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立德树人
从教十一年,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苏霍梅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通过翻阅资料、阅读文献,体会到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德树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德育教育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辅导“问题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情感,使教与学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另外立德树人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列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践考虑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调查统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以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教育对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数学教学中适当的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当教师讲到圆周率时,可用有文字和图片结
合的课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约在1500年前就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可感召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造、执着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使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的科学史,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和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勤奋学好数学。
四、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立德树人。
在教学过程中,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又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宜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转化法。就是把数学中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乎自然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2、比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例如,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中年级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高年级教材中分数应用题的互相转化等等,在数学中,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
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
3、迁移法。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可结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下册统计“白色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数学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起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4、实践法。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五、循序渐进,掌握好小学生立德树人的原则。
1、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使学生知识内化的催化剂。教师要创设情感氛围,借助情感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形成广阔的心胸,和谐地发展各方面的素质。
2、科学性原则。进行思想教育,必须做到旗帜鲜明、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给学生以正确的认识导向,使学生信服地接受教育,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如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讲
到合理利用时间问题,让同学们都科学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
3、层次性原则。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必须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体现德育渗透的梯度。如低年级引导学生认识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中年级则要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归纳的方法,有独立克服困难的愿望和体验.高年级则要把数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猜测、探索、比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外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1、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帮助,具备了这些品质将来才能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2.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要求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认真仔细,干工作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将来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总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数学教师,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 怎样在一个月内提高数学成绩
下面介绍一些学数学的方法:
数学概念学习法
数学的定义、定理、概念、公式、法则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框架,是解题的基础,是推理的依据。要真正理解其精髓,一般说来必须抓好以下几步:
第一步:弄清来龙去脉
任何新知识都不会是无本之木,它总是在旧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概括而来的。因此,在学习新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时,要弄清楚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这对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步:逐字逐句分层推敲
数学语言具有精练、抽象、严密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定义、定理、法则时,必须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其表述的内容,这就必须对其文字的表述进行逐一仔细的推敲。例如:教材中是这样定义相反数的概念的:“像6与-6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如果去掉其中“像6与-6这样”这句话,就容易使我们的理解发生偏差,如:-(+2)与+(-2)这两个数也是符合“只有符号不同”的条件的,算不算相反数呢?显然不能算。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这种描述性概念比较多。对于描述性概念,一定要把握好概念的整体,不要离开描述的实例,断章取义,以致产生误解或者歧义。
第三步:注意限制条件
公式中的限制条件是概念和公式,本质特征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往往容易被同学们所忽略,应在学习中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分析限制条件,往往又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或公式的本质特征。如对垂线、平行的概念的理解,我们有的同学往往只把铅垂向下视为垂直,只把水平放置的两条直线视为平行。这种以生活经验的影响代替对概念的认识,缩小了概念的内涵。同样是一种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学习中应尽量自觉予以排除。
第四步:通过联系、对比进行辨析
在数学知识中,有不少是由同一基本概念和方法引申出来的综述及其相关知识或看来相同、实质不同的知识。学习这类知识的主要方法是用“找联系、抓对比”来进行练习。如“直线、射线、线段”这些概念,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抓住例题阅读法
抓住课本中的例题不放松,是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具体做法是:
一是课前读:认真看例题,看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上课时重点听。
二是课上抠:认真听老师讲例题的难点,集中注意力去把难点“抠”懂。
三是课后想: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课后再读再想。想一想当时自己为什么不懂,卡在什么地方了。
四是考前串:每次考前复习时,不仅要记住公式、概念,也应回顾一下每章、每节的主要例题,把知识串起来。
再介绍一篇数学考试时防止失误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十字诀”防失误
常看到数学考试后,很多同学大呼小叫:我这道题本来会做的,可惜这里错了,那里忘了云云。我有时也很烦恼,为什么老师常常讲的题目学生还是常常会错。静下心来想,这也难怪,平时做题,可能有同学或老师在一旁提醒,考试时可是正儿八经的一人一桌,考场严肃得很,气氛一紧张,考生难免东错西错,如何尽量在数学考试中减少失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除了心态放平以外,还有什么好的应试技巧呢?我偶得一计美其名曰:“廿字诀”,可以在考试的时候经常地提醒自己。
我的所谓“廿字诀”的内容是:“单格a特结,标检方形函,自量猜分时,问名装准页” 。学生不到三分钟无论谐音记,还是硬背,都可以记住。各位,这可不是什么武学秘传,不过应付初(高)中数学考试,却能有效地提高分数,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一待试卷和草稿发下,马上用铅笔在草稿上写上,不算违规。考试时遇到困难和检查时,不时地去读一遍,确能收效。下面,我把这廿字逐一作个阐述。
1.“单”就是单位。数学考试中特别是填空和计算题需要写上单位,学生因为忘写而扣分屡见不鲜,也有错写单位的,如面积的平方米错写成米。
2.“格”就是格式。有些同学解题没有格式,随心所欲,也会被扣分。
3.“a”就是英文字母a。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a和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的二次项系数不为零。但学生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时往往会忽略。
4.“特”就是特殊值法。有些很难的数学题,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用特殊值法来做,有时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也符合“一般——特殊——一般”的辩证法。
5.“结”就是结论。应用题的答,简答题的结论,作图题的结论,也往往忘记写。
6.“标”就是标准。从小学到初中,最后结论因未约分而失分的事时有发生,单项式或二次根式前的系数也常常写成带分数,分母带根号或根号里面有分母也不鲜见,这些不标准的结论都要避免。
7.“检”就是检验。初中数学最常见的三类题目的根的判别式,而学生常常在做这类填空、选择、计算、证明时,往往会忽略检验,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8.“方”就是方程思想,中学数学很多问题若用方程思想来解决,的确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9.“形”就是数形结合。很多题目若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使问题容易解决,特别是传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和二次函数的题目,有时不妨画个草图试试。
10.“函”就是函数。现在中考很多数学应用题,可以用函数思想来建模。这也是学生颇感棘手的内容之一。
11.“自”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关于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我曾经编过一个顺口溜:整式取全体实数,分式分母不为零,偶次根式非负数,实际问题要考虑。这里的式指的是函数解析式中右边的代数式。考试时,对实际问题用函数方法解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往往漏写,从而导致失分。
12.“量”就是度量。某些几何填空或选择题,要算角、线段的大小或位数关系,确有一定的难度,不妨用量角器或刻度尺量一量。不过,如果原题图形不精确自己最好画一个。
13.“猜”不是猜想。有些填空和选择题虽然很难,但空着也是浪费,怪可惜的,这里不妨猜一个算一个,选择题就有四分之一做对的概率,何乐而不为呢?
14.“分”就是分类讨论思想。现在中考题中分类讨论题越来越多,学生常常遗漏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情况,我也常常提醒同学多长几个心眼,防止挂一漏万。
15.“时”就是时间。留心一下时间,一般填空题和选择题大约控制在半小时内,其余题目依次做下来,难题跳过,留到最后做,切忌硬攻而耗费大量时间,最后一定要留15分种左右时间查全卷,但也不能过频看表,自乱阵脚,一般或一类题看一次。
16.“问”就是看不清的或有疑问的地方,或有什么要求,尽管多问老师。胆小而不敢问,万一试卷真的有什么差错,后悔可来不及了,这里也要提倡“不耻下问”。
17.“名”就是“名字”。有些考生因为心情紧张,会把名字和准考证号码给漏写了,岂不是等于白考了,这么一提醒,肯定有用。
18.“装”就是装订线。过去考生做反面的的试卷时,常常会做在装订线的里面,从而做对的题目因为在装订线内而被扣了分。其实,试卷可沿装订线折叠,答题答在装订线内,从而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19.“准”就是准考证。除了答题别忘写准考证号码外,进考场和出考场都别忘记带准考,否则,到时下一次考试不见了准考证,不把你急得浑身是汗才怪。
20.“页”就是待试卷发下,数一数共有多少页,几大题。然后可以分配时间、调整解题速度,过去常听说有考生因漏做一页或几页的而抱憾终生,前车之辙,当作后车之鉴。
从去年11月以来,各种大大小小的数学考试中,我都如此要求学生。到了期末考试,我所教的105个学生,只有两人忘了根式方程的检验。因为这两人连口诀都忘写了。回想10月份的那次月考,超过20%的同学根式方程没有检验,其他题目也错误百出,看来此招的确管用。最近初三复习考试,学生不必要的失误大量减少,所以今天写出来与诸位探讨,有兴趣者不防一试。 以上的二十字诀对高中的解题也是非常有效!因为二十字诀在高中数学中的很多地方也同样实用.
最后介绍两种学习化学的方法:
知识网络法
化学的特点就是散、乱、杂,所以要注意将化学知识网络化。化学由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组成,而且往往与实际情况紧密相连。因此,把握其中的规律,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要根据课本和笔记,将其中的要点摘出,列在本子上。然后寻找其中的联系,绘制表格,绘制网络图,把握规律性的东西,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再找一些题目检验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发现还有漏洞,就马上补充到网络图中,这样使网络图日臻完善,成为一个体系。把知识点串成链,结成网,无论是理解、记忆还是运用都会变得简单得多。
“四招”做题法
1.大题小做:大题一般是最后一道实验题,小做就是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把大题拆成几道小题,从相关的知识点和做过的习题中,寻找做题思路。
2.小题大做:做小题时,不要单纯满足于解出答案,应该在解题的过程中,尽量多思考其它知识,举一反三,起到大化的效果。
3.难题不做:通常难题在试卷中占的比重并不大,建议同学们在考试时,不要在难题上化费太多的时间。
4.会做必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通常造成会做还错的原因,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或者是审题不到位。在学习时,对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要把握准确;元素符号、字母书写、化合价的标法、计算题解题都要规范。同学们只有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考试时才能够做到会做必对。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环节中的学习方法和五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这些课程是中考必考的科目。希望能把这些方法深刻地理解了,印在脑子里。在学习中,用好用活这些方法。这样就一定会在考试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还有,一定要记住:对于自己弱项的科目,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非常重要!
预祝你学习顺利!
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的思
3、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如讲授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出示:(45+25)+13○45+(25+13),让学生猜猜它们的结果可能会怎样?再出示:(36+18)+22○36+(18+22),大胆猜猜一下,这两题的结果会怎样?你为什么这么肯定?理由是什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发现会不会是巧合?如果换成其他的加数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规律?然后请每个同学再模仿写一个,进行验证。最后让学生用a、b、c三个字母把自己的发现表示出来。由于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了。教师归纳总结出(a+b)+c=a+(b+c)。类比思想还可以应用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4、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一个问题转化成为另外一个问题来解决。一般是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问题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例如:上“整十、整百相乘”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然后问一问,能不能把整十相乘转化为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几乘与几,这样学生不仅很快能掌握新学得知识,还可以自己解决整百相乘。我想这是不是再渗透转化思想方法呢?
5、符号化思想方法
符号化思想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的符号化能够不分国家和种族;符号化思想以浓缩的形式表达大量信息;加快了数学思维的速度。小学数学中有数字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单位符号、约定符号等。单位符号有厘米(cm)、米(m)、分米(dm)、毫米(mm)、千米(km)、千克(kg)、克(g)、吨(t)、平方米(㎡ ) 、平方分米 (d㎡ )、平方厘米(c㎡ ) 、立方厘米(c m3
)、立方分米(dm3
)、 立方米(m3
)、毫升(mL)、升(L)。运算符号:+ - × ÷。关系符号:= < > ≈ ≠。约定符号:% ℃ ∠ 。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使数学学习简单、明了。
4.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展现数学的魅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展现数学的魅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讲个生活小故事,组织数学游戏,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教学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为此,我经常了解学生中最近“流行”什么,然后创设好导入情境。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看一些学校里的照片,给他们创设介绍新朋友的情境,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红领巾、椅子、剪刀、闹钟、三角尺等,初步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接着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的环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感悟到数学的价值。实践证明新课导入的成功,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从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因此,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的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让学生准备纸盘和9颗糖果,同桌之间做“分糖果”的操作,经历平均分有分不完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
三、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大量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都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小学数学教学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在教学中巧妙地提出问题,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教学“平年和闰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许多学生都纷纷说:“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这时我抓住契机说“可是小兰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
四、设计游戏化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低耗”,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那么练习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游戏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若把练习融入游戏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计算练习课时,我经常把学生进行分组组织“登山”、“过河”、“摘桃子”比赛,第一名的小组三颗星,第二名两颗星,第三名一颗星。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还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如:“找朋友”、“对口令”、“出示手指”、“帮小动物找家”等等,把枯燥乏味的计算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学生的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反应灵敏,学生在玩耍中,不仅轻松愉快地获取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数学能力。
五、开展数学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例如:教学米和千米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10米有多长,是自己的几步,100米、1千米有多长?回家的路上再数一数走了多少步,这样就知道了家离学校大概有多远。学生都特别激动,数得特别认真。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既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常法。”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5. 如何在短时间内学好数学
不可能的!数学是长期积累的!想短时间,很难
6. 如何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愉快教学能够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把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并主动地获取知识,进而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及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呢?
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教师应注意: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主动、快乐地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予以评价,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我选取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许多物体,如:魔方、月饼盒、茶叶盒、乒乓球、积木、牙膏盒放在袋子里,扎紧袋口,然后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袋子里面装了些什么? 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此时我要求学生先猜测袋子里可能有些什么物体,再请个同学上来用手摸一摸,最后让学生将袋子中的物体倒出来看看自己是否猜对了。这样设计,是为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倒出袋子里的东西亲眼目睹后,我又一次利用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把给他们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让他们小组之间进行活动,一个同学摸一摸物体,然后描述下这个物体的特征,让其他小朋友来猜。这样进一步激起了学生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目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 在中学数学中如何
【初中数学教科研论文】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众不同或者标新立异的表现,如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质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观点或者假设,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不盲目崇拜,不迷信权威。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就是对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渴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任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几点: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数学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去。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由遇到问题要解决而引发的,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必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全等判定(三)”导入课的教学中,可用一个三角形的教具边演示边提问:某工厂产生三角形的零件,质检员小王每天都要对这些零件作抽样检查。(1)有时,小望先用刻度尺量出三角形零
8. 如何学好数学怎样在数学方面提高成绩
首先上课要认真听,下来多练习,尤其是自己不会的那个专题,要做点习题,光做起还不够,要是自己觉得有难度的题连续几次都会了,那就应该多思考多总结总结同类型的题目。争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光练习不思考不总结,可能当时会做过段时间就不会了。最后要细心,数学题很多地方有隐含条件,要学会推理,去挖掘那些间接信息。最后祝你学习进步!
9.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学好数学
针对你的实际情况,建议你着重抓基础,不要好高骛远去做什么难题,集中精力恶补基础。所以你现在应该抓住书本和书课后的习题,自己多看几遍书,做到对书中所讲的内容闭上眼睛后能够心中有数。最后能够关上书本后把书中的内容的轮廓结构自己写出来,那你的数学就可以有中上的水平了。
10. 如何在短时间内学好数学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数学心理品质,从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数学学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 扎实打好数学基础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必学内容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学习数学的经验和解题的经验,具体是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分式 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应为 。有的同学填x=3,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个概念,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一个运算绝对值的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知道|x|-9=0,解出x=±3的正确答案。而且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正确掌握了绝对值以后会为我们初二学习二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有关的、以前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所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基础扎实,我们成绩才会提高。
2.培养数学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次考完试后,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同学说:这次考试我又粗心了。而粗心最多的一种现象就是由于跳步骤产生的错误,并且屡错不改。这实际上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求快心理造成的数学运算技能的不过关。要知道数学题的每一步都是符合一定的法则来完成的,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忽视了某一步,那么就会发生这一步的法则没有正确的运用,进而产生错解。因此,运算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要弄懂“算理”,不仅知道怎样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把握运算的方向、途径和程序,一步一步仔细完成,形成准确快捷的运算能力。同学们要注意,如果你有上述类似跳步的现象应及时改正,不然长期下去,你会有一种恐惧心理,还没有开始解题就已经担心自己会做错,这样就会错得越多。有这样感受的同学必须迅速走出误区,学习的效率才有渐长的可能。
3.要学会一些必要的检验手段,培养自己的求异思维。
中国有句老话:“百密一疏”。疏漏是难免的,如果有多种检验手段,那么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那么多种检验手段如何掌握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求异思维。如若数学问题要求解答的不是计算结果,而且寻求解决的方法或途径,其可运用的方法不是一种,解决的途径不止一条,而可有多种多条解答的方式,则不一定相同而是相异的答案。这种情况则属于求异思维的运用。例如:把正方形四等分,同学们在等分时多为这些方法:把它分成四个相等的小正方形或者是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我们应该问自己还有吗?决不可以满足找出一种或两种,就认为大功告成,实际上它的方法还有好多。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求异思维,平时有很多题目,虽然他只有一个答案,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他的话,对于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中,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一个数学命题的建立,一个题目的解答通常要经过对概念、命题或题目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归纳、演绎的过程,这些都需要在头脑里进行思维活动,并能正确的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学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严格遵守思维规律,推理严谨,言必有据,这是逻辑思维的核心。这首先要求我们要准确的使用概念、定义或定理、公式,能符合逻辑的判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证明两角相等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等边对等角”。如果我们没注意到它的前题条件是在同一三角形中的话,那么就会产生错误,或者当解不出题时就乱做一通,出现偷换命题、假选论据、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为了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我们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严格思维规律,严格按照正确的思维方法解题,对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决不马虎,培养自己严谨求实的思维习惯。
2.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能力。
老师上课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一般都揭示他们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又是同学们最容易忽视的,认为:我只需听懂这个定理本身到时会用就行了,不需要知道他们是怎么得出的。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老师在讲解知识的形成,发生的过程中,讲解的就是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揭示的是问题解决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其中包含了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如果我们不重视的话,实际就失去了一次从中吸取经验,锻炼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以上是数学学习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方法的掌握都和同学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分不开的,因此在最后我们再一起探讨一下数学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听讲、阅读、探究、作业。
听讲。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阅读。阅读时应仔细推敲,弄懂弄通每一个概念、定理和法则,对于例题还应与同类参考书联系起来一同学习,博采众长,增长知识,发展思维。
探究。要学会思考,在问题解决之后再探求一些新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改变条件或结论去发现新问题,经过一段学习,应当将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以形成自己的思维规律。
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再动笔,做会一类题领会一大片,作业要认真、书写要规范,只有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