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教育理念来看,以人文本,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提上了日程;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撰内容上来看,应用题的精心设计、扩展知识的有效增加,体会到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操作层面来看,很多操作性极强的知识体系被无形地笼上了本本教育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毫无新意。从学生接受程度来看,很多学生是课堂上听懂了,课下就忘了,更别说让他更换一种思维模式。很多学生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就异常棘手,有的是计算严重错误,有的是读不懂应用题的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不会处理解题步骤,有的是对生活类应用题措手不及。[1]
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个有效策略
1.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灵活运用
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很多学生觉得数学难学,刚开始学习就有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粗局亮理。这种状态,导致很多孩子从一开始就对简单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很多本来应该记住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都没有记住,导致在做题的时候没法应用。例如:学习图形组合这一单元的时候,就需要学生们在平时学习的时候记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然后学会分解图形。很多学生往往是通过划线,图形正确分割了,到单独计算面积的时候就出现畏难情绪了,直接导致错误的结果出现。除了牢固记忆公式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对公式的变形能力的把握度。例如:在学习路程问题的时候,课本上只给了关于速度的计算。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从速度的公式推理过程来分析,还可以推出两个公式: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这样,路程问题就由一个公式变成了三个公式,理解面马上就扩展开了。如果对这三个公式学生们能够张口就来腊磨,再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就轻松多了。小学公式多而繁杂,如果不能归纳总结好,最基本的功夫关都没有顺利通过,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雾中看月了。[2]
2.巧妙运用数学算理,掌握解题技巧
数学学科属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实际上学习数学是有方法可循的。每类数学知识都有它的数学算理在里面,关键看能不能把握住,抓住关键点。例如:学习《比例》的时候,就比例的基本性质而言,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一个数可以伴随着另一个数的变大而变大,一个数也能因为另一个数的变小而变大,这是怎么回事呢?最关键的就是要看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和在比例中的具 *** 置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理解了算理,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此外,学会运用多种解题技巧也可以化难为易。在日常教学中,特别喜欢用这三种方式。一是教会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应用题的时候直接用笔画出已知条件,找到所问的问题。二是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尤其是路程问题、容量问题、植树问题、工程问题和流水问题等,图形分析可以让学生将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起来,可以将抽象的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效果非常好。三是巧妙记忆法。比如2的平方是4,3次方是8,4次方是16,等等;2.5×2=5, 2.5×3=7.5, 2.5×4=1, 1.25×2=2.5, 1.25×3=3.75, 1.25×4=5,等等,强化记忆。这样在平时计算的时候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准确率也会提高。
3.学生课堂动起来,动手实践效果显着
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上如果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的时候,有以下几种情形,(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①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②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③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我给学生们准备了很多小棒当树岩宽,把学生们每两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演示植树的全过程,每名学生都要参与,然后给其他同学讲一讲自己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这节课本来是个难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参与其中,很容易记住了植树问题的算理。
独自做事,培养独立性
培养兴趣是关键!
我要说一说如何对待考试的问题。
学数学并非为了单纯的考试,但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高低、数学素质的好坏的,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功夫用在平时,考前不搞突击,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应该在平时就掌握好,考试前一天晚上不搞疲劳战,一定要休息好,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考试时还要放下包袱,驱除压力,把注意力集中在试卷上,认真分析,严密推理。
其次,应试需要技巧,试卷发下来后,应先大致看一下题量,大概分配一下时间,做题时若一道题用时太多还未找到思路,可暂时放过去,将会做的做完,回头再仔细考虑,一道题目做完之后不要急于做下一道,要再看一遍,因为这时脑中思路还比较清晰,检查起来比
较容易,对于有若干问的解答题,在解答后面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前面问题的结论,即使前面的问题没有解答出来,只要说清这个条件的出处(当然是题目要求证明的),也是可以运用的,另外,对于试题必须考虑周全,特别是填空题,有的要注明取值范围,有的答案不只一
个,一定要细心,不要漏掉。
最后,考试时要冷静,有的同学一遇到不会的题目,脑袋立刻热了起来,结果,心里一着急,自己本来会的也做不出来了,这种心理状态是考不出好成绩的,我们在考试时不妨用一用自我安慰的心理:我不会的题目别人也不会,(俗称精神胜利法)或许可以使心情平静
,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当然,安慰归安慰,对于那些一下子做不出的题目,还是要努力思考,尽量能做出多少就做多少,一定的步骤也是有分的。
培养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数学教学不可能把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一一讲全,把解答的方法都教给学生。数学教学的功能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灵活应用这些方法,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即“策略”。小学生具有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表现为:积累了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对合理地使用方法有所体验、有些经验。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意义也在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体验方法、形成策略,而不能把目光仅仅定格在答案上。由于小学生各个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不同,第一学段(1-3年级)的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较多的是采用动手做、寻找规律、画图、尝试、列表等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数形结合,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多媒体Ppt.数学思维我个人认为是有点天赐的,不过滚瓜烂熟也算后天努力的结果
一、调动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能力
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
当然除了定向思维的训练,我更加注意加强学生逆向、横向、纵向、多向思维训练。应用题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根据条件提问题”,在中低年级对学生进行“提直接与条件相关的问题”的训练;在高中年级对学生进行“从多角度思考,提出根据条件能够解决的问题”的训练。学生从分步解答问题到列综合算式解答、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用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了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了科学地思考并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内容来综合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更不能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来进行机械操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反馈信息,智慧地把握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巩固、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但是学生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头脑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要尽可能地设计游戏、探险、寻宝等趣味活动,增大口头训练量,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践操作。以合作练习代替学生单独的冥思苦想,实现题型多样化、灵活化、适用化、趣味化。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智力。同时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各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实现“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次达标”的目标。
二、要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数学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我们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得出规律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教学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并掌握规律。掌握规律,是学习上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克服干扰,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思维水平发展到新高度。在例题课中要把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自己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形成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探寻过程。
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首先,通过准备题使学生明确“一个数乘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扩大几倍,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乘几”;“一个数除以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缩小几倍,把一个数缩小几就是除以几”。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笫一步:观察下面一组算式,先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再求出商,看看有什么变化?
①12÷3=②24÷6=③120÷30= ④240÷60=
(1)用②③④式与①式比较,问:什么变了?什
我个人认为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效果比较显着,当然小组团队的组建需要老师花心思。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你不如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老师只用适时点拨。
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编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过程费时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数学教师感觉困惑,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面对并希望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改变与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理论、结合教学案例,构建出操作性强的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策略。
1、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有一道应用题:妈妈一共买了12个苹果,吃了6个,还剩下几个?学生一看到“一共“两字,就断定这道题是用”加法“,而题目不在认真往下读。又如:一道题是”按所给的乘法口诀写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一些学生根本就不读题。见题就做,就给写出了四个乘法口诀,他们以为继续写口诀。
2、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错误的式子。如一次数学考试的选择题:4个6相加是多少?选出下面错误的答案。A.4X6 B.4+6 C.6X4这道题有一半的学生都选择A或C。关键是他们审清楚题目中关键词“错误”,当然有些二年级的孩子对“错误”意思还不是很明白。
3、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认识字不多,当然这个很大程度会影响他们的理解水平。几次每次考试或者完成练习我都强调要认真看情题目,但是还是一些学生把题目看错。一些孩子真是答非所问,有些答案真叫你苦笑不得。问那些孩子,结果是:我没有看题目,因为题目中太多字我不认识,也不理解,所以干脆不看。
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时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我班里有一些孩子以前解答题目从来不认真看题目,看题就做,自从我着手培养他们的审题习惯和能力之后,他们的成绩进步大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读出感情,读出深意,一边读一边手点过去,把题目的核心或要求划出来;最后是深刻理会题目的涵义。具体做法如下:
一、读题是审题的基础
数学中的读题是理解题意的必要措施。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低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不多,如果老师、家长常常代劳,就会导致学生如果老师、家长不读题,他们就不会做,形成了依赖性。所以平时的课堂中,要训练学生自己试着读题,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在黑板上写出来,并注上拼音让他们看了拼音读,要学生认真读题,要一字一句地读题,读正确,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因为低年级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所以还要带领学生读题,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在学生读好之后,让学生进行叙述。要求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题目的条件、问题及意思再复述一遍。如这样通过学生认真的读题,孩子们自然明白了题意,会解题了。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会要求学生把读到的关键字、词进行标记,这样做题就不会出错了。
二、观察是审题的保证
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时候要有序。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节日的广场”中,整页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学生很容易很兴奋,跳跃地看。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观察。这就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主要的信息,以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数量间的特点和关系。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指向清晰,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画面,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到的信息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另外,我们要进行长期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每次做练习或者考试,要学生自己读题目,要他们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并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联系实际,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孩子学习是考自己的努力,很多学生依赖性很强,等待老师或者同学的答案,甚至等待家长的的辅导。学生平时学习中,要杜绝过多的辅导。养成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每个学生都要热情鼓励,培养学生勤学善思、质疑问难的习惯,多加引导,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比如有一道数学题画了10个三角,要学生从左数给第5个圆涂上颜色,又让学生从左数给前面的5个圈起来。一定要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清“左”和“右”,还要分清“5个”和“第5个”。
总之,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❷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小学的数学老师应该采取比较活跃的方式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说一味的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的话,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孩子就会出现一些叛逆的思想。所以说作为小学的数学老师,应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来让孩子对于学习产生积极性,比如说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学会这些知识。
可是老师在这个时候则需要告诉同学们其实这三块饼只需要9分钟就能够烙好,孩子肯定会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告诉学生们这个原理是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数学非常的有意思,而且也能够获得很多的乐趣,所以孩子对于数学也会非常的感兴趣,而孩子的积极性就此被调动了起来。
❸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素养是学生乃至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在数学基础教育阶段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但蕴藏于现实生活之中,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遇到实际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要积极探索其应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获得较高的数学素养。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不够了解,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介绍如下:(1)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依靠系统、扎实的机械训练,做到熟能生巧,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素养的真正内涵,大量的日常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使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2)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有些内容则不然。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无论哪一节数学课堂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与具体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3)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形式化的表现,表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识较为淡薄。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具体对策
针对当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所存在的误区,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论述如下:
1.小学数学教师应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讲好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十分注重讲,而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倾听、勤学苦练。但未来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计算能力,还要具备数学思想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自主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2)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零距离接触,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吸收和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智力与非智力品质。
2.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小学教师应在把握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教材功能,在提高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提升其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圆柱和圆锥,体验“底相等高不相等”“高相等底不相等”和“底相等高不相等”等区别,经过猜想―验证等探索过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锥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习惯,发展其数学思想。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数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古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数学思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可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教师可巧借“我们去植树”“货币兑换”“了解自己”等与现代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培养其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中本无定法,以得法为贵。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与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学习长方体时,教师可使用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数一数面的数量,看一看它的形状,想一想其相对面的关系。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来总结其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善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入该技术可直观、形象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另外,还可应用导学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导学案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线。实践证明,这种方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素养是一种思维形式,其主要评价指标有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时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小学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走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误区,牢记育人为本,树立大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本为本,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还要因需定法,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培养数学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小学生的日后学习和成才奠定坚实的
❹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观察思维与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引言: 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是促进学生和谐、持续以及全方面的发展。在重视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个人特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工作中,实践是学生解决问题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起实践的意义,增加实践课程的密度。例如在新人教版教材中,学习《周长与面积》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教学过程中进行测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测量来对数学公式进行验证,学生就会对自身的测量方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进行精心的设计,这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7.使用先进教学技术
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很抽象的问题。例如,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死单元和第五单元中,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等,这些问题利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很难令学生理解。单纯的凭借学生的想象来进行教学,会使学生陷入思维的误区,并难以自拔。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动图课件或者是利用幻灯片来进行演示,提升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那么,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一定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8.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启发性的教学。教师通过交流给予学生引导,并激励学生继续探究,打开思维上的枷锁,最终解决问题。这些启发式的教学都具有通往抽象思维的路径,对学生总结归纳数学定律,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帮助。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禁锢,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最终得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际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个性,一切从学生出发,将逻辑精神根植在学生的思想之中,将教学活动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联系实际,提升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❺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提高学生成绩
一、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但有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分散等现象。为了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局面,课堂教学自始至终伴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共同发展,切实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怎么学。"因此,我们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当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我们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人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求知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链条严重脱节,从而导致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体会不到一丝的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要提高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要转化学困生,让他们能轻松快乐地学习,让他们也有好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像重视优等生那样关爱学困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课堂教学中,作业批改中,练习设计中,课后辅导中,对两种类型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优生侧重挖掘潜力,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欲望。学困生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有所偏爱,及时给予补缺补差。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通过研究每个学困生的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帮教计划。除了在学科知识点上及时进行补缺补差外,还需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困生的意志和毅力。在实施帮教计划的前期,教师要善于找出他们的优点、特长和潜在能力,在课堂上尽量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实施计划后期,要注意培养学困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学习是项艰苦的劳动,需要持之以恒。
❻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数学这门学科,相比起语文缺少人文性。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平易近人。
2、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学习数学这种抽象性、思辨性都很强的学科,需要采取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生成过程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性和获得感。小学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特殊认知思维过程参与的学科,学生的积极动手操作能让他们在头脑中建构数学知识网络,将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形象的动手操作以及表象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这门学科中可以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将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可以用各种自主学习的具体形式,有效促进学生的动手体验和参与。
3、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的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数学内部更多的数学规律。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成就感,在面对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时,能够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按照一定的方法思路进行思考,从而快速找到解题的方向。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大好时机。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并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推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知道结果,知道这些规律,还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伴随着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教师科学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才能不断在实践中掌握的越来越精准,思维能力发展的越来越成熟。
4、促进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给小学生更多思考,质疑,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在这种方式的刺激之下,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这一点也更好的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价值。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会有着很多的差异,所以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让学生逐渐脱离对老师的依赖,逐渐地学会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会拥有更多的自我满足感,才会逐渐养成独立的人格品质,这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呢,这要靠平时教师多向学生渗透一些独立学习的方法。
❼ 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而且还要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与品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不够了解,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缺乏科学认识,导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现介绍如下:(1)将数学素养等同于数学技能。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依靠系统、扎实的机械训练,做到熟能生巧,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这种观点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素养的真正内涵,大量的日常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使其掌握相应的数学技能,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2)认为培养数学素养时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性。有的数学教师认为教材中有些内容可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有些内容则不然。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数学素养的宽泛性,它不仅包括数学意识,还包括学、用、创新数学的行为和品质。因此,无论哪一节数学课堂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台,与具体教材内容并无密切关系。(3)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化背景。有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数学文化背景,致使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唯文化等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形式化的表现,表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意识较为淡薄
❽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谓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设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内容的第一个课时《组织比赛》时,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跳绳、踢球、踢毽子和套圈几个项目,可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几个项目都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提不起兴趣。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秋游》让学生讨论去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公园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二、语言诱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和引领学生,是促进学生积极探求数学奥秘,打开数学奥妙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教师假如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例如,在教《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我反复强调: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上“1”时,千万别忘了上 “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上“0”,要么“0”上不到位。后来,我在教学中加了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变。碰到商中间必须上“0”时,我说:“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坑’,大家知道,路面有坑必须填平才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我们想办法将‘坑’填平。嘿!我找到了一个填‘坑’的鹅卵石(即‘0’)——商上‘0’。”同学们一听,咧嘴笑了。由于我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具有潜在的诱导力,富有幽默感,在商中间上“0”的问题上,同学们印象颇深,不再有误。
总之,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以丰富深化感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怎样做才是他们乐于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❾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提高小学的数学成绩呢?作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其次,要做到单元知识过关;第三,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内容突出,结构精当,层次清楚,对小学数学教学有较大指导意义。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数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又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以后学习的基础。数学思维决定了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全面的掌握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成绩呢?笔者认为每位教师不仅要做到备课要细、上课要活、辅导要勤、批改要精,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兴趣是学习很好的动力,而一切教学又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我们为不但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还要做到能让学生起到主体作用,那么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一所村片小学听的一位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上《位置》一课,感触很深。这位教师是这样上的,走进教室后在黑板上先画一只小熊,小熊的前面画一只小猴、小熊的后面画一只小鸡、小熊的左边画一只小鸭、小熊的右边画一条小狗。老师说:“今天小熊遇到了一个难题,就是说不清楚其它的小动物站在他哪一边。小伙伴们你们能帮帮小熊吗?”有的学生说能。老师接着说:“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帮小熊的忙,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位置’”。
通过这样的引入,小伙伴们都很有兴趣,有的学生就在一一描述,有的用求知的眼光看着老师。接着就让一位小同学来说一说,小熊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小动物。大家听了以后,又进行了同桌间的相互表达。并要学生相互讲出了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哪位同学。老师把粉笔放在教本的上面,问学生“粉笔在哪里?”,再把粉笔放在教本的下面,又问“粉笔在哪里?”再让学生分别把铅笔放在书的上面、下面。并做给同桌看。
在讲几组几号的位置时是这样的,先让学生认识“组和号”的含意,然后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是坐几组几号,并把它告诉周围的同学。然后老师把学生叫到教室外排好队分别讲出自己的坐位号。讲出后就回到坐位上,讲不出的到教室看了后回到队伍的后面。再则讲影院中的座位时,把教室里的座位看成第几排第几号,并贴上几排几号的标签,再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学生去找自己的座位。
这位是基层村片学校老师的一堂课,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创造一些情景就做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课的内容。
二 、教学中要做到环环相扣,逐课、逐单元、逐年级知识过关
在各个教学阶段各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一定要做到环环相扣,逐课、逐单元、逐年级过关,不能把问题留到下一课、下一单元、下一年级中去。也就是说不能有遗留问题。如果不注重这一点,让我们的学生变成了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他将逐步地远离课堂,失去学习兴趣,必将基础越来越差。
我作了一些调查,和一些老师谈起时,无不讲学生基础太差的,确实有的学生基础太差了。我历来任教六年级的数学,也深有体会。有些学生读了五年,到六年级《乘法口决表》还背不了,有些则能免强背下,但运用不了。有些读一句都不流利,更不用说对一句话进行理解了。学生这么差,难道真的是怪其父母生了一个蠢崽不成。我想我们教师也有责任,而且有很大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做到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获,再也不能得过且过,怪三怪四怪学生了。要做到每课、每单元、每册、每年级过关,不能把学生变成问题学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才有望提高。
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分析、概括、综合及其运用的能力
不仅是数学教学是这样,其它学科也是一样,教学就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最后到自己能运用的过程,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自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对各种图形的认识教学,就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其学生自己去做一些图形和与其它已学图形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所学图形的特征。
如:对《圆的面积》的教学,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对这一知识具有很深刻的印像,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
如:进行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就可以把原来所学的倍数应用题统一起来。让学生找到它们的共同点。
① 他们都同属于倍数应用题。
② 他们的数量关系相同。
③ 他们的解答方法也相同。
解答过程中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标准量),知道题中是谁跟谁比。
这样,学生对这一知识就能很好地综合起来了,从而便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总之,小学数学,是万丈高楼的地基,是孩子人生的基础。如果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如意,那么这个孩子一辈子将生活在颓废失望之中。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学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接力棒,我们不但要在自己这一棒做到优秀,更要把每一棒都要交接好。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到知识过关,培养综合思维、分析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提高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