角形知识又有广泛的应用;且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方面又十分重要;所以,“三角形”这一章担负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任务。因此,“三角形”是整个平面几何教学的重点内容。且我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全等三角形”这一部分教学上,务必使学生会用“一次全等”、“二次全等”及“添设辅助线”的方法证明问题。而这些又必须通过通览教材而获知。 3、抓住重点,确定教学中心。 对于某具体章节教材的分析,我们应结合大纲要求,认真分析,深入钻研,抓住知识重点,从而确定本章节的教学中心。在确定重点时也应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分析。 例如,平面几何“相似形”一章中,相似三角形是重点,在相似三角形中又以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三个判定定理为重点。在三个判定定理中又以第一个定理为重点。为此,教学中,应围绕定理1的证明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工作。课堂上根据证明的需要,可以制作教具、学具,让学生讨论如何移动三角形,从而可以满足所给的条件和结论引出辅助线,使定理1得以证明。 4、寻找难点,制定突破措施。难点一般是指在学生的理解上、接受上比较困难的知识部分,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分析教材,找出教学难点,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突破难点的措施。解决难点的总原则应遵循认识的规律,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难点更容易突破,并针对难点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加以解决。例如,在圆的切线的作法这一节的教学中,经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怎样确定切点是本节难点。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草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①经过点P的直线有无数条,任意作一条肯定不行。②假设PA是要作的切线,那么OA与PA有什么关系?③问题转化为在圆上确定一点A,使OA⊥PA,怎样才能确定A的位置呢?④在构成的ΔOAP中,OP是已知的,要使∠OAP=Rt∠,怎么办?和这一问题有关的定理和推论是什么? 5、综合分析,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课前备好了教材,教学方法的选取如果不恰当,也是难以教会学生的。所以,慎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材中某章节的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往往需要对教材的特点,知识难易程度、课堂结构、学生知识面和实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不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都要从实际效果出发。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教学中,由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况,那么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等,我们可用类比方法从全等三角形引出。效果较好。6、精心琢磨,恰取练习作业。数学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这两个过程,前者指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后者指课堂上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新授知识结束后,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基础训练和课下作业。因此,在练习题、作业题的选择上要精心琢磨。它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这节课,可以选择以下习题,效果颇佳。①已知,二次函数图像过A(-1,6)、B(1,2)、c(2,3)三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②已知aX2 bX c=0两根为2和3,函数y=aX2 bX c的图像交y轴与点(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③二次函数图像顶点(2,3),且通过(3,1),求它的解析式。显然,这三题代表着二次函数的三种基本类型,即y=aX2 bX c,y=a(X-h)2 k,y=a(X-X1)(X-X2)。由此派生、延展,学生就能掌握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和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通过以上几点的浅析,使我们认识到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钻研教材是重要一环。笔者认为钻研教材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才能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② 如何提高六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
六年级学生一方面抽象思维、动手操作、自学能力等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面临毕业,学习压力大,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变得不如以前。因此,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六年级学生心理、生理、思维变化以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因势利导,努力提高六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使六年级数学教学行之有效呢?下面谈几点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就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学生所忙。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二、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
我们教师要教学生成材,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是自来水水。所以我们要作到:
1.学习,学习专业知识。2.钻研,钻研教学要求、钻研知识点、考点。3.提高。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适应并且掌控这种变化以及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克服困难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才能和学生更好的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完成教学。
三、认真钻研教材,巧施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实施有效备课、有效课堂的前提。1、走进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处理,首先要认真研读把握教材特色,其次和教材平等对话,明确目标、把握要求,吃透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点,做到尊重教材、源于教材。2、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情境化。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力求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或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与补充,使教材更加切合班级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教师教学时应尽量用生活中的事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到亲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平价好用眼霜最好如何快速去除黑眼圈睫毛膏适合20岁的眼霜排行榜丰胸抗衰老眼霜什么牌子的好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 “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总之,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③ 如何提升数学教师教学技能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因而,其能力将会对课堂效果及学生学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教师都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极强的事业心,但是却常常被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所困扰,往往是方法简单,形式单一,造成效率低下,效果不佳。我觉得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本质,就是训练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的范畴很广,它不但包括课前准备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还包括运用辅助教学设备的基本功、活动课教学基本功等等。只要教师把各项基本功都练好了,那他就具备了较高的教学能力。
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认真钻研教材,能够把握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但教师应明确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来使用教材。拥有知识不等于能潇洒自如、轻车熟路地驾驭教材,教师要在居高临下的前提下,从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大力气去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教材中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训练的科学过程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通俗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要研究教材的合理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只有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教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才能在讲课时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更不致于教师自己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由浅深入、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迎合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能重点突出,选用恰当的方法突破难点。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思维方法的正确选择和组合,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的目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决不能局限于写成文字的显性教材。要搞好教学,进行素质教育,还必须把握隐性教材。也就是在教材观念上要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要树立广义教材和大教材的观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凡是能影响学生,使学生受教育、丰富知识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教材。在课堂上适当介绍与本科有关的课外内容,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教师要具有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组织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使教学活动有条理、有系统地进行,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组织能力。其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的教材分析及教法的选择,组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看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采用的教法。教无定法,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要提高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备已走入课堂。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是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录音、投影、电视、电脑、网络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向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以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科学、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师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问题情景或动态过程,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课堂教学基本功,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基本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表达、板书和板画。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练、生动。还要注意词汇丰富、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抑扬顿挫;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同时还需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板书、板画、体态语言与教学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在表达上有时比语言更准确、更清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精心设计的板书、板画,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能产生美感,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板书和板画的设计要注意遵循计划性、准确性、简洁性、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使它成为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结论的思路图。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板书、板图、
④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教学情境创设庸俗化,教学活动的泛化、娱乐化倾向非常普遍等等,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造成这种现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知识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以致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学习方式考虑较多,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跟着感觉走,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
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些都是教师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 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都不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却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当然,想要对教材有所创新是件好事,但是“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应该看到,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要认识到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条思路,你遇到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要充分利用它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而具体说来,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1、阅读例题。
以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为例。
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对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体会分为两步:
(1) 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完成这一目标,教材呈现了四个有关联的教学活动: 一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二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到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相混淆。三是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 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教材里安排了三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第一次是第57页的例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第二次是第58页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组成轴对称图形。第三次是剪纸,做出轴对称图案或花边。这三次制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2、解答习题。
苏教版教材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没有全部以例题的形式呈现,部分知识点或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练习的形式穿插、渗透在习题中。例如,认识分数时,在第70页第7、8、9、10题中,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巩固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作铺垫。考虑这些因素,预设时教师必须对该内容予以适当的关注并组织学习,而不能完全由学生练一练就罢。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材在第94页第3题渗透: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一组数中,有的可能会高于平均数,有的可能会低于平均数,也有的可能会等于平均数。第95页第1题渗透: 平均数可能会产生误导。
因此,在作教学预案时,教师应认真、逐题解答教材中的习题——即使低年级也不能因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利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3、思考为什么这样编排。
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材为什么先教学对称的物体?它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关系?有三个原因: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就说脸是对称的。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格。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等几种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教学比较顺畅。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宽广的现实背景。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蕴含对称物体的某些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等信息,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
二、 关注相关知识体系,明确所学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即把新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便激活他们的经验,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提高学习效益。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已经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据此,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学生通过观察、拼摆、想象等教学活动比较视图,体会不同的摆法某些面的视图可能相同;同样的视图可以有多种摆法;进一步深化对事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本单元继续认识分数,要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教学难点是每份的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并不一致。
2、?关注后续学习任务。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这也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四年级(下册)还要进一步学习平移和旋转,那时就要求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了解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因此,本册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要落实以下几点教学要求:
(1)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结合具体实例判别“平移和旋转”现象;(2) 不进行抽象的描述,更不下定义,会用肢体动作概括“平移和旋转”的特点;(3)平移一次,或沿水平方向向左(右)移动一次,或沿竖直方向向上(下)移动一次;(4) 在方格纸上平移的物体是简单的直线图形。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考虑到四年级(下册)学生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会画出对称轴,知道一个图形有时有不止一条对称轴。这样,本册“轴对称图形”的要求,对称轴的教学只需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即可,知道有对称轴这一概念即可,不必要求学生找、画对称轴。
三、 关注课程标准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对比
以“认识分数”为例。在认识分数时,先学习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其中,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苏教版教材与传统教材所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是,解决这些问题,要联系具体的材料解释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分数意义进行操作或列式计算,因此能起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的作用。
教学该内容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无论求总数的几分之一还是几分之几有多少个的实际问题,都给出了一个确定的分数,这个分数的意义就是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能够组织起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实物操作又能想到4÷4=1(个)的计算。学生经历“说分数意义—实物操作—列式计算—回答问题”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是把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是进行推理发展数学思考的过程,分数意义是贯穿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红线。
二是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动手把整体平均分是对分数意义的理性思考拉动的操作行为,在解释分数意义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激起分一分的愿望。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往往分一分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材为学生创造了动手分一分的条件,也多次提出分一分的要求。
四、 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全面达成三维目标。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第82页通过摆、量、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体会、归纳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理解,通过推理得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体会到公式的来龙去脉,也经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满足了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得公式的探索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应尊重教材,忠实于教材,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在理解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活实际为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感知、自由表达、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能真正明确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对知识的深刻体验。
马克思说过:“人在各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只要给以适当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价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比如,班上要搞一个小型班集体活动,大家设计一个活动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安排、所需物品、需要的费用等。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从事以下活动: ① 通过交流,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了解关于这个主题的有关信息。② 计算所需物品及需要的费用,并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能从中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现在有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只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往往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必要复习。其实,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学习新课之前的复习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促进学习的迁移。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复习一年级(上册)接触过的一个对一个地排列,比出物体个数多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新知识具有合适的生长点。
第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引领他们经历由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将外部的操作程序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时,要让学生通过画、找、围、涂、折、拼等操作,初步认识各图形的特征,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第三,在练习中,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对比。教材练习中编排了很多题组,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比。
第四,对基本的口算要经常练习。第一学段教学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评价方法的改革上。在改进评价方法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因人而异,因人施评,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扬长避短。
四、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我认为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包括: ①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并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② 能比较熟练地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③ 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④ 以“数学方式”理性、多角度地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⑤ 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合理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惟有合理地利用好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⑤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
通过近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我认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好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二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一、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良倾向。 1.脱离课本。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空余的时间,也往往布置习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从不愿阅读教材,除非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是才翻翻书,平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2.重结论,轻过程。很多教师留恋原来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认为新教材上的情景、探讨、猜想、归纳、讨论、实验活动太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内容,所以省略,直接给出结论。这样造成许多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很差,回答教师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 二、使用好新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和创造性地学习的主要源泉之一,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需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填写空白是消化教材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的现象。 2.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从身边事物的观察入手,可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通过对问题的思考,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的过程,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讨论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在情感价值观上,渗透了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这种无声的教育比说教更具说服力,其意义是深远的。 3.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数学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通过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降低了老师的负担,也减少了学生接受新教材时的困难,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使用好新教材 1.把握好教学要求,坚持少就是多的原则。要想实现“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育,就必须放弃‘涵盖一切’的做法,过分广泛的覆盖面难免会导致肤浅,最多只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装满多项选择题,待考试一结束就马上忘光。所以我们应该奉行“少就是多”的原则。 现行的教材,要以“少就是多”的原则指导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一些值得花时间的内容上用足工夫,使得一些策略性和原理性的东西得到理解。“ 少就是多”,并不是只能少不能多,为了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当选择教科书,甚至选择教学大纲以外的内容进行教学,以便于深刻理解。 2.知己知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的差异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显着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的合作交流,尽可能的利用新技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样的方式来理解数学。 3.适当加强练习。教学时要适当的加强练习,但要注意,这里的适当加强练习并不是要一味的追求练习的数量,而是要在让学生切实掌握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以及复习题等栏目下的习题的基础上,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基础练习,让学生打好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更高的层次的拓展习题。 4.注重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 , 新教材给予我们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 ,我们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注重信息技术整合在数学新教材教学中的应用, 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指导学生使用好新教材呢? 1.数学课一般可以不要求学生预习,但可以事先通过学生认真钻研为新课一些为新课服务的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重视对课本的阅读与钻研,讲清它在提高学习质量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学生没有养成这一习惯前,不仅要反复交代,具体布置阅读任务,课后还必须及时检查了解,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先复习教材后做作业的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指导学生阅读钻研新教材,对于情景设置、探究问题,事先由教师写在小黑板上,教学时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年级都恰当的。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还应该在对照教材讲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予以逐字逐句的说明,这样,会大大减少学生的困难,因而能较为牢固地掌握它们。对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并争取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工作。在新课讲解后,不要忙于布置学生演算习题,应通过一些工作,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力争当堂消化。 3.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布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记忆知识。例如复习时合上课本试着回答当天学过的基础知识或解答学过的例题,然后打开书本检查是否正确;为了养成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内容的习惯,除了布置一些练习题以外,还应布置一些思考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4.在课后辅导中,也应该注意回顾教材。例如检查学生是否及时复习了教材,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⑥ 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在《中小学教学常规》中,教师教学常规中第一项常规是备课。因为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课首先就是备教材,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 内容和要求来编写成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所以,钻研教材是教师进行上课前所必须进行的第一项工作。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课程标准,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才能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那么教师应 怎样钻研教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具体是:
1.浏览初析教材,整体把握全册教材思路。
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一节教材内容。
3.纵览全册教材,了解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并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
⑴这册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⑵教材中各章节之做模间有什么联系?
⑶在全册教材中应渗透什么教学方法?
⑷通过教学,应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在纵览全册教材基础上,在进行细读分析,细读分析就是在教学之前,把教材中的某一章内容仔细阅读,深入分析本章的各个组成部分,找出贯穿绝雀这一章的主线,并以该主线通览全章,从而把握各节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对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必须深究细研,并自我设问:
⑴我编排这一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⑵本节在本章中所处的地位怎样?
⑶怎样把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和培养学生能力融于教材,怎样恰到好处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具体做到:
1.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读准每个字,推敲每个词,体会每一句话:背景了解要宽,内容理解要深。
2.要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读边想:
⑴本节新旧知识的桥梁是什么?
⑵这一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⑶我自己能完全学会什么?
第三、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抓住两个统一:即编者与
教者的统一,编者与学者的统一。编者的意图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师只有钻研好教材,才能初步的备好课。最后在通过集体讨论,发挥大家的智慧,对教师自己来说,可以听取别人的卓见,发现自己之不足,从而对教材纯宏缓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就为下一步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⑦ 研读数学教材小妙招
时代在进步,教育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切实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尤为重要。研读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研读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研读数学教材时我们不能孤立的,单纯的去读教材,必须结合课程标准,结合教学用书,结合学情来研读教材,这样才能读懂教材,才能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点,反之则会出现师之于浅,师之于偏,师之于谬。
在研读数学教材时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读:
一、结合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理念
研读课标,明白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及要求。这样我们就能准确把握教学总目标,教学重、难点,明确“四基”的要求和教材背后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结合教学用书,理解编写意图
通过阅读,了解教材是如何体现和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编排的特点,明确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以及每一个主题图,每一道道例题、习题的设置意图,这样我们才能挖掘出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研读数学教材结构
读教材不能碎片化,一定要整体化,系统化,结构化的研读教材,注重知识的联系性,把握知识的联点,不然我们的教学就会出现只见树,而不见森林,教学没有深度和广度。在教学前,我们可以先通读1—6年级的教材,对数学的整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再略读本年级的教材,掌握上、下册之间的联点,再次精读本册教材,读懂每单元教材。最后再来细细品读本课时教材,包括主题图和例题的解读,明白本节课知识点所属的知识体系,在整个小学的教材中是如何编排的。清楚本节课的教材所属单元的地位,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四、结合学情研读数学教材
研读教材时,从教材角度和学生的角度两个方面,解读知识点、主题图、例题。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思考学生已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思考是否需要创新使用教材等等,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和学生碰撞在一起,才能真正读懂教材,利用好教材。
五、读懂教材习题的编写意图
教材后面的每一道习题都有着不同的编写意图,是对本节内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与巩固。在教学前,解读数学习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备好新授课,还能掌握一些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六、借助集体的力量研读教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学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向身边的名师请教,看他们对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知识点的解读和自己解读的是否一样,谁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加精辟。 教师在研讨交流中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一个人的思想分享给另一个人,就变成了两个思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借助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更好的利用好教材。
一堂精彩有深度的数学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数学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研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提高数学素养,促进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