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使数学课堂问题简单化
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说: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太累! 把复杂的事情弄简单了——贡献!
在数学教学中“简单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人类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化”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值得大家借鉴的,教学中的矛盾和困难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简单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应把握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实用的简单方法的重要性。所谓“简单化”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及规律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简单化”是与“复杂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事倍功半”是简单化的必然结果,“事半功倍”是复杂化的具体表现。实践证明,“简单化”的教学方法,是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笔者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但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存在着把简单的教学问题弄的很复杂,原本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的问题,可是在教师的意愿下,学生学的却似懂非懂。这样的事情在教学中很常见,原因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如何在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让教学简单些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几点问题,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怎样让学生在简单的接受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景不能够太过与牵强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随
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都在运用新的课标理念,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传统的纯数学教学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数学课堂。在一些“新课堂”包括优质课比赛中,却出现了“过浓的生活味”。无论什么知识点,什么教学内容,都与生活对应起来,牵强地创设一些生活情境,确有做秀、摆设之嫌。当然数学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但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有它内在发展规律,并不是每个知识点、知识内容都是生活中来的,而是数学本身的、内在的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新课堂应是数学与生活完美结合、辨证的统一。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正确处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而且应该是数学味浓于生活味。
对于不同的知识层次,处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侧重面也应有别。对于低年级(1~3年级学生)尤其是一至二年级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比较缺乏,对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难于理解,就应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用生活经验来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因为他们不具备很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只能从具体思维中慢慢转化到抽象思维。例如认数、数数,都从实物、生活情境中逐步建立数的概念模型。如认识元、角、分,模拟商店购物情境,建立元、角、分的概念等。这些教学内容就应多些“生活味”。而对于高年级来说,因为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则不必每个知识点、每节课都创设生活情境,都与生活联系起来,而应多些“数学味”。
就数学本身来说,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教学,多从生活中,学生身边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是完全必要的,但重点也应是数学知识的运用。而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意义、法则、定理等理论知识,则不必一定要创设生活情境,不必从生活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
二、强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更完整地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他强调,学习是发现知识、
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结构、运用直观和分析推理以及依靠内在动机的过程。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式。”因此,他提倡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发现法。
在现在的教学课堂中不管是否必要,课堂里常见一些形式上的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创设情境正在使新课程变味,互动生成等同于信马由缰,尊重等同于放纵,自主等同于自由,特别是出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经验”不一致时,教师更多关注少数学生答案的“独特”、“多元”,追求课堂气氛的形式热闹,学习情感的浅层愉悦,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目标及怎样引领全体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感悟体验,从而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被忽视甚至被丢弃。
在数学教学中,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学生低年级学得很有兴趣,掌握知识也不甚费力,而随着年级的上升,学习数学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对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随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客观上数学教材的逐步高度抽象性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惰性心理及厌学思想;二是主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未能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可塑因素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中假如学生在课堂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时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留有思考空间,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在课堂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学生分小组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收集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总结,做出共同的结论,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生角的认识时,通
过实物或课件等,给学生创设一个简单的情景,教师提出假设,学生去检验假设,给学生建设一个初步角的表象。(还没有想好例题)
没有激情,哪来兴趣?没有兴趣,哪来探究意识?没有探究意识,又何来效率?研究表明,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收获更多。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他们的智力,可以使较深地理解知识,并且较好地保持在记忆中,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迁移,并且提高学习和研究较难的教材和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小组讨论形式化
数学课堂讨论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讨论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如何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数学课堂讨论,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讨论设计这方面下功夫,努力钻研、坚持探索,从而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四、评价单一化
五、教师的语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当前新的课改理念背景下,着力改变过去单一、封闭而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创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乃是今日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目前还未能淡化考试压力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创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怎样整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无论如何都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一、从教学过程的本质说起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把这种统一的实质定位为交往。也就是说,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体现。假如教学过程发生,但实质„
(二)
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简单并不简单,这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简单的接受知识。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先进方法的某些部分,来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只有不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和新课程理念,越简单的越好。
“提出传统的教学法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布鲁纳也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他提出“发现法”,强调“教数学„„要让学生自行思考数学,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去。”
望采纳,谢谢啦。
⑵ 数学读物的五年级读后感
数学读物读后感5年级
我们学校进行飘书活动,我于三月份看了戴曙光老师的《简单教数学》一书。此书是福建省小学数学界被出版社认可、面向全国发行的个人专着。这本书从“什么是简单教数学”、“如何打造简单数学课堂”、“简单数学课堂赏析”三个方面阐述了简单教数学在理论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教学事例深入浅出地将他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戴老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他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就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会不断的探索,乐此不疲;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就会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创造出神奇的效果。
戴曙光老师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简单地教数学,先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其次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其次是努力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把高深的数理变简单,把枯燥的知识变有趣,让学生学得快乐。“简单”的课堂显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学科味,学生更为喜欢、学得更为轻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是培养机械、呆板的人,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让例题变活,抓住问题的根本,弄清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学生活学活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只有鼓励学生自己学,其次让学生发现、总结、推广自己的学习经验;其三引导学生有方法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真正做到简单地教数学的根本保证。
“简单的教数学”揭示要体现数学教学的简约性,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与环节的简约、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知识的归类压缩,使教师的教学简单有效,使学生的学习轻松快乐。
戴老师认为学生的发展区细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二是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完成的学习任务;三是学生独立或合作都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那么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或合作完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解决生独立或合作都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就教的简单了。
然而,在日常工作的真实环境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浪费了很多时间?教师付出的劳动到底有多少价值?课堂上是否要承载得满满当当?学生做的、教师改的作业发挥了多大作用?……特别对作业的批改,深有同感。每天累得要命把厚厚的四摞作业本批改完(有时还多)发下去,要求学生订正。可是学生对经过老师批改,相隔一天的作业的重视度已经降低,他们的.注意力早已放在新作业上了。
戴老师通过:1、课内及时改。2、快速的改。3、学生批改作业。做得快的学生老师批改完后,帮助老师批改别的学生作业。当堂批改的作业当堂订正,当堂订正的作业当堂返改,学生更正后的作业给批改的学生检查,如果还不对,就帮助他,直到理解为止。甚至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盟批改作业。做法是先批改他们的作业,在辅导做错的题,然后让他们批改作业。有时他们遇到困难就请教老师,又给老师提供了指导的机会。在批改的过程中,优秀作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这样目的就达到了。尝试是孩子的天性,学习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去做,勇敢去试,只有让学生尝试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组织讨论交流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集中解决通过合作讨论仍不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实在
数学读物读后感5年级
克莱因是美国当代数学家、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克莱茵用了39章的篇幅介绍了古今思想,从数学的起源到代数几何中的“曲面的代数几何”。
让我们看一看20世纪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态度。首先,数学主要是一种寻求众所周知的公理法思想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明确地表述出将要讨论的概念的定义,以及准确地表述出作为推理基础的公理。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从这些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导出结论。数学的这一特征由17世纪一位着名的作家在论及数学和科学时,以某种不同的方式表述过:“数学家们像恋人……承认一位数学家的最初的原理,那么他由此将会推导出你也必须承认的另一结论,从这一结论又推导出其他的结论。”
如果数学的确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那么驱使人们去追求它的动力是什么呢?研究数学最明显的、尽管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动力是为了解决因社会需要而直接提出的问题。商业和金融事务、航海、历法的计算、桥梁、水坝、教堂和宫殿的建造、作战武器和工事的设计,以及许多其他的人类需要,数学能对这些问题给出最完满的解决。在我们这个工程时代,数学被当作普遍工具这一事实更是毋庸置疑。
数学的另外一个基本作用(的确,这一点在现代特别突出),那就是提供自然现象的合理结构。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是物理学的基础。这些学科的成就大小取决于它们与数学结合的程度。数学已经给互不关联的事实的干枯骨架注入了生命,使其成了有联系的有机体,并且还将一系列彼此脱节的观察研究纳入科学的实体之中。
进行数学创造的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对美的追求。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除了完善的结构美以外,在证明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运用必不可少的想象和直觉也给创造者提供了高度的美学上的满足。如果美的组成和艺术作品的特征包括洞察力和想象力,对称性和比例、简洁,以及精确地适应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数学就是一门具有其特有完美性的艺术。
尽管历史已清楚地表明,上述所有因素推动了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有这样的指责(经常是用来为对这门学科的忽视作辩解的),认为数学家们喜欢沉湎于毫无意义的臆测;或者认为数学家们是笨拙和毫无用处的梦想家。对这种指责,我们可以立刻作出使其无言以对的驳斥。事实证明,即使是纯粹抽象的研究,也是有极大用处的,更不用说由于科学和工程的需要而进行的研究了。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自被发现两千多年来,曾被认为不过是“富于思辨头脑中的无利可图的娱乐”,可是最终它却在现代天文学、仿射运动理论和万有引力定律中发挥了作用。
实用的、科学的、美学的和哲学的因素,共同促进了数学的形成。把这些做出贡献、产生影响的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除去,或者抬高一个而去贬低另外一个都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断定这些因素中谁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一方面,对美学和哲学因素作出反应的纯粹思维决定性地塑造了数学的特征,并且作出了像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这样不可超越的贡献。另一方面,数学家们登上纯思维的顶峰不是靠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而是借助于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果这些力量不能为数学家们注入活力,那么他们就立刻会身疲力竭,然后他们就仅仅只能维持这门学科处于孤立的境地。虽然在短时期内还有可能光芒四射,但所有这些成就会是昙花一现。
克莱茵用了这么大的精力来写作《古今数学思想》其意图是什么呢?如果把他与我国的司马迁相比较,会发现,司马迁只是忠于事实,作好历史备查,供后人对历史评价,从中提示当朝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地发展社会。而克莱茵从一开始就带了写作观点,明确地表达出:数学是来源于人类在生活、生产、劳动中实际需要之必然。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与各种上帝和霸权势力及悲观思想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所以说克莱茵的写作真实意图在于鼓励人们不断地克服各种干扰积极勤奋地发展数学,相信数学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作用。
我们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科研是绝对离不开数学的运用。数学的发展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扛杆作用。千万不能小瞧这根扛杆。在学校各科教学中,多数学生最容易掉队的首先就是数学学科。尽管如此,我们的文理科高考还是统有数学科。这保证了数学的社会普及性需要。我们作为数学数学教师,更是重担在肩,知难也进,义不容辞地做好本职工作。