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数学活动有哪些
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数学活动有观察、实验、练习。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经验技巧
1、讲授法: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2、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Ⅱ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作为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方可让多数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2、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视角器官。课本上的主题图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创设主题图,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Ⅲ 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七种,分别是: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启发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Ⅳ 小学数学中如何进行动手实践课的教学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回得到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动手操作前,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候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拌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比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其次,在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
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动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和飞跃。特别是低年级,老师如不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小学生就会玩教具和学具。老师只有适时加以指导和总结,才能把学生从玩中引到学习上来,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飞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先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地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而学生也争先恐后的想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热情让我感动,也让我深深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他们的创造力是我们所无法预见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Ⅳ 小学数学课中怎样的动手操作才有效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的,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学生丰富活动经验,深入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如何让学生把手动起来,在动手实践中达到深化理解、有效教学的目的?结合《简单的分数加法》一课的教学,谈谈我在引领学生动手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动手中领悟知识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更容易让他们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形成自我体验,达成对数学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内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小学生上数学课时思维单一,想象力匮乏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时,虽然课本上已经给出了直观图,我也板演示意图,但由于学生还难以理解算理,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每人准备同样大的一个圆,同桌分别表示出和的扇形图,再合作,得出个圆和个圆正好拼成一个整圆。再分别让学生说一说“==1”的思维过程。经过多次训练,反复操作,学生在动手中感知,在动手中领悟,抽象的道理在学生一双双小手的翻转中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知识,课堂教学收到了“千言万语”难以达到的效果。
重视操作,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对数理的感知更为直接,体验更为深切。
二、在动手中掌握方法
“授人之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身。”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优化方案,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简单的分数加法》例一中:“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做小旗用去,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我出示长方形纸条(贴在黑板上),并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图中指一指用去的一共是几分之几?所以说为什么列式为+ ?学生根据题意动手操作:先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条,通过折一折,平均分成5份,先取下做纸花的,想一想有几个;再把做小旗用去的取下来,2个加上1个是3个,就是。因此+=,分母不变,分子是由两个加数的分子相加所得的和。因为有了动手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课中积极参与,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很快明白了+=的算理,并以此引伸,举一反三,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相加的基本方法。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方法往往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积累形成。这个教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丰富他们的体验,使之在探索中对思考、寻找规律,并用得出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因此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在动手中发展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数学课上的动手操作,可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促进概念形成和知识内化,又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创新意识。
上完例1、例2,我就让学生做练习二十三页第4题:“课桌宽米,长比宽多米。课桌长多少米?”为了进一步理解、巩固分数的特征和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我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以一张长方形纸代表课桌,要求学生把它平均分成10份,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学生自主操作,在演示中以“不同的”方法“求”出课桌的长度是米。有的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标出其中的6份,再标出其中的3份,并把合起来的9份画上斜线或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有的分别把其中的3份、6份剪下来,重新组合在一起,答案一目了然。不同的做法,相同的结果极大地鼓舞着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造热情,在接下来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纷纷以身边的物品为素材编做同类型的数学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是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干得来的事,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干,教师决不替代。数学课上,充分利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及媒体优势,使学生自由地参与活动,进行讨论,操作,交流。一个个新知必然会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动手操作的亲身体验探索中得以突破。
在《简单的分数加法》教学中,我适时创造机会,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演练,学生在这自由,自主的空间里,情绪始终是“积极兴奋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必将引领着学生爱上数学课,上好数学课,确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有趣数学”与有效教学和谐交融,相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